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西是充满旅游资源宝藏的地方!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游山西只发几条朋友圈是不够的,只编一个美篇也不够。再三筛选留下二百多照片编了上下两集。下篇是游览晋祠、五台山、雁门关、应县木塔、悬空寺、云冈石窟、大同古城等景点浮光掠影的点滴记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晋祠</b> 创建年代不详,最早见于《水经注》,是为纪念晋国诸侯唐叔虞(周成王的胞弟)而建的祠堂,又名唐叔虞祠。我们沿着晋祠的中轴线,通过晋祠胜景的牌坊,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p> <p class="ql-block">晋祠大门,门头匾额上的“晋祠”二字系唐皇李世民所写。</p> <p class="ql-block">似孙悟空与二郎神打斗所幻化成的庙宇,晋祠第一重大殿,称为水镜台。其另一面是一个戏台。在水镜台下面埋有八口大嗡,起到扩音器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飞龙阁,也叫凌云阁。</p> <p class="ql-block"><b>金人台</b> 有四尊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四尊铁人铸造时铁水里掺了一定比例的锡,所以保持不锈。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保存完整。据说,铁人忍受不了夏天的炎热,走到汾河边想过河。见一条小船,铁人要求船家带他渡河,船家道破了铁人的本相并把它抬回金人台。圣母令手下将领,在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作为对不服戒律的惩罚,金人脚上迄今还留着三刀印痕。</p> <p class="ql-block"><b>对越坊</b> 俗称牌楼。“对越”二字是宣扬报答之意.是在礼制上为对越坊做了极好的文化注释,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对圣母的祭祀主题。</p> <p class="ql-block">晋祠有三大国宝建筑:献殿、渔沼飞梁、圣母殿。</p><p class="ql-block"><b>献殿</b> 献殿位于对越坊之西,是给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梁架很有特点,只在四橡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四周槛墙,上置棂栅,外观雄壮,且又敞亮。献殿造型,体量确为殿堂,但外观又好似一座凉亭,玲珑而稳定。</p> <p class="ql-block">献殿在转角铺作上,由下面望去,颇呈高爽之势。</p> <p class="ql-block"><b>鱼沼飞梁</b> 位于圣母殿与献段之间,呈十字形。是介于两座殿宇之间的桥梁,位于鱼沼之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且水中多鱼,故名鱼沼,是晋水三泉之一。</span>飞梁系沼上石柱、斗拱与梁架承托的石桥,南北东西四面伸展,如鸟之双振翅欲飞。现存飞梁,为北宋与圣母殿同时修建,仍保持原结构特点,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p> <p class="ql-block"><b>圣母殿</b> 位于中轴线末端,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古柏荫森,庄严肃穆。在晋祠古建筑中颇有“领袖群伦”之势,是晋祠内现存最早的建筑。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项,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前廊进深两间,显得极为宽敞。殿四周围廊,为我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p> <p class="ql-block"><b>木雕盘龙</b> 圣母殿正面有8根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p> <p class="ql-block">晋祠还有三绝:难老泉、周柏、宋塑侍女像。</p><p class="ql-block"><b>难老泉</b>:晋水主泉,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山海经》有:“悬瓮之山,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p> <p class="ql-block">周柏:为西周所植,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树高18米,树围5.6米,主干直径1.8米,向南倾斜45度,形似卧龙,又称卧龙柏。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写下“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古柏至今仍是浓荫疏影,苍劲挺拔。</p> <p class="ql-block"><b>宋塑侍女像</b> 圣母殿内的宋代彩色泥塑,是我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尤其是其中的33尊待女像,各有其特形象,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庞的消秀与圆润,各因性格和年龄大小而异;口有情,目有神,姿势自然,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晋祠侍女像是一批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造型,是中国古代社会难得的现实主义杰作。</p> <p class="ql-block">在这排侍女中最经典的一个侍女,她的一边脸是微笑的,另一边脸是哭泣的。</p> <p class="ql-block"><b>公输子祠</b> 又称鲁班庙,清康熙建,乾隆二十五年重修。公输子即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后世尊为中国建筑业祖师爷。祠院坐西向东,居高临下,景致清幽。</p> <p class="ql-block">晋祠景区内有许多银杏树,我们来时正值树叶变色期,非常漂亮。我们看到最大的有二棵银杏树已经五百年了。</p> <p class="ql-block"><b>佛光寺</b>,位于五台县豆村镇东北的佛光山中。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佛光寺位于一处东、南、北三面小山环抱,向西开敞的山坡上。</p><p class="ql-block">佛光寺是目前仅剩的4座建于唐代建筑遗存的寺庙之一。除佛光寺东大殿外其余三座为五台南禅寺大殿和平顺天台庵大殿及芮城广仁庙正殿。其中东大殿的形制等级标准最高,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同时期的本构建筑還存在整个亚洲区域仅日本尚存几处,而且均为仿唐建统。</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大殿坐东朝西,<span style="font-size:18px;">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个公元857年)。</span>是佛光寺的精华所在。大殿的唐代建筑、唐代彩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是佛光寺的“四绝”。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建在石台基座上,平面由内外两圈柱,柱身上端略有卷杀。肴檩下用大叉手,是现存木建筑孤例。“斗拱硕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构建筑特征。转角铺作从屋檐到柱头大概有3.98米。从侧面看,斗拱和柱头的比例接近于1:2。在中国古建筑中,斗拱早期起承重的作用,非常硕大;而到元明清时期,斗拱逐渐沦为装饰性功能,变得狭小了。</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金代所建。殿内佛坛上有七尊塑像,中为骑青狮的文殊,两旁为胁侍菩萨,具有金代塑像的风格,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文殊七尊像。文殊殿建筑结构的独特,是中国古代木建筑中仅有的形式,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特征。</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有一座六角形的祖师塔,是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p> <p class="ql-block">殿前的油松已经一千年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台山</b> 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台等5个县,周五百余里。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其中五座高峰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p><p class="ql-block">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故我们在各个寺庙里都看到有文殊殿。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现存宗教活动场所共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万佛阁、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等。我们此次时间有限,去了几座名声比较大的寺院敬香拜佛。</p> <p class="ql-block"><b>殊像寺</b> 与显通寺、菩萨顶等齐名,被誉为五台山之“五大禅林”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佛教文化价值。创建于东晋初年(公元317-420年),后多次毁建。现存的寺院于明代(公元1496年)重建,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又予重修。殊像寺因寺内供奉的文殊菩萨而得名,文殊菩萨骑狮塑像是寺内的标志性文物,总高度达到9.87米,堪称五台山寺庙中文殊菩萨造像之冠。</p> <p class="ql-block"><b>五爷庙</b> 又称五龙王殿、万佛阁。寺内供奉的五爷就是传说中的广济龙王菩萨,是文殊菩萨在台怀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寄托着人们祈愿农作物丰收、不发生灾害、家人健康、事事顺遂的美好心愿。因为民间传说五爷有求必应,五爷庙是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祈福人数最多香火最旺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b>塔院寺</b> 以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而得名。这座大白塔高达75.3米,周围为83米,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历代屡经修造,明代又重建。据记载,大白塔内中藏有印度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所以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都要朝拜这一圣迹。。</p> <p class="ql-block">塔院寺内还有座文殊塔,传说塔内藏有文殊菩萨的头发</p> <p class="ql-block">原为塔院寺方丈院。1948年4月11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取道五台山鸿门岩,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途中,曾路居于此。1969年成立毛主席路居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b>显通寺</b> 五台山的开山寺,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所修,寺宇面积八万余平方米,各种建筑四百余间。中轴线上殿堂七重,自前至后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藏经殿。无量殿高达21米,没有一根梁木,全用砖块砌成,外檐砖刻斗拱花卉,内雕藻井悬空,形似花盖宝顶,建造奇特。殿内的《华严经》字塔,为白绫所组成,上书60多万字的《华严经》,蝇头小楷,工整秀丽。铜殿三间见方,高达五米,外面雕铸着花卉人物,飞禽走兽。</p> <p class="ql-block"><b>菩萨顶</b> 位于显通寺后的灵鹫峰上,传说为文殊菩萨居住之处,又名文殊寺,也称真容院。寺前一百零八级石阶,向上迎面是一座木牌坊,上书“灵峰胜景”四个大字。佛家认为,人有一百零八烦恼,解脱烦恼之道称为“法门”。寺前的每一级台阶就象征着一个“法门”,踏上一级台阶,就意味着解脱一种烦恼,石阶尽处就是超凡脱俗的佛土。菩萨顶主要殿宇,都用黄、绿、蓝三彩琉璃瓦覆盖。康熙御制碑,立于前院之中。乾隆御碑,矗立在东院,为方形巨石雕成,碑身高达六米,四面各宽一米,碑文分别用汉、蒙、满、藏四种文字镌刻,是五台山最高大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大圆照寺</p> <p class="ql-block">在菩萨顶远眺</p> <p class="ql-block"><b>乔家大院</b> 在离开平遥去晋祠的途中顺道参观了乔家大院。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6年),以后有两次扩建,一次增修。大院为全封闭的城堡式建筑群,共由6座大院,20进小院,313间房屋组成。大院至今完整地保留了乔家鼎盛时期商业和民俗的风貌。大院曾被评为5A级景区,5年后被撤销,听说如今又在申评。个中原因不予评说,但此前看过晋城的皇城相府和湘峪古堡,再看大院就不能等而论之了。当然这是个人看法。</p> <p class="ql-block"><b>忻州古城</b> 我们在途中入住并夜游忻州。行走在古城墙上,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灯光把古城打扮的很漂亮,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韵味。</p><p class="ql-block">忻州古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北倚长城与大同、朔州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内蒙相望,东临太行与河北接壤,南屏石岭关与太原、阳泉、吕梁毗连。由于地处险关要塞,且多为历代郡、州治所,这里人杰地灵,商贾往来频繁,是兵家必争之地,故有“晋北锁钥”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雁门关</b> 位于忻州市代县城北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雁门关景区以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历史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展现了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和关隘文化的独特魅力。景区内关城、长城、隘城、兵堡、烽火台等历史建筑遗存丰富,构成了苍凉、凝重、雄浑、大气的边关特色风情旅游资源。</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兵从雁门出塞,收复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汉武帝面对匈奴的南犯,下诏整修雁门关,命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汉元帝时,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此后历朝历代都以雁门关作为防守出击的重要战场。杨家将的故事我们从小耳濡目染。</p> <p class="ql-block">赵国将军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p> <p class="ql-block">望长城内外,秋色浓艳,分外妖娆。</p> <p class="ql-block">今天登上“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的雄关险隘,领悟中华民族的百折不扰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体会一个国家要兴旺强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何等艰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应县木塔</b> 辽代木塔,其名谓<span style="font-size:18px;">佛宫寺释迦塔。</span>位于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p><p class="ql-block">从外观看,应县木塔稳重端庄、比例得当、轮廓优美,古籍上称“浮图之丽、甲于宇内”。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p> <p class="ql-block">木塔现存彩塑共计34尊。其中各层佛像12尊、菩萨12尊、力士8尊、菩萨奴2尊。另还有菩萨坐骑狮、象、马、大鹏金翅鸟等各种神兽。为了保护塔身,现在已经不能登塔,只能在第一层瞻仰释迦牟尼佛彩塑佛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北岳恒山</b> 恒山在哪里?从春秋战国到明代中期一直在今河北保定市的大茂山,<span style="font-size:18px;">直到如今曲阳县还保留有北岳庙。</span>明末清初时才被定为山西浑源天峰岭(玄武山)。古籍记载历朝也都在大茂山祭祀北岳,<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代</span>才开始在山西的恒山祭祀北岳。看来现在各地抢注名山名地并不稀奇,古时也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悬空寺</b> 恒山十八景之第一景。 原叫“玄空阁”,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建筑群。悬空寺距地面高约60米,文物建筑物面积472平方米。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历代皆有修缮,其中金、元时期,南楼、北楼及悬空栈桥已大致形成现今的空间格局,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修建。</p><p class="ql-block">悬空寺坐西朝东,游览拍照适宜早去,光线较佳。而且由于空间小,去晚了排队等候时间太久。</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的建筑群主要以凹入崖壁的承台作为承重基础,其外部回廊及外挑结构以插入岩石的悬臂梁为基,该悬臂梁端部同时辅之以立木撑杆共同形成承重结构体系。</p> <p class="ql-block">南北二楼的底基安稳地坐于悬虚凹陷的下底部岩石之上,其回廊栈道由三分之二部分插入石壁的横梁上的搭板构成,每根梁下另加一根插入石壁的隅托梁,每根梁外端下的装饰性细长立柱从外观上给人以支撑作用的错觉。</p> <p class="ql-block">恒山地处雁门关以北地区,历史上战事频发,大小战争据统计不下2000余次,仅皇帝的御驾亲征就有13次之多。春秋时,赵简子就称恒山“藏有宝符”;战国时,张仪说“恒山之险可折天下人之脊”,北魏、明、清历代帝王都派重兵把守这一兵家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恒山庙群,始建于北魏,后经唐、金、元重修,到明清时仅主峰就有大小祠庙60余处。但惜多数已不存,仅存20余处,为明清所建。</p> <p class="ql-block">虎风口 又称“虎口悬松”,树龄1400年。相传张果老恒山修道时,经常系驴于此处小憩。一天,狂风大作,一只白额猛虎怒吼而出,白驴与其斗法,将古树主根拨起,悬于地面。此处故名“虎风口”也便有了“虎口悬松”的典故。</p> <p class="ql-block"><b>九天宫</b> 俗称奶奶庙、娘娘庙。“九天玄女“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女神。当年在逐鹿助黄帝大败蚩尤,被道家尊为女神,民间视其为无所不能的神仙,久而久之生儿育女之事,也就成了她管的事情,被尊为送儿送女的娘娘。</p> <p class="ql-block"><b>马神殿</b> 也叫御马间,是为北岳大帝的坐骑所建。帝位的尊贵其马如同其主,故称“神驹”,于此建庙以神而奉之。</p> <p class="ql-block"><b>真武庙</b> 始建于北魏时期,供奉的是真武大帝,道经中称他为“镇天真武吴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民间称荡魔天尊、报思祖师、披发祖师。传说他是盘古之子,生有炎黄二帝,曾降世为伏義,为龙身,天龙有八部,中华之祖龙。</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云冈石窟,这也是此行的一个重要游览目的地。</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云冈石窟</b> 位于大同市城西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p><p class="ql-block">石窟开凿始于北魏,止于隋唐,历时约150年之久。石窟以其独特的西来样式著称,融合了印度、中西亚以及希腊、罗马等多元艺术元素,展现出胡风胡韵的浓郁特色。造像风格从早期的高大浑厚到中期的繁华精美,再到晚期的清新典雅,每一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对后世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p> <p class="ql-block">第3窟名“灵岩寺洞”,是云冈规模最大的洞窟,洞窟形制较为特殊。整体洞窟高大、雄伟、壮阔。洞窟后室雕三尊大像,主尊为倚坐佛像,高约10米,肉髻高耸,面相圆润,五官端正,眼大耳阔,两眉间白毫鲜明,身姿挺拔,比例协调,通肩式袈裟紧贴身躯,厚实圆润的双手作无畏、与愿印。左右两侧胁侍菩萨高6米,头顶发髻高耸,发丝根根有序;头发成缕,散披两肩;宝冠雕刻精细入微,显示了严谨的设计思想和成熟的雕刻技艺。这三尊造像较之云冈其它造像,都更加丰满圆润,在艺术表现上明显区别于其它造像。</p> <p class="ql-block">第5窟与第6窟是一组统一设计、建造的双窟,属于云冈中期洞窟。主尊坐佛高17.40米,是云冈的第一大佛。这尊佛像,从头到脚均敷泥施彩,面部与胸部贴金,螺发与长眉绀蓝。大衣两裾由双肩垂直落下,飘逸自然,裹腹裤腰中央对称皱褶,齐整美观。服装宽大合体,下垂感强,似以质地优良的丝绸布料做就,体现了高超的泥塑水平。</p> <p class="ql-block">第13窟内有一尊高约13.6米的交脚菩萨端坐其中,他头戴宝冠,颈部戴悬铃项圈及璎珞,胸佩蛇饰,口中衔珠,脚踏莲花,巨大的身躯占据了整座椭圆形洞窟的大部分空间。尽管千年的风化剥蚀致使菩萨形体残破,但其高大伟岸的身姿,仍然令人震撼和惊叹。由于主像体型庞大,第13窟菩萨举起右手作无畏手印的圆雕手臂不可悬空,于是云冈匠师为其“量身定制”了一位四臂力士来托举巨臂。这一设计简直妙不可言。</p> <p class="ql-block">最早开凿的是第20窟的露天佛像,它的原型是北魏的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佛像为释迦牟尼本尊坐像。高13.7米,造型雄伟而慈祥。历经千年依然保存完好,气势和工艺都冠绝古今。被称为云冈石窟的名片。第20窟及相邻的几窟多是以皇帝的原型来雕刻的,这也是云冈石窟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西部洞窟群 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云冈皇家工程宣告结束,西部山崖成为民间造像的乐土。云冈西部中小石窟群从第二十一窟开始,向西延伸约240米,分布着近百个大大小小的洞窟。其主要洞窟25座,占到云冈主要洞窟的一半以上。这一窟群虽然数量较大,但多数洞窟规模狭小,布局多样,洞窟形制也有差异。明显不同于云冈早中期整齐划一的皇家石窟。</p> <p class="ql-block">山西太行之旅临结束前我们匆匆逛了逛大同古城的部分景点,不曾想还是被古城保存修复的如此规模所震撼。</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同古城</b> 历史悠久,早在作为北魏拓跋氏都城时,就已经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池。现存大同城墙为明朝大将军徐达奉命依辽、金、元旧城基础增筑新城,略呈方形,东西长 1.8 公里,南北长 1.82 公里,周长 7.24 公里,占地 3.28 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b>华严寺</b> 是大同古城内名声最大的景点。华严寺始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年),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华严寺与天津独乐寺、辽宁奉国寺并称中国现存三大辽代寺院。分上下两寺,在同一景区内。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下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除两座主殿为辽金时期建筑外,其余皆为清朝时期重建。</p> <p class="ql-block">华严宝塔 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樽卯结构的方形木塔,塔身明三暗二共五层,通高43.5米,上景金盘,下承莲池,是大同古城内的标志性建筑。宝塔下部是由100 吨纯铜打造的全国规模最大的铜质地宫,塔心室供奉元代高僧慧明法师的舍利。地宫供奉大小佛像 1000余尊,金碧辉煌,全国唯一,因而又被称为“干佛地宫”。</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甚大,高4.5米,由八块琉璃构件组成,北吻系金代原物,南吻为清朝时期补制,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琉璃吻兽。</p> <p class="ql-block">大同<b>九龙壁</b> 是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单面五彩琉璃照壁。坐南朝北,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全部使用黄、绿、蓝、紫、黑、白等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壁体由三部分组成:底部为须弥座,中部为壁身,上部为壁顶。第一层是麒麟、狮子、猛虎、梅鹿、飞马等,第二层是行龙。清顺治六年(1649年)代王府毁于兵燹,而王府前的照壁———九龙壁免于劫难,有幸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大同<b>代王府</b> 是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建造的王府,是明代规模较大的一座藩王府邸,占地面积达19万平方米,拥有大小宫殿二十多座,房屋八百余间。建于1392年,毁于1644年。现在参观的是2015年复建的,规模很大,但可观性一般。</p> <p class="ql-block">古城街景,鼓楼</p> <p class="ql-block"><b>四牌楼</b> 位于大同古城中心,由四个相连的牌坊组成的建筑。四牌楼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四牌楼曾是古城大同的标志性建筑。2012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附图是这次山西太行之旅的行程简图。历时十天,行车1600多公里,每天徒步一二万步。走马观花游览了不少景点,加深了对山西人文历史和自然美景的了解,收获良多。</p> <p class="ql-block">最近山西历时7年建设,投资近千亿总里程达1.3万公里的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全线贯通了。这条天堑通途将山川、河流和人类历史的遗迹紧紧相连一同接受阳光的普照,迎接八方宾客。让我们方便地穿过山林田野,绕过峰峦山庄,去寻访千年古建筑,触摸历史的脉搏,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游山西,值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