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目前我国老年人逐渐增多,已经逐步进入老年社会,退休后我们都追求健康长寿,即使没有退休的中年人也非常关注如何养生的话题。其实真正的养生就是养心,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资本捧杀和毒鸡汤盛行,离婚率高居不下,生育率持续降低,我们很容易精神焦虑和失眠,甚至抑郁寡欢和烦躁不安。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满足了小康生活的我们,人到中年到底应该如何养生呢?行动不便时是依靠子女或护工居家养老还是到医养结合的敬老院,或者与老伴相濡以沫自强自立小病靠扛,大病自愿有尊严地进天堂呢?</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古圣先贤在两千多年前物质极端匮乏的春秋时期,就在论语的开篇告诉了我们,人生的幸福之道应该牢记初心坚定信仰,始终把自己内在的精神追求放在第一位;而不应该相反把人生幸福寄托到外在物质。否则我们将思想苍白,行尸走肉蝇营狗苟,失去浩然正气和高贵的灵魂。退休后我们是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修为,减贪嗔多奉献,努力做家德家风表率还是居功自傲倚老卖老,甚至道德绑架子女强求晚辈孝顺,稍不如意就心生怨气,这样害人害己互相伤害,正如老话所讲: 家有一老是个宝或者老而不死是为贼,也许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p> <p class="ql-block">听说当今世界流传有四强: 德国的车,瑞士的房,日本的老婆,中国的爹娘。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崇尚家族的兴旺发达,父慈子才孝,崇尚让子女站在我们的肩头上;也容易让我们滋生更多的占有欲,孩子由我生我养,包办过多娇生惯养,以至于现在的年轻人贪嗔痴严重,讲享受难沟通,很多乞丐性人格。正人先正己,反躬自省,我们自己年轻时不也急躁和自私,我们现在不也存在缺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果和使命,既然我们可以轻松选择做自己,为什么不能慈悲宽容儿女选择做他们自己呢?正如佛陀所说: 只有做更好的自己,我们才能遇见更好的别人!</p> <p class="ql-block">高尚的人生应该是减贪嗔多奉献。佛陀说: 我们子女和配偶都有自己的业力和命运,既然我们可以轻松选择自己做自己,为什么不可以慈悲宽容别人做别人呢?孔子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悱不发不愤不启。当今社会我们成年人的亲情关系,迫切需要的绝对不是管好他人,而是践行做更好的自己。看看今天我们家庭和社会的各种矛盾纷争,日益尖锐激烈,作为人生修行的第一道场家庭和亲情关系,因为贪嗔痴严重各自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越级越位互相伤害,甚至家庭破裂。什么叫越级越位呢?父母要求子女孝顺就是越位,子女要求父母奉献就是越级,越级越位就是罪恶可耻的道德绑架!</p> <p class="ql-block">《百年孤独》中最经典的一段话:</p><p class="ql-block">“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人活着,</p><p class="ql-block">不要对别人心存太多期待,</p><p class="ql-block">我们总是想要找到,</p><p class="ql-block">能为自己分担痛苦和悲伤的人。</p><p class="ql-block">可大多时候,</p><p class="ql-block">我们那些惊天动地的伤痛,</p><p class="ql-block">在别人眼里,</p><p class="ql-block">不过是随手拂过的尘埃,</p><p class="ql-block">或许成年人的孤独,</p><p class="ql-block">就是悲喜自渡,</p><p class="ql-block">而这也正是我们难得的自由。”</p> <p class="ql-block">人到中年的我们,也许对家庭和社会都作出了一些贡献和成绩,事业有小成,也积累了一些物质财富,除房子车子外,还有了一些银行存款。也许这些都被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难道真是这样都属于自己的吗?</p> <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都应该正确看待获得的财富,传统文化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我们祖辈和父母的积德在我们身上的显现,并且暂时让我们保管,我们应该惜福惜缘平常心对待,福不可享尽,势不可用完。如果子女和存款都不一定是我们的,那什么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呢?看看鲁迅先生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吧!</p> <p class="ql-block">人生无悔和无惧哪个更难做到呢?其实都很难,比较而言无惧更难。无悔需要完全接纳自己的不足,无惧却需要量力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因上尽人力,果上随缘随喜随安。正如稻盛和夫所说:“人们总是把幸福解读为:“有”。有房,有车,有钱,有权,但幸福其实是“无”,无忧,无虑,无病,无灾,“有”多半是给别人看的,“无”才是你自己的 。”</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我们必须把不图回报的量力行善当成初心和信仰呢?因为正如佛陀所说: “疑”是人生贪嗔痴慢疑五毒中,对我们的伤害最大,所以我们必须坚守初心和信仰;还因为我们播下的善因种子,一旦结下了善缘,后边所产生的所有善果,都会以我们意想不到方式,回馈到我们的身心,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守善和感恩吗?</p> <p class="ql-block">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为什么我们的那些惊天动地的磨难和痛苦,会在别人看来不过是抚手而过的尘埃呢?因为我们和别人的遭遇经历和生长环境有所不同,如果有所谓的感同身受,也只是因为我们有相同的心理需求,或者别人修为很高,愿意放低姿态设身处地为我们着想而已。所以我们不要对他人抱有太多的幻想,人生幸福和圆满依靠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才是王道!</p> <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上讲: 全德无危,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只有我们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德行,这些才是留给我们后人终身受益的无价之宝!正如德国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所说:“曾几何时,我以为唱得动听、写得一手好字、表达行云流水般畅快、运动技艺过人或者有某些绝技,那就是才华的展现。然而,在生活深处游走一番后,我顿悟到: 心灵的开悟、思想的升华、人格的自立,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才华!</p> <p class="ql-block">目前日本早已全面进入老年社会,为了给后人减少麻烦,老年人们流行一种“终活”的活法,是指为了迎接人生终点的到来所进行的生活上的准备工作。“终活”的提倡者认为:人生的后半程越往后走越要精简自己的生活,除留下必须的以外,其他用品随年龄的增加逐步处理掉,坦然面对向死而生,值得借鉴和学习。</p> <p class="ql-block">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p><p class="ql-block">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p><p class="ql-block">把自己当作泥土吧</p><p class="ql-block">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鲁 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