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芒市大尖山铭记抗战历史

云端尔玛🐂

<p class="ql-block">  好长时间没有参与登山活动了,这次上芒市大尖山应该是在好几年以后第二次登上芒市的大尖山。具体隔了多少年有点记不清楚,只记得那次是从芒市干水田沿山林小道到马鹿滚塘再到大尘山。下撤是从大尖山到勐目村。全程有15公里左右。</p><p class="ql-block"> 这一次登大尖山是在跑四姑娘山越野和登大峰以后回到芒市的第一次登山。这次登大尖山又与多年以前登大尖山有着不一样的收获。这次有一位重要人物与之相随,在她这里我又听到了许多大尖山有关的历史。这些历史特别催人泪下,有感动也有悲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芒市上空的云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登山队风吹坡大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今日登山是与德宏登山协会同行,参与人数大约有四十人左右。早上在芒市体育馆南门集合,八点准时坐车出发。经芒市至象达公路行至马鹿滚塘下车,沿山道步行至大尖山主峰。</p><p class="ql-block"> 大尘山应该是芒市的第三高峰,此山不太险峻,整座山森林特别茂密;在马鹿滚塘及芒市、象达方向望去主峰都不是特别明显,甚至旁边的山峰很难分辨出哪一个峰属于大尖山的主峰。包括在几年前登上大尖山,除了注意到山顶日本人侵略入境挖下的战壕以外,其它都都没有特别的东西。而今天与一位重要人物同行,在她的解说里我了解了更多与大尖山的有关抗战历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祭奠英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芒市上空云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行进在山路上</span></p> <p class="ql-block">  芒市气候虽然属于亚热带雨林气候,但在今年冬至节开始就连续的下了两天的蒙蒙细雨。今天算是雨后的第二天天晴,在早上出发后就艳阳高照。还没有出发,太阳就早早爬上了天际线。太阳虽大,但今天早上出发时芒市的气温感觉还是有一些寒意。天气虽有些寒冷,但有幸在马鹿滚塘处第一次看见了芒市坝子上空的云海。芒市就在厚厚的云海之下。</p><p class="ql-block"> 欣赏了云海,车在马鹿滚塘停稳,山脊上的一个小水塘映入眼帘。今天的登山就从这里开始。从这里去大尖山主峰的路不远,估计就在五公里左右。两地的相对高差也不大,如果从这里沿主道去大尖山主峰用时也不会太长。虽不远,也不建议自行前往,因为森林太茂密,林中很难望见蓝天,加之林间小道特别多,容易迷路。再过一年左右去,可能会好很多,今天听重要人士说,他们将修一条步道至大尖山主峰。为何修步道上去?我尽量用文字把它写写清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独家村梅家老宅</span></p> <p class="ql-block">  大尖山位马鹿滚塘的南侧山头。马鹿滚塘当地好多人又称其为风吹坡。因为这里位于山脊,一年四季风都特别大,故人们又称之为风吹坡。在风吹坡的山脊中央还有一个小水塘,这个水塘一年四季也不会干涸,这也特别的奇怪。一个水塘,加之此地也算是象达和中东村村民放牛、放马的小小牧场,所以人们又叫这里为马鹿滚塘。</p><p class="ql-block"> 今天徒步或叫登大尖山就是从这里开始。在领队带领下,没有走以前走过的路。先是从马鹿滚塘下行,再在山腰横向穿越,从大尖山下的一个山脊纵向登上大尖山主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修建中的森林防火道</span></p> <p class="ql-block">  穿越,森林虽然茂密,有些地方也能一眼忘到芒市的很多地方。除了整个芒市坝子以外如偏窝村、田头村、回贤村芒市面山坡、大拱山、马鹿滚塘等等很多地方。当登到大尖山顶峰以后,只要站在主峰顶部,不用移动太多的脚步,只需转动身体就可以对芒市、象达等地很多地方一览无余。</p><p class="ql-block"> 大尖山顶峰不大,在芒市、象达等地也不算特别突出的山峰。而正是在山顶可以环顾四周,所以这里在二战时期就成了日本人侵入芒市时控制芒市和象达等地的战略要地,控制了大尖山主峰,就控制了芒市、象达的很多地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茶马古道休息处</span></p> <p class="ql-block">  大尖山是芒市近效的主峰,二战时期这里是日军入侵芒市等地的主阵地。除了这里以外日本侵略者还在大尖山主峰下的马脖子、马鹿滚塘等地设置了很多子阵地。</p><p class="ql-block"> 以前知道这些历史,但没有今天知道这么清楚。今天与之同行的还有一位梅女士,梅女士又讲了很多关于大尖山的历史。听后特别的悲愤。在此我就不称之为梅女士,就称之为梅家人。为什么这样称呼?因为她们从爷爷辈开始就与抗击日本人侵略结下了深深地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  梅女士的祖宅位于大尖山东面的一个山洼子里,是方圆五公里以内的一个独家住户。远征军反攻日军的时候,她家就成了远征军第二军第九师第二十五团的抗日指挥部。至今她家仍然还在那个山洼子之中,方圆五公里以内仍然没有一家住户,至今仍然叫做方圆五公里以内的独家村。现在梅女士的父亲仍然一个人住在这个独家村里,仍然守护着大尖山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 梅家一个老人为何现在还在此地守候?以前我也有些了解,今天听了梅女士的介绍我才更加的明白,真的了不起,太了不起了;真的是伟大、太伟大了,……。</p> <p class="ql-block">  梅家人,也是梅女士的爷爷,在日本侵略者攻入芒市、龙陵、腾冲一带后,他就自告奋勇的加入了龙潞抗日游击队,在芒市龙陵一带参加抗日游击斗争。他们一共13个人在中国远征军反攻前被日本人抓住带到象达晓东中学(现龙陵三中);1944年6月7日在中国远征军反攻,攻打象达晓东中学前3天杀害的。13人都属龙潞游击队情报小组成员。爷爷被杀害时,梅女士的父亲那时只有一岁半左右。芒市、龙陵有很多日本人入侵的罪证。为了更好的看到那段历史,梅家后人至今还在不断的寻找那些被日本人侵略的证据。</p><p class="ql-block"> 在马鹿滚塘去大尖山主峰的道路一边,现在还安葬着十八位抗日牺牲的将士。今天走到此地,梅女说以前抗战时的一段影像资料已经找到,影像资料里拍到的一棵大树,至今这棵大树还茁壮的生长在去往安葬十八位抗日牺牲勇士墓前的路边。现在仍然枝繁叶茂。十八位抗日英烈就安葬在这棵树后的一个微微倾斜的山坡之上。四周被梅家种下的松柏环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望回贤村山头</span></p> <p class="ql-block">  英烈是民族的脊梁,梅家为抗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抗战时期,家那时是远征军的指挥部。在抗战胜利过后,梅家人又在这里世世代代守护着这十八座烈士的墓地。特别是梅女士的父亲,至今年岁已高,腿脚不便,至今还一个人住在独家村的老宅,每年至少两次去到屋后山里为十八烈士的墓地除草。梅家人担心人年岁越高,没办法在更好的呵护这些安葬于此的烈士,便下定决心买下了这片山林,让十八位烈士永远的静静的安心在此安息。</p><p class="ql-block"> 人年岁越大担心的越多,梅女士父亲腿脚也越来越不方便。在十几年前他就想到,时长山易荒,怕后人找不到烈士安葬之地。老人便买来松柏,围绕着十八位烈士墓种上了一圈松树。无论何时,后人只要看到这片松林,松林中央没有松树的地方,那里就是十八位烈士的安家之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望山洼中的勐目村</span></p> <p class="ql-block">  十八位烈士,十八个整齐排列的土堆。过去没有磊砌墓地,在安葬了十八位烈士的地方现在只能看见十八个高于地表的土堆。如今梅家人已经计划,从马鹿滚塘修建步道至兵坟所在之处,然后再为十八位烈士修建兵坟。兵坟是当地人对此的称呼。</p><p class="ql-block"> 十八座兵坟当时埋葬时非常简单,没有磊砌墓地。就连当时的幕碑也是用梅家人的寿材板,写上牺牲烈士的名字简单的立于十八个土堆的前面。由于木材不耐腐蚀,老人已老,加上梅女士父亲那时年岁还小,所以这些兵坟兵的名字也逐渐不被记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战场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战场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  名字虽不记得,但梅家人世世代代还守护着这片兵坟。梅女士父亲虽然腿脚已不方便,却至今还在那里守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与兵坟同在。</p><p class="ql-block"> 云南人有个习俗叫冬祭。梅女士本来这段时间在深圳,现在回到芒市,为的就是冬祭这十八座兵坟。有幸,今天登山与梅女士同行,一路听梅女士讲述那段被侵略的悲惨历史。在登上大尘山主峰以后,我们一行四十余人又一同与梅女士一起前往十八座兵坟处。去到坟头对十八位安葬于此的十八位烈士开展祭奠活动。人手一朵菊花,脱帽静静的面对十八座兵坟三鞠躬。心中默默告诉他们如今祖国已是盛世,你们的愿望已经实现,愿你们在此静静安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望芒市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尖山主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尖山主峰</span></p> <p class="ql-block">  大尖山过去我只知道那里是抗战的战场,今天一行似乎让我看到了那段抗战历史的惨烈。当时负责主攻大尖山的远征军是第二军第九师第二十五团。指挥部就设立在梅家屋里。负责攻打大尘山、马脖子的部队是二十五团。二十五团对大尖山一共发起了九次反攻,才从日本侵略者铁蹄之下夺回了大尖山。在攻打大尖山的战斗中二十五团也负付了巨大的牺牲。十八座兵坟就是在攻击大尖山壮烈牺牲的战士。</p><p class="ql-block"> 反攻大尖山取得胜利后,二十五团又一路向芒市方向对马脖子的日军发动反攻。这次反攻更为惨烈,一共发起反攻六次,最后参与反攻的部队基本上全部状烈牺牲。一支反攻部队,只剩下一个活着的战士。在战后,这位战士醒来拖着受伤的身体跑回指挥部向指挥部报告了马脖子的军情。听梅女士描述说:“这位战士是在牺牲战友的尸体中爬出来,跑回到指挥部,向指部报告了前方日军的有关情报”。</p> <p class="ql-block">  大尖山、马脖子,在今天看来是一个特别荒野的大山。为何日本侵略者在此投入如此的兵力驻守,并导致远征军反攻时牺牲如此惨烈?今天登山我仔细观察,除了在大尖山一带能整个控制芒市以及象达等地以外,在经过马脖子和大尖山主峰下不远还有一条特别重要的茶马古道。这条古道我在过去登山走过一次。这条古道上有几个最明显的特点,古道很多地方铺有规律而整齐的石块。石块表而已经踩得特别光滑。走了之后,知道是一条茶马古道,确不知道是一条重要的茶马古道。今天听梅女士介绍了之后,才知道这是芒市与象达、龙陵之间,甚至是与临沧之间的一条重要官道。那时最有声望的就是芒市偏窝村的段氏马帮。听梅女士描述,只要听到段氏马帮的铃铛一想,前面的马帮都要为其让道。能用青石板铺路,能有段氏马帮长期经过的官道,可想而之那时这条茶马古道之重要。一定在这条古道上运输着很多重要的物资。战时是这样,战时以前也一定是这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战场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  官道,并非所有的茶马古道都能称之为官道,而是在这条道上一定有重要物资的运输,才有可能称其为官道。日本人占领大尖山、以及马脖子一带应该也与这条重要的官道有关。现在走走这条官道,似乎也能明白这么一点。这条官道起源芒市勐目村一带,经马脖子、大尖山、马鹿滚塘后进入象达;然后在象达又可去往龙陵,以及临沧等地。而历史也似乎完全顺着这条古道而展开,在日本侵略入芒市以后,很快在马脖子、大尖山、马鹿滚塘等地沿着官道修下了重重攻势,牢牢的控制着这条重要的官道物资往来。如今在有关远征军反攻历史当中也记载了有关大尖山战役、马脖子战役、马鹿滚塘战役等相关战役战役情况,这些地方也留下了很多抗日战争遗迹。同时在民间,我也听到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对这些反攻战役有很的描述。比如芒市青树坡战役,有一次听五棵树寨子老人讲,这次战役是远征军反攻在芒市打得时间最长,牺牲也特别惨烈的一次战役。具体青树坡战役在芒市的何地还不清楚,待后续慢慢去了解。今天,听梅女士讲就在芒市去象达公路山神庙一带。这里一段的山也特别险要,与大尖山马脖子一带地势一样,易守难攻。要攻下这样的阵地肯定会负出巨大的牺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清理兵坟杂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尖山主峰白色云朵</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