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隆兴寺 #河北正定

王feel

<p class="ql-block">正定的宝可真不少, 首屈一指的当属隆兴寺。</p> <p class="ql-block">隆兴寺是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额龙兴寺。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之命于寺内铸造一尊七丈三尺金铜千手观音菩萨像,并盖大悲宝阁。自此大兴土木进行扩建,历时百年,以大悲阁为主体的一组气势恢宏的宋代佛教建筑群落成,被誉为“海内宝刹第一名区”,深得历代封建皇室的青睐。清朝康乾时期两次奉敕大修,寺院形成了东为僧徒起居之处,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帝王行宫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赐额隆兴寺并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隆兴寺占地面积135亩,寺院建筑依南北中轴线作纵深布置。南端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大悲阁、御书楼、集庆阁、弥陀殿、毗卢殿等十几座殿阁,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气势恢宏,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同时寺内还汇集了大量的雕塑、壁画、碑刻等艺术珍品。其中崇伟甲天下的金铜千手观音立像,宋代建筑的艺臻极品—摩尼殿,被誉 “东方美神”的五彩悬塑自在观音,我国现存最早的宋代转轮藏,“楷书之祖”隋龙藏寺碑,精美绝伦的铜铸毗卢佛像等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赞誉:京外名刹当首推正定府隆兴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天王殿和石桥</b></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正中是木雕大肚弥勒佛,为金代遗物,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像高1.9米,体态胖硕,笑容可掬,左手执一布袋。其形像源于我国五代时期浙江奉化一位名叫契此的僧人。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契此于奉化岳林寺入灭。圆寂前留下“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四句偈语。据此,世人视契此为弥勒化身,之后便以其为原型塑像供奉。宋代契此作为弥勒化身于佛寺天王殿供奉成为定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大觉六师殿(遗址)</b></p><p class="ql-block">大觉六师殿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原为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单檐庑殿顶建筑,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金、元、明、清均进行过重修。民国初年因年久失修而坍塌。</p><p class="ql-block">据《隆兴寺志》记载,大殿的佛坛上原供有七尊佛像,即释迦牟尼佛及其成佛之前的六位先师: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他们在佛教中合称 “过去七佛”,因而大觉六师殿又俗称“七佛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摩尼殿</b></p><p class="ql-block">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面阔和进深均为七间,重檐歇山顶,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平面布局呈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用材粗大,有明显卷刹、侧角和升起,与宋《营造法式》相近。为隆兴寺现存古建筑中价值最高的一座,隆兴寺六最之一。1977年至1980年由国务院拨款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前石香炉为宋代雕制,由炉身、炉座两部分摞置而成,通高1.4米。炉身正面浮雕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四周侍立药师十二神将,手持宝杵、宝剑、宝棒等兵器,给人以威武勇猛、栩栩如生的感觉。寺庙中早期的香炉保存下来的并不多,此座以佛教题材为雕饰的宋代石香炉保存至今,实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抱厦</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斗拱</p> <p class="ql-block">佛坛上正中供奉的是佛祖释迦牟尼,手持说法印,表示佛祖正在讲经说法。左右两侧立像为释迦牟尼的两位弟子,左侧老者为迦叶;右侧为阿难。两侧莲座上供奉文殊、普贤二菩萨。五尊佛像均为宋代原塑,1997年对佛像进行了贴金修饰。</p> <p class="ql-block">五彩悬山</p><p class="ql-block">五彩悬山长15.7米,高7.5米,以雕塑与绘画相结合的壁塑艺术形式,将观音说法的道场——普陀洛珈山壮观热烈的场景微缩于壁面。踞坐正中的观音菩萨,突破了宗教佛像的呆板作风,形体曲线柔美,姿态优雅端庄,是诠释宋代观音造像世俗化特点的上乘之作,故被誉为“东方美神”。又因其坐南面北,与大殿坐向相背,又称“倒坐观音”,是隆兴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彻上明造</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内壁画恢弘而精美。</p> <p class="ql-block">西方胜景</p><p class="ql-block">内槽东扇面墙外壁画框宽9.14米,高7.13米,内绘“西方胜景”。构图宏伟,色彩艳丽,将虚幻的“西方极乐世界”展现出来。画面主题以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菩萨为中心,共绘佛、菩萨、罗汉等400余身。壁画左下角则以暗淡的灰绿色绘出了世俗间生老病死诸苦,与色调明快、气势恢宏的西方极乐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东方净琉璃世界</p><p class="ql-block">内槽西扇面墻外壁画框宽9.14米,高7.13米,内绘“东方净琉璃世界”。画面以东方三圣——药师佛与日光、月光二菩萨沟中心展现。药师佛左手托钵,右手执药丸。其胁侍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分别持绘有日轮、月轮的莲枝。三圣像周围绘药师十二神将、菩萨、比丘、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120身。</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诸天中的鬼子母神</p> <p class="ql-block">妙音鸟</p> <p class="ql-block">共命鸟</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的俯瞰图,可以看出平面布局呈十字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牌楼门</b></p><p class="ql-block">面阔一间,庑殿顶,曾被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珍品”。现存建筑为1986年依据梁思成《正定调查纪略》中的文字及照片复建。南面题额 “妙庄严域”,即赞美佛门乃绝妙善美之境地。北面题额“通津宝筏”,比喻佛法为普渡众生脱离為死苦海之宝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戒坛</b></p><p class="ql-block">戒坛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为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顶亭台式建筑,现存木结构部分建于清康熙年间,石坛为明代遗存,面阔、进深皆为三间。戒坛是寺院用以举行受戒仪式的坛场。</p> <p class="ql-block">铜铸双面佛像</p><p class="ql-block">此铜铸双面佛像系明弘治六年(1493年)铸造。面南者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双手做禅定印,面北者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左手作禅定印,右手做慈悲印,二者均为民间广为尊崇的佛像。在药师佛像下莲座正中阴刻铭文“大明弘治六年真定县滹沱河南古城村善女吕氏讳旺谨造”。此种形制的造像在汉传佛教寺院中极为少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转轮藏阁</b></p><p class="ql-block">建于北宋,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层楼阁。在建筑结构上采用大弯梁和移柱造、叉柱造的做法,被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赞为“木构建筑之杰作”。元、明、清均有重修。1956年由国务院拨款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p> <p class="ql-block">转轮藏阁的蓝底金字的匾额是康熙御笔题书。</p> <p class="ql-block">转轮藏</p><p class="ql-block">此转轮藏即一座可以转动的木质藏经橱,为宋代遗物。直径7米,由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构成,中间设一根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转轮藏为南朝梁(497-569年)善慧大士始创。因佛教中有推其旋转一周与诵读佛经同功之说,后世皆有造立,但保存下来的实物较少。此宋代转轮藏则为现存实物中时代最早者,堪称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转轮藏,是隆兴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慈氏阁</b></p><p class="ql-block">建于北宋,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层楼阁。内部梁架结构采用减柱造,简洁明朗,檐墻内立柱为宋《营造法式》所记永定柱的唯一实物例证。元、明、清均有重修。1958年由国务院拨款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p> <p class="ql-block">慈氏阁多一点意为慈悲多一点,匾额也是康熙御笔题书。</p> <p class="ql-block">木雕弥勒菩萨</p><p class="ql-block">慈氏是梵语弥勒的意译,故称该建筑沟慈氏阁。阁内所供弥勒菩萨像,高7.4米,系北宋时期独木雕制。弥勒头戴天冠,着菩萨装,手作说法印,身后饰高8.8米的火焰纹背光,以示佛光普照,法力无边。1995年采用修残补缺、随旧着色的方法进行了复原性修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康熙碑亭</b></p><p class="ql-block">面阔、进深皆为三间,重檐歇山式。亭内碑刻为皇帝御制,故以黄色琉璃瓦覆顶。亭内之碑系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圣祖玄烨所书《御制隆兴寺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乾隆碑亭</b></p><p class="ql-block">面阔、进深皆为三间。重檐歇山式。亭内碑刻为皇帝御制,故以黄色琉璃瓦覆顶。亭内之碑是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高宗弘历所书《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碑</p><p class="ql-block">该碑通高6.2米。碑阳刻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九月题《庚午重过正定隆兴寺叠旧作韵》。碑阴刻内容为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御书《乾隆丙寅十月过真定隆兴寺礼大佛因题长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龙藏寺碑</b></p><p class="ql-block">此碑为中华名碑之一,全称为《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碑刻立于隋开皇六年(586)年,碑文记述了恒州刺史王孝仙奉敕劝奖州内士庶万余人修建龙藏寺的情况。其书体方整有致,用笔沉挚有力,刚柔相济,结体严谨安雅,上承南北朝之遗韵,下开初唐诸家之先河,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被历代书法家所推崇,有“楷书之祖”、“隋碑第一”之称,为隆兴寺六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大悲阁</b></p><p class="ql-block">大悲阁为隆兴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1997年8月至1999年9月依据宋《营造法式》复建。工程投资3285万元,共用木料6800多立方米,是我国继西藏布达拉宫之后最大的单体文物修缮工程。重修后的大悲阁为一座出檐三层、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六间,总面积1643.5平方米,主殿高35.5米,两侧的御书楼和集庆阁以虹桥相连,三阁并立,气势雄伟。</p> <p class="ql-block">调御丈夫什么意思?这四个字指的是佛法可以调渡一切可渡之人,渡一切有缘之人成佛。这个丈夫指的是一切与佛法有缘之人。</p> <p class="ql-block">大佛阁与御书楼和集庆阁的檐角相互交错称“勾心斗角”。</p> <p class="ql-block">重修大悲阁并御书楼集庆阁碑记</p><p class="ql-block">此碑1999年9月刻立。碑文内容记述了隆兴寺主体建筑大悲阁的千年兴衰变迁,以及1997年至1999年大悲阁并御书楼集庆阁重修恢复宋式面貌后的威严雄姿和千年古刹的恢宏气象。</p> <p class="ql-block">铜铸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p><p class="ql-block">此铜铸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为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太祖赵匡胤之命铸造,像高21.3米,位居我国古代铜造像之首。其42臂中除当胸双手合十外,两侧各20臂呈辐射状分布,手不仅分别执目、月、净瓶、金刚杵、宝剑等法器,且均饰有一眼,以40只手眼配以佛教三界中二十五种果报即为千手千眼之来历,千手表示护持众生,千眼表示观照世间。此像作为一千多年前劳动人民聪明与智慧的结晶,可谓我国古代冶金史上的一大奇迹。在隆兴寺六处文物之最中最具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高大庄严,震慑人心。总高度21.3米,从莲台到头顶7层楼高。宋代先铸佛后盖殿,因为它太高了,移不进来,浇铸的时候不是一起的,全身分了七段,原地接续,铸造成功,第一段莲台。第二段到膝盖,第三段到腹部,第四段到胸部,第五段到腋下,第六段到肩部,最后一段,大佛的头。</p> <p class="ql-block">大佛浇铸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大佛这么高,古代没有机械化工具没有吊车怎么办?寺里碑文以及寺志上有记述,“北宋时期立大木为胎,制内模外范,全身分七段,原地接续,铸造成功”。工匠们用的是最原始的屯土的办法,就是堆土一层一层的往上埋,土堆儿最高的时候需要屯到大佛的肩部。土坡儿最远的时候,一直屯到了正定城东的三里之外。至今正定城东三里还有个小村庄三里屯儿。土屯三里之远,就是这个村庄名字的来源。</p> <p class="ql-block">观音的后背上有一个小门儿,内部中空可以入内。</p> <p class="ql-block">石质须弥座</p><p class="ql-block">此石质须弥座为北宋原物,高2.25米,由双层上枋、上枭、束腰、下枭、下枋、圭脚组成。须弥座采用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的表现技法,雕刻出力士、飞天、共命鸟、伎乐等形象,造型生动,雕工精良,为不可多得的宋代石雕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弥陀殿</b></p><p class="ql-block">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此殿为一座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青瓦覆顶的单檐歇山式建筑。临济宗第二十五代嗣祖沙门梦堂和尚主持修$美餾建。梦堂,为隆兴寺明代高僧。</p> <p class="ql-block">清代香炉</p> <p class="ql-block">佛像</p><p class="ql-block">石质須弥座上供奉明代泥塑金装阿弥陀佛,佛像后側金柱上悬塑着其两大胁待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像。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合称为“西方三圣’。殿内东西两側供奉石雕十八罗汉像,其余佛像大多为五十年代民间征集。</p> <p class="ql-block">宋代须弥座残件</p> <p class="ql-block">原崇音寺的韦驮菩萨</p> <p class="ql-block">隆兴寺的韦驮菩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毗卢殿</b></p><p class="ql-block">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原为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1959年迁建于此。此殿面阔、进深皆为五间,重檐歇山顶、青瓦覆盖、绿琉璃瓦剪辺。檐下悬挂清乾隆皇帝御书“毗卢佛殿”匾额。</p> <p class="ql-block">铜铸毗卢佛</p><p class="ql-block">毗卢,为梵文“毗卢遮那”之略称,意思是“光明普照”。此铜铸毗卢佛像为明代万历皇帝与其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高6.42米,由三层四身相连、面向四方的坐式毗卢佛和三层共雕饰一千尊小佛的圆鼓型莲座摞置而成,通体共有佛像1072尊,形成“千佛绕毗卢”的格局。此尊造像构思巧妙,造想婆特,做工精良,为一件难得的明代艺术珍品,是隆兴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嘉庆御碑</b></p><p class="ql-block">该碑刻立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通高5.9米。碑内容为清嘉庆十六年嘉庆帝西巡五台山回銮驾幸隆兴寺所作《隆兴寺敬亞皇考九言诗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明梦堂和尚经幢</b></p><p class="ql-block">梦堂,为隆兴寺明代高僧,临济宗第二十五代嗣法弟子,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圆寂。梦堂和尚经幢刻立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为八角七级石仿木构塔式建筑,高9.13米。1964年进行过整修并于基座内发现了梦堂和尚的袈裟、拂子、念珠、经书和一些钱币。</p> <p class="ql-block">大唐开业寺李公之碑</p><p class="ql-block">原位于河北元氏县吴村开业寺内,1965年移至正定隆兴寺保存。刻立于唐开耀二年(682年),通高4.1米,主要记述了北魏赵郡元氏人李裔舍宅为寺及其后人重修之事宜。此碑雕饰精美,内容丰富,其书法、雕刻及构图、造型等方面显示了初唐时期高超的技艺S美篇水平,是河北省现存历史、艺术价值较高的一通唐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寿槐</b></p><p class="ql-block">槐,又名国槐,科属豆科槐属,是中国的古老树种,在中国分布广泛,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这棵古槐,是隆兴寺内树龄最高的槐树,已有1300多岁,被称为“寿槐”“福树”。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在此树下驻足观看,见有瑞鹤祥云绕于树端,经久不去。这一景象,被他看做祥瑞之兆,坚定了他称帝后S美篇扩建隆兴寺的信心。既为寿槐,自有荫护。虔诚者绕树三匝,可得富贵荣显、鹤寿永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b></p><p class="ql-block">梁思成(1901年—-1972年),广东新会人,是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与中国营造学社同仁实地调查古建筑2000余处,搜集了大量珍贵数据,为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1933年4月、11月和1963年3月梁思成三次考察正定古城,留下了大量的图文资料。尤其是《正定调查纪略》这一不的著作更是以大家的才识、笔触确立了正定在中国古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梁先生所居住过的方丈院于2015年进行维修后即辟为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展览分为四个展厅,以大量的文字、图片、书籍介绍了梁先生毕生沟中国文物事业所做的贡献及与正定这座千年古城的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那样穷困和战火纷飞的年代,梁林两位先生仍毅然回国投身建筑事业, 着实可亲可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