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川西之旅五 丹巴藏情</b></p> <p class="ql-block"> 10月15日上午,离开新都桥前往丹巴,走248国道到八美,再走“中国熊猫大道”到丹巴县,行程145公里。途中经过的主要景点有“莲花幻化塔公寺”、“塔公草原”、“墨石公园”、“雅拉雪山观景台”等。</p><p class="ql-block"> 沿途海拔高度平均在3500米左右,仍不时有“高反”危险,所以我们基本是赶路未深入游览沿途景区。</p> <p class="ql-block"> “塔公” ,藏语即“菩萨喜欢的地方”。塔公镇内有一座“塔公寺(莲花幻化塔公寺)”,是川西地区一座著名藏传佛教寺宙。</p><p class="ql-block"> 这是塔公镇口的牌楼和镇内的主要街道。</p> <p class="ql-block"> 塔公寺,是藏传佛教萨迦派著名寺庙之一。传说文成公主入藏路经此地,模拟携往拉萨大昭寺的释迦牟尼像,造了一尊与其相同的释迦牟尼像留供寺中。因二者之间具有极其特殊和奇特的相似因缘,所以塔公寺又有“小大昭寺”之称,是康巴地区藏民朝拜的圣地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塔公寺外的转经长廊和远处山上的“扎西德勒”(藏语)文字图标。</p> <p class="ql-block">塔公镇附近的“塔公草原景区”大门。</p> <p class="ql-block"> 塔公草原是典型的高原草原。春夏之季,绿草如茵,百花盛开,在远处连绵雪山的映衬下非常好看。但现时已是深秋,草枯地荒,仅剩广袤无垠。且要登高几百级台阶才能踏上草原以览全貌,为防“高反”,我们没上去,只就近拍照留影,以示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塔公草原景区门前广场的佛塔墙。</p> <p class="ql-block"> 遥看川西著名的雅拉雪山,雄伟圣洁! 草原雪山相映成辉,蓝天白云洁净如洗。 </p><p class="ql-block"> 雅拉雪山主峰海拔5820米,藏语全称“夏学雅拉嘎波”,意思是“东方白牦牛山”。从塔公草原望去,草地、寺宙、雪山,构成川西高原最典型的地貌。</p> <p class="ql-block">难见雪山真面目,只因云遮此山巅。</p> <p class="ql-block">草原雪山前留影</p><p class="ql-block">身立塔公草原,背靠雅拉雪山,</p><p class="ql-block">眼望无限远方,由然胸阔心宽!</p> <p class="ql-block"> 这里也是广义318线上的景点之一。不走318又怎能到此一游!所以必须在此打卡留影。</p> <p class="ql-block"> 金壁辉煌不抵圣洁伟岸,佛国禅心岂胜天地脊梁。红尘空门难全世间人生,山高海深方显乾坤宏宇。</p> <p class="ql-block"> 从塔公草原继续北行经过“中国墨石公园”。这里也是川西地区独有的一片奇异之地,由许多奇形怪状的黑墨色的石林组成。由于其海拔高度也在3500米以上,我们耽心加重“高反”而没有进景区游览。只是在经过景区门前时抓拍了一张门前广场照片,又抓拍了几张路边散在的墨石,算是到此一游吧。</p> <p class="ql-block"> 过了“墨石公园”,在八美镇路边的一个不错的饭馆吃过午饭就沿“中国熊猫大道”驶向丹巴县城。途中的山川、村镇构成一幅幅画卷,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从八美开车行驶20几公里就到了“雅拉雪山观景台”。这里比塔公草原距离雅拉雪山更近,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更清晰地欣赏雅拉雪山的雄伟英姿。</p> <p class="ql-block"> 傍晚到达丹巴县城。这是所住酒店窗下的“革什扎”河及对岸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丹巴县地处甘孜州东部,与阿坝州接壤,是藏族嘉绒文化发祥地之一,是川西旅游环线上重要的接点和主要景区之一。县域内峰峦迭嶂,峡谷幽深,最高处海拔5820米,最低海拔1700米,丹巴县城海拔1800米。到了这里,我们的“高反”全都消失了,感到一种久违的轻松舒适!</p><p class="ql-block"> 丹巴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其“古碉,藏寨,美人谷”等人文景观和雄奇峻美的自然风光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 10月16日一早,我们来到距县城北边10公里的“甲居藏寨”。这是观看藏寨全景最佳的3号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 甲居藏寨,位于大金川右岸(即西岸)的山坡上。在绿树掩映中,层层叠叠,星罗棋布地建有许多色彩鲜明的嘉绒藏族民居,散落在海拔2000米左右,相对高差200米的范围里,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p> <p class="ql-block"> 大金川河谷,又称美人谷。大金川是大渡河上游,纵贯丹巴县城,向南即为大渡河。其东侧,山高万仞,沟壑千纵;其西侧,坡缓树密,藏居星罗;其谷底,金川湍急,蜿蜒奔涌;一幅山河俊美,天人合一的仙界胜境!</p> <p class="ql-block"> 当地有“康巴的汉子,丹巴的美女”之说。因丹巴曾是古时“东女国”所在地,故此地有美人谷之称。如今,汉子还在,美女少见了。问其由,曰:都外出打工去了!</p><p class="ql-block"> 而今,东北的汉子来此寻访留照,探寻东女国的美丽传说。</p> <p class="ql-block"> 现在难见丹巴的美女,但随处可见摆摊的丹巴老妇。</p> <p class="ql-block"> 甲居藏寨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因独具特色的藏式楼房建筑而得名,其造型奇异,色彩绚丽。寨楼一般修建三层,总高15米左右,均为石木结构,使用原始的材料,采用原始的技术,基本完整地保存了嘉绒藏族民居的特征和传统古朴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 一位藏族老妇十分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她家作客参观(当然是要收费的)。其家有一小院落,种有苹果树、无花果树和一小片玉米地和菜地。养有一头牛、一辆小汽车和一台摩托车。其有一儿一媳和两孙(在县城上学),靠农产品和打工、旅游(民宿客房、参观家居)等收入养家,已属小康之家。</p> <p class="ql-block"> 走进其家门,一楼是中厅,吃饭喝茶会客等活动场所,两侧有几间接待旅游者的客房。</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有六个床榻的大房间,既可作客房亦可作聚会之所。颇具藏族特色情调。</p> <p class="ql-block"> 在此小憩,欣赏室内嘉绒藏情的装修内饰,感受藏族的民风民俗和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三楼,一般是仓房和阳台。其角楼的建筑形式是典型的嘉绒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丹巴地区曾是当年红军长征经过和战斗的地方,留有很多红色历史遗迹。</p><p class="ql-block"> 这是位于甲居镇的“丹巴藏民独立师”纪念碑。1935年10月,红四方面军占领丹巴后,组建了“丹巴藏民独立团”,后从红四方面军31军抽调了100多名干部战士到独立团将其扩建为有2000多人,编制3个团的“丹巴藏民独立师”,藏族人马骏为师长,李中权为政委,在丹巴地区开展革命斗争,支援红军北上抗日。</p> <p class="ql-block"> 丹巴县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留驻时间最长的藏区县域之一。1935年6月和10月,红军两次来到丹巴,前后留驻时间将近一年。</p><p class="ql-block"> 这是在甲居藏寨至今仍保留着的红五军政治部驻地旧址。位于甲居镇甲居二村内,当年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在丹巴宣传和组织发动群众筹集粮草、衣物,建立藏民独立师,支援主力红军对敌斗争。</p> <p class="ql-block"> 红五军政治部驻地旧址是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红五军政治部驻地旧址院内场景。此处曾是巴望土司的粮仓。</p> <p class="ql-block"> 院内房屋系藏式碉楼。</p><p class="ql-block"> 碉楼内有厨房、休息室、会议室、机密室和防御通道、粮食储备区、射击口。红五军团政委李卓然同志曾在此住留。</p> <p class="ql-block">在红五军政治部驻地旧址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甲居藏寨的5号观景台是观赏“墨尔多山”的观景台。观景台海拔2666米。</p> <p class="ql-block"> 观景台上的“墨尔多神山”石碑,其后远山即“墨尔多山”。</p><p class="ql-block"> 墨尔多山,海拔5105米,主峰位于大、小金川交汇处。墨尔多山,是藏族最古老的宗教–––雍仲苯教的神山,嘉绒藏族文化中心,藏族四大神山之一。</p> <p class="ql-block"> 5号观景台所在甲居镇的喀咔村。</p> <p class="ql-block"> “梭坡古碉”是丹巴又一著名景观。</p><p class="ql-block"> 离开甲居藏寨前往梭坡古碉群景区,出丹巴县城沿大渡河向南走11公里,经过一小段盘山路就到了著名的“梭坡古碉群”的核心梭坡乡莫洛村。</p> <p class="ql-block"> 丹巴县素有“千碉之国”的美称,全县现存古碉楼160多座,尤以梭坡乡、中路乡、蒲各顶乡三处的古石碉楼群最为稠密壮观,其中梭坡乡就有80多座。古碉保存完整,并与村寨民居相容一地。</p><p class="ql-block"> 因未在最佳处拍到古碉楼群,故借用网上一幅俯瞰梭坡古碉楼群的照片,以示其规模和特色。</p> <p class="ql-block"> 丹巴古碉楼是嘉绒藏族建筑,其历史悠久,起于秦汉,盛于隋唐,距今最近的为明清时期所建,至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其由嘉绒藏族先民以砌石建筑传统技艺(叠石技艺),即采用自然建筑力学原理,用天然石材砌筑,造型优美、结构坚固,历经风雨、战争和地震,几百上千年屹立不倒,成为坚固的“东方金字塔”。</p> <p class="ql-block"> 丹巴县古碉群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莫洛村村中保留最完好的一座古碉楼。</p> <p class="ql-block"> 这座古碉楼被政府定为“嘉绒碉楼文化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该碉楼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 仰视碉楼,坚固、厚重、威严,结构紧凑,布局复杂,经受了苍桑岁月的洗礼,至今保持完好。</p> <p class="ql-block"> 登上碉楼的平台从不同方向看碉楼的结构布局。</p> <p class="ql-block">碉楼内部的中心房间。</p> <p class="ql-block">碉楼内部的一间卧室。</p> <p class="ql-block"> 高耸的碉楼威然屹立,高达20多米,起到观察和防御的功能,亦能住人和储藏粮物。</p> <p class="ql-block"> 大渡河畔的梭坡乡莫洛村,古碉保存完好,並与现代村寨民居相容一地,古今共存,历史与现代完美结合,人文与自然合谐共处。</p> <p class="ql-block">大渡河畔的梭坡乡莫洛村。</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结束游览梭坡古碉群时,下起了小雨,好像在为我们一天的奔波洗尘。我们小心地驾车下山返回丹巴县城,然后奔向下一站–––马尔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