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光荣种业人

陇上茶人

<h3>  儿时长在农村,少时求学学农,参加工作至今,从事农业技术业务40年有余。在职业生涯结束前六年,有幸在市级农业部门种业单位负责,与主要农作物种子交道颇多,交情很深。100多天后就要离开工作岗位了,上船不思岸上人,下船不提船上事。还是在下船前写点东西记录一下,虽有表功嫌疑,但的确发乎于情。功成不必在我,其中必定有我嘛!</h3> <h3>  我负责期间,我们的主要工作思路:一是育种,利用经验杂交选育,时间比较慢。二是引种,从全国、全世界引进优良品种。三是选种,对新优品种进行观察、比较试验和示范展示,筛选推介最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四是繁种,对好品种进行扩繁,生产优质种子。五是推种,建立新优品种示范展示平台,组织现场观摩,看禾选种,制订全市品种布局意见,促进新优品种推广应用。六是保种,搜集保护种植野生近缘种、古老栽培种等,保护种质资源。</h3> <h3>  三毛说:“一朵花的盛开,就像一段传奇。”我想说:种子的一生,就是在创造奇迹。对我而言,在小小的试验田里,挖呀挖呀挖呀挖,播下种子是件美好和奇妙的事,我总是带着喜悦和极大的敬畏去做这件事。播种后,我一直掂记着我的种子们,想象她们如何在眼睛看不见的黑暗地下,吸收水分,变得柔软。生命的精灵如何在她们身体里跳跃,挣脱囚禁自已的种壳,从中伸出两只手,一只抓住泥土,让自己挺立并吸收养分,另一只向上攀爬,伸出土壤,痛饮微风和阳光,实现新生。 种子的传奇,不仅在她生长的过程,还在于她能生生不息,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食材等生活用品。种子朴实,种业责任重大!我热爱种子,热爱种子事业!</h3> <h3>  多年的工作积淀,加上对陇南市情、农情的深入了解,我清楚老百姓最需要啥,种子业务单位应该干啥,然后不遗余力。我经常给大家讲,市县(区)种子业务单位工作重点无非是:通过“四来两去”(育出来,引进来,选出来,繁出来,推出去,种下去),尽力让老百姓提高产量,提升种粮的积极性。在上级的关怀支持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围绕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扛牢保障粮食安全种业责任,以种业“六大体系”建设为主线,以粮油作物品种优化、供种保障、单产提升为目标,以试验示范基地、展示评价基地、良种繁育基地、种质资源基地建设为抓手,抓党建、带团队、转作风、促业务、提效能,在良种调度保供、种业安全监管、综合示范展示、品种扩繁推广、种业科技创新、种质资源保护、种业项目实施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干成了一些事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单位办公环境、工作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正规化管理迈上台阶,业务及党建考核每年名列市直农业农村系统前茅,先后被评为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先进集体、陇南市农业技术推广先进集体、优秀基层党组织,一科室荣获“甘肃省巾帼文明岗”,省厅、市委领导曾多次亲临单位和基地检查指导。</h3> <h3>  1.供种保障规范有序。认真履行行业监管职责,以备案准入和行业监管为抓手,每年春秋两季采取市级督查、县区自查、配合农业执法和市场监管部门综合检查的方式,以玉米、马铃薯、小麦、油菜等作物为重点,集中对种子市场、种子企业、经营门店进行拉网式检查,年均抽检种子样品200多份,及时纠正不规范经营行为,凡经备案和检测合格的种子方可上市销售,从源头保障了种子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结合“科技三下乡”、“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周、科技活动周等活动,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接受咨询、发放“明白纸”、利用公众号推送信息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升种业从业人员和农民的法治意识,有力地保障了全市农业生产用种安全。6年多来,全市未发生因种子问题引发的纠纷和舆情案件。</h3> <h3>  2.供种能力逐步夯实。一是做好种业调度。每年春秋播前印发品种布局意见,指导企业调运供应高产优质专用品种,在完成各类常规供需报表的基础上,供种高峰期实行“周调度”,及时掌握种子需求量、贮备量、销售量、价格动态等,指导余缺调剂,保障全市农业生产用种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质量安全、价格稳定。2023年累计调运玉米、小麦、油菜、马铃薯、大豆等农作物种子10327万公斤以上。二是提升良种贡献率。6年累计推广玉米、马铃薯、小麦、油菜等优质粮油新品种1500多万亩。三是扩大良繁基地面积。2021年市内首次开展蔬菜杂交种子生产并获成功,2023年制种面积近3000亩。新建大豆良繁基地9万亩。2024年,全市建设主要粮食作物种子繁育基地12.36万亩,较2018年2.29万亩增长10万亩以上增幅440%。四是企业培育持续发力。全市现有种业企业46家(粮油作物种子生产经营企业30家,中药材种子种苗企业13家),较2018年增加1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各1家。</h3> <h3>    3.评价体系日趋完善。年均完成国家级、省级小麦、油菜、玉米、大豆等作物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企业联合体试验、绿色通道试验等30余套300多个品种。全市种业单位每年自主引进各类农作物品种200多个,结合千名科技人员下基层、“三区”人才等工作,建示范点,开展试验示范,筛选推广新优品种。2022年在西和县何坝镇创建的“陇南市农作物种业振兴综合示范点”,成为近年全市马铃薯品种最多、试验示范最集中的综合示范基地;在康县平洛镇打造的“陇南市冬小麦品种技术康县示范基地”,对20个省审小麦品种进行集中展示,省市县乡镇等单位在该示范点组织10多次观摩活动,现场鉴定评价推介新优品种,这种“建平台看禾选种”的方式,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康县示范点相关信息多次被“甘肃三农在线”“陇南农业农村”“康县发布”、市县电视台等媒体报道,还登上了央媒—“中国网”。近年,组织承办省、市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现场观摩会10多次。2023年,在评价基地建设上实现了三个新突破。一是首次建成国家级西北春玉米和省级早熟玉米展示评价基地,国家级完成35个玉米新品种集中展示,省级完成27个早熟玉米新品种集中展示。二是联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康县选取五个海拔梯度,首次建成全球小麦高海拔适应性遗传解析实验基地,为培育适应不同海拔环境的高产小麦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三是首批获省种子总站授牌,建成省市共建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3个(小麦、玉米、马铃薯各一个)。同时,市种子管理总站与县区联合建成3个市县(区)共建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完成马铃薯、小麦、油菜等作物引种观察试验、品种比较试验8组100多个品种,展示马铃薯、小麦、油菜等作物4000多亩,开展小麦标准化种子生产示范5000多亩。国家和省市主要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的建成,标志着我市此项工作步入正轨并上升到了新的高度。</h3> <h3><br>  4.项目实施迈上台阶。先后承担省市科技、农业项目20多个,包括省科技计划、东西协作,市重点人才、科技专项等。十多个项目获登省市科技成果。</h3> <h3>  5.科技创新成效显著。种业要振兴,科技必创新。我们把科技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中之重,付出艰辛努力,收效较好。一是科技成果丰硕。2018年至今,单位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3项、农牧渔业丰收奖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科技人员获国家专利7项、省市科技成果13项,制定颁布甘肃省地方标准3个,出版专业著作2部、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3项、农牧渔业丰收奖 6项。我个人202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近年先后获“全国农业农村先进工作者”“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甘肃省优秀专家”“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先进帮扶干部”“陇南市杰出人才”等称号,并获省市各类表彰奖励10多项,2023年晋升为陇南历史上第一位农业技术推广二级研究院。二是科技创新加速。长育短引,与科研单位联合育成农作物新品种6个(小麦2个,玉米.马铃薯各1个,瓜菜2个)。作为全市马铃薯产业牵头单位和马铃薯产业技术团队首席专家,针对我市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现状,多次提出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提升建议,促成西和县落实资金580万元,在位于何坝镇的农业示范园原有12000㎡连栋温室内,配套建设了脱毒种薯雾培设施,目前已开展生产,长势喜人。同时,牵头研发了“智能雾培马铃薯培育解决方案综合管控系统”“马铃薯脱毒种薯雾培自动化控制系统”两个软件,以单位原始取得方式在国家版权局登记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全部权利)。马铃薯雾培技术的引进应用,是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也使我市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迈入了全国先进行列。三是队伍建设有力。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面对单位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引进年轻人才7名(研究生4名、本科生3名),实行一带一“师徒制”培养方式,加快其成长步伐。推荐提拔年轻干部2名,7人晋升了专业技术职务,8人晋升了岗位层级,2人分别被聘为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陇南市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帮带专家、陇南市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团专家,先后12人(次)获得陇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陇南市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市最美农技员、全市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等荣誉。数名青年干部在市直机关工委、市科协、市农业农村局党委组织的集体活动中获奖。四是技术培训强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每年在组织技术人员外出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召开多场技术培训会,邀请省内外马铃薯、小麦、玉米产业体系及品种选育知名专家,对市内种子业务单位、企业、合作社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使全市种子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在徽县成立了市内第一个种子专家工作站,助力种子产业提质增效。总结多年生产经验和项目实施成果,编写了《马铃薯脱毒种薯及大田生产技术》(14.6万字),被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作为“三农精品教材”出版发行。近年,市县种业科技人员累计发表专业论文近20篇,数十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7名种子企业技术人员获得了农民高级农艺师职称。</h3> <h3>  6.种质保护持续开展。2019年即主动谋划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搜集主要农作物古老栽培种保护种植。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我市收集向上提交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306份。2023年依托市科技项目,在西和县、康县建设冷凉作物和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种植基地2个,种植古老栽培品种、地方品种75个。2024年完成玉米、高粱、薯类、豆类、荞麦、莴笋、大蒜等92份种质资源种植保护。同时,配合省农科院作物,完成550份大豆种质资源表型鉴定材料、15份大豆育种F3代材料和50份马铃薯育种材料种植,为农作物品种选育奠定坚实基础。</h3> <h3>  目前,全市主要粮油作物良种率达到95%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分别比2018年增长2~3个百分点。2023年,全市在自然灾害频繁的情况下,粮食总产、亩产实现“双增”,总产增加2.81万吨,增幅3.13%,平均亩产259公斤,较上年增加7.18公斤,增幅2.85%。种业功不可没!</h3> <h3> 我是光荣种业人<br>(2022年写给单位年轻人的朗诵稿)<br><br>亲爱的朋友,<br>谁不期盼丰收?<br>谁不向往丰年?<br>丰收始于耕种,<br>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br>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资料,<br>是各项农业技术措施的重要载体,<br>是决定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br><br>朋友,我要自豪地告诉你,<br>我们是光荣的种业人!<br>全市农作物新品种引育繁推有我们,<br>全市农作物种子市场、种子质量监管有我们,<br>全市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离不开我们,<br>我们为粮安做贡献,<br>我们为乡村振兴出力流汗!<br><br>习近平总书记指出:<br>粮食多点少点是战术问题,<br>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br>十几亿人要吃饭,<br>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br>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先。<br>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br>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br>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br>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br><br>在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br>习近平总书记强调:<br>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br>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中。<br>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br>我们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br>我们种业人任重而道远!<br>我们的使命无尚光荣!<br><br>我们光荣的种业人,<br>从来不缺先锋楷模。<br>看,楷模的方阵向我们走来,<br>队伍最前边,头戴草帽、皮肤黝黑的是袁老,<br>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杂交优势成功<br>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br>他名满天下时,仍专注于田畴,<br>他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了巨大贡献!<br>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br><br>袁老旁边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br>“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李振声,<br>“小偃”系列高产、抗病、优质小品种育成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br>“要吃面,种小偃”,<br>中原大地哪个不知,哪家不晓?<br><br>这位显年轻的长者,<br>是与袁老共享“南袁北李”美誉,<br>“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br>他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80多个,<br>7次开创刷新了中国夏玉米高产记录。<br><br>队伍中的女性,<br>是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br>育成10多个优质高产马铃薯品种,<br>足迹遍布全国贫困区马铃薯主产县,<br>曾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br><br>队伍中慈眉善目、个头不高的老人,<br>是甘肃的“育种大王”周祥春,<br>一个毕业于北京农大的南方人,<br>主动要求来到大西北,<br>毕生扎根基层,<br>主持育成小麦品种30多个,新增收益30亿元。<br><br>队伍的后面,<br>还有我们陇南、我们身边的人,<br>市农技总站已去世高工赵三根,<br>成县种子站已退休的张思文,<br>市农科所潜心小麦育种的女高工张援文…<br><br>是他们,让一颗颗中国好种子陆续涌现,<br>让我们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br>他们都在终身追求梦想,<br>有的是禾下乘凉,消除饥饿,<br>有的是增产增收,帮农民奔小康,<br>他们是我们的榜样!<br>有他们在前方召唤,<br>我们精神振奋,干劲十足,<br>心中充满力量!<br><br>红日升在东方,<br>其大道满霞光。<br>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国,<br>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浩浩荡荡。<br>何其幸生于伟大祖国怀抱,<br>何其幸生于这个伟大时代!<br>我们必须不辱使命,<br>我们定要勇于担当!<br><br>作为新时代种业人,<br>我们做好了准备。<br>科技为笔,<br>田野作纸,<br>我们要把论文写在陇南大地上!<br>以梦为马,不负韶华。<br>推进种业振兴,<br>夯实大国粮仓,<br>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h3> <h3>  苏心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生活从来都不容易,当你觉得挺容易的时侯,一定是有人在替你承担属于你的那份不容易。美好的背后,一定有人在默默付出,所以在享受美好时要心存感激。”<br>  我想说,人们啊!当你饱食终日之后,但愿不要忘了农人(当然包括我们种业人)。我国14亿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口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这相当于很多小国家一年的总产量,如果用火车运输,需要4.9万多节车皮,连起来长度超过700公里。从供求现状来看,我国每年粮食总消费量在8.3亿吨左右,2023年全国粮食产量13908.2亿斤,还要进口1.6亿吨,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粮食进口国,2023-2024年世界粮食贸易量预计为4.68亿吨,即使全买来,也满足不了我国半年的消费。种业人任重而道远。每个中国人都不能看不起从事农业的人,更不能浪费粮食。</h3> <h3>  我为有这样一段工作经历而自豪。<br>  日鬼倒棒锤,奖状挣了一大堆。内心时感忐忑,生怕盛名难符,德不配位。<br>  业绩是大家干的,荣誉是党和人民给的。 <br>  古有“人以文传”,我是“人以业荣”,星星沾了月亮的光。专心做一件事,面包会有,荣誉也会来。该属于你的,命运一样都不会忘记。<br>  在此衷心感谢关心支持我的领导及朋友同事们!<br>  我永远是“三农”的关注和支持者,永远会对种业念兹在兹、魂牵梦萦。<br>  我是光荣种业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