<p class="ql-block"> 陆孝兰:黄土地上的鼓韵人生</p> <p class="ql-block"> 兰州鼓子,又名兰州曲子(鼓子词),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汉族民间曲艺形式,是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p><p class="ql-block"> 对于很多老兰州来说,兰州鼓子都是从小听,从小唱,玩了一辈子的东西。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不论是在乡村的家庭院落,还是城镇的茶园酒楼,兰州人婚丧嫁娶,请客宴会,但凡红白喜事,“鼓迷”们总是会聚在一起弹唱几曲,以此来助兴。</p><p class="ql-block"> 兰州鼓子起源于宋代,流于甘肃兰州地区。这枚古老的艺术瑰宝,在千年的岁月长河里,也曾盛极一时。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兰州鼓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互联网络发展迅猛,“泛娱乐文化”过度蔓延,象兰州鼓子这般的小众曲中,只有少数老玩家仍在默默坚守,82岁高龄的第五代鼓子传承人陆孝兰便是其中一例。</p> <p class="ql-block"> “陆老师唱鼓子还唱到央视了!”,身边的魏老师耳朵旁悄悄的告诉我。我瞪大了眼,恳请他与老艺人见上一面。带着对兰州鼓子的好奇心和崇敬感,午饭后,我们在兰州日报魏著新老师的引荐下,随“寻美皋兰”拍摄组驱车一行来到了鼓子传承人陆孝兰的家里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 刚走进陆老师家的院子,迎面看到的就是一个家庭式的表演舞台,只见院中横架一台扬琴,左边三弦,右边二胡,后方中央还有落地式麦克风,可以想象到我们来之前现场正演绎着一场热火朝天的“鼓子戏”。</p> <p class="ql-block"> 说起自己和鼓子的渊源,陆孝兰老人饶有兴趣的说:“小时候,见大人们经常聚集在一起弹唱,每当唱到高潮之时,便会出现一人演唱众人帮腔的热闹场景,气氛十分热烈。”在采访中,陆孝兰的思绪便回到了久远的那个年代:“尤其到了傍晚,鼓子声此起彼伏在村庄上空萦绕,让原本宁静的乡间夜晚变得热闹而欢乐,那是我童年时期最美好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一架扬琴,一把三弦,再配上音域幽广的唱腔,三个人,就是一台兰州鼓子戏。”陆孝兰如是说。</p> <p class="ql-block"> 平日,有交流机会,他就会与其他地方的鼓子爱好者进行深度交流,在他看来,唯有交流学习,才能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兰州鼓子。</p> <p class="ql-block"> 陆孝兰老师和他的团队带着《鼓子新韵唱家乡》节目受邀赴首都北京登上了央视舞台。(本图由央视“一鸣惊人”节目组提供)</p> <p class="ql-block"> 唱曲中,忆当年,难忘旧日情怀。</p> <p class="ql-block"> 老伴也是鼓子迷。</p> <p class="ql-block"> 陆孝兰致力于兰州鼓子的推广和民间流传鼓子曲谱的整理,他结合当地实际,编写地方曲目。什川农民编写了很多赞美家乡的鼓子曲调,《赞什川》就是由陆孝兰来谱曲的。</p> <p class="ql-block"> “兰州鼓子的这些曲子与戏曲完全不同,都特别优雅、特别动听。”陆孝兰一边说,一边从裤兜里取出三弦琴拨片熟练地套戴在自己手上,思绪更是沉浸在了久远的记忆之中:“在当年那些老艺人地道、精湛的表演中,无论是生死离别带来的哀伤悲痛,还是两军交锋的热血沸腾,都能通过演唱和旋律表达的鲜活生动,无论是传说故事、历史人物,听着鼓子一闭眼,全在唱腔里。”</p> <p class="ql-block"> 不仅是参与者,更是组织者。</p> <p class="ql-block"> 陆孝兰说:“兰州鼓子的唱段经过老艺人口口相传,流传至今,是众多前辈留给后人们很宝贵的文化财富,有生之年必须要坚守下去!</p> <p class="ql-block"> 兰州鼓子后继乏人,如何保护、坚守、传承这宝贵的遗产,成为陆孝兰经常思考的课题。</p> <p class="ql-block"> 鼓子迷或陆孝兰老师的弟子来家里一起弹唱,老伴总是笑脸相迎,端茶倒水,像过节一样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 2016年,陆孝兰和几位“鼓迷”一起,申请创立了北庄村兰州鼓子培训班,至今学员已达百人。培训班对学员进行免费培训,并提供鼓子录音、鼓子词、鼓子曲谱等。陆孝兰说:“他把自己平生所学鼓子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培训班学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学会弹唱鼓子,把这门民间艺术很好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 庄子上的鼓子迷轮番献艺,即是看客也是演员。</p> <p class="ql-block"> 家里的庭院是经常开展鼓子培训班和鼓迷们表演的主要“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 六十多年的挚爱,扬琴与他似伴侣。看他坐在琴前,两支纤细的竹签,上下飞动中,流淌出美妙的曲调。像荷塘微风、碧空浮云;又似深涧飞瀑,夜马蹄急……他脑中,镌刻着数不清的音乐记忆,尤其鼓子曲调,可说是得心应手。</p> <p class="ql-block"> 鼓子迷•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老艺人们弹奏的三弦声时而干涩、时而厚亮,那熟悉的韵律又把人拉回了悠远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热闹的小院</p> <p class="ql-block"> 说唱人生</p> <p class="ql-block"> 夫唱妇随</p> <p class="ql-block"> 我和老伴+三弦</p> <p class="ql-block"> 老伴不仅是他的贤内助,也是他坚守兰州鼓子的最大后盾,当然也是戏迷,更是鼓子戏现场的参与者。</p> <p class="ql-block"> 闲暇之余,与老伴一起聆听花开的声音,心心染上花香。</p> <p class="ql-block">“那就是我种的梨树和耕种的地。”陆孝兰手指着对笔者说。</p> <p class="ql-block"> 陆孝兰60余年的“守艺”,妻子常常是无名英雄。</p> <p class="ql-block"> “沉浸”在鼓子曲中的陆孝兰常常是废寝忘食。</p> <p class="ql-block"> 村里有活动,又要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 心动+行动</p> <p class="ql-block"> 赴古梨园途中</p> <p class="ql-block"> 一曲结束间隙,夫妻现场交流。</p> <p class="ql-block"> 家中一台破旧沙发缠绕着岁月的划痕,沉淀的更是美妙的弦乐。</p> <p class="ql-block"> 兰州鼓子当年的演出多在老艺人家中,炕上就是舞台,屋内屋外全是观众。老艺人们围着炕桌盘腿而坐,敲着小扬琴、弹着三弦,好的演出还会配个二胡。炕前,还专门留着一个凳子,演唱者都是在此面向土炕而坐。演出一开始,老艺人们便轮番献唱,好不轻松快活。时不时,台下自认有些“功力”的“好家”也有机会一展唱功,但唱完一定会十分恭敬地再请老艺人指点一二。如今,这个习惯依然还传承着。</p> <p class="ql-block"> 走进梨园,搭台摆戏。</p> <p class="ql-block"> 梨园幽深之处,鼓子的旋律时隐时现;有高亢、悠长的“拉坡”声飘扬……原来梨乡竟如此美妙。</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鼓子迷们的说唱环绕乡间</p> <p class="ql-block"> 听着鼓子曲,仿佛正在古梨园中慢慢行进,在秋日暖阳的照耀下,一片秋叶注视着你,仿佛向你招手,示意微笑……</p><p class="ql-block"> (赵钰/文图)</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简介:</p><p class="ql-block"> 赵钰,男,中共党员,现任职于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国家三级心里咨询师、国企行业政工师,从军15年,历任西北战区野战部队排、连、营等职务,营级干部转业,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郑州防空兵指挥学院,大学学士学位 。中国石油新闻摄影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摄影家协会常任理事,甘肃现代摄影家协会高级会士,兰州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甘肃、兰州旅游摄影家协会会员,长期兼聘《青年文摘》图片总汇网签约摄影师,优秀青年摄影师。</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时光的影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