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之星征文】潼关之行(三)——古城“化石”水坡巷

东篱听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昵 称: 东 篱听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20551795</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从古渡驿站出发,不到十分钟的车程就到了潼关古城南城墙下。在一片新建的潼关新区灰墙楼群里,怎么也不见潼关老城街巷的蛛丝马迹。好在有一位步行的路人指着前方的大桥说:“过了桥,左拐就是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说话间,路边躺着的一条黑色的狗闻声抬起头来,加入到了我们的行列之中。一路走,一路小跑,一路摇尾乞怜,紧追不舍,偶尔仰头与我们对视,还要走在我们中间,左闻闻右嗅嗅,似曾相识的老熟人一般。不过我从它扁扁的肚子看出来,它应该是饥肠辘辘了。我告诉它:“带我们往前走,去水坡巷。”它竟能懂得我们的意思,过了桥,一直带我们到了水坡巷子的门楼外。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句:“狗通人性神了,还会给我们带路呢!”作为奖赏,小罗跑着进了附近一个小超市,买回来几根火腿肠,而它却前腿着地,两眼直勾勾盯着超市门口,直到小罗从里面出来。跳跃着,旋转着玩了几次空中接食,几根火腿肠就不见了踪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条保留着明清建筑特色的居民老街,就是潼关老城唯一留存下来的街巷“化石”。巷子东高西低,整体走势像一面大坡,每到夏秋雨季,雨水自东向西顺着巷道自然倾流而下,故名称作“水坡巷”。不过还听到超市老板的另一种说法:水坡巷也叫血泊巷,据传,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曾在这一带同朝廷官兵进行过激烈的巷战,几经鏖战,双方将士死伤无数,血流成河,所以也叫作“血泊巷”。后来,巷子里有一赵姓大户人家,嫌其名字大不吉利,故而才改名为水坡巷。水坡或是血泊如今只能当做传说故事,已经无处考证,但是这条老街现在保存下来的样子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沧海桑田。据说,旧时水坡巷四通八达,曾经的南门楼如今已变成了一孔高高耸立着的窑洞,只剩下西巷一口可供人们出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顺西门进入巷子,墙壁几乎是石头砌筑,无一例外。沿着鹅卵石满铺成的路向上走,一棵形似龙状的古槐凌空横卧在一栋民宅前,虽然没有挡住了去路,但从视觉上有一马挡四象的错觉,大有潼关一木横古今的味道。我纳闷这颗古槐根在街右,树冠在街左,好似人为做作一样。此时,正好有一位弯腰弓背打扫接到的老人,我便跟他接上了话:“大叔,您是这里的人吗?多大岁数了?”“是水坡巷的人,七十有六了。”“您说说潼关旧城去哪里了?”“哼,能去哪里?一九五九年修三门峡水库时,怕把人淹没了就拆了。水坡巷因为超过了当时规定的330米标高,所以就保留了下来。”“拆迁的时候你多大?”“十几岁,我在潼关旧城墙上还玩儿呢,对旧城里的49条街巷熟悉,其余的48条都被拆了。原来的街道模样我记得很清楚。原来黄河边上的北大门城楼跟天安门城楼一样,可气派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说你身后这棵槐树是乾隆皇帝亲自栽种的龙槐,真的假的?”“哈哈…”他笑而不语。在我的追问下他才说:“据老人们口口相传,乾隆巡视潼关,行至县城水坡巷中沈氏民宅门前,欣赏其庭院雅致,为作留念,故由这户人家移来此槐树,由乾隆皇帝亲手所植。抗日战争时期,树身曾遭受炮轰而倒下,后来人们觉得老槐树日久成精,有人将计就计用一根木头顶住,以后逐渐弯腰弓背生长,树体虽老态龙钟,却在空中跨过巷子延伸,还枝繁叶茂,树下巷道可容平板车通过呢,现在还成了水坡巷里的一大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告别了老大哥,没走二十米,路边出现了一口神秘的古井。据史料记载此井挖掘于唐天授二年,井口呈圆形,井水清冽甘甜、养颜健体,无论再多的人连续担水,水从不枯竭浑浊。相传,乾隆曾在此井饮水,饮后龙颜大悦,连连称赞:“清冽甘甜,真乃灵水也。”如今,水坡巷内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人们已经不再喝井里的水了。但是逢春节时,仍有人在此进行祭祀,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继续上行,坡面越来越陡,民宅分布在路两边的坡面上,大多民宅都大门紧锁。只有一处宅院门非常特别,墙上钉着一块“巷遇水坡”字样的木牌。我和小罗探头推开虚掩的门,拐了两个弯才看到一只两进院子。正在扫地的大娘精神矍铄地给我们介绍起了她家院内种植的蔬菜花朵。白菜、大葱一片浓绿,月季、花菊竞相开放,花香浓郁。鲜红的辣椒和大大小小的冬瓜整整齐齐摆放在土台上,鸡笼子里十几只母鸡瓜瓜地叫,好像在迎接写久违的客人。大娘告诉我们,过去像这样的老街巷有几十条,有郑家巷、李家巷、水关头巷、书院巷……现在就剩水坡巷一条老巷子了。当年正是经济困难,新潼关县城里建筑材料短缺,群众只得拆掉城墙、关楼。承载着老潼关厚重历史的城砖,被不断地运往新县城,垒成了院墙,埋进了房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今的水坡巷依托历史痕迹进行了部分复建和改造。虽然水坡巷的街道变新了,但古朴原始的民居,以及古槐、古井依然保存完整,算得上是原生态的老街区。只是大多数院子留下了稀疏的脚印,少数老人因为故土难离,留守在此,继续守望着那份渐行渐远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在水坡巷,高低不平的石头如同时间的结木,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岁月痕迹。空心的古槐静静守候着古巷,而那条黑色的狗仍然蹲在巷门外,一见我们就起身摇动尾巴,欢送我们走出古老的巷子,走向遥远的未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