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北京西黄寺前殿正面</div>北京西黄寺又称达赖庙,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黄寺大街11号,地铁8号线安华桥站附近。西黄寺始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增建清净化城塔院,是清初北京最早建立的藏传佛教皇家寺院之一,也是达赖和班禅在北京的驻锡地。367年间,这座寺庙一直对外界紧闭大门,直到2018年的5月18日,才正式作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不过,西黄寺博物馆一周只开放周末两日,需要参观者提前一周在公众号上预约且限制每日参观人数,因此这里号称是北京最难预约的博物馆之一。 <div>北京西黄寺建筑布局示意图</div>西黄寺清净化城塔院占地面积19000余平方米,亭殿屋宇50余间,坐北朝南,平面呈南北向的长方形,由三进院落组成。原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排列有牌坊、单拱石桥、前殿、钟鼓楼、垂花门、正殿及左右配殿、清净化城塔及左右碑亭、后罩楼。现牌坊、单拱石桥、钟鼓楼、正殿以及后罩楼已无存,现存正殿为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新修建的,形制规模较原建筑缩小许多。 <div>酷酷一影<br>西黄寺博物馆是北京佛教文化瑰宝,曾是佛刹教场,辉煌一时。其建筑风格古朴,大雄宝殿与天王殿尤为精美。博物馆内藏有国家级文物壁画,展现佛教教义。作为禅宗发祥地,西黄寺影响了中国佛教发展。现仅周末开放,需预约参观,是领略幽静佛境的好去处。<br>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br>有用<br>北京素有“金阙万钟一云寺“的美誉,佛教文化在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底蕴。雍和宫除雍万佛龛外,还有一座不为人知的佛教圣地,它曾与雍和宫齐名,可自1997年关闭后只在周末向公众开放,堪称比紫禁城还难邀约。我们就来谈谈这座不起眼却藏龙卧虎的#深度好文计划#<br><br>西黄寺博物馆。盛名丽况曾与雍和宫齐名<br><br><br>关于西黄寺的前世今生,我们不得不追溯至它的前身——古代宗教规制中极其罕见的“佛剎教场“。佛剎教场是佛教传入中原最早设立的僧侣传授佛理场所,在当时并不多见,它的地位极为崇高,不仅传播佛教理论,更是古代佛教僧团的最高学府。<br><br><br>最初建于北魏时期的西明寺,就是佛剎教场制度下诞生的伽蓝之一。该寺辉煌一时,师僧荟萃,佛法盛行,久而久之演变成为西黄寺。不过由于历经战乱摧残,到明朝时西黄寺已中落败絀,直至明神宗万历年间由郑和等人重建,威望才得以恢复。<br><br><br>重修后的西黄寺,规模宏大庄严,建筑精美壮观,素有“北方第一丛林“之称。不仅在北京,在当时的全国佛教界都享有极为崇高的声誉,甚至与雍和宫齐名,成为佛教重镇。<br><br></div>西黄寺是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为前来朝觐的西藏政治和宗教领袖达赖喇嘛五世而建。故又称达赖庙。之后六世班禅以及后来的西藏宗教领袖、活佛、高僧大德们也相继驻锡于此。因此,清代,西黄寺一直作为重要的皇家寺院由理藩院直辖。<br>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的主持下,在这里成立了藏系佛教的最高级佛学院,学制三年,专门为西部五省的藏区(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培养藏传佛教的博士级学员。<br>这里虽然建筑气宇轩昂,但因各种原因,西黄寺一直处于关闭状态。2006年始历时两年,它完成了49年后的首次大修,并于今年开始在周末对外开放。<br><div>进入清代,西黄寺再度走向顶峰,成为当时北京最负盛名的寺院。它先后多次经历整修扩建,气派恢宏,庄严壮丽。到晚清时,西黄寺已塑造了极其典型的北方佛寺格局,占地约100余亩,由东西大小两院约20余座建筑组成。<br><br>中西合璧留存至今建筑瑰宝<br><br><br>如今的西黄寺博物馆,是以原西黄寺东大院为基础的遗存部分。作为北方寺院典型代表,西黄寺堪称是一座建筑瑰宝。这里集中展现了11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北方佛寺建筑的发展历程,建筑风格古朴大方,从中可见不同时代的建筑风貌。<br></div> <div>北京西黄寺前殿前景观</div>西黄寺过去是西藏达赖、班禅进京驻锡的场所,也是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的所在地,享有较高地位。如今建筑保存及修缮都较好,内有清净化城塔、钟鼓楼、石牌楼、碑亭及藏式罩楼等众多建筑。尤其是清净化城塔,堪称佛塔建筑艺术的杰作。1983年,西黄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黄寺建成以来始终没有对外开放,直到2018年才开放参观,但很快又因为修缮问题关闭,2023年终于再次开门迎客。 <div>北京西黄寺前殿前景观<br></div>清代初期,顺治皇帝为了嘉奖不远万里,从拉萨前来北京拥护清朝中央统治的西藏高僧大德而敕令建造了西黄寺。顺治九年(1652)十二月,宗教高层人员进京后驻锡于此寺,除了面圣报告西藏的大事小情外,也开启了西黄寺的正月祈愿法会习俗。西黄寺受到历代皇帝的封赐,并且成了西藏高僧及进京朝贡使者在京的驻锡地。 北京西黄寺前殿正面<br>北京西黄寺前殿别称山门,位于西黄寺清净化城塔院南端,现已临街,面阔三间,绿琉璃筒瓦黄剪边歇山调大脊顶,旋子彩画,五踩斗拱,前檐明间为红漆棋盘大门,次间为障日板壶门式窗,后檐为菱花格隔扇门窗,砖右台基,前后明间出礓磋。殿左右外围墙上各有一座灰筒瓦箍头脊悬山顶的角门。殿内原有泥塑四大天王,“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砸毁。<br> 山门两侧的二龙法轮琉璃影壁,融合了藏汉文化元素之美,彰显着其皇家的身份。 北京西黄寺前殿右掖门<div>掖门在古代宫殿的布局中位于正门的两侧,作为辅助出入的通道。掖门也是天空中一颗星的星名,位于太微垣。《汉书•高后纪》中提到了掖门作为星名的用法。掖门是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掖,原指宫廷中的侍从,后来泛指帮助或辅助。门,指门户或机会。掖门的意思是在门外帮助开门,也比喻帮助别人打开机会或创造条件。可以用于赞美他人的善心、慷慨和乐于助人的品质。<br></div> 北京西黄寺前殿左掖门<div>唐●杜甫《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掖门在两旁如人之臂掖)》<br>天门日射黄金榜,春殿晴曛赤羽旗。宫草微微承委佩, 炉烟细细驻游丝。云近蓬莱常好色,雪残鳷鹊亦多时。侍臣缓步归青琐,退食从容出每迟。<br></div>掖门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故事《左传》。故事中,鲁国的大夫曾参去探望齐国的公子纠,由于曾参的出色表现,公子纠对他很是赞赏,并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客。曾参告诉公子纠:“无事,无人。”意思是说他不愿意成为公子纠的门客,而是希望能够为公子纠做一些实际的事情。公子纠听后大为感动,对曾参说:“此乃吾之掖门也。”意思是说曾参帮他打开了成功的机会。后来,人们就用“掖门”来形容帮助别人打开机会或创造条件的行为。 北京西黄寺前殿背面<div>北京西黄寺对研究清朝藏传佛教有着较为重要的历史价值。1979年8月21日,西黄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西黄寺内的清净化城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div> 东、西配房均为展室<div>清初的北京城,曾有三座有名的寺庙,号称清早京城三寺,即东华门普胜寺、北海永安寺和城北黄寺。黄寺本来分为东黄寺与西黄寺,所以也称双黄寺。两寺相距不远,分别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和顺治九年(1652年)。只是今天东黄寺已不见了踪迹,惟留下西黄寺的部分建筑供人们观瞻。<br></div><div>前世——皇家寺院<br>乾隆四十五年(1780),为了拥护清朝的治藏政策,同时表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坚决立场,六世班禅启程东行,于承德觐见乾隆皇帝后又辗转抵京。这位老人后来不幸患上了天花,最终治疗无效,圆寂于西黄寺内。次年,鉴于班禅大师的一片赤诚之心和爱国之举,乾隆皇帝下令在寺内为六世班禅修建清净化城塔,以纪念大师的伟大功绩。该塔于1782年建成,也是直至今日西黄寺内唯一保留完好的历史遗迹。康乾盛世时期,西黄寺成为西藏高僧的驻锡之地,使这座皇家寺院备受朝廷的恩宠。<br></div> 明末清初的西黄寺“班禅塔”<br>(图片来源:北京晚报)<br>到了十九世纪末,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和战争的影响,这座寺院的香火也大不如从前。光绪年间,十三世达赖进京朝觐,依然驻锡于西黄寺,为此这里才做了一次简单的修葺,并且逐渐从战争之后破败不堪的阴影中走出来。这座曾经隶属理藩院直辖的皇家寺院,见证着清朝中央政府于西藏地方政府数百年交往交融的历史事实。<br>到了民国时期,九世班禅出走内地定居北京时格外重视这座寺院。虽说其中的主体建筑之一达赖庙在几经摧毁后失修而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但清净化城塔在大师的努力下得以保留至今。西黄寺在中华民族的危难时期,再次见证了中华民族是一家这一历史事实。<br>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对西黄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工作,围绕清净化城塔建起仿古式平房,与原先寺院的建筑风格相互呼应。1987年,西黄寺创建了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自此,该寺由佛学院管理,成为北京供藏传佛教界僧人研习佛法的重要场所。<br> 第一进院正对的是天王殿,左右是钟楼和鼓楼。院内西边的房间曾经是十世班禅大师的办公场所,东边是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曾经的办公室。两侧有一对经幡旗杆,这是藏传佛教寺院的标志物,也叫做胜利幢。 二进院<br>大雄宝殿前方的天王殿,也堪称一绝。该殿建设于明万历年间,结构恢宏大气,为北方殿堂建筑的典范。天王殿底座台基呈正方形,两层基座。殿轩柱身通高13米,柱础为白色大理石石料;殿顶四面飞檐翘甍,恢弘大气。内部柱础、柱础绳腰、斗栱等装饰,皆彰显了明代木构建筑的独特风格。<br><div>天王殿。天王殿正面供有大肚弥勒佛,背面是达摩多罗居士,两侧是四大天王像。<br></div> 天王殿两边都有侧门。山墙全是金黄色的琉璃瓦覆顶,雍和宫都没有如此特权哦! 钟鼓楼。<br>东侧为钟楼。钟、鼓楼位于前殿后院内,东、西各一座,是后修建的新建筑。<br> 西侧鼓楼。<div>站在西黄寺的广场上眺望,我们还能看到钟楼、鼓楼、外护龛檐墙等古建筑群,以及青石板路一条曲折盘旋的幽径,沿途旧时钟响铎声回荡。置身其中,仿佛随时可与一袭黄袍的行者遥遥相遇。<br></div> <div>大肚弥勒在天王殿门内迎候八方来客。<br></div>天王殿,面阔三间,正中供奉布袋和尚,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像。<br> 布袋和尚的背后不是韦陀,是一位达摩多罗居士。达摩多罗居士,背负经箧,手持佛子,有猛虎相伴。达摩多罗居士,是甘肃贺兰山人,据说他有超凡的法力和高深的智慧,被藏传佛教增入十八罗汉之中。 天王殿背后的雕塑,怎么是达摩多罗居士站在这里?一般庙宇中这里应该是佛的护法神韦陀菩萨的专属地。而据说达摩多罗是俗人、是居士,斯里兰卡人,因毕生护法有功,被教徒追思。想必让他站在这里也有西黄寺特别的寓意吧。 穿过天王殿,来到第二进院落,苍松翠枝,院内有两具方形香炉,气氛温蕴,环境安静。正对着是垂花门,楠木结构,造型别致典雅,融藏、汉建筑风格于一体。垂花门,与寺庙同时期修建,2007年5月修缮垂花门时,将中间风化严重的两个汉白玉滚墩石进行更换,原滚墩石保存于东侧,以示纪念。 正北是垂花门。<br>垂花门正对前殿后檐,面阔三间,绿琉璃筒瓦黄剪边悬山顶,五踩斗拱出三幅云,三门均为红漆棋盘大门,梅花形门管四个,门框前后有抱鼓。(3、东、西厢房,未开放)<br> <div>三进院<br>(正殿)大雄宝殿。正殿位于垂花门北侧,面阔五间,绿琉璃筒瓦歇山顶,五踩斗拱,旋子彩画,前檐明次间为五抹斜方格隅扇门,稍间为三抹斜方格隔扇窗(1987年修缮时已改为菱花格隔扇门窗)。殿前有月台,台前出垂带踏跺十一级,中间有雕龙丹陛。殿内井口天花,井心绘曼陀罗花,花心书为藏文。旧有佛像现已不存。此殿原为七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烧毁,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修时改为五间。<br></div>绕过垂花门,就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阔五间,绿琉璃筒瓦,歇山顶,五踩斗拱。殿前有月台,中间有雕龙丹陛。<div>二进院是大雄宝殿。虽然体量不大,但具有皇家气派,阶前的雕龙石刻印象中只有故宫、天坛、及皇家陵园等地才有,是一般寺庙所不具备的,可见其规格之高。大殿没有门匾,只是门楣上有藏族文字。<br></div><div>进入寺内,我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雄踞中央的大雄宝殿,这座北方大型木构建筑堪称杰作。大雄宝殿沿袭了前代佛殿格局,底座台基呈“丰“字形,中央阶梯上建有三合院殿堂,内有正中一间外罩单檐歇山顶庑殿三间,双跨四梁,结构精巧,气度非凡。<br></div> 殿内井口天花,井心绘曼陀罗花,花心书为藏文。殿内正中供奉班禅大师法座,供奉有九世、十世、十一世班禅。西侧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阿米托佛和药师佛。东侧供奉的是强巴佛、十一面观音菩萨和卡萨尔巴尼观音菩萨。 <div>殿前雕龙纹坡道<br></div>西黄寺的大雄宝殿,为1927年九世班禅大师组织重修西黄寺时所建。该殿所在的二进院,西边的房间,曾经是十世班禅大师的办公场所,东边是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曾经的办公室。殿前有很大的月台,上下月台台阶的中间,是刻有五条龙浮雕的丹陛石,只有皇帝才能行走,可见西黄寺规格之高。<div>北京虽不像云南那样,每座寺庙都留存了宝贵的壁画,但在西黄寺还是保存下了壁画的珍品。大雄宝殿正中佛龛后壁有一幅《北京西黄寺剎珍壁画》,描绘了佛教教义及因果轮回等内容,它出自乾隆年间名画家萧雲卿之手,结构精巧,制作精湛,堪称国家级文物。<br><br><br>还有一处不得不提的就是西黄寺的广场,它出现的时间非常早。早在元代,北方寺院就已出现规模宏大的大型广场建筑。这种空间格局体现了北方寺院建筑“广场-天王殿-大雄宝殿“的核心布局。广场的建设从一开始便为举行大型的佛事活动和接待香火做准备,既便于管理又能彰显威仪。<br><br><br>历经岁月更迭,昔日佛寺如今蜕变为博物馆,但中西合璧的修缮格局,既古朴大气又恢弘壮丽,以现代建筑之姿全面展现出佛寺建筑的传统格局,成为北京地区佛教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现。<br></div> <div>这座大雄宝殿为1927年九世班禅重修西黄寺时所建,殿正中间是班禅的法座。后面挂的是几任班禅额尔德尼的照片或唐卡。<br></div><div>大雄宝殿正面供奉的是藏传佛教领袖九、十、十一世班禅的照片和法座。大雄宝殿现在还是喇嘛们平时学习、念经的经堂,殿内能够看到讲经的座位。<br></div>与别的寺庙不同,西黄寺大雄宝殿内是讲经堂的布局,正中央为历代班禅大师法座,供奉九世班禅、十世班禅、十一世班禅的法相照片;而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雕塑供奉在西侧,强巴佛、卡萨尔巴尼观音菩萨、十一面观音菩萨塑像供奉在西侧。法座背后是大大小小的佛龛,东侧供奉着的莲花生、宗喀巴和阿底峡,都是藏传佛教发展史中的位最重要的大师;法座左右上方,悬挂着彩色的经幡;法座前边与两边,摆放着听经僧众的多排座位。整座大殿内,金碧辉煌,色彩缤纷,庄严静穆,令人肃然起敬。很多寺院都不让拍照,尤其是供奉主尊佛的大雄宝殿,但这里允许拍照,这让游人非常激动。 1987年,西黄寺修缮。同年9月,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创建的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在西黄寺成立。9月1日,举行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首届学员开学典礼。 <div>观音菩萨<br></div>十一面观音菩萨、强巴佛、卡萨尔巴尼菩萨塑像 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雕塑<div>大雄宝殿,左、右侧分别供奉的是释迦摩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强巴佛、卡萨尔巴尼。<br></div> 释迦牟尼佛像<div>文化底蕴丰厚独树一帜<br>作为北京地区罕见的大型佛教文化遗存,西黄寺博物馆不仅文物古迹辉煌,更蕴藏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独树一帜。<br>比如西黄寺曾是中国禅宗佛教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鼎盛一时,影响广泛深远。由于西黄寺在北方地理位置优越,汇集了南北人才。从唐宋开始,南北宗派禅风就在此碰撞交融,孕育出了以中国味融会贯通为特色的“西黄宗“。<br>这一禅宗成就斐然,当时遍佈京城各大寺院,一度成为京城最大禅门,影响深远。其先后孕育出曹洞宗、临济宗等禅宗支派,推动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与规模宏大化。西黄宗的宗风也成为后世禅宗的源头活水,不仅广为流传于北方,对整个中国的禅宗事业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br>而对于西黄寺这种古老佛教遗存的研究,也是了解中国佛教发展进程的重要途径。我们在西黄寺现存剩余建筑与文物中,可清楚看到中国传统佛教建筑格局与布局的基本样式,是研究北方佛教工艺与建筑艺术的珍贵资料。同时,还向我们展示了历史上中原佛教传播的情形。<br>所以西黄寺不仅具有重要的建筑意义和文物价值,更是北方佛教诸宗发展的重要印证和历史见证。作为北方寺院的典范代表,西黄寺成为研究佛教发展变迁、建筑风貌以及文化底蕴的活样本。<br></div><div>总之,这座寺院已经脱胎换骨,变为古香古色的博物馆,但佛法的余韵仍在。我们有幸窥见,就当珍惜时节,去领略那份世外桃源般的幽静。<br></div> 殿前挂的一幅唐卡,无论笔法或色彩运用都达到极至,内容应该是佛教典故,但我们不得其详。据介绍这幅画至少要画两三年。 <div>碑亭<br>碑亭位于清净化城塔前左右两侧,黄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顶,上檐斗拱三踩,下檐五踩,旋子彩画,四面柱间隔以朱漆木栏,台基四面各出垂带踏跺五级。亭内各竖石碑一座,东碑螭首龟趺,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御笔《清净化城塔记》,碑阳满汉文,碑阴蒙藏文;西碑为首石座,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仲冬月御笔“班禅圣僧并贽”附译满蒙藏三种文字,碑阴刻玉兰花。<br></div><div>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这样的碑亭。西边保存的是《写寿班禅圣僧并赞》碑,是乾隆专为六世班禅祝寿而作,但六世班禅还没到寿诞就因染天花而圆寂。<br></div>塔前方左右各有碑亭一座,黄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顶。亭内各竖石碑一座:东碑螭首龟蚨,为乾隆四十七年御笔“清净化城塔记”,碑阳满汉文,碑阴蒙藏文;西碑方首石座为乾隆四十五年仲冬月御笔“班禅圣僧并赞”,附满蒙藏三种译文,碑阳刻玉兰花。 “写寿班禅圣僧并赞”碑及碑亭。<br>穿过大雄宝殿,有两碑亭位于清净化城塔前左右两侧,黄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顶,上檐斗拱三踩,下檐五踩,旋子彩画,四面柱间隔以朱漆木栏,台基四面各出垂带踏跺五级。东西两亭内各竖石碑一座,东碑螭首龟趺,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御笔《清净化城塔记》,碑阳满汉文,碑阴蒙藏文;西碑方首石座,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仲冬月御笔“班禅圣僧并赞”附译满蒙藏三种文字,碑阴刻玉兰花。(西侧“写寿班禅圣僧并赞”碑及碑亭)<br><div>中轴线东边安放的是《清净化城塔记》碑。该碑是在清净化城塔建成后,乾隆为纪念六世班禅而御笔书写的。<br></div> “祈寿长椿图”拓印(“写寿班禅圣僧并赞”碑背面)。<br>六世班禅抵京驻锡西黄寺后。乾隆皇帝亲临西黄寺,六世班禅出寺迎接,一起用膳,此后多次往来。也就在这个时候,六世班禅不幸染上天花。六世班禅一行进京前对这种传染病有所耳闻,随行的人也有的种了痘,而六世班禅没有种痘,也就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天花。他在病重期间,乾隆皇帝数次探视,并作“祈寿长椿图”(在《庄子•逍遥游》中写有:“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所以大椿树有长寿的寓意。)和《写寿班禅圣僧并赞》诗赐予班禅,为其祈寿。这一年的11月初二,六世班禅大师于西黄寺内圆寂。乾隆皇帝亲临凭吊,并敕建清净化城塔及清净化城塔院。俗称“班禅塔”或“六世班禅塔”,塔内珍藏六世班禅衣冠和乾隆皇帝的赐物等。<br><div>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乾隆皇帝70岁寿辰,六世班禅不远万里到承德避暑山庄朝觐并祝寿。此次朝觐意义颇不寻常,当时的六世班禅是年幼的八世达赖的老师,也是西藏地方政权的主要领袖,他的朝觐表明西藏是中国的领土,接受中国皇帝的统治,回击了英国东印度公司侵略、分裂西藏的阴谋。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元月,六世班禅率领三大寺堪布及高僧百余人,从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启程,由驻藏大臣护送,经金沙江、巴颜喀拉山至青海西宁,途经宁夏、归化(呼和浩特),到达多伦诺尔,皇六子永瑢和章嘉国师前往多伦诺尔迎接,六世班禅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七月抵达承德避暑山庄,此次行程历时一年零七个月。在承德期间,乾隆皇帝以极高的礼节接待了六世班禅。祝寿活动结束后班禅八月抵京驻锡西黄寺,乾隆帝亲往西黄寺看望并赏赐了众多贵重礼物。此后,乾隆和六世班禅多次往来于皇宫和西黄寺之间。同年十月下旬六世班禅因未接受种痘感染天花。病重期间,乾隆皇帝数次探视,并作“祈寿长椿图”和《写寿班禅圣僧并赞》诗赐予班禅,为其祈寿。十一月初二黄昏,六世班禅大师圆寂于西黄寺。乾隆皇帝亲临凭吊,处理一切善后,并于西黄寺西侧敕建清净化城塔及清净化城塔院,用于安葬和珍藏六世班禅的衣冠和乾隆皇帝的赐物。<br></div> “清净化城塔记”碑及碑亭。<br>右侧是“清净化城塔记”碑及碑亭。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一月,塔及塔院建成,乾隆帝根据《法华经》中的这个佛教典故,乾隆御书《清净化城塔记》,“诏命于寺之西偏建清净化城塔及塔院”将封藏有班禅额尔德尼六世经咒、衣履的塔赐名为清净化城塔,以示纪念。<br><div>乾隆帝御撰满、汉、蒙、藏四体文《清净化城塔记》碑,矗立在塔东的碑亭里,清净化城塔成为中国清代佛塔建筑艺术上的杰作,也是边疆民族同中原民族亲密凝聚的象征。<br></div> 南牌楼(大雄宝殿的正北,在清净化城塔前;塔后另有一牌楼-北牌楼)。南牌坊南侧的楹联是“香界吉云开佛日辉悬恒普照,法轮圆镜转智珠朗印妙同参”,横批为“慧因最上”。南牌坊北侧的楹联是“象教演浮提常住因缘万归一,鹫光印乾竺大乘示现幻皆真”,横批为“妙谛真空”。<div>清净化城塔<br>清净化城塔为汉白玉砌筑,中心为一座高1.6米的藏式佛塔,建于一个高3米的台基上。塔的下部是一层八角形须弥座式的塔基,上下枋部位饰以卷草、彩云、双凤、莲瓣等纹饰,柬腰部位八面各雕佛传故事画一幅,转角处各雕一座力士像。其上又有一层满雕流云和小坐佛的须弥座,其上承托着覆钵式塔身。塔身正面辟一佛龛,龛内浮雕三世佛,龛旁分雕菩萨立像八尊。塔身以上又有一层折角须弥座,座上为铜鎏金莲座,相轮和宝瓶组成的塔刹。藏式主塔的四隅,各有高约 7米的密檐式经幢一座,上刻经咒,并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纪年。四座经幢和主塔组成金刚宝座式塔。塔前左右分列石犼一对,昂首吐舌,身侧附短翼蹲于石须弥座上。<br></div> <div>石牌坊<br>石牌坊位于清净化城塔前后两侧,各有一座四柱三楼通体为汉玉雕成的石牌坊,楼顶为庑殿式,下施斗拱,额枋浮雕龙凤和藏文经咒;两边楼柱面上高浮雕缠枝八宝,正楼柱面阴刻乾隆帝书楹联。石柱和抱框为整石雕成,以横交三幅云的丁头拱雀替承托额枋,柱脚用浮雕莲瓣串珠夹柱石,中间铜以铁箍。<br></div>塔高15米,为覆钵形的喇嘛式塔。主塔由顶部、塔身及塔基组合而成。塔基呈八角形,其上有八角形须弥座,八面各浮雕有卷草、莲瓣、云彩、蝙蝠等花纹,雕工极精美。腰部雕佛传故事画八幅,景物细致生动,呼应配合,是极精美的艺术品。 <div>今生——清净化城塔<br>现今我们从外形上看,西黄寺仍然沿用皇家寺院的格调即红墙黄瓦的基本用色。这座集汉、藏、印三种艺术风格于一身的清代皇家寺院,其建筑规模气势恢宏,无一不透露着皇家的庄严和气派。这种基本用色不仅是皇家的标配,也是藏传佛教寺院统一使用的基色。自古以来,皇家都将黄色视为尊贵的色彩,也正好与佛教尚黄不谋而合。从结构布局来看,西黄寺沿用汉传佛教寺院传统的布局结构形式。时光飞逝,几经沧桑风雨后,西黄寺的“汇宗梵宇”已荡然无存,现今不过一方院落、一所学校和一座闻名遐迩的清净化城塔依旧矗立于北京城内,留给后人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西黄寺历经多次修葺,仍围绕保存完好的清净化城塔而建。<br><br>如今的西黄寺清净化城塔正面<br>(图片来源:娘毛吉)<br>清净化城塔不同于北京城内多数砖石、木质结构古塔,是很少见的汉白玉石佛雕塔,极高的工艺雕刻水准,至今都保存完好。据史料记载,清代西藏地方官员多仁•丹增班觉的《多仁班智达传》中描述西黄寺具体构造和布局:“该寺周围有像西藏柳树一样的柏树、竹子和果树等许多不同树木的林苑,犹如墙垣团团围了一片。花园里有色彩缤纷的美丽花朵,许多羽尾迷人的小鸟悠然展翅。”<br>也能看出,当时这座寺院保持着皇家苑囿的功能。现如今,西黄寺内也是参天古柏林立,在朝阳区古树名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br>在古都京城内白塔不少,但像此寺以清净化城塔为中心的建筑群的独具匠心的建筑布置实属稀有,这座以汉白玉石精雕细琢的玉塔,新颖脱俗、气势非凡,堪称京城首屈一指。清净化城塔为北京的历史及文化增添了一笔辉煌的财富,佛塔的建筑结合了汉、藏、印度佛教的建筑工艺,塔身即主塔的形制采用我国藏地佛塔的样式,而整体的布局及总体构造引用印度的菩提迦耶式,另外塔上的装饰及花纹样式都采用我国汉地的传统手法。这种融合诸多艺术风格即三位一体的建筑造型,堪称我国清代佛塔的建筑史上的绝学。<br></div><div>南面正向的牌坊题额为“慧因最上”,后为“妙祥真空”。<br></div>绕过垂花门后面,就是清净化城塔。它前面还有一石牌坊。清净化成塔 ,也称六世班禅塔或班禅塔,塔的南北两面都有石牌坊,它是西黄寺最著名的建筑。 过塔前牌楼中门,有石阶直达于金刚宝座之上,石阶左右两端用玉石雕成护栏。护栏两侧的金刚宝座之前置有一对“朝天犼”,张口吐舌,仰天长啸。据说朝天犼是龙生九子之一,有守望习性,常立于华表和房顶。 北京有句老话叫“东黄寺的殿,西黄寺的塔”,清净化城塔被誉为“北京白塔之冠”,高20多米的清净化城塔,融合了汉、藏及印度佛教的建筑艺术,值多角度欣赏。 “清净化城塔”。<br>清净化城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清顺治九年(1652年),西黄寺始建,是顺治帝为西藏黄教领袖达赖五世所建的驻锡之所。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班禅六世在西黄寺圆寂。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为纪念班禅六世,在西黄寺的西侧建造清净化城塔院。 <div>牌楼南面台阶两侧各有石雕辟邪一头,昂首吐舌,身附短翼,蹲于须弥座上。<br></div>清净化城塔<br>为汉白玉砌筑,中心为一座高1.6米的藏式佛塔,建于一个高3米的台基上。塔的下部是一层八角形须弥座式的塔基,上下枋部位饰以卷草、彩云、双凤、莲瓣等纹饰,柬腰部位八面各雕佛传故事画一幅,转角处各雕一座力士像。其上又有一层满雕流云和小坐佛的须弥座,其上承托着覆钵式塔身。塔身正面辟一佛龛,龛内浮雕三世佛,龛旁分雕菩萨立像八尊。塔身以上又有一层折角须弥座,座上为铜鎏金莲座,相轮和宝瓶组成的塔刹。藏式主塔的四隅,各有高约 7米的密檐式经幢一座,上刻经咒,并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纪年。四座经幢和主塔组成金刚宝座式塔。塔前左右分列石犼一对,昂首吐舌,身侧附短翼蹲于石须弥座上。<br> 清净化城塔的塔身局部。主塔和围绕其周围的4座塔式经幢都有很多都有各种雕刻。主塔底层是八角形须弥座,须弥座的八面各雕有一幅佛陀传记故事图,基本概括了从降生到圆寂一生的重要活动。上图正南四层须弥座上面的塔阶部分,东、南、西、北四面,每面雕有8尊全跏跌坐于莲座上的佛像,共32尊。塔阶上面是塔瓶部分,正南面雕有3尊佛像,加上塔阶一起就是佛教所崇尚的“三十五佛”造型。塔瓶正南佛像两边雕有“八大菩萨”立像。塔瓶之上就是塔刹部分。 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班禅六世在寺中圆寂,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高宗建清净化城塔以纪念班禅六世。塔身是仿印度菩提伽耶金刚宝座式样而设立的金刚宝座塔。因塔内安葬有班禅六世的衣冠、经文、藏药、金银等物,故又称“班禅塔”。 大雄宝殿后面是一条甬道通向石塔,即清净化城塔。<br>塔前,有一座四柱三楼通体为汉白玉雕成的仿木结构建筑的牌坊。牌楼为庑殿式,楼下拖斗栱,额枋浮雕龙凤和藏文经咒;二边楼柱面上浮雕缠枝八宝,正楼阳面刻清高宗乾隆书楹联,石柱和抱框为整石雕成,柱脚用浮雕莲瓣串珠夹柱石,中间锢以铁箍。<br> 清净化城塔,为藏传佛教“白塔”。<br>所谓“清净化城”为佛教术语。佛经《俱舍论》言:'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探玄记》则说:'三业(身、语、意)无过为清净'。而密宗则以无贪等垢、具一切无垢光明为清净。“化城”,根据佛教的观点,是佛为化导众生成佛而变化的城池。佛教认为,成佛的道路艰难遥远,佛恐众生力不能支,故于途中变化城池以供止息。因此,“清净化城”意即远离一切烦恼、尘垢、罪恶等,不染尘俗,能接引众生成佛的场所。<br> 四座八角密檐塔的上部三层每层雕有8尊无量寿佛,每塔共24尊,4塔共九十六尊。藏传佛教信徒一般都认为班禅是无量寿佛的转世化身(达赖喇嘛则被认为是观世音的现世化身),佛像下的塔身部分刻有汉文经咒。 塔高15米,建在高3米多的塔台上,塔台平面呈亚字型,四角均向内收二折,四周围以白石栏杆。台基四角各有塔幢一座。<br>主塔由顶部、塔身及塔基组合而成。塔基呈八角形,其上有八角形须弥座,八面各浮雕有卷草、莲瓣、云彩、蝙蝠等花纹。腰部雕佛传故事画八幅,即佛门中所谓本身“八相”。转角处各雕一座力士像,个个跣足赤背,筋肉暴涨,似用力承托状,生动地表现出力士们孔武有力的形象。<br> 北牌楼。<div>塔北也有一座同样形制的石牌楼,题额为“圆觉观音”、“华严海会”。<br>(石牌坊位于清净化城塔前后,各有一座四柱三楼通体为汉玉雕成的石牌坊,楼顶为庑殿式,下施斗拱,额枋浮雕龙凤和藏文经咒;两边楼柱面上高浮雕缠枝八宝,正楼柱面阴刻乾隆帝书楹联。石柱和抱框为整石雕成,以横交三幅云的丁头拱雀替承托额枋,柱脚用浮雕莲瓣串珠夹柱石,中间铜以铁箍。)<br></div> 这座塔整体形制仿印度佛陀迦耶寺塔的布局,属金刚宝座式塔,但主塔的结构和形制则是我国西藏喇嘛塔的样式,而主塔四隅的经幢式样的小塔、塔台前后的仿木结构石牌坊、台阶两侧的石雕辟邪以及佛教题材的浮雕和装饰性文样的,又是我国汉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传统手法。这些不同的艺术风格融合在一起,使清净化城塔具有独特的风貌,成为清代金刚宝座佛塔建筑中的精华,是一座极精美的艺术品。 清净化城塔和清净化城塔院是西黄寺完整保留的唯一一处历史遗迹,尤其是清净化城塔驰名中外,成为西黄寺传世的标志和历史象征。<br> <div>塔东、塔西各有三个厢房,均为展室。<br>(a、东厢房-学衔制度一展室)<br></div>东、西配殿(均未开放)。<br>东、西配殿位于正殿左右,各面阔三间,绿琉璃筒瓦黄剪边大式硬山顶,前出廊,旋子彩画,明间前出垂带踏跺。(西配殿)<br> 藏经楼(又称慧香阁或后罩楼)。<br>位于清净化城塔北侧,为西黄寺清净化城塔院的最后部分。共二十一间,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焚毁,1956年在原基址上新建了二十一间平房。也就是说,这里是一座复建的二层建筑后罩楼,也叫慧香阁,是现在的西黄寺博物馆的核心建筑之一,一层主要是藏经殿,放着不少经书,颇有身处西藏寺庙中的味道,二层则为班禅行宫。<br> 慧香阁与藏经殿<div>藏经殿(一层中央位置)<br></div><div>庙宇的最后面坐落的是这座三面半包围的两层楼,也称后罩楼。两层共有五十间房,一楼存放收藏大量经书,二楼则是当年班禅额尔德尼的行宫。<br></div><div>楼的正中从上到下依次挂着三块匾额:慧香阁、光明殿、藏经楼,这里现在就是藏经楼。<br></div> 西黄寺始建于顺治八年(1651年),是在辽萧太后燕京行宫的基础上建造而成。清顺治帝敕令,将毗邻西黄寺东侧的普静禅林同时改建。由于二寺毗连,又同为藏传佛教寺院,故当时人们习惯称普静禅林为东黄寺。顺治九年正月(1652年),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接受顺治皇帝邀请,启程朝觐,年末抵达北京,为褒奖五世达赖喇嘛的爱国行动,清政府特拨白银九万两修缮西黄寺,供五世达赖喇嘛在京驻锡之用。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侵,东西黄寺遭到严重毁坏,后来光绪为接待十三世达赖重修了西黄寺,但是,西黄寺仍然在清末民初毁于战火。1927年九世班禅重修了大雄宝殿此后,寺院一直由班禅驻京办事处派人管理。当年的西黄寺主体建筑已不复存在,现存的清净化城塔院被人习惯称为西黄寺。<br><br>1979年8月21日,北京市政府宣布西黄寺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清净化城塔院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br>1987年9月1日,经十世班禅大师与赵朴初先生建议,中央批准,在西黄寺建立了我国藏传佛教的最高学府“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西黄寺,是培养藏传佛教高级僧侣、佛学研究人才和对外学术交流人才的摇篮。2017年12月在清净化城塔院原址成立西黄寺博物馆,2018年5月18日正式向社会开放。<br> 北面牌楼后面,是最后一个大殿,藏经阁,又叫“慧香阁”。慧香阁,绿琉璃瓦顶黄剪边单檐歇山顶,两侧楼阁式建筑,一二层均前出廊,主楼前东西两侧建有副楼,与主楼形成一个整体。慧香阁从建筑形制上看为典型的传统汉式建筑,但是在彩画、装修上体现出很强的藏传佛教特色。慧香阁原本是西黄寺的核心建筑,复建后恢复了历史原貌两层,二层是班禅行宫,没有开放。一层除了中央藏经殿,其他都开辟为展室。 殿内正中供奉的是文殊菩萨<div>里面正中供着文殊菩萨,剩下的地方像书柜,摆满了经文。文殊的右手边写有“甘珠尔”,左手边写有“丹珠尔”。里面的僧人告诉我们,甘珠尔就是释迦摩尼的论著,也称大藏经;而丹珠尔则是指其他的活佛及高僧大德们的论著。<br></div> <div>藏经柜格<br></div>其两侧是藏经柜格<div>藏经阁,整整齐齐的经书码放在柜子里,并且每本都有它的编号,展柜里还有打开的经书,虽然看不懂但能看出这些经书的真贵之处。<br></div><div>这些都是释迦牟尼著的大藏经哦!<br></div> 打开的经文展示<div>橱柜中展示的“甘珠尔”。<br></div> b、凉州会谈一展室(西侧有两个展室)。<br>在公元1247年,西藏地方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代表西藏地方,蒙古皇子额沁阔端代表蒙古汗庭在今甘肃省武威市举行了著名的“凉州会谈”,从而使西藏、蒙古成为元朝中央政府治下的一个行政区域。这是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开始。它奠定了西藏并入中国版图的基础,并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格局。<br> <div>六世班禅向乾隆皇帝祝寿图(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70寿辰,六世班禅不辞辛苦远道而来到避暑山庄为乾隆皇帝祝寿。在当时那种历史背景下,他的行动表明了一种政治态度,因而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尊重。)<br></div>“凉州会谈”后,西藏与中央政府有了更多的往来。为了融洽与西藏地方势力之间的关系,1651年(顺治八年)清政府邀请西藏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进京与顺治皇帝会晤。顺治皇帝遂命令京城建造西黄寺,供五世达赖喇嘛驻锡。 凉州会谈二展室。<br>会谈结果产生了《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关于西藏归附问题,大致包括几点:西藏地方的僧俗官员和百姓属民,都要承认自己是蒙古大汗的臣民;各地僧俗官员及百姓有关行政方面的事务,须由蒙古指派的官员来管理;有关宗教和寺庙僧众的事务,由蒙古委托萨迦派首领管理。《致蕃人书》顺应历史潮流,反映当时西藏人民及绝大多数教派势力、地方势力的愿望。《致蕃人书》传至西藏,“僧人、弟子和施主等众生阅读此信件后,无不欢欣鼓舞,受到西藏人民普遍欢迎,得到各界人士拥护”。“凉州会谈”的最深远影响,就是西藏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加巩固,后来元朝政府将西藏同中原内地各行省一样进行管辖和治理。<br> 西黄寺与六世班禅有着不可切割的历史渊源。在西黄寺有专门介绍六世班禅的展厅。史载:1778年乾隆为庆贺自己七十寿辰邀请六世班禅进京,当年班禅就率两千多人从扎什伦布寺启程,年底在青海塔尔寺过冬。1779年开春,六世班禅率众离开塔尔寺时,全体随员都种了痘,并向热河进发,然而六世班禅自己却没有种。1780年11月,他因染上天花医治无效而在西黄寺圆寂,享年四十二岁。 <div>这是年轻时的六世班禅的唐卡。<br></div>(东侧有两个展室)六世班禅一展室。<br>(自清朝以来,西黄寺遂成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入京朝觐的驻锡地,也接待过一批批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入京朝贡的使臣。西黄寺曾几度成为驻京掌印扎萨克达喇嘛处理北京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br> 这幅画是六世班禅的官装画像。当时班禅已染天花,乾隆命自己的御用画师为六世班禅画了这幅像。因身份所限,班禅额尔德尼不能脱下他的僧服,所以朝服外披有袈裟绶带。 六世达赖铜像 学员毕业前都要参加经辩。这是经辩时穿戴的法衣和发帽。法帽通常有红黄两色,红教黄教之分由此而来。 这是时轮金刚坛城唐卡。坛城是真理的表征,如圆轮一般圆满无缺,是如来、菩萨聚集的场所。 四臂大黑天唐卡。他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的护法神之一,藏传佛教诸宗共同推崇的智慧护法神。常见的形象有“两臂”、“四臂”、“六臂”。 黄财神唐卡。黄财神在藏语中叫“藏巴拉色波”或“藏色”,因他的色肤是黄色故称黄财神。黄财神在密宗教法中属财神,也是护法神,是五色彩神之一。 博物馆的门口处还有一个唐卡展厅,里面展出的都是唐卡精品。通过这些唐卡我们还可以了解藏传佛教的典故,也很值得一看。释迦摩尼佛本图唐卡。这幅巨制长卷描述了佛祖从出生、王宫生活、菩提塔下剃度、冥想、苦修、重回人间、成佛、传法、涅槃的九个故事,是佛祖一生故事的经典集合,也称为佛本生传。<br> 严华三圣又称“释迦三尊”,即华严经所指华藏世界的三位圣者。主尊为佛陀释迦摩尼,左胁侍为文殊菩萨,右胁侍为普贤菩萨。 宗喀巴上师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开山祖,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而享有至尊地位。他的形象标志也与文殊菩萨相同。 格鲁派高僧。从衣着装束看,此像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一位高僧。此像精彩的肖像艺术在明清祖师像中十分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