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觉生寺,又称大钟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31号,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后成为皇家祈雨活动场所之一,1985年10月4日被辟为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br>觉生寺坐北朝南,前后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现已无存)、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大钟楼与东西翼楼。此外,还有钟鼓楼和六座配庑分布在两侧。<br>1957年10月28日,觉生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br>1996年11月20日,觉生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作为古钟博物馆,大钟寺内收藏了丰富的古钟类文物,包括明朝永乐大钟等珍贵文物。博物馆利用这些古代建筑开展旅游收藏、展览研究、开发利用古钟文物资源等多功能活动,成为游客了解中国古代钟文化的重要场所。</h3> <h3>中国古代铸造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古钟铸造技术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大门类。铸钟不仅要具备精湛的铸型工艺,更要运用精确的合金配比和精准的温度控制。一口造型精美、声音纯净的古钟实际上是融合了古代材料学、化学、物理学、声学、美学等多学科成果的作品。古钟铸造既是金与火的技术,也是形与声的艺术。本展览综合运用文献、图片及模型等资料,介绍古钟铸造的基本方法及古代铸造的辉煌成就,从一个侧面展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面貌,同时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和艰辛劳动表达深深敬意。<br><br>中国古钟文化远远流长,自成体系,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从早期的陶铃,到横截面为合瓦形的青铜乐钟,到横截面为正圆形的梵钟,中国古钟朝朝相袭,代代传承。<br>中国古钟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乐器,以"钟品","钟律"独占鳌头。作为礼器,"钟鼎"并称,以全金文又称"钟鼎文"。作为法器,"晨钟暮鼓"是佛寺的写照。作为报时器,"钟鼓"齐鸣,节度时间。作为政治符号,"惟功大者钟大",是统治者歌功颂德的丰碑。作为文学意象,注入了古代文人内心"奉儒守官"和"钟磬清心"的情感。同时,钟在人们心目中也有崇高、公正、贤明的象征意义,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著名诗句。可必见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br>钟不仅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中国古钟构成的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的一份珍藏。研究,展示这份宝藏,无疑有着特别的意义。</h3> <h3>大钟楼<br>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闻名于世的永乐大钟悬于楼内中央。钟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圆形攒尖顶,有垂脊十二道,底层则为一方形建筑,四角出檐,面阔三间。底层檐下悬有乾隆皇帝御笔"华严觉海"匾额。</h3> <h3>永乐大钟<br>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br>永乐大钟,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铸造于明永乐年间,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大钟被移到万寿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移置觉生寺(今称大钟寺)。铜钟通高6.75米,钟壁厚度不等,最厚处185毫米,最薄处94毫米,重约46吨。钟体内外遍铸经文,共22.7万字。铜钟合金成分为:铜80.54%、锡16.40%、铅1.12%,为泥范铸造。<br>永乐大钟钟声悠扬悦耳,经专家测试,其声音振动频率与音乐上的标准频率相同或相似,轻击时,圆润深沉;重击时,浑厚洪亮,音波起伏,节奏明快优雅。声音最远可传90里,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令人称奇叫绝。每年新年来临之际,永乐大钟就会敲响。这口大钟已敲击了五百多年,仍完好无损。<br>永乐大钟的铸造成功,是世界铸造史上的奇迹,在科学发达也难以实现。</h3> <h3>安置巨钟<br>觉生寺于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建成后,便成为当时京城西北重要庙宇之一。不仅是因为其规模宏大,更重要的是寺内大钟楼中悬有闻名于世的"永乐大钟"。觉生寺自创建殿宇到陈悬巨钟,历时十年,直到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寺、钟合璧,觉生寺自此得以全面竣工。这一盛事,在后世许多史籍文献均有记载。</h3> <h3>乾隆御笔</h3> <h3>古钟陈列馆</h3> <h3>弥勒庵钟<br>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br>通高:164cm口径:104cm重量:570kg<br>蒲牢钮,钟体自肩部至钟裙以范线自然分区,满铸经文,文字细密齐整,靠近钟裙处铸有纪年款及捐资者姓名。<br><br><br> </h3> <h3>弘治道钟<br>明弘治壬子年(公元1492年)<br>通高:124.5cm口径:89.5cm重量:514kg<br>钟钮为交龙蒲牢钮,龙身相互交缠。钟肩饰莲瓣纹二十八朵,莲花瓣内铸二十八星宿名。钟体无分区,铸满文字,环绕钟体呈圆周状排列,内容为《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三光注龄资福延寿妙经》三部道经。钟上部牌位内铸有"大明弘治壬子仲夏吉日制"款。<br><br><br> </h3> <h3>龙纹铜钟<br>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一公元1487年)<br>通高:151.2cm口径:87.2cm重量:544kg<br>蒲牢钮,肩部装饰有二十四朵莲瓣纹,钟身满铸二龙戏珠纹,上部分铸两个云牌,其中一个云牌内铸有年款。钟裙部装饰有锦地八卦纹,纹饰繁复细腻。<br><br><br> </h3> <h3>阁院寺钟<br>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br>通高:160cm口径:150cm<br>体量硕大,铸工精良,整体呈"盔"状,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有明确纪年的辽代铁钟。<br><br> </h3> <h3>秦晋会馆铜钟<br>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br>通高:110.4cm口径:94cm重量:300kg<br>钟钮为简化蒲牢,钟体由锦地纹隔成上下两部分,分别铸有龙、狮、鱼、亭、花卉等纹饰。钟裙部铸有海水波涛纹。<br><br><br> </h3> <h3>外国钟铃<br>钟铃文化是世界各地共同存在的文化现象。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中,不同地域的钟铃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多元的世界钟铃文化。这里展出的是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获得的外国钟铃实物和图片,涉及日本、韩国的佛钟,西方教堂铜钟、外国友谊钟以及欧洲钟琴。</h3> <h3>尼泊尔友谊钟<br>2015年8月1日,尼中经贸协会捐赠。尼泊尔塔莱珠女神大钟仿制品。<br></h3> <h3>中法友谊钟</h3> <h3>再铸洪钟<br>-﹣永乐大钟的铸造<br>永乐大钟以其悠久的历史、宏美磅礴的造型、悠扬远播的音响而闻名于世,其铸造工艺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体现了明初我国古钟铸造的最高水平。永乐大钟闪烁着古代金属铸造技术的光辉,凝聚了我国古代匠师们的高度智慧和精湛技艺。</h3> <h3>铸钟遗址<br>铸钟遗址是研究古钟铸造方法和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由于历史原因及铸钟工艺所限,保存下来的铸钟遗址很少。目前已知在河南、山西、江苏等地发现有铸钟遗址。2003年在河南郑州发现的铸钟内范,是目前国内发现年代较早的梵钟铸造遗迹。</h3> <h3>天工奇迹<br>-﹣中国古代精品铸造文物<br>我国铸造大型金属器物的传统由来已久,可上溯至先秦时期。流传至今的众多金属文物中,历代均不乏体量巨大之作,或出于统治者对权力的彰显,或源于信奉者对宗教的虔诚,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惊叹的"天工奇迹",它们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珍贵文化遗产。</h3> <h3>馆藏文物</h3> <h3>皇家祈雨<br>觉生寺作为皇家敕建庙宇,自建成伊始,便服务于清代皇室的宗教与祀典活动。从现有史料来看,乾隆时期,觉生寺被钦定为京城地区重要的皇家祈雨场所之一。每遇旱年,皇帝便下旨在觉生寺设坛,或亲临祈雨,或派遣王公大臣前往拈香行礼,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h3> <h3>山门<br>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檐下悬有"敕建觉生寺"石匾。现为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出入口及参观服务中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