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军英烈足迹 弘扬沁济暴动精神

河南路遥

<p class="ql-block">92年前的今天,正是沁济暴动红军英烈对敌斗争最艰难的时刻,英雄壮举跨越时空,依然激励着今天的人们前行。为感恩英烈、汲取力量,近距离感受革命先驱足迹,弘扬沁济暴动精神,沁阳市作家协会继10月1日探访晋豫边红军革命根据地一一太行原大寨之后,于11月9日组织18名作家、诗人沿着当年红军游击队暴动的足迹,自举义地义庄区公所→ 赵寨张氏祠堂 → 紫陵镇政府沁阳第一党支部旧址(暴动策划地) → 济源东逯寨 →武山→勋掌→北社,完成了沁济暴动红军游击队全程纪念寻访活动。此次活动,我们有幸邀请到济源市党史办原主任冯克河同志介绍了沁济暴动相关史实(图为沁济暴动举义地义庄区公所旧址)。</p> <p class="ql-block">1932年6 月,为了贯彻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在豫北西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豫晋边区的决定,沁、济两县共产党组织在紫陵镇开化寺组建沁济(边)临时党总支,党继新任书记,苗既平任副书记,郭大佛任军事委员。同时,在省委特派员张振亚主持下召开了“石河会议”,研究确定了游击战计划,决定中秋节在沿太行山一带举行武装暴动。为了做好斗争准备,沁阳党支部在开化寺举办了暑期读书会,进行秘密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把紫陵、赵寨一带原农民协会重新组织起来,成立了贫农团。不久,省委因叛徒告密遭到破坏,各地党组织相继遭到重创。但沁济党组织没有退却,毅然决定提前暴动。9月5日,党总支在紫陵召开沁济暴动预备会。会后,各路人马立即分头准备,有的连夜赶制红旗和佩戴标志,有的秘密通知骨干人员做暴动安排,有的准备长矛、梭镖、枪支等武器。(图为义庄伪军炮楼据点) </p> <p class="ql-block">9月6日深夜,趁着蒙蒙夜色,党继新、郭大佛率领任建樟、黄本昆、张世纲、秦振山、任再刚、吕存亮、张启亮以及赵寨的张启增、张重天、张良全、李道法、李良永、张启恩、张小随等10多名青年农民,手持刀枪长矛直奔义庄。7日凌晨2时许抵达义庄区公所时,举红灯为号,郭舜仁开门接应,兵分两路:党继新带人闯入区公所,焚烧了全部公文帐册,砸毁电话机,制服了几个负隅顽抗的反动职员;郭大佛带人闯入敌团部,团丁们还在沉睡,听到“缴枪不杀”的喊声,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只好乖乖听命。通过宣传教育,收编整合,一支40余人的武装暴动队伍形成,郭大佛在团部大院当即宣布:“豫晋边红军游击队成立!”尔后,队员们高举红旗一路呼喊口号,开出义庄,连夜沿太行山西进。</p> <p class="ql-block">当日拂晓,队伍行至紫陵村适逢集市随开始做宣传工作,战士们四处张贴标语。党继新站上八仙桌向群众演讲,出身富家的郭大佛当众烧毁自家账簿、地契。穷苦农民为红军暴动拍手称快,欢欣鼓舞。后队伍继续西进,行至济源东逯寨,当即解除地主武装,开仓放粮,分发财物,救济穷人。义庄暴动使敌人大为震惊,派大批民团包围紫陵、赵寨,逮捕了留下来的张启亮、张重天。下午,国民党沁济两县县长、国民党博爱驻军及各县保安队、反动民团很快集中兵力向逯寨合围过来。起义队伍迅速向村北太行山转移召开紧急会议,吕存亮负责组织队伍暂留山中隐蔽,党继新、郭大佛、郭舜仁、任建樟、秦振山等5名骨干西赴济源发动暴动,然后会师扩大红军游击队伍。之后,游击队乘势北上勋掌、北社等地,将伪乡长、伪村长、地主富农及高利贷债主等的粮食分给当地穷人。每在一地分粮后,红军都要召开群众大会,号召广大穷苦农民武装起来参加红军游击队,反抗压迫,创建苏区。9日下午,游击队先捣毁国民党武山区公所(现思礼镇),毙伤敌7人,缴枪10余支和300余发子弹,并获300余块大洋和一匹马,随及向北10多公里的北社整编。两天下来,有50多名青年农民加入红军,队伍迅速扩大,党总支在北社二仙庙整编队伍成立豫晋边区红军游击总队,沁阳方面为第四大队,济源方面为第七大队。郭舜仁任总队长,党继新任政治主任,郭大佛任军事主任,苗瑞祥任军需主任。(图为沁济武装暴动纪念馆,位于义庄村胡氏宗祠) </p> <p class="ql-block">此后,游击队因接连遭到沁济反动民团和山西阳城保安队及国民党正规军的围追攻击,为避敌锋芒,保存实力,队伍分头转移至豫晋边太行山区原大寨。之后,以原大寨为根据地,在北至山西阳城、晋城边沿,南至济源勋掌、郑坪一带,西至王屋山,东至沁阳西北太行山沿线,开始了武装割据。</p> <p class="ql-block">沁阳市作家协会采风团队在义庄胡氏宗祠合影。</p> <p class="ql-block">紫陵镇赵寨村张氏祠堂,当年该村19名红军游击队员就是从这里奔赴义庄区公所参加暴动。游击队员昼伏夜出,经常从金炉峰、马落岭下山,到北社、勋掌、郑坪、宋庄等地进行游击活动。他们深入山下各村,发动群众斗地主,打恶霸,除奸细,铲豪绅,深受群众欢迎。游击队很快发展到百余人,游击区也扩大到方圆百余里,在游击队活动的村庄形成了“苏维埃区域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该村革命历史悠久,据张天苗老师介绍,中共太行区第四地委1948年1月11日至2月15日在该村张氏祖祠召开了干部整党会议,周围8个县区级以上干部1163人参会。会议认真组织学习了《全国土地法大纲》和晋冀鲁豫中央局《关于纠正左倾路线的决定》,开展了查阶级、查思想、查工作“三查”运动。</p> <p class="ql-block">沁阳市作家协会追寻沁济暴动红军英烈足迹采风团队赵寨村委员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沁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洪雁、许震与赵寨村张天苗老师交谈沁济暴动故事。</p> <p class="ql-block">根据中共河南省委关于《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苏维埃政府》的指示,10月,红军游击队领导人党继新、郭大佛、苗既平、张景禄、王敏成等召开会议,决定以原大寨为根据地,开辟方圆百里的红色游击区,并成立了以王敏成为主席的豫晋边苏维埃政府。豫晋边区苏维埃政权的初步形成,引起了国民党河南省政府的极度惊慌,遂电令济源、沁阳等县限期“围剿”红军游击队。济源县长边万选再次率敌千余人连续进攻原大寨。游击队常于夜里深入县城附近农村,贴标语、撒传单,声言攻打济源县城。吓得国民党县政府昼夜紧闭城门,增岗加哨,如临大敌,国民党县党部、县政府接连向省政府告急。期间,游击队员与敌人进行大小十余战,歼敌70余人。</p> <p class="ql-block">面对沁阳、济源蓬勃发展的红军武装割据形势,国民党河南省主席刘峙多次电令沁济两县当局“围剿”,但屡攻不下。11月19日,新任县长纠集保安队、河防队、民团等反动武装千余人进攻原大寨。游击队坚守五大哨口,奋力拼搏,三战三捷,毙敌50余人。12月上旬,国民党新乡第四专署调集两连兵力,联合沁、济、孟等县团队,河防队、保安队等1000余人,兵分两路,向原大寨发起大规模“围剿”,同时又让孙殿英部和山西阳城民团切断游击队后路。敌人先攻破金炉峰,接着又切断了游击队分兵镇守的“三棵树腰”、仙人桥等战略要地,截断了寨上游击队与各哨口的军事联系。游击队腹背受敌,寡不敌众,终至失守,部分队员跳崖突围。其中,苗既平双腿摔断,被敌砍头剖腹;薛作舟、苗鸿方等12人被捕;郭大佛、王敏成等突围成功后,到外地隐蔽。</p> <br> 声震豫晋、历时106天的豫晋边红军游击战争悲壮谢幕。不少党史研究专家称,中共沁济(边)临时党总支领导的义庄武装暴动堪称豫西北的“秋收起义”,成立了豫晋边红军游击队,建立了原大寨革命根据地,开辟了方圆百余里的豫晋边苏区,燃起了太行怀川人民武装革命的燎原星火,牵制了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游击队在人民群众中的政治影响,在中国革命战争史册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p class="ql-block">采风团队在紫陵镇政府沁阳第一个党支部合影(原开化寺)。</p> <p class="ql-block">济源市东逯寨村</p> 济源市克井镇北社村二仙庙,系沁济武装暴动重要聚集点。 济源市原党史办主任冯克河老师向采风成员讲解沁济暴动经过。 <p class="ql-block">济源市克井镇勋掌村李立基老师向采风成员讲解沁济暴动经过。</p> <p class="ql-block">沁阳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建国等同志与冯克河老师交流沁济暴动心得。</p> 采风团队在济源市北社村二仙庙合影。 济源市思礼镇(原武山村)万阳湖。近年来,该镇以建设万阳湖湿地公园为目标,狠抓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把原本破烂不堪、荒草遍地的小水库变成了碧波荡漾的风景区。 <p class="ql-block">万阳湖畔,冯克河老师向采风成员详细讲解沁济暴动故事。</p> <p class="ql-block">冯克河老师声情并茂,娓娓道来,逻辑清楚,重点突出,令人感动!</p> <p class="ql-block">李建国主席与冯克河老师深入交流。</p> <p class="ql-block">李建国主席说,“沁济武装暴动”(1932年9一12月)举义地; 济源市思礼镇原大寨(海拔1169米),豫晋边红军游击队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和红色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堪称豫西北、豫晋边的“秋收暴动”和井岗山革命根据地。沁济暴动所有死难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光照千秋!</p> <p class="ql-block"> 英雄血洒豫晋边</p><p class="ql-block"> 百六星火燃中原</p><p class="ql-block"> 太行红军存悲壮</p><p class="ql-block"> 只为霞光红满天</p> <p class="ql-block">河南盈硕公司副总经理、沁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许震等在认真听讲。</p> 采风团队在济源市思礼镇政府大楼前合影。 <p class="ql-block">之后,沁阳的作家、诗人还参观了济源市思礼镇文化名人卢仝文化展馆,并凭吊了于思礼烈士就义处。卢仝自号“玉川子”,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生活在济源,有中国“茶仙”之称。其诗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名《七碗茶歌》)被誉为中国茶诗中的千古绝唱。</p> 卢仝文化展馆 纪念亭 于思礼烈士就义处。于思礼字敬斋,又名光前。1912年6月27日出生于济源市东石露头村的一个贫苦家庭。1930年,考入济源师范。193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济源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等职。他长期在敌占区从事艰苦的革命活动,坚决执行党的组织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建立了多条秘密红色交通线,组织领导济源人民同日伪进行斗争,在抗日战争中作出了卓越贡献。1943年10月,于思礼在水洪池被伪军抓捕,受尽酷刑,宁死不屈,被敌人杀害在武山镇后的山坡上,年仅31岁。1944年2月,中共济源县委、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将武山镇更名为思礼镇,成为济源1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中唯一一个以革命烈士名字命名的乡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党史资料提供:沁阳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建国;沁阳市人大法工委主任吕春峰;济源市党史办原主任冯克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