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绿皮火车晃荡了两天两夜,把我从大辽国拉到了小椰岛。</p><p class="ql-block"> 今晚儿子给我接风洗尘,带我出去吃“打边炉”,我似懂非懂的跟着走吧。一路上儿子牵着我的手,就像他小的时候我牵着他的手一样。我们先去了东门市场买各种食材,儿子让我在一处鱼摊前别走等着他,我就像他小的时候一样,乖乖的站在那里等着,看着他在市场走来走去买这买那。这就是“轮回”啊!包括吃饭时,都是他在忙乎,在照顾我,每一个细节都和当年的妈妈一样的耐心。</p><p class="ql-block"> 儿子带我走进一条巷子,巷子两边全是小饭铺。他说他现在只要出去吃就来这里打边炉,再也不去什么酒店餐馆了,那些预制菜高油高糖太腻人。说着就拐进一家饭铺,我也跟了进去,定睛一看,我的天呐!这是什么饭店呀?环境简陋脏乱差,风雨飘摇的屋顶露着天。吓得我转身要走,儿子却笑嘻嘻的说,吃了就知道了,各种好吃!</p><p class="ql-block"> 我硬着头皮坐了下来,看到餐具的光洁度还真不错,跑堂的小伙计还主动端来热水让我们烫烫餐具。尽管小伙计和这家店铺一样邋遢,我们吃到嘴里干净就行了,谁让儿子愿意来这里吃呢。</p><p class="ql-block"> 原来打边炉就类似北方的涮火锅,只不过这家允许自带食材,他们还给清洗收拾,提供各式锅底及调料。我们从家里带来腌好的牛肉片,买了一条东星斑鱼,还有虾和贝,少许香菇青菜。为了不影响食欲,那我就只看食材不看环境吧!你还别说,清汤寡水的涮着这些鲜活的食材,还真是特别鲜嫩滑爽清淡。其实自己在家打边炉不是也一样吗,也许儿子来这里吃,吃的就是这海南味道的古朴纯正接地气吧。</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吃完走出饭铺一看,哇!整条巷子都在打边炉,家家都把桌子摆在外面,各色人等都在大快朵颐,没人在乎那一家家的饭铺有多简陋破旧。</p><p class="ql-block"> 走到巷子口,石牌坊似的门楼上刻着三个大字,中间的字我不认识,一个门字里面写了一个什么字乱七八糟的?就像是眼下这个石门楼里面乱七八糟打边炉一样。我问儿子,这三个字怎么念?“内什么西?还是西什么内?”儿子扫了一眼说“西关内”,话音未落,身边刮过一个人,没看清面目,只丢下一句“西门内”!我和儿子一愣,都乐了。儿子跑回去认真的看了看那个字,又搜了百度,“门”字没有那种写法呀?</p><p class="ql-block"> 事后,“专业咬文嚼字”的儿子咨询了权威文人,那个字果然念“关”,繁体字的“關”。西關内!儿子本来说对了,被那个不知从哪儿刮过来又刮走的人丢下的一句“西门内”给整懵了!哈哈!记住了一个打边炉的巷子“西關内”!</p><p class="ql-block"> 当许多人还在追求就餐地的华丽高档时,八零后的年轻人,已经在为自己和家人研究起如何吃的又好又健康,又经济实惠接地气了。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