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0月4日下午我们到福州,第二天到养老院去探望王家大哥(排行老二)。</span></p> 华煦·桂湖颐养中心(福州市晋安区社会福利中心)是福建省首个养老领域PPP项目,由福州市晋安区人民政府携手福建“百强企业”福建华荣集团联合打造的惠民养老服务项目。中心包含华煦养老院、华煦温泉疗养院以及华煦济康医院,是一家医养结合,集养生养老、慢性病治疗康复、温泉养生、健康管理、旅居养老、休闲度假、文化交流、生态农业为一体的综合性智慧养老社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哥今年91岁了,身在养老院安度晚年。</span></p> 中心位于具有“福州后花园”之称的晋安区桂湖片区,占地120亩,其中生态配套近70亩,总床位600张,包含7栋住养楼,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全部建筑采用全明格局、带独立阳台、南北通透,花园式庭院环境,四周青山环绕,是 “天然氧吧”和颐养胜地。 大哥(排行老二)与老五、老六、老七、老八、老九合影。 今天去探望大哥的亲属一起留影。 华煦养老院秉持在软件和硬件上为老年人提供“如家”氛围,除了常规配置公共区域、卫生间扶手、无障碍通道等,同时对生活空间的适老化功能做了精心设计,如契合人体工程力学的各类设施、家具的圆角适老化处理、感应小夜灯、暖色系的空间配色等; 同时还拥有成熟的养老照护体系,以“五星养老机构”为各项工作的标准,依托康复中心,未来将与欧美国家或香港、台湾地区成熟的养老照护体系合作,为入住机构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周道、有人情味的护理服务。 中午在鼓岭附近吃午饭。 10月6日,王平夫妇带珍珍母女到旗山万佛寺游览。 福州旗山万佛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南屿镇旗山脚下,是福州地区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 旗山万佛寺,原名石松寺,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初名灵凤寺。绍兴十年(1140)寺僧天石于寺旁种植龙爪松长成,易名为石松寺。经明成化、万历年间两次修建,颇具规模,曾是福州佛教圣地之一。 1999年,政府批准重建石松寺,并更名为旗山万佛寺。一到旗山万佛寺,迎面而来的是高达23米、宽60米的山门,飞檐斗拱,雕刻精细的花草动物图案镶嵌其间,特别每当夜晚,在饰灯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壮观。 如今的万佛寺,占地1310亩,主建筑380亩,附属建筑300亩,林木花园苗圃570亩,放生海60亩,山门高达23米,宽60米,大雄宝殿层高30米,还有天王殿,钟鼓楼,法堂,方丈楼等。 旗山万佛寺是目前中国占地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旗山万佛寺除占地面积大之外,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寺内所建的系列建筑均是仿古的,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如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学戒堂、念佛堂、般若堂。 其中,兴复于明万历年间的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层高30米,正面青石龙柱12根,规模堪称同类建筑全国之最。殿中斗拱、柱头等采用的均是宋代的榫卯连接构筑方法,这在殿宇重建中较为少见。 旗山巍峨,万佛庄严,古刹壮观。望群峰叠翠,松涛阵阵,禅钟远播,佛光烁烁。宝殿辉煌,金身璀璨,香火鼎盛人如潮。心澄净,悟禅机妙理,俗念全消。 众生苦海飘摇,求佛法庇佑度劫难。念慈悲为怀,普渡众生,善行广积,福报绵长。世事纷扰,皆因心起,万法皆空心自安。愿众生,皆得离苦海,共赴极乐。 寺内有一块1140年寺僧刻的“法真松”古诗碑:“偃盖覆岩石,岁寒傲霜雪,深根蟠茯苓,千古饱风月”, 福州一路的建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福州台江的夜景</span></p> 10月8日,由于王家二姐行动不方便,我先生又组织弟妹们去探望。 二姐今年89岁,(排行老三),与老五(80岁)老六(77岁)<div>老七(75岁)、老八(73岁)、老九(68岁)合影</div> 福州三坊七巷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南后街,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林觉民·冰心故居:位于杨桥路17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原是林觉民祖辈的聚居地,后因林觉民在广州起义中牺牲,房屋被出售给了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在青少年时期曾居住于此。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福州中心城区的三坊七巷拥有38公顷的完整保护范围。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古建筑遗存,是"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2009年6月10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br>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衣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之后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福州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br>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衣锦坊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唯一现存的水榭戏台。 文儒坊是的第二坊。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三坊七巷全貌《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清代的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内有光华阁是为入室弟子课业的地主。陈寓隔壁是现代著名法学家柯凌汉教授的住宅,这条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br>在文儒坊里,有一条幽深清静的小巷,叫闽山巷,俗称“三官堂”,那是因为该巷古代建有文儒坊内的闽山巷三官堂而闻名。据清朝道光年间林枫《榕城考古录》卷中“坊巷第二”记载:“三官堂,在文儒坊南闽山巷,南有小巷通光禄坊,西口达常丰仓河沿。大抵皆以寺而得名也。而此则以闽山保福寺名也。”由此可见,三官堂与保福寺之密切关系。是在宋朝至少已有七八百多年以上悠久历史。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东能八一七北路闹市区,西能南后街。据《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后改文兴。今呼塔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也。”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还在,以后未见记载。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的小塔,作为古迹纪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 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传有一首赞誉他诗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至今仍传为美谈。 安民巷位于黄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文儒坊相对,安民巷旧名“锡类坊”,它改名“安民”,与黄巢入闽有关。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旧有锡类坊,以宋刘藻以孝闻,后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贤达。元行省都事贾讷居之。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驻闽办事处设在其间。今此老宅列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黄巷在塔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衣锦坊东西相联。据闽志载,晋永嘉二年间(308年)固始人黄元方(公元280-375年)又名允字彦丰避乱入闽,落户于福州南后街,故称黄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837-920年)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进士陈寿棋、赵新等,都曾居巷内。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后称新美里。巷内有一“唐黄璞居”石碥,20世纪50年代初期还有人见过。 黄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黄楼”,属于文物保护单位。 郎官巷,在杨桥巷南,南后街的东侧,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闹区八一七北路东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郎官巷。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位于福州中心城区的三坊七巷拥有38公顷的完整保护范围。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古建筑遗存,是"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2009年6月10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三坊七巷不仅是古建筑的博物馆,也是了解福州历史文化和名人足迹的重要窗口<br>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正房、后房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福州市三坊七巷,作为中国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2009年7月19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后街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光禄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禄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在今光禄坊公园内)。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br>光禄坊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胜,以及宋至清摩崖题刻多处,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光禄吟台西荔枝树下,原有石刻“鹤磴”,是纪念林则徐晚年放鹤处。还有清代大木构造、宽敞明亮的刘家大院(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末古朴木构房的黄任故居,高墙窄道的早题巷,明代石板铺设的老佛亭桥,都保存了明清建筑的特色。 严复故居:位于郎官巷20号,同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建筑分为主座和花厅两部分,展示了严复的生平事迹及其后裔在闽台两地交流中的作用3。<br>水榭戏台:位于衣锦坊4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戏台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具有独特的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现存唯一的水榭戏台3。<br>小黄楼:位于黄巷36号,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黄楼始建于明末,清道光年间由梁章钜重建,以其精致的建筑和园林景观著称3。 台湾会馆:位于三坊七巷黄巷51号,是清朝末年专供台湾士子来榕参加福建乡试、进京会试时栖息的场所。现在的建筑是根据历史资料复建的3。<br>郭柏荫故居:位于黄巷,是郭柏荫家族的住所,现在作为福州历史影像馆,展示了许多关于福州的老照片3。<br><br> 刘家大院:位于光禄坊34号,是当时福州城内的豪宅之一,展示了刘家的富足和气派3。<br>谢家祠:位于吉庇巷60号,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谢家祠始建于明代,是谢姓家祠,具有重要的革命纪念意义。 杨桥路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杨桥路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已被扩建为马路,所以后来便更名为“杨桥路”。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这一烈士故居,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br>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我的故乡》中,亦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巷道扩大为道路后,林觉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有相当部份被保存下来。 杨桥巷(南)有座“双抛桥”,规模不大但传奇多。一是此桥所处内河沟道,是东西两水“合潮”的地方,“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在此感受得最为真切。二是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长的一对榕树,在空中竟枝叶连理,相拥成阴,于是就有个青年男女殉爱的凄美故事,传之久远,以至后人已说不清先有爱后有树、先有树后有桥,还是相反。近闻有海外作家将之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绝唱相提并论,更添了几分悲情。不过,由于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设的缘故,双抛桥已经由“桥”慢慢变成了一座街边的“亭”,成为路人歇脚品茶的场所。 每回来一次都要旧地重游,年龄不饶人,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珍惜和家人相聚的日子,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