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决战三次规模宏大的战役,辽沈和平津基本都没有变阵。这是军事上的应有之义,规模越宏大的战役,越不适宜改变部署。但就是这样宏大的战役,淮海战役毛主席被迫变了两次阵,一次大,一次小。古今战史但凡发生重大变阵,鲜有胜者,毛主席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呢?</p> <p class="ql-block">一、变阵宜慎重</p><p class="ql-block"> 历来大战,统帅层面的稳,是致胜的重要条件。统帅部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动,经过兵团、军、师、团等层层扩大,到一线作战时就会发生巨大到不可估量的变化。甚至可以说乾坤倒转、生死易处。</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大决战这样投入五六十万军队和十倍于作战人员的支前民工,一个小小的命令变化,就会调动十几万甚至上百万人及相应装备、粮秣,工程量相当浩大。而且,部队往返调动,执行过程非常复杂,越复杂越容易出错,越复杂越容易吃亏,自己的作战目标尚未达到,老营先乱了。有经验的指挥员,越是高层级的,调整既定部署时越慎重,非必要尽可能不动。</p><p class="ql-block"> 孟良崮战役粟裕采用耍龙灯战术,听起来很是酷炫,实际上以是部队高强度高频次调动为代价换来的。不光战士们来回奔波很辛苦,各级指挥员在组织指挥上也承受着很大压力,担任纵队司令员的,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三个师不能散、时刻准备恢复到战斗状态;担任师和团指挥员的,要时刻注意行军途中的安全,会不会遭遇伏击、会不会突然没有准备地投入攻坚等等。</p> <p class="ql-block"> 从这个角度我们再去理解许司令摔电话事件,就豁然开朗了,以许司令这样高的情商,怎么会突然血气上涌和直接上司顶牛呢。就是压力大到一定程度,什么情商智商都不管用了,本能的血性上来了,什么都拦不住。</p><p class="ql-block"> 华东野战军二十多万人作战,变阵都这样困难,若不是粟裕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华野部队强大的执行力,孟良崮战役能不能打胜都两说。何况淮海战役这样牵涉两大野战军的大战,为什么要变阵呢?</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变阵,是著名的小淮海到大淮海。第二次变阵,是西进打黄维。所谓小淮海,即华野最初策划的在徐州附近歼灭刘峙集团一部分兵力,重新打通被隔断了两年的山东和苏北战场。毛主席同意此部署。</p><p class="ql-block"> 但由于国民党军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促使毛主席不得不根据战局变化,对淮海战役部署进行扩大。</p><p class="ql-block">国民党发生的变化,在杜聿明的回忆中有详尽描述。杜聿明说,当1948年9月时,他制定了一个反攻山东的军事计划,即以徐州主力沿津浦线北上进攻并收复济南,以攻势行动破解华野南下布势。</p><p class="ql-block"> 杜聿明是当时国军最有头脑也最有水平的高级将领,奈何蒋介石并未采纳,而是把杜聿明调到东北,担任葫芦岛前进指挥所司令官。反攻山东行动遂搁浅。</p> <p class="ql-block">二、国军寻求积极变化</p><p class="ql-block"> 怎样评价杜聿明的反攻计划,到底是痴人说梦还是有一定可能呢?毫无疑问是后者。战争中夺取主动权是至要之举,越主动越好打,带来的变化基本都是利于己方的。如果杜聿明真的指挥几十万大军北进,华野整体都要被调动回北面,那时打徐州就无法可想了。而且,粟裕多次提出担心,山东老解放区民力物力已到极限,不敢在内线消耗。</p><p class="ql-block"> 白崇禧也认为杜聿明的计划甚好,为配合华东战场,他积极主动地指挥华中国军,向豫西发动了一次攻势作战,吸住中野不使其东进与华野会合。只是由于反攻山东计划未能成行,他的豫西攻势作战也就失去意义。</p><p class="ql-block"> 辽沈战役基本结束时,蒋介石抽出精力部署徐蚌战场的事,指示国防部制定了一个作战计划,主要意图是把徐州兵力撤到淮河南岸,在蚌埠一线组织攻势防御。</p><p class="ql-block"> 这个计划如何评价呢?有人说,这是郭汝瑰、刘斐等高级卧底制定的,肯定是挖坑让蒋介石跳的方案。这就未免有些小看国民党军高级将领的基本军事素质了,郭刘二人参与制定决战方案,基本上贯彻了蒋介石的意图,方案可行性符合当时基本形势。</p> <p class="ql-block"> 否则一旦有坑,被白崇禧杜聿明等人看出来,岂不是主动暴露?要知道,当时杜聿明对郭汝瑰一直抱有怀疑态度,据其回忆录中说,他在淮海战役中11月28日去南京开会,提出从徐州撤退的方案,请求顾祝同不要在蒋介石的官邸会报上公开,因为怕郭汝瑰从中作梗,怀疑其是中共卧底。郭汝瑰为了自保,制定的方案大方面是过关的。</p><p class="ql-block"> 把国军集中到淮河南岸,在河网地带进行密集防守,也是一个夺取主动权的方案,杜聿明也非常认同这个方案。</p><p class="ql-block"> 正是这个方案,引发了毛主席、粟裕等人对淮海战役总体部署的调整变化。粟裕向中央建议,最好把国军主力歼灭于徐州附近,不使其南下,否则会带来两个后果,一是敌我划江而峙,在敌大部主力尚在的情况下,渡江作战困难太大。二是到江南作战变数太大,没有在徐州歼敌这么方便。</p><p class="ql-block"> 敌变我亦变,这是战场调兵的基本原则之一,但是从高层看来,能不要大动还是不要大动,变阵总是意味着风险。毛主席接到粟裕电报建议后,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同意变阵。那么,如何评价这次非同一般的变阵呢?</p> <p class="ql-block"> 第一,确实有被动应招的成分。如果国军老老实实呆在徐州不动,华野估计仍然会执行小淮海战略部署,一点点在徐州把国军主力啃光。</p><p class="ql-block"> 第二,我们在被动中寻求主动,反过来夺取更大的主动权。这一招后来带来巨大效果,下文详说。</p><p class="ql-block"> 第三,被动、调动、主动,一切的基础是实力。华野当时可调动的野战部队基本与徐州当面之敌相当。没有实力的战略那不叫战略,那叫白日做梦。</p><p class="ql-block"> 第四,变阵极其考验统帅层面的战略判断能力,一步走错极有可能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p> <p class="ql-block">三、变阵的风险与收益</p><p class="ql-block"> 不管怎么说,这次变阵给华野一线部队带来一些考验和困难。</p><p class="ql-block"> 第一,如果不是三绥区何基沣、张克侠起义,直接打通了从鲁南向徐州的通道,华野在仓促进兵的情况下,估计挡不住黄百韬兵团。</p><p class="ql-block"> 第二,华野各纵为了赶时间抓住移动中的黄百韬兵团,基本上打乱了建制。</p><p class="ql-block"> 第三,事先侦察判断敌情和战场环境不充分,围住黄百韬后,攻打碾庄圩时再度遇到坚强的堡垒工事,这是华野在山东战场的噩梦。但与这些战术端的风险和困难相比,华野在战略层面收获巨大。</p> <p class="ql-block"> 杜聿明回忆,国军发现华野有大规模南下的企图后,制定了两个撤退方案。</p><p class="ql-block"> 第一,沿陇海线和津浦线部署兵力,成十字形状,主要精神是依托铁路沿线布防,铁路机动快,进行攻势防御。</p><p class="ql-block"> 第二,撤回淮河南岸驻扎于蚌埠附近。杜聿明指斥第一案是死亡十字架,鼠头蛇尾,禁不住打。但他想,哪怕是按这个方案把阵形调整一下,也不是不能一战。但因为华野全军突然加速南下,徐州国军一上来就被围住东面大龙,蒋介石、刘峙都慌了神,哪还管什么第一方案第二方案,徐州国军就地不动,全力投入解救黄百韬兵团的作战中。这就是我军从被动中夺取主动权带来的战略效果。</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变阵,是调换打杜聿明集团和黄维兵团的顺序。变阵仍然是被动的,国军先变,我们跟着变。华野歼灭黄百韬兵团后,蒋介石终于认清徐州不可再战,让杜聿明全力南下。</p> <p class="ql-block"> 南下也有三种方案,第一,出海南下调回南京,但海军运力不够,难以施行。第二,从徐州直接南下,好处是走捷径,距离短。坏处是水网纵横,大兵团行军很困难。第三,从徐州西出豫东,从永城一带迂回南下,平原行军好组织,而且也最出乎解放军的预料,因为这一带是淮河的反方向。</p><p class="ql-block"> 杜聿明败中求胜,违反蒋介石钦定的南下方案,也就是第二案,采取第三案,确实一度造成华野的被动。但粟裕料敌精准,很快调整策略赶上了杜聿明集团。</p><p class="ql-block"> 围住杜聿明三个兵团,暂时吃不动,而此时华中情报又说宋希濂的十四兵团正在整装待发,准备东进救援黄维兵团。</p><p class="ql-block"> 粟裕遂向中央建议,先置杜聿明兵团于不顾,抽调一部兵力南下和中野合力先打黄维兵团,以彻底斩断黄维这一路的隐患,使唤宋希濂兵团不敢再来。</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再次同意变阵,粟裕遂调一部分主力南下,由华野参谋长陈士榘亲自指挥,参与围攻黄维兵团。这次变阵幅度相对第一次小的多,涉及调整的部队也只有一个兵团左右的兵力,对战场扰动不是很大。</p><p class="ql-block"> 淮海战役三个阶段,第一、二阶段敌我都在不断调整阵形,都在力图夺取主动权。我们并不能用结果否定一切,国民党军中也有高人,他们做出的一些调整,比如杜聿明的反攻计划、黄维的主动进攻等,都具有一定积极意义。</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0日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