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星期一,行程第十天,主要内容就是返程,我们乘车赶路、返回昆明,结束了快乐的旅行。<div><br></div><div>早上8点钟,我们从宜宾李庄出发,中午在昭通市昭阳区吃午饭,晚18点左右回到昆明,结束了十天的古蜀道徒步行旅程,开心快乐、尽在其中。</div> 从宜宾李庄到昆明的道路全程为高速公路,道路条件较好。过了长江,就到云南省境内了。今天的天气阴沉沉的,气温降低,过昭通盐津、大关等地时只见窗外的群山被笼罩在浓密的雾气中,显出几分仙气飘飘的意境来。<div><br></div><div>与前几日游玩时的好天气不同,今天变天了,早上从李庄出发时,天空下起了小雨,我们这次出行第一次用上了雨伞,不禁感叹我们真是好运,光雾山赏红叶、徒步古蜀道,都有天气晴好的加持,真是不错。</div> <p class="ql-block">十天行程,我们从昆明出发,到川东北光雾山看红叶,到广元走古蜀道,再回到昆明,行车距离接近3000公里,跨云南、四川两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印迹留在了四川乐山、眉山、资阳、遂宁、南充、巴中、广元、绵阳、内江、自贡、宜宾等城市,陌生的、熟悉的城市名字进入了我们的行走轨迹中。</p> 盘点一下走过的路,发现我们一直在逛古城、走古蜀道。我们走过乐山市犍为县的罗城古城、广元市昭化区的昭化古城、广元市剑阁县的普安镇(剑州古城)、阆中市的阆中古城、宜宾市的李庄古镇......这些古镇各具特色,有悠长的历史、有烟火气的生活、有独特的韵味。<div><br></div><div>从古城的格局、历史来看,我们猜想这一带区域在古代应该是繁华、富庶的疆域,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过去我们对四川的印象是人口密度大、人多地少;此次古蜀道徒步行却有些颠覆曾经的印象了,在我们走古蜀道经过的很多村庄都很少见到村民,古老的房子依然、却只见到数量很少的村民,且以老年人居多......</div> 对于我们来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雷贯耳、早已熟悉,真正认识蜀道还是从本次徒步旅行开始。蜀道主要指古时连通陕西与四川的道路,大多呈现南北走向,我们走的是位于四川广元市的金牛道。<div><br></div><div>剑门关、翠云廊是金牛道上两颗耀眼的明珠,“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三百长程十万树”的翠云廊,给我们的古蜀道徒步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div> <p class="ql-block">感觉当地在保护古蜀道、开发徒步线路方面做得不错。我们在徒步过程中,很少遇见行人,却能看到很多清晰的线路标识,加上古柏树林的连片指引,走古蜀道线路大概率是不会迷路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牛道有不少路段与G108国道重合或是平行,因此我们也走了不少公路。从昭化古城走向剑门关的那一段很艰苦,大家都走得很累,中午在108国道边的一户农家附近吃路餐,女主人搬出家里的小凳子让我们好好休息,热心地为我们烧开水、灌满水瓶......我们遇到了很多热心人,给行走其间的我们带来了阵阵温暖。</p> <p class="ql-block"><b>2024古蜀道徒步行的相关示意图。</b></p> 2024年10月26日至11月4日,我们完成了一次以“掩映在红叶中的古蜀道”为主题的旅行。快乐的旅行总是过得很快,十天古蜀道徒步行圆满结束,我们收获满满。<div><br></div><div>特别感谢群主凌翼天翔带领我们去看美景,每次出行,我们总会有好运、看到最美的风景。我们知道这是群主努力的结果,为了出行,他要做很多功课、准备很多内容,让我们的活动总能适时进行、完美结束。<div><br></div><div>感谢梅子的细心安排,她不但要徒步、收尾,还要为大家的吃住行操劳,每天到达住宿地,她已提前将房间分好;到了吃饭时间,各种菜肴按时上桌,让我们吃住无忧。</div><div><br></div><div>感谢见手青师傅为我们的出行保驾护航,他技术精湛、驾车平稳,让我们的千里旅行顺利圆满。有几次,当我们徒步走到疲惫时,看到见手青师傅及大巴车时,顿觉亲切不已......</div></div> <p class="ql-block">感谢快乐同行的伙伴们,大家互相鼓励、彼此关爱,开心同行、快乐同享。世界那么大,我们一起去看看,期待下一次旅行。</p> <p class="ql-block">相关阅读:</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bk3g45"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2024古蜀道徒步行之九:游李庄古镇,参观中国营造学社旧址</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