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故事】小山丛竹

张明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张明</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065160</p> <p class="ql-block">图:张明</p><p class="ql-block">文:张明</p> <p class="ql-block">  在泉州古城城北的小巷深处,藏着一处集历史文化,建筑景观,公园休闲的好去处,一个小公园“小山丛竹”。 唐代,为纪念“闽文之祖"欧阳詹,在此处建有欧阳詹祠堂,宋朝年间在祠旁筑屋为“小山丛竹书院"。</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小山丛竹书院是泉州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泉州旧八景之首,建于南宋,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泉州任职期间创建的一所书院,朱熹多次莅院讲学,建亭植竹题匾。</p><p class="ql-block"> 南宋以来,古代官员和文人墨客途经泉州必到“小山丛竹”朝拜朱熹,该园因此声名远播,是泉州文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书院占地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北临执节巷,东抵铜莲寺,南与府城隍庙一墙之隔,西距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都督第百米之遥,与模范巷相连,小山丛竹石坊1983年1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小山丛竹书院重建前曾作为泉州市第三医院使用,后医院迁往泉州台商投资区后,泉州市政府将该遗址辟建为小山丛竹公园。 </p><p class="ql-block"> 公园虽小,如今这里绿树成荫,翠竹片片,绿草如茵,繁花似锦,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成为一处市民日常生活的休闲场所和文化精神交流基地,更承载着海内外泉州人的“乡愁”记忆,寄托着浓浓的家乡情思。</p> <p class="ql-block">  “小山丛竹”牌坊,为抬匾式,两侧花岗岩立柱,嵌辉绿岩坊额,正面刻朱熹墨迹“小山丛竹”、“晦翁书”,字行楷。石碑是泉州市人民政府在1984年立的,碑上载: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后人思恩,即在其“种竹建亭 讲学其中”之处以朱熹手书刻石、立坊以纪。</p> <p class="ql-block">  诚正堂作为小山丛竹古书院,陈列3400册与泉州相关的文化书籍,同时开放为古城居民的阅读空间,并不定时开展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学术文化交流活动。</p> <p class="ql-block">  唐代进士欧阳詹曾读书于此,因与韩愈同榜进士而为“闽南甲第破天荒”的第一人,后人在此立“不二祠”祀之。南宋年间,理学家朱熹倡议以“不二祠”为场所建设书院,传播儒学。“文革”期间,欧阳詹祠堂被彻底破坏, 2020年,景观和建筑类修复完工,不二祠得到恢复。</p> <p class="ql-block">  南宋年间,朱熹因景仰欧阳詹,常莅“不二祠”讲学,并“种竹建亭,讲学其中”,明嘉靖间,泉州通判陈尧典重建书院,并另建“过化亭”,以感朱子过化之功。</p> <p class="ql-block">  近代高僧弘一法师经常在小山丛竹传法讲经,这里是法师在泉州足迹最多的地方,1925年,小山丛竹辟为温陵养老院,弘一法师两次莅院短住。1935年,56岁的弘一法师来到被辟为温陵养老院的小山丛竹遗址,并应泉州名人叶青眼之邀,为修缮过的“过化亭”补题匾额。该旧照片拍摄于当年的小山丛竹过化亭前,前排正中间便是弘一法师。</p> <p class="ql-block">  晚晴室建于民国时期,为三开间硬山顶式建筑,是弘一法师驻锡泉州的最后居所,弘一大师曾在此讲经题字。弘一法师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大师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弘一法师晚号晚晴老人,他独爱夕阳,常对夕阳冥思,自号“晚晴老人”,因而三间老屋也被称为“晚晴室”。</p> <p class="ql-block">  法师对小山丛竹情有独钟,晚年就在此居住,1942年5月,弘一法师在小山丛竹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平静地渡过了人生的最后阶段,同年10月安详逝于泉州小山丛竹晚晴室。</p> <p class="ql-block">  那年,弘一法师自感将不久于人世,提前将自己的死期写信告知几位知交,同年十月十日下午六时,在晚晴室留下“悲欣交集”遗墨。</p> <p class="ql-block">  十月十二日下午,弘一法师向温陵养老院口授遗嘱,十三日安详逝于泉州小山丛竹晚晴室。</p> <p class="ql-block">  这是弘一法师最后讲经处遗址,斯人已去,只有那一曲“送别”,仍在世间传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