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编辑//可石 手机拍摄//可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b> 哈尔滨中东铁路职工住宅作为近代哈尔滨老住宅体系的代表,其具有十分鲜明的俄罗斯民族传统风格特点。不但将俄罗斯民族传统风格的装饰体系移植到哈尔滨,同时也将俄罗斯传统的基本建筑形态,融入到近代哈尔滨的城市建设中。具有俄罗斯风格的哈尔滨中东铁路职工住宅正是这一时期典型的历史遗产,其丰富的建筑形态也给现代人无限美好的视觉享受。</b></p> <p class="ql-block"><b> 哈尔滨市南岗区东起北京街、海城街一直西到公司街,北起西大直街,南至繁荣街,保存下来的这一大片有独特魅力,外墙涂着米黄色的老房子,是原中东铁路职工住宅旧址的一部分。大约始建于1900年左右,是典型俄罗斯民居建筑风格,也是哈尔滨人记忆中,具有代表性的浅米黄色彩,也成了哈尔滨市所有建筑物的标志性色彩,更是老哈尔滨人心中的一份暖暖的情节,地处四季分明的哈尔滨,这种米黄色无论是在绿色的夏日,还是在寒冬腊月,都能传达出一种家庭温暖的感觉。</b></p><p class="ql-block"><b> 涂着米黄色这种样式平房的老房子,在黑龙江的铁路沿线遍地都是,是典型的铁路职工住房,可惜的是,很多处都全被拆除了。 </b></p><p class="ql-block"><b> 然而在哈尔滨市中心区域,这些承载历史价值的老房子,只所以这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是在特殊历史变革条件下的一个奇迹。这片老房子因为在哈尔滨市南岗中心区,紧靠有重要接待任务的花园邨宾馆,为了安全起见,这片区域不允许盖二层以上的楼房,所以在那个大拆大建搂房的时代,就被特殊而幸运的保存下来了。</b></p><p class="ql-block"><b> 哈尔滨南岗区铁路职工的这样造型的小平房比比皆是,这些房子绿化的很好,古木参天,没计与布局十分合理,适于居住,住房与住房之间空间地域很大,每栋平房都配有标准的木制仓房,绿色的木栅栏,是典型的园林式布局的居住地。</b></p><p class="ql-block"><b> 最为可惜的是,因为历史变革的各种原因,大部分都被拆除掉了。这片老房子虽然没被拆除,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解决铁路职工住房紧张的难题,铁路部门见缝插针的盖成了许多予制板式的二层小楼,以满足和改善无房铁路职工的居住条件,再加上那个特殊时代的情景下,私建乱盖成风,很多空地都盖了简易房,这片住宅区也成了当时最脏乱差密集的住宅小区之一。</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这片绿荫深处的米黄色的小平房,对于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啦!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住在离这不远的耀景街与西大直街街口处的原铁路图书馆院内,对于这片老房子的近半个世纪的变迁了如指掌,这一片老房子,是原中东铁路员工的家属高级住宅区,老百姓称铁路毛子房,建国后成为哈尔滨了铁路局职工住宅区。由于当时铁路职工居住条件紧张,已不是原中东铁路时期的居住状况,本来没计为一家一栋的小洋房,把这一栋独家独户的小平房,变成了一栋房多户拥挤居住格局,当时住房除了按行政级别分配之外,基本上是根据家庭人口数来分配的,人口多的分配的房子米数就大一些,所以一栋平房就分成了多家分割居住。</b></p><p class="ql-block"><b> 由于这片园林式的民居建筑,空间很大,在当时铁路职工居住紧张的情况下,又没有合理规化,很多空地都“见缝插针”的建成了很多二层预制板小楼,再加上各户把煤柈棚等改建成住屋,私建乱建的违章建筑越来越多,这里就成了最拥挤的铁路职工住宅区之一,卫生条件极差,我家住在耀景街的铁路房,离这里很近,我的很多同事就住在这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及以后的历史原因,这里的私建乱建的煤柈棚都成了了临时住户,拥挤不勘,成了一片最杂乱的住宅小区。一直从2016年这里开始动迁,把原来的所有住户全部迂出,动迁后这一大片区域就空闲起来,成为无人管的区域,成了附近居民的垃圾场。</b></p><p class="ql-block"><b> 直到近几年才开始重新规划,并归划给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中俄联合办学新校区,才有资金得以修复。但直到现在也没有真正完工,虽然大部平房修好了,但是还没有全部完工,大院中废土堆积如山,野草垃圾遍地,至今很多房子还是空着,没有被利用,并无人居住。</b></p> <p class="ql-block"><b> “黄房子”是哈尔滨市具有标志性的历史建筑,红瓦、黄墙、绿栅栏、老榆树、丁香花丛……这独具鲜明个性,园林式的民居建筑,显示出一种特殊的异域风情。这批“黄房子”,虽然几经易主,也没有磨灭它原汁原味的俄式建筑风格。</b></p><p class="ql-block"><b>(注:上图为红军街与北京街间花园街一处保留下的老房子,不属于哈工大校区)</b></p> <p class="ql-block"><b> 哈工大校区内整体街区还没有改造修复完善,这批有历史痕迹和记忆的老建筑,其底蕴和价值无可复制,在现阶段,保护好和利用好这批老建筑物还是比较难办的事情,哈尔滨市还有很多值得保护和保存的建筑,只是挂了个几级“保护建筑”牌子而已,都成了危楼。</b></p> <p class="ql-block"><b> 这里是一个绿色世界,树龄百年的高大古榆树遮天蔽日,举目可见,绿树和“黄房子”相互映衬,构成人与自然和谐之美。街区周围路边还配有丁香树等不同品种,夏天,绿地百花吐蕊,树木枝繁叶茂。</b></p> <p class="ql-block"><b> 为了保暖防寒的需要,每栋黄房子都是双层扇的厚木门,门外配有三角形尖顶木门斗;高级一点的黄房子,都配有木结构的凉亭和暖亭,凉亭面积有大有小,凉亭三面有窗,上半部是方格玻璃窗,下半部是有雕花的木墙。暖亭是双层玻璃窗,棚顶有保温层,亭内宽敞、明亮。</b></p> <p class="ql-block"><b> 中东铁路的修建,开启了哈尔滨向现化城市化的转型期,同时也传入了多民族、多时代文化建筑风格,由此形成独具艺术特色的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哈尔滨中东铁路职工住宅是近代哈尔滨建筑遗产中的一朵奇葩。也是近代哈尔滨建筑特色的缩影。</b></p> <p class="ql-block"><b> 2016年9月8日,哈尔滨市政府将这一片“黄房子”确立为:哈尔滨不可移动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联发街与海城街拐角处的这栋小平房,在动迁前一直是我的好友(铁路职工)一直居住的房子,也是我常来拜访的地方,只不过这一栋房住了两户人家,还是很拥挤的。</b></p> <p class="ql-block"><b> 俄式民居用料讲究,厚厚的墙壁涂以米黄色。设有木制防寒门斗,大玻璃窗木板凉厅,小院中有统一设计的木制仓房(煤柈棚),室内厚厚的木地板下设有储物地窑,可以储存冬菜,墙面搭有壁炉,火墙及炉灶,到了冬天烧煤做饭取暖,整个屋子暖烘烘的。</b></p> <p class="ql-block"><b> 这些房产一直归哈铁直属房产段所有,是归属哈铁直属房产段十二工区管辖,定期给予粉刷和维护。</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1952年中国长春铁路时期,这批“黄房子”定为公产房,居住条件按等级分配:局级每人50平方米、处级不超过30平方米、科级不超过10平方米;普通员工不超过4平方米,家属每人4平方米。住户可拎包入住,立柜、沙发、钢丝床、木椅等家具只收折旧费。木椅每月收缴1分、大地毯费每月收缴2角。缴费标准从1952年一直持续到1985年。街区内一栋栋百年“黄房子”得以保留至今,与建国后哈尔滨铁路房产部门不间断维修密不可分。</b></p> <p class="ql-block"><b> 这些俄式民居建筑,每一栋平房前后,均有一处不同大小的绿地花园,绿色木板栅栏,丁香树及各样的果树,美丽的田园式住宅最适宜安居。</b></p> <p class="ql-block"><b> 这些建筑前后各有一处花园,木制篱笆,种上了各种各样的果树。即使在现在看来,这"黄房子"仍是当之无愧,最适宜居住的民居住宅。</b></p> <p class="ql-block"><b> 地窖位于厨房下面,四壁砌砖或石,有木梯和通气孔。冬天可储藏白菜、土豆,夏天可冰镇西瓜、啤酒。</b></p> <p class="ql-block"><b>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阶段,不知什么原因,这里就变成了“城中村”,木制篱笆被推倒,果树被砍伐,空地上私建乱建了许多临时用房。由于这些私建的小房,没有一点规划,更没有集中供暖,没有下水,小巷污水横流,无法下脚,成了一片脏乱差的小区。</b></p> <p class="ql-block"><b> 2011年,当地决定开展"黄房子"的修缮工程,居住在这个区域的2000多户居民被陆续迁出。这片承载着几代"冰城"人记忆的"黄房子"又浴火重生。</b></p> <p class="ql-block"><b> 2011年,“花园街“黄房子”街区”根据《哈尔滨1898.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项目》的指示(这段花园街现己改为联发街),住户进行了整体搬迁,但因各种原因始终没有结果。直至2020年6月7日,中俄联合校园到此落户,(并在2021年7月6日举行了隆重奠基仪式),《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得以批复。目前,中俄联合校园修复性施工还在在进行中,多栋“黄房子”己经旧貌换新颜,迎来了新的生命。</b></p> <p class="ql-block"><b> 原哈铁路局医院三门诊地址,曾是第四野战军某指首长的住宅,也划归至校园区里。</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哈工大中俄联合校园规划图(其中有新建的建筑)。</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设在西大直街上的联合办学校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新校区内工人还在进行施工</b></p> <p class="ql-block"><b> 仍在继续建没中的哈工大中俄联办校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已经被新校区利用的一部分米黄色的小平房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可石:自由退休老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数届学术委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高级记者 教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