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沈阳市 别忘去故宫

莎也博士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应该是来沈阳旅游时的第一首选。</p> <p class="ql-block">  有人会说:故宫?北京故宫都去过了,那可是明、清两朝之宫。而沈阳的这个,听说差多了。去过北京了,还有再来这里的必要吗?</p><p class="ql-block"> 这,说的就不对了。固然北京故宫大得多(占地72万平米,而沈阳故宫仅6万)。但正如“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的道理一样,沈阳故宫虽小,可也有其绝伦的特色,不是北京故宫能替代了的。何况它可是与北京故宫并列的唯一的另一皇家建筑群呀!两个故宫比较着都看看,岂不更好?!</p><p class="ql-block"> 再,为什么说它应该是来沈阳的“首选”?因为沈阳其它如“北陵”、“大帅府”等景点,无论历史内涵、建筑规模、艺术价值…与沈阳故宫还是无法比拟的。所以你如果到沈阳,时间不充足,别的地方可以不去,但沈阳故宫还是要来看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瞅一眼沈阳故宫平面图吧🔽</p> <p class="ql-block"> 这个故宫明显的分为三部分🔼:1、东部(右边)是第一代君王努尔哈赤所营造。时间为1625年(算算至今多少年了)2、中部是他儿子皇太极所补造。3、西部是乾隆所增造。(乾隆爷建完是1783年。所以这座“故宫”前后建了有一百六十来年呢,凭这个,也要来看看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好,咱们现在就进大门参观去。</p><p class="ql-block"> 入口处🔽 “沈阳故宫”这匾额上四个字是郭沫若所书写。</p> <p class="ql-block"> (怪不得康生说他用脚趾头写的都比郭沫若强🙄。我也觉得与“中国银行”那几个字相比较,“郭老”写的这个,我差些欣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参观前先补点历史(我知晓的,不一定对呵):清朝以前是叫“金”朝的。但因为历史上先有一个“金”朝(金兀术那个),所以努尔哈赤时期的“金”就被称为“后金”。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落,建“后金”,迁都沈阳称帝,一代英主呀!而他儿子皇太极,更是厉害。他敢更祖制:变“金”为“清”;改族名“女真”为“满洲”(现在把“洲”省了,简称“满族”)。他胆子也忒大了!(不过按现在的话说,应该称其为“改革开放的祖师爷”😜。)</p><p class="ql-block"> 他也不是乱改。据说当时有“高人”指点:明朝之“明”意为火,而水能克火,故改为“满清”--“满”与“清”:六点水,六水灭火,故必能克“明”🔥---有这事吗?信不信由你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言归正传,进里边去⬇️</p> <p class="ql-block">  根据前述,那皇太极补建这里时,当然就把这里的第一大门命名为“大清门”了。不过请注意,大清门,可不是一般的门。它其实是个房宅,(看🔼的平面图)整个的一座房称为“门”---这样的“门”,确实少见。</p><p class="ql-block"> 进大门后,就按一般的旅游线路,我们先去东部参观吧🔽</p> <p class="ql-block">  东部这一片,是最早期努尔哈赤时建的。在这片长约二百米,宽约八十米的广场上,有一主殿(“大政殿”)居中,而左右各五个亭子(“十王亭”)成燕翅状分列两边。</p> <p class="ql-block">  这里,应该是沈阳故宫最具特色的地方!哈哈😊,不用说去“北京故宫”看不到,就是走遍全世界,恐怕这景也是独一份。</p><p class="ql-block"> 这个八角亭子样的“大政殿”,绝对是这里的地标性代表建筑🔽(有点像天坛?NO!还是更像“蒙古包”吧!😊)</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帐殿”式布局,绝对是游牧民族长期的习惯转化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  虽说来源于帐篷,但不得不承认,这个建筑确是很美观。起码从我这个数学老师角度看:其横长与竖高是符合“黄金比例”的。说它是古代建筑之“一尊”,估计都会服气😄</p><p class="ql-block"> 而它又综合了汉、满、蒙、藏各民族特色。</p><p class="ql-block"> 如:柱上汉族的龙图腾;房脊的蒙古力士🔽</p> <p class="ql-block">  满族“金、绿搭配”的欣赏习惯(绿边--游牧绿草?),藏族唐卡式的装璜。🔽</p> <p class="ql-block">  以上说的是建筑特点,而“大政殿”最重要的功能是举办各类隆重大典的。的确!望之,建筑宏伟壮观;思之,大典时场面绝对震撼。</p> <p class="ql-block">  皇太极及顺治皇帝都是在这里🔼坐殿登基的。也是在这里,帝发诏书,八旗人马歃血誓师兵发中原…</p><p class="ql-block"> 再看里面,庄重威严🔽(但也稍显简朴---毕竟万事开头难--那时的“后金”财力还不足嘛)</p> <p class="ql-block">  “泰交景运”额匾赫然其上🔽。此为乾隆帝所后题(正楷浑厚堂堂,赞也!👍),意思?该是“天地之气相交,清朝宏景大运”吧。</p> <p class="ql-block">  至于屏风后面的楹联,我查了一下,写在↑边了。说的是什么?不解释了,反正是好辞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了大政殿与十王亭,努尔哈赤算是把都城从辽阳迁到了沈阳。并把“沈阳”改称“盛京”。(顺便说一句:沈阳也称“奉天”。但那是以后清朝入主北京,顺治帝依“奉天承运”之语,才将盛京加称“奉天”的。)</p> <p class="ql-block">  说到“十王亭”,🔽是哪“十王”?都说是八旗旗主各一,加上东、西两“翼王”一共十位。</p> <p class="ql-block">  对此我颇为迷惑:</p><p class="ql-block"> 一是清朝有翼王吗?只是听说清朝的敌人--太平天国有个“翼王石达开”。清朝倒是有“铁帽子王”。“翼王”?还分“东”、“西”?您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二是这十王亭,各个都是一样的。我想,若有个“翼王”管着这边的四个王,那他的“王亭”规格层次应该高于手下的其它“王亭”吧?能都一样的吗?</p><p class="ql-block"> 我听说,努尔哈赤本来是要再创建两旗,变八旗子弟为十旗子弟(十全十美嘛)。所以预先建了一样的十个亭。但人算不如天算,努尔哈赤很快在战斗中“光荣”了,所以他本意未能实现。至于继承者后来怎么考虑的,就不知道了。</p><p class="ql-block"> 设想:努尔哈赤若建新旗,会取什么颜色?“绿”?(后来不是有“绿营兵”嘛,不过“绿”在中国,似乎总有点“那个”😜),也有说是“黑”(这个可能。最早努尔哈赤就是用“黑”旗的。)</p><p class="ql-block"> 到底究竟是怎么回事,我是弄不明白。您有何高见否🙏</p><p class="ql-block"> 历史呀,常常和我们“开玩笑”🙄。</p><p class="ql-block"> 说到“八旗”,我也产生点疑惑(遵循师祖马克思“怀疑一切”的教导啦😜哈哈😊)既然叫“八旗”,为何不是八种颜色(要知道颜色何止八种)为什么非赖上四个,再“镶边”凑数?</p><p class="ql-block"> 我连查带蒙,瞎说一下:最早努尔哈赤设“旗”这个军民两用组织时,是让兄弟子侄四人各领一支,黄、红、白、蓝。他自己带“黄旗”。但以后人马多了,组织太大不好管理,就把黄旗子弟一分为二,原来都属黄旗嘛,那分出来的旗,改别的颜色似不合适,于是镶个边以示区别算了。上行下效,那三位也是这么干的,就这样成了有镶边的“八旗”(是不是这样?哈哈😊我能成历史“砖家”吗😜)</p> <p class="ql-block">  “八旗”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历史经变错踪复杂。起码我知道皇太极本是“白旗”,但后来“以权谋私”,把自己这支改为“黄旗”了。</p><p class="ql-block"> 不过不管怎么说,八旗制度在军事战争、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都起到过巨大的作用。对清王朝的创新与巩固功莫大焉。只是后期固步自封,不知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使八旗逐渐腐败溃落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些知识图片、考古文物在现在的“十王亭”内多有展示,不仿进去一观🔽</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再到外边广场看看还有什么🔽</p><p class="ql-block"> 一对狮子,已经700年历史啦,原来是在辽阳,不知道什么时候搬到这里了。</p><p class="ql-block"> 左下⬇️照片是辽代的“石经幢”。应该也是后移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  🔼 广场一共看到四门炮。这不是当时的。那时他们还不掌握制炮技术。努尔哈赤就是被明朝“红夷大炮”打中受伤而亡的。清军汲取教训,用汉人工匠也制造成功。只是把红“夷”大炮改称红“衣” 大炮(为什么?你懂的)。这四门是道光年间在盛京这里造的,本想运到广州抵抗英军,但刚造好,那边《南京条约》签定了…于是留在沈阳这里了。</p><p class="ql-block"> 至于那大缸,应该是装上水防火用的吧,只是不知道冬天怎么防冻(下面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百度上摘录一段视频(不知道是否侵权😄请原作者原谅🙏)主要是说东路这一片的。也没剪辑好,对付着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  好了,百度上“转”下来的这个视频,说了,我没剪辑好,🔼看着挺费力的吧。我不会后期处理,之所以发表在这儿,就是想让您再增加些印象而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我们现在就去故宫的“中路”看看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路,是努尔哈赤儿子皇太极续建的。与东路是中轴对称一样,中路也呈轴对称。这一路,应该是整个沈阳故宫建筑群的重点。</p> <p class="ql-block">  “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一字排在中轴线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清门”,前面说过了,略去。进入大清门后,迎面看到的就是这里最重要的建筑--“崇政殿”。</p> <p class="ql-block">  有人问:前面你说了东路那个“大政殿”是核心,这里又说“崇政殿”最重要,那它俩哪个占的“份量”更重呀?答曰,都是“猴塞唻”(广东话)呀!如果用现在熟悉的“比喻”(凡是比喻都不会恰当):崇政殿算“中南海”,大政殿是“天安门”😄(一个是“办公”室,一个是“庆典”堂)</p> <p class="ql-block">  殿内🔽 请你看宝座时特别注意一下《正大光明》匾。左边的是这里的,乾隆所写。右边的是他太爷顺治帝所写(北京故宫乾清宫内)</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乾隆帝对“正大光明”匾情有独钟,把他太爷写的这四个字又重复写一遍?这涉及清朝前期一段历史:顺治死后,在孝庄皇太后(应该知道这位女士吧)扶持下,八岁康熙当了皇帝。但后来康熙死前对自己的继承人没明确,使雍正的继位大受怀疑。所以从雍正开始,把要传位的皇太子名字写出放“正大光明”匾后边,待逝后“有关部门”取下当众宣示,别的皇子想争也争不了。而乾隆正是这“招法”(体制)的第一个受益者。所以他偏爱这四字牌匾呀(封建专制,接班人问题解决不好,往往会酿出人命来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又说多了,咱们过崇政殿,“仰看”下一个景点--凤凰楼🔽</p> <p class="ql-block">  一看这么巍峨高耸极其庄美华贵的建筑,首先想到的是她怎么也要比刚才崇政殿要“高”一级吧。其实不然。人家“崇政殿”属于“金銮殿”,是皇帝权威统治之象征呢!而“凤凰楼”,仅仅是与后妃登高望远、吃饭读书、写字小憩之处所。那它为啥高过“金銮殿”十多米,筑在两人多高异常坚固的青石台上呢?要知道北京的“金銮殿”--太和殿才是筑在台上,是北京故宫最高的,而后宫住所要低得多。沈阳故宫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这,不涉及与关内宫殿“叫劲”的问题,而是满族生活的一个习惯罢了:由于长期生活在潮湿的草原与山区,女真先人们是常把住宅建在高台或半山腰上的。这种乡下习俗带到城里,于是变成了这样式的啦。哈哈😊又发现沈阳故宫的一大“特色”。</p><p class="ql-block"> 登台阶上楼🔽。台阶旁是“瓦当头”,所以有“头头是道”。而24级台阶,象征二十四节气,步步高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乾隆题写的“紫气东来”高悬于上。这句本来是道家用语,可乾隆借用来说的是:我们满族掌控全中国,你们别不服气,都是“东来”(沈阳在关东嘛)的福气使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穿过凤凰楼底下门洞子,来到它的后边。虽说登楼看日出为“凤楼晓日”---沈阳十景之一,但楼上并不开放,何况也非“晓”,这个“景”是看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一下后面这“高台”大院的几间房吧🔽这里就是所谓“后宫”--后妃们的居所--高台“五宫”。当然最重要的是中轴线上的“清宁宫”啦,那是皇帝皇后的“宿舍”。</p> <p class="ql-block"> 清宁宫,金黄琉璃瓦周边镶上绿色;房门开在东边;门外柱子是四方的…🔽牌子介绍词没照清楚,但有一句话可以看准:“…被视为满族传统住宅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清宁宫,在中轴线上,所以也称“中宫”(听说过“中宫娘娘“吧)皇后“哲哲”(她姓名很长,用简称代替)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清宁宫,里面佈置确实很“满族”:南、西、北三面“冂”形大炕(俗称“弯子炕”,后变雅为“万字炕”。)它与大门偏一边像个口袋成个顺口溜:“口袋房,万字炕…”(后面还有一句,等一会儿逛到再讲。)</p><p class="ql-block"> 此房不仅是帝后寝宫,还充当祭祀功能。满族尊崇“西”,西边墙上供着神龛,里面是哪路神灵?哈哈😊我听说竟然是咱们的关公关老爷!据说因为皇太极是把《三国演义》当兵书看,很崇拜关公😊(但细看不太像)</p> <p class="ql-block">  这🔽也是在“清宁宫”内。(进门左拐)</p> <p class="ql-block">  进门右拐才是住人的一间“暖阁”⬇️。平时皇太极与哲哲就住在这里(皇上挺“穷”呀,怎没自己的单间呢😜)他52岁时也是逝于此屋的。</p> <p class="ql-block">  正史上讲皇太极是“无疾而终”。可民间流传的足可编本长篇小说。这里,我们没能耐也没时间去探讨啦。接着逛逛吧:</p><p class="ql-block"> 中宫“清宁宫”的旁边就是“关雎宫”。--“关关雎鸠…”好熟悉呀。这么浪漫的宫名,为谁所起的?没错,就是无数小说、影视剧中的大主角--海兰珠。</p> <p class="ql-block">  海兰珠--26岁的一个寡妇,嫁给了皇太极,却得到这位皇上无比真挚的爱,千古传奇呀。你问我爱她有多深?爱她有几分?在这儿说不了,太多啦。说一件吧:封她为“宸”妃。查词典:“宸妃的封号象征着极高的荣誉,通常授予皇帝特别宠爱的嫔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雎宫”内🔽为什么放一个“悠车”(摇篮)?那是提醒你,记住海兰珠生过一个男孩。(皇太极曾为此大赦天下。这可是皇八子哦,以前七个儿子没一个享受过这“待遇”)</p> <p class="ql-block">  只可惜这个孩子两岁而殇,海兰珠伤心过度,两年后也随儿而去…如果(历史真的就怕“如果”二字)如果这孩子茁壮长成,那住在这“院”偏房的那个“庄妃”,恐怕就与其他那十几个嫔妃一样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不为我们所知了。</p><p class="ql-block"> “庄妃”,就是后来我们都十分熟知的“孝庄皇太后”呀!她当时是住在这里的“永福宫”的。🔽</p> <p class="ql-block">  庄妃,有多厉害?听说过这句话吧:“大清成于女人又亡于女人。”使清朝灭亡的女人是慈禧,而使大清兴盛的,就是这个庄妃!(这段历史,说来话就长啦,只得请您翻翻书,看看清史剧啦。)</p><p class="ql-block"> 此屋陈设与海兰珠的“关睢宫”差不多。也有一个“摇车”。因为顺治帝就出生于此。</p> <p class="ql-block">  顺治名“福临”,这里又叫“永福宫”。皇太极以“福”名之,可见确实母以子贵呀。</p><p class="ql-block"> 顺便说一下:上面说的“皇后哲哲”是“海兰珠”与“庄妃”亲姑妈。(两辈同侍一人,这在当时女真人部落是常见的。海兰珠是姐姐比妹妹庄妃大四岁,而姑妈哲哲比她也就大九岁。)</p><p class="ql-block"> 皇太极一共有十五个后妃,咱们上面只说了属蒙古一家的三位。其他的,历史记载少,我更不知道,就免提算了吧。</p><p class="ql-block"> 再看看其它“景点”吧。</p><p class="ql-block"> 院里耸立着一高高的“旗杆”🔽</p> <p class="ql-block">  哈哈😊哪里是“旗杆”,是萨满教尊崇的神杆---“索伦杆”。据说乌鸦曾救过他们的先祖:先祖幼时,长辈全被仇人杀光,只他一人逃出伤重倒地,而竟引乌鸦落满全身。敌人追来没发现,走了…于是后人立杆置碗,祀时放杂粮、猪内脏等供“神乌”啄食。(“索伦”,不是人名,而是满语中“神鹊‘”的音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好,看过后妃们居住的“五宫”,咱就绕到宫后再看一景:大烟囱🔽</p><p class="ql-block"> 这种烟囱形式叫“跨海烟囱”(不知道名称怎么来的,反正都这么叫)而东北话中,烟囱又叫烟“筒”,整个故宫里就这一根,所以说这有“一统四海”之寓意(有点牵强附会?必须的😜)</p> <p class="ql-block">  有意思的是,这根烟囱下粗上细一共12个“台节”,最上一节只是三块砖。说,那时就“预示”了清朝一共会有十二位皇帝,最后一位只能做三年。(可不是嘛: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共11位。而宣统溥仪只当了三年,清朝就灭亡了。)哈哈😊幸亏那时没把烟囱修到天上去,不然现在咱还是“大清”顺民呢。</p><p class="ql-block"> 烟囱的这种形式(不在屋顶,在外边)也是满族人的习惯。汉族家烟囱还是从屋顶伸出来的多。</p> <p class="ql-block">  前面讲“清宁宫”时说了半截顺口溜,现在加上这烟囱,对满族屋舍完整的“描述”就是:“口袋房,万字炕,烟筒戳在地面上。😄”</p><p class="ql-block"> 其实烟囱这么安置是有好处的。东北,房顶上基本是苫草(在东北下过乡的知青应该都知道),烟筒离远点,有利防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后妃们住的高台下去,就靠到宫北墙了。两边分别有磨房与碾房🔽。制作满族特色食品:萨其马、苏子叶饽饽、酸汤子、馇条…</p> <p class="ql-block">  机器人现场食品制作表演</p> <p class="ql-block">  从这里再穿过一小段类似北京颐和园的长廊(这不是原来的,是近年搭建的)就可以到“御花园”。</p> <p class="ql-block">  御花园不大,但也有山有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面介绍的,是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所筑建的沈阳王宫。乾隆时期,这里又补建翻盖了不少:包括整个故宫的西路,及中路两旁的“东所”、西所”。🔽</p> <p class="ql-block"> 乾隆所建之屋舍,一是“宿舍”--来东北祭祖时的住处(不能住以前先祖们住过的房间,那是不敬。所以要重盖)。二是“仓库”--把北京的一些东西移过这边来。(一方面那边装不下,另方面也是想充实一下关外祖上故宫的宝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所”这边有三座建筑:“颐和殿”---是皇太后(前有乾隆亲妈,后有道光继母)接见别人之处。“介祉宫”---是皇太后来时的寝宫。</p><p class="ql-block"> 而那二层楼的“敬典阁”,则是存放玉牒(相当于档案吧)之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所”的建筑与“东所”大同小异。🔽也有一殿一宫一阁。“阁”也是二层楼。只是多了一“斋”。又加修了迴廊。</p><p class="ql-block"> “崇谟阁”--放置《圣训》、《清实录》等内府秘籍。“继思斋”--皇上东巡时随行嫔妃住处。</p> <p class="ql-block"> “保极宫”--皇帝来时的寝宫。 “迪光殿”--皇帝东巡在这里的“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这“西所”比“东所”那边“丰富”一点,就多说几句🔽</p><p class="ql-block"> 那个挺高的,贮存“文档”的“崇谟阁”,与东所那“敬典阁”无论外貌与功能都是一样的。它下面的“继思斋”的建筑倒是有点特色--波浪式屋顶,勾连搭卷棚式🔽连北京故宫都没这样式的,确实独特。</p> <p class="ql-block">  🔼“继思斋”是为随驾东巡的嫔妃们准备的寝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保极宫”是这边的重点,因为这是为皇上准备的🔽</p> <p class="ql-block">  🔼屋里边皇上金黄宝座上的匾额之字,为“高临万象”---终于发现一个非乾隆所题了,是他儿子嘉庆帝写的。意思应该“君权至高无上”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迪光殿”🔽,是皇上东巡,驻跸(就是“待在”之意😜)盛京时处理军政大事的处所。</p> <p class="ql-block"> “西所”这边,还有北京颐和园那样的长廊。(对称的“东所”那边没有)🔽</p> <p class="ql-block">  上面简要说了一下“东所”与“西所”。它们应该都属于故宫的“中路”。 至于故宫“西路”,主要就是“文溯阁”;“嘉荫堂”和戏台这几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溯阁”--贮藏《四库全书》。之所以“黑绿色”,是因《易经》言“黑”为水,可防护火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按我们的参观路线,最后会走到这个“嘉荫堂”。当年乾隆经常在这里吟诗挥毫,赏画看戏…对面就是一个戏台。清朝似乎就是从乾隆开始戏曲兴盛的。北京故宫、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乾隆都加盖了戏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参观中,我注意到,沈阳故宫中凡是满、汉两文并列,必然汉字在右,满文在左。这与清朝入关后的书写习惯不同了。北京故宫的,则左右顺序是倒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  什么原因?是不是满族入主中原后,知道还是应该以“右”为尊?故满文均放右侧了?(谁能解之🙏)</p><p class="ql-block"> 说到满文,看着挺好看的,但估计没几个人会写了。不过有人“总结”:“中间一根棍儿,两边尽是刺儿,加上圈撇捺,就是满族字儿”。(当然是说着玩的,不过挺“形象”)哈哈😊我也会写满文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好,再回顾一下沈阳故宫吧。别看只有北京故宫的1/12,但这里的“内容”还是很多的,我逛不全也写不完。只能大体介绍如上了。</p><p class="ql-block"> 有很多房间都做了展厅,其原貌早已不复再见。下面我随便地把我拍照到的展品罗列一些,做为对沈阳故宫参观的补充:</p><p class="ql-block"> 🔽这“圣轿”、“宝车”,是摆在“嘉荫堂”里的。</p> <p class="ql-block">  几个“专题”性展览:</p> <p class="ql-block">  馆藏文物挺多的。听说不少是从北京故宫迁过来的。毕竟这里是清朝发源地,有好东西不能亏待祖宗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看点别的。</p><p class="ql-block"> 🔽园内太湖石</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故宫内的几种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看到有两座影壁墙🔽,与北京故宫不同的是,中间不是龙而是仙鹤。</p><p class="ql-block"> (不过听说原来的早已垮塌,这两个是八几年才仿筑的)</p><p class="ql-block"> 十王亭那,还有个袖珍的(也不小,一人多高呢),是石头雕凿的,是原物。但当时并不在这里,是在豫亲王(多铎-多尔衮亲弟)府门前,后来移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几样东西挺特殊的,您知道它们都是干什么的🤓</p> <p class="ql-block">  ↑左下的,显然是现代专为沈阳故宫配置的。其他的,确是原物呢。</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逛,往往会“时空穿梭”,见到不少“格格”和“大阿哥”🤗(来这里化装拍照的还真不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转一段录像,空中鸟瞰,希望对前面我的介绍能加深点印象。</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挺有特色。说了,我写不全的,还是您到沈阳时抽空来看看吧。(我的这个可以当个导游参考?那我心满意足啦😊)</p> <p class="ql-block">  我到沈阳挺好的,下次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