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口归德沟古长城(2024.10.30)

开心大萝卜

<p class="ql-block">    归德沟地质公园景区是贺兰山内地质遗址富集的沟谷。归德沟内有“四景一泉”,即古长城烽火台景区、古岩画群保护区、钻洞沟自然风景区、沙窑田园景区、芨芨滩山水泉。这些“景”和“泉”形成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是贺兰山的一大美景奇观。裸露的地层、构造、地貌、古生物化石等各种地质现象,记录了贺兰山脉地壳运动史、沉积建造史和环境变迁史。</p> <p class="ql-block">  贺兰山归德沟地质公园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境内、贺兰山北部,园区面积68.8平方公里。归德沟在整个贺兰山脉系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齐石嶙峋,山势陡险,险峰众多,气势宏厚壮观。</p> <p class="ql-block">  贺兰山的奇美险境,全部集中在这里。有陡峭挺拔的高山,有火山爆发形成的熔岩,有瀑瀑奔泻的溪流,有芬芳如画的花草,有夜幕降临的蛙鸣,有盘根错节的松柏和果满枝头的酸枣树;国家级重点保护类濒危动物岩羊、鹞鹰、野鹤等经常出没于这里。真所谓:“天界挥神斧,人间造奇景; 群鸟栖息地,夜来听涛声。”</p> <p class="ql-block">  八点四十左右我们从归德沟桥的右侧进入,沿途先看的的就是石头上自然形成的这些画,有的像远山、有的像海市蜃楼、有的像森林、有的像瀑布、有的像……,随你的想象,你觉得像什么?</p> <p class="ql-block">  今年雨水多,沿途水流不断蜿蜒向前流去。归德沟是大武口的水源地 ,电厂有几个深井(也称水源地)就在这里。这个小瀑布水的流速很快,水流也很大,发出轰隆声。我们沿着溪流往山里走,多次穿过水流才能继续往前走。</p> <p class="ql-block">  今天遛沟的目的地是“夫妻树”,由于溪流太宽不好通过,改道去明代西长城遗址。</p><p class="ql-block">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庞大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而宁夏境内的长城就长达1507公里,有战国时代至明、清各朝的长城,形式十分丰富,有“长城博物馆”之称。宁夏曾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是西、北、东三面长城环绕的边疆重镇,总兵驻今银川市,宁夏明长城是“九边重镇”重要组成部分。宁夏境内明长城主要有陶乐长堤、头道边、二道边、旧北长城、北长城、西长城,有墙体、敌台、关堡、烽火合等建筑,有拦马墙、壕沟、品罕窖、题刻等相关设施。明朝官吏许论(1487—1559年)所著的《九边图论》中说“贺兰山环其西北,黄河在东南,险固可寻”。因此,贺兰山天险配合长城防御设施,内可养民外可抵御,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p> <p class="ql-block">  宁夏的明长城是由盐池、灵武一线蜿蜒而行,顺着宁夏北部地区地形 以“几”字形状自南向北到今惠农区镇远关后,又沿贺兰山自北向南直达中卫。在贺兰山一线又主要集中在大武口区(古称“打硙口”)。由于打硙口位于宁夏“北边墙”和“西边墙”交汇处,是万里长城布局在宁夏的百关之一,因此,大武口可以说是一座以长城关口而命名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大硙口”,是贺兰山东麓36个隘口之一。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古代游牧民族迁徙和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古代北出塞外的重要关隘。明朝时,由于国土边防收缩,贺兰山成为了明王朝与蒙古瓦刺、鞑靼交战的界山。蒙古铁骑常常突破贺兰山与明军作战。打硙口由于沟宽滩阔且水源丰富,适合大队骑兵穿行,蒙古骑兵常常“取捷径于此”。因之,打硙口与胜金关、三关口和镇远关并称宁夏“城防四隘”。</p> <p class="ql-block">  大武口长城始建于秦汉,唐代扩建沿用,明代全面兴修驻防,被称为“边墙”,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武口又是宁夏“北边墙”与“西边墙”交汇点,其中“北边墙”在明代称为北门关墙,始建于公元530年,后经多次维修,西自大武口枣儿沟,东至黄河岸边,长约25公里;“西边墙”为贺兰山东麓各主要山口修建的关墙,是不同时期分段修筑,跨越今惠农区、大武口区及平罗县等县区,全长39.19公里,其中土墙12.65公里,石墙3.39公里,山险23.15公里。沿线烽火台147座,敌台43座,关堡8座,拦马墙1段,题刻4处。</p> <p class="ql-block">  明朝时候,大武口区域内曾设打硙口堡、临山堡、潮湖堡等屯兵点,明代各个时期修筑的、格式迥异的长城遗迹都有存在,秉承就地取材的原则,由多种建造方式完成,如黄土夯筑、黄土夹砂、砾石夯筑、石块与黄土混合修筑等。夯筑的墙体在土质材料、砂石配比、夯层厚度、夯窝大小、夯筑方式等细节上都体现了干旱地区建造特点。大多在不可逾越的陡峻山体之处,多依托山石稍加铲削形成山险,以削山劈石后形成的陡壁作为防御,成为立体的军事防御体系,可以说是“长城博物馆的缩影”,大武口一度成为历史长河中的长城古塞、边防重镇,有“大漠咽喉”、“贺兰山阙”之称。</p> <p class="ql-block">  大武口长城总体分为三个部分:</p><p class="ql-block"> 一部分旧称“边防北关门墙”,由明朝总制尚书王琼(1459年—1532年)始筑于嘉靖九年(1530年),“东自黄河,西抵贺兰筑墙,以庶平虏城者”,其线路据《嘉靖宁夏新志》中《朔方天堑边防北关门记》载:“由沙湖西至贺兰山之枣儿沟,凡三十五里,皆内筑墙;高厚各二丈,外浚堑,深广各一丈五尺有奇。”。嘉靖十九年(1540年)杨守礼曾奏请维修。该道长城西起平罗县高庄乡金星村(俗称边墙头子),向西经幸福村、惠威村、城关镇平罗渔场,过包兰铁路,再经大武口区明水湖农场、兴民村,止点在贺兰山枣儿沟临山墩,全长19.24公里,调查墙体12段,地表有痕迹者为12.12公里,均属夯筑土墙。因地处现代村落内,毁墙取土、扩展田地、修建公路及扬水管道、倚墙建房等人为破坏比较突出,同时山洪冲刷等自然破坏亦较为严重,有的地段甚至出现了大段消失,现存墙体亦多坍塌成斜坡状,如在靠近明水湖约有一公里长城过去被夷为平地,修了公路;其余部分尚断续有遗址可寻。临近大武口乡约一公里的长城虽也遭到些破坏,但保存尚属较好,墙高约八米,基宽十余米,顶宽三点五米,一些夯土垛口尚存。大武口乡西的临山堡,紧靠石大公路,被圈在了大武口电厂院内。堡内成了建筑大武口电厂施工单位的汽车修理场。城堡围墙基本完整,呈长方形,东西长九十余米,南北宽不足七十米。城东侧墙开有城门,北侧墙建有夯土的上下城墙坡道,为架设高压线削去了西墙顶部。大武口乡至前山顶陡崖段,平缓段多为农民取土拆毁,山坡段存有夯土墙和墩台的遗址。</p><p class="ql-block"> 目前,大武口明长城在北武当景区北侧仅留东西相距约近5公里的两座烽火台遥遥相望,之间的长城墙体有少量痕迹。烽火台是座边长二三百米、略成正方形的城堡,南面还有个小瓮城。</p> <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是归德沟明长城。归德沟明长城位于大武口归德沟景区西南方向,是贺兰山“西边墙”之一部分。长城走向呈东西走向,由两段石墙(分别长约96.6米、34.7米)和两段土墙(分别长约441米、1067.9米)组成,高约4.3米。由于此段长城位于贺兰山中,相对远离人迹,人为破坏较轻,保存相对较好,也是贺兰山西长城之精华段,成为归德沟景区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是大武口域内的其他明长城。主要是指沿贺兰山东麓及诸沟口修筑的长城防御设施,该段长城系不同时期分段修筑,根据修筑时间及区段位置,史书又有“西边墙”“城西南墙”“边防西关门墙”等不同称呼。宁夏明长城西边墙始筑于成化九年(1473年),其间屡有增修与加固,最晚于天启初,再次对贺兰山诸口和西边关墙进行了一次加固维修。其中在大武口域内有枣儿沟段,长度5700米;韭菜沟段,长度800米;大风沟3段,总长度4680米;小风沟段,长度2640米;小风沟-汝箕沟段,长度3000米。相对处于平原地区的北长城,大武口西长城保存比较完好,同时,在韭菜沟、归德沟及枣儿沟等处,均有长城石墙存在。</p> <p class="ql-block">  蜿蜒流淌的溪流,干旱期有地上溪流还有地下暗河,今年雨水💦丰盛,流水都在地上流淌,而且水面很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