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自渡

绿墨染春

<p class="ql-block">  <b>北方的深秋,在暖气供应前的几天里,周六淫雨霏霏,周天太阳升起,周六的夜把人冻得只有电褥子才能暖身入睡,周天本想美美睡个懒觉,却在美梦中被电话铃声叫醒,嗨!什么年纪了,还在做春秋大梦,真是荒诞半生。</b></p><p class="ql-block"><b> 灵魂要么读书要么行路才有收益,前段时间外出,与客同坐旅车,后排是一对上了年纪的父女谈话,女儿说父亲这几年思想没有长进、看问题很是狭隘,父亲问指哪方面,女儿说人活到一定年纪该走就走,不要得病后人财两空,听此之言,真是杀人诛心;无独有偶,在另一天的旅乘中,同排的一位中年女士,阅读水木然和何圣君合著的《如何突破认知的局限性》,古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今看认知真的还是很重要,不然,最近“晓庆奶奶”戏戏男士活在当年她演绎《武则天》的认知中,多少让人诟病,同样女人,何其迥异?</b></p><p class="ql-block"><b> 童读《盲人摸象》觉得怎有那么多盲人能凑在一起,再读两小儿辨日知童幼识浅,现在看来,认知局限应当理性对待。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人间烟火,那能轻许!识字郎多期盼生活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自渡活成山中宰相。读书非药可医俗,然今读得了圣贤书,却管不了窗外事,开了慧根慈有菩萨心肠,却没拥有金刚霹雳手段,常年为碎银奔走,却偏偏看不得这世间万般疾苦。封盖长论有秦川,苍凉最是长安日!世间修为终是遗憾,生命的结局无不是以悲剧谢幕,遥望先贤,博览群书,善待岁月,唯以感悟唱响穹宇。邵雍《渔樵问答》讲天道不可识唯有遵从;黄石公《素书》劝人处世的智慧;杨慎《韬晦书》告诫后人保身立命;吕蒙正作为太师位居宰相书《寒窑赋》总结自己一生感知的人间冷暖与人心宠辱的机遇,无常是人生的自然规律。</b></p><p class="ql-block"><b>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活到一定岁月,要懂得敬畏天道、敬畏生命,因为茫茫苍穹,人渺若沙粒。吕嘉民(姜戎)的《狼图腾》火爆出圈,他却始终不谈及内蒙那段知青岁月,却从狼的角度,感知生命如果没有血与泪的教训,哪来刻骨铭心的牢记。李雪(豆豆)的《遥远的救世主》通过男女主角的爱情视线,破文化属性、参人性与道德的交织,从另一角度印证《盐铁论》核心论点“富在术数,不在劳身”的道理。石悦(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他用风趣幽默的笔调将本严肃的历史,从生命残酷生存角度进行点评,有些事有些人在历史长河根本连走出舞台的机会都没有,有的只是那几个字,一个鲜活的生命有的就值几个字,有的连一个字都没有!当年周树人说,翻看历史看到的是“吃人”两个字,年少觉得有点夸大其词,相对岁月流逝,现在还觉得自己至少是个吃瓜群众,但历史的真相会告诉你,你轻若鸿毛不及风吹过。</b></p><p class="ql-block"><b> 毛姆说“真理与谎言,对于一个无知的人来说并无区别”。乌鸦的世界里天鹅是有罪的,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认知不在同一维度,没必要互相征服。道家讲“上善若水”,佛家重“放下解脱”,儒家修“顺势而为”,俗家求“和光同尘”。从哲学的角度讲,毛先生则用《矛盾论》《实践论》给慧人以指导,生而矛盾,唯以实践,无论霜来菊花不负秋,还是雪压梅花傲枝头,与时自渡、与岁月握手,生活不易,好好感知岁月的风景,把灵魂放在认知的路上,咀嚼薄凉才是对生命的深悟,如果渐行渐远渐觉凉,不妨且行且看且从容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