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往事的回忆 筒子楼轶事

把把壶

<p class="ql-block">筒子楼,又称‌兵营式建筑,是一种特殊的住宅格局。其典型特征是一条长走廊连接许多单间,水房和厕所集体公用,整体形状类似筒子,因此得名“筒子楼”。筒子楼不仅是一种住宅形式,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筒子楼居住的日子虽然艰苦,但邻里之间的友爱、互助,和睦关系,以及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氛围,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艰辛与温情,是许多人共同的记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三部遗光寺一号院一号楼,我在此筒子楼住了近六年。</p> <p class="ql-block">记得那是七六年十月,我从部通信总站一队,调任到站机关政治处任宣传干事。我和战友石峰同住在部遗光寺一号院一号楼。当时的一号楼居住的大多是机关的单身干部,楼道没有任何杂物,晚上的时光也基本是在办公区度过,筒子楼里也非常安静。随着大家陆续成家,一号楼慢慢的变成了新婚干部的婚房,我于八零年四月结婚后,也成了筒子楼的一户。一间大约十二平方米的小房,摆放着部队营房部门配发的各种营具。为了节省空间,我借来刨子,凿子和锯子,竟然做成了一个花架和一个洗脸盆架。我骄傲地跟爱人炫耀,如果我不当兵,很可能成为一名木工工匠。</p> <p class="ql-block">爱人在筒子楼家中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我居住的筒子楼三层有二十间房,最后都变成了年轻干部的婚房。由于室内房间不大,走廊就成了各家的厨房,各家门口都有一套煤气罐炉灶,一个长桌摆放着碗筷厨具。中午大家基本都在大院食堂就餐,徬晚下班后,楼道就热闹起来。狭窄的楼道人来人往,满楼道烟气腾腾,各类香味扑鼻而来,如同一场锅碗瓢盆交响曲的盛宴。其中,有一道独特的风景模式,女同胞们在水房聊天洗菜当小工,男同胞都在灶前大显身手当主厨。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宝宝出生了,筒子楼的几个小宝贝,拿着小碗看谁家饭好就在谁家吃。记得战友赵迪生花五角钱买了一大捆香菜,放在小水桶里,谁家需要香菜就去拿几根,更不要说缺盐少醋,只要有都能救急。筒子楼的十几家如同一个大家庭。到了周末,几个战友也经常小聚,夏天时一盘拌黄瓜,一个油炸花生米,一盘糖拌西红柿,再加一根香肠;冬天时一个拌白菜丝,炒一盘土豆,有时买上几个猪蹄,边聊天边喝上两杯,情谊浓浓,其乐无穷。</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筒子楼家中留影。</p> <p class="ql-block">筒子楼已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对过往岁月的一次深情回望。它静静地诉说着一段段被时光尘封的故事,让人在怀念中感受到岁月的重量与美好。它已化作心中永恒的追忆,静静地守候在记忆的深处。筒子楼的生活充满了人情味和温馨的记忆。每家每户的生活细节在走廊上交织,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里的每一扇窗都像是通往旧时光的入口,让人在不经意间触碰到那份纯真与质朴。时过境迁,如今,筒子楼早已消失,原地已盖起了一栋团职楼。我也于八三年七月,有了孩子后就离开筒子楼,按照部队行政职务,先后搬到团职楼,师职楼。当下,还有了属于自己的军队经济适用房,但筒子楼的那段经历,终身难忘。</p> <p class="ql-block">遗光寺一号院一号楼正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