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集同心知青返乡纪行(续)

Larry

<p class="ql-block">1968年11月7日是我们落户夏集的日子。那一天,一群稚气未脱的南京青少年从氾水镇由运河轮船换乘若干小船,沿着芦氾河(芦村至氾水)一路向东,船行三十多里,我们来到一个叫颜庄的小村子。在这里,我们37名落户夏集同心的南京知青在热情乡亲们的帮助下提着行李走下小船来到这一片陌生的土地。说实话,当时我并没有一点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豪情,有的只是几分惶惑,以及对一个不确定的未来的惴惴不安。适应农村确实需要一个过程。按照《夏集镇志》中的描述,知青对农村的感情会经历四个阶段,从落户农村,适应农村到作为农村和感恩农村。我们大家也确实经历了这个过程。顺便说,十一月七日是一个很好记的日子。191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巡洋舰的大炮轰开了冬宫的大门,一个人类历史上最新型的的政权就此诞生。51年后的同一天,37名来自南京六中的青少年学生在萧瑟的秋风中怯生生地踏上了潼河岸边的这片土地。没错,这个日子就叫十月革命节。1968年11月7日这个日子被永远地写进了《夏集镇志》,也在37位青少年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夏集回来不久便赶上了今年的11月7日 — 我们下乡插队56周年的纪念日。在良修的提议和组织下,我们十八位农友在南京常府街百姓人家谈“古”论今,欢聚一堂。十八个人中,除了原本就比较熟悉的朋友外。我们还迎来了暌别已久的李垚农友。数十年不见,李垚给人的印象仍然是风度翩翩,儒雅之气不减当年。</p> <p class="ql-block">看着侃侃而谈的良修,不禁回想起当年当年下乡的时候他和同组的洪炎应该只有十五六岁,从年龄上讲,他们真的够不上“知识青年”,只能算是少年。像他们这样尚未成年就卷入了上山下乡浪潮的孩子在全国何止万千,只能说是赶上了时代的脚步吧。</p> <p class="ql-block">五十六年弹指一挥间,农友们席间促膝谈心,交流各自的遭遇和心得。</p> <p class="ql-block">良修为未来的活动规划做出建议和安排。</p><p class="ql-block">顺便说,今天的良修每周会在河西踢两场足球,展现出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体能,为大家树立了一个好榜样。</p> <p class="ql-block">餐后,大家纷纷合影,以资纪念。并商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我们会应郭书记之约,前往夏集观赏桃花源盛景。届时,我们的队伍相信会比这次更加壮大。这几张图片是网传的夏集桃花源美景,期待着明年身临其境吧。</p> <p class="ql-block">PS : 陈浦昌农友提供了大部分聚会的图片和视频,并嘱托我用美篇加以记录,在此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