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舜帝名重华,号有虞氏,故也称虞帝,相传他是黄帝的九世孙,为五帝之一。据《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一说在娥皇峰下,一说在女英峰下,具体地点已无从考究,但有关舜帝的传说和遗迹在九疑山有很多却是真的。</p> <p class="ql-block">[舜帝]</p><p class="ql-block">舜是开创中华民族人类文明的五帝之一,道德文化的创始人,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浓墨重彩,重点记述的杰出始祖,被后人誉为“民师帝范”、“人伦楷模”。舜帝创造了以人的社会行为规范为内容的伦理道德,为中国古代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被人们尊为“人文始祖”。</p><p class="ql-block">(一)孝感天地</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史《史记》的首篇《五帝本纪第一》有这样的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p><p class="ql-block">舜帝所生活的五帝时期,是距今4100年左右的中国上古社会的原始氏族公社末期,他生于一个长满桃树的大土丘(即文献中的“姚圩”),故以姚为姓,出生时为月中旬,所以名仲华(又一说因重瞳名重华),其父瞽叟是管理山林水泽的有虞氏部落首领。舜的生母早死,瞽叟娶后妻生弟象。象傲慢顽劣,舜受歧视常遭父母的毒打,舜常想方设法逃避,有小的过错,则听凭父母责罚。但孝事父母与友悌象弟仍然如故,毫无怨恨之心。二十岁时,四方的部落都称道舜孝顺友悌的美德。并被推举为有虞氏部落的首领。舜30岁时,尧向四方部落首领询问可以继承他的帝位的人选,四方部落的首领都向他推荐舜,说舜是一个孝子,是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尧以自己的二位女儿许配给舜,让其在沩水旁耕种土地,让九个儿子去舜那里学习舜的为人道德。尧的二女娥皇与女英在舜的言行影响下,不敢以位高人贵为娇,都很听舜的话,像舜一样孝顺父母,尊重舜的亲人,成为他们家的好媳妇,好兄嫂。九个儿子在舜的行为影响下,为人敦厚。于是,尧赐给舜葛布,为舜筑仓并给予牛羊。瞽叟及象谋夺舜的财产,设计让舜为其家仓房翻修屋顶,待舜登上屋顶,他们就在下面纵火烧仓,舜身披斗笠,撑杆跳下,才免死于难。后瞽叟又叫舜下井淘井,待舜下去后,瞽叟与象用土把井填埋了。但舜从妹妹裸手那里知道父亲和象弟的毒计以后,从井帝另凿一洞,得以逃脱。虽然,父亲和弟弟一次又一次百般加害他,他却对父母孝事顺适如初,对象弟悌爱有加。相传,舜的孝行感动了天地,他耕种时,地下的大象和天上的飞鸟都来帮助他,这就是“象耕鸟耘”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二)德播人间</p><p class="ql-block">当时历山的人为耕种土地争斗,舜就到历山去耕种,他以身示范,将肥沃的土地让给体弱力衰的人,自己去耕种贫瘠的土地,在舜的影响下,历山的人互相礼让,再没有为耕种的事发生争斗。当时雷泽地方捕鱼的人,也经常为渔场发生争斗,舜就去雷泽捕鱼,他把最好的渔场让给别人,自己去别人不愿去的地方捕鱼。在舜的身体力行影响下,雷泽的渔民,争相把好的渔场让给别人,再没有了争斗。河滨的人造的陶器十分粗劣,舜就去河滨制陶,他敬业求精,制出的陶器既美观又耐用,陶工们都向他学习,制造出精美又耐用的陶器。舜的这种以诚待人、扶贫助困的美德,让人们都愿与他相处。舜居住的地方,大家都先后搬来与他为邻,一年就成了聚落(村),二年就成了城邑,三年就成为人口众多的都市。</p><p class="ql-block">(三)天下为公</p><p class="ql-block">尧见舜的德行果真不假,就让他协助管理五典及百官事务,舜都能妥善处理。舜举八元,用八恺,使贤能的人得以任用;徒四凶族于边远的四裔,以抵御外族的侵犯;布五教于四方;让天下百姓都形成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和睦家庭,稳定了当时的社会秩序。尧见舜处理事务井井有条,能抑恶扬善。善于用人,便借口自己年纪大了,命舜代自己管理部落联盟的事务,巡视各方部落;这样过了二十八年,尧终因年事已高驾崩,舜为尧举丧三年,让尧的儿子丹朱管理部落,但各部落有事仍向舜请示,有纠纷皆听舜的调解,在四方部落的拥戴下,舜继尧,走上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舜登位后,广开言路,立谤木听取百姓治理部落的意见。四裔边远地方的部落都十分服从舜的治理。舜明确了管理部落联盟事务的分工,并制定了考核制度,使人人能尽职尽责。特别是要求司徒契敬敷五教,向百姓推行家庭亲和的伦理道德;命皋陶作土,制定五刑,以夔为典乐制音律,推行道德、法制和提倡高尚的音乐与艺术,成为舜帝被后世称誉的主要功绩。舜帝还不抱成见,任命尧帝时因治水失败而被击杀的鲧之子禹负责治水,在舜帝的管理下,全部落联盟出现了九族亲和的太平盛世。农业、手工业及音乐艺术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舜晚年,以“利天下而不利一人”的“天下为公”精神,拒绝了传位给儿子商均的建议,推举治水有功的禹为管理部落联盟的首领。禹继位后,南方的三苗部落认为鲧的儿子禹,其父鲧是恶人。没有资格继任,于是带头造反,禹招集部落人马准备对三苗用兵,退位后的舜阻止了禹说,是我没有把你为众人治水公而忘家的品德全面的告诉三苗部落,还是我去吧。于是舜带着音乐舞蹈队伍,在五月份到南方各部落去视察。他用典雅的韶乐和优雅的舞蹈艺术语言,向三苗部落介绍了大禹公而忘私治水的高尚道德,终于感化了三苗,臣服了禹的管理。他则在五月份到南方各部落去视察。</p><p class="ql-block">(四)归葬九嶷</p><p class="ql-block">当舜来到九嶷山,听到孽龙兴风作浪,时有水患为害百姓时,与孽龙搏斗了七天七夜,终于斩杀了孽龙,但舜帝也因孽龙喷出的毒雾所伤,中毒身亡,驾崩苍梧之野长眠于九嶷山。东夷族各部落从东海边取来珍贵的珍珠,为舜帝筑起了墓冢,这就是后来古代诗人诗文中所歌颂的“苍梧丘”、“珠丘”。</p><p class="ql-block">为了考证这一上古史,西汉的太史令司马迁,不畏艰辛,由长安(西安)出发“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在全国实地考察与残缺的史料对照后,写下了“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这一历史定论。至今,在九嶷山方圆数百里村寨间里之间,流传着舜帝许多为民兴利除害脍炙人口的故事。敬老爱幼,举贤谦让,邻里相亲,扶贫助困,夜不闭户的舜德遗风,仍在九嶷山区盛行;崖壁间留下古人题咏舜帝的石刻,地方文献中古代名人、名家歌颂舜帝美德的诗文,琳琅满目,数以百计;舜陵庙里林立的历代祭祀舜帝的碑刻默默地、无可辩驳地为九嶷山留下了历史见证和厚重的舜文化。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古地图与2004年九嶷山古舜陵庙遗址的发掘,再一次证实了史料所记载“舜葬九嶷”的真实性。</p><p class="ql-block">(五)后人景仰</p><p class="ql-block">舜帝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影响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古人称尧舜时期的社会为“舜日尧天”,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毛泽东则借喻“六亿神州尽尧舜”。自大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台祭祀舜帝起,4000多年来,人们对这位杰出的人文始祖祭祀不断,绵延至今。出于对舜帝道德人品及舜文化的崇拜,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人文始祖和继承他的美德,历史上,全国各地先后出现了相同的与舜生平相关的地名历山、雷泽、河滨、姚圩。有些还被带到了国外华人居住社区。1900年自北美洲组织第一个以舜裔自诩的宗亲社团以来,至今以舜裔自称的民间宗亲社团,已遍布五大洲40余个国家,人数已达三亿多人。</p> <p class="ql-block">九嶷山舜帝陵</p><p class="ql-block">舜帝陵,位于九嶷圣地、德孝之源,历史文化名城---宁远县城南三十公里处的九嶷山,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庙。舜帝陵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分为两个自然院落,九个单体建筑,从外入内有玉带桥,仪门、神道、山门、干门、拜殿、正殿、寝殿、左右厢房、左右碑房和碑廊,三面宫墙环绕;气势恢宏,结构严谨,是我国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称为"华夏第一陵"。</p><p class="ql-block">据《九疑山志》记载,最早的舜庙建于夏朝,地点在大阳溪,白鹤观前。第二座舜庙建于秦代,旧址在玉管岩旁,2000年该遗址被发现,0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02年经省文物考古所勘探试掘,确定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叠压文化层最深处约3米。遗址南北狭长,五进,九开间,完全符合古代帝陵"九五之尊"的体制,2006年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舜帝庙是公元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由玉管岩搬迁而来,位于舜源峰北麓,坐南朝北。</p> <p class="ql-block">民间故事传说:[孝感动天的帝舜!]</p><p class="ql-block">2018-04-08 15:27:12 </p><p class="ql-block">帝舜幼而识礼,以孝出名,也可谓神童了。</p><p class="ql-block">舜,冀州人,出生于有虞氏,故又称虞舜,是黄帝的第八世孙。他的父亲叫瞽(gǔ)叟,是个盲人,母亲叫握登。</p><p class="ql-block">舜的出生很有神话色彩。据说,有天晚上,舜的父亲梦见一只凤凰,会说话,嘴里衔着米来喂他,并对他说:“我是来给你做儿子的。”他的妻子也觉腹中一动,自此有孕,后来生下一个儿子,起名叫舜。</p><p class="ql-block">帝舜画像</p><p class="ql-block">舜至三岁,母亲去世,瞽叟为他娶了个继母。一年后,继母生了个儿子,起名叫象;两年后,又生了个女儿,起名叫果攵(pū)手。继母有了自己的儿女,便把舜看做眼中钉、肉中刺,非打即骂,常行虐待。</p><p class="ql-block">大概在舜九岁那年,象要舜趴在地上给他当马骑。舜爬得慢了一点,象不高兴,去向母亲告了一状,舜便遭到一顿毒打,遍体伤痕。</p><p class="ql-block">邻人见了,便对瞽叟说:“你的妻子如此对待前妻的儿子,太狠毒了,你怎么看得下去呢?”</p><p class="ql-block">瞽叟听了,不但不去责备妻子,还以为是舜将挨打的事对邻人说了,又将儿子毒打一顿,并问舜道:“你还敢去对别人说挨打的事吗?”</p><p class="ql-block">舜流着泪说:“做儿子的应该上敬父母,下带好弟妹,是我没哄好弟弟,挨打是应该的;如果因此觉得委屈,去向外人诉说,就是错上加错了!”</p><p class="ql-block">从此,舜便时时小心,生怕惹父母生气,他的弟弟象也从此变得更加粗野,对舜处处找茬欺辱。</p><p class="ql-block">后来,舜实在忍受不了父母和弟弟的欺凌,便跑了出去,来到渭水附近的一个山脚下。当人们看到他的情况后,都对他深表同情,一致劝他留下来,并帮他盖了两间房子。舜在这里十分勤劳,自行开荒种植。秋天,他收了一批瓜果,挑出好的、大的,给父母送去。</p><p class="ql-block">别人劝他说:“他们既然把你抛弃,你为啥还想着他们呢?”舜说:“做儿子的到什么时候都是父母的儿子,不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父母!”</p><p class="ql-block">舜的孝顺美德从此被传开了。</p><p class="ql-block">[舜孝感动天]</p><p class="ql-block">这年,舜只十四岁。瞽叟是个怕老婆的人,见到舜送来的瓜果,不但不受感动,反而和后妻与象一起妒忌儿子的作为,想伺机把舜杀掉,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p><p class="ql-block">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p><p class="ql-block">这一年,尧帝年已八十岁,感到力不从心,准备让位。有人建议让其长子丹朱继位,尧帝听了很生气,对众人道:“君王须以德布天下,丹朱不仅生性暴虐,且游手好闲,决不可为君!”</p><p class="ql-block">后来有人提出,民间有个叫虞舜的,很有孝德。尧帝说:“我也久闻此人有德。”遂派使者前去考察。使者回来报告说:“虞舜不仅孝德高尚,而且教人耕作捕捞,谦和待人,已被当地人推选为首领。”</p><p class="ql-block">尧听了,十分高兴,便将其召进宫中,并将两个女儿许他为妻。当尧和他谈到让位一事时,虞舜坚辞不从,尧只好令他协助治理部落。</p><p class="ql-block">虞舜在协助理政过程中,关心民众,发展生产,注重教化,赏罚分明,深受百姓拥护。二十八年后,尧对舜经过多方考察,认为他的确是个道德高尚、才华卓著的人,诸部首领也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便在临死前让他做了自己的继承人。</p> <p class="ql-block">第一世</p><p class="ql-block">舜帝</p><p class="ql-block"> 孔安国:“握登……生舜于姚墟(约公元前2173年。姚墟,《五帝纪》旧注云‘在雷泽县东十三里’,即今山东菏泽市东北),故姓姚;目重瞳子(即目有双瞳),故曰重华,字都君。”《孟子·离娄下》则言“舜帝生于诸冯(一说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一说即今山东泗水县诸冯),卒于鸣条。”舜,谥号。《谥法》:“仁圣盛明曰舜。”《史记·五帝纪》:“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黄帝出生之处,今曲阜县城东北)……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约前2113年)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舜子商均”。国号“虞”、“有虞”,以故又称“虞舜”。</p><p class="ql-block"> 《史记·陈杞世家》:“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即娥皇、女英),居于妫汭(今山西永济南,源出历山),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即是说,舜帝姓姚,后裔姓妫。《史记·集解》皇甫谧曰:“娥皇无子,女英生商均。”同出妫汭的所谓“妫汭五姓”,即胡、陈、田、虞、姚。</p><p class="ql-block"> 按新的《夏商周年表》,禹守丧三年之后践天子位于公元前2070年,开始“夏”纪元,则舜帝逝世于公元前2073年,享年一百岁(至少九十九岁)。</p><p class="ql-block"> 舜帝后裔,支系很多。其地理分布,《路史·后纪十一》载:“舜庶子七人厘降于齐人,圭、胡、负、遂、庐、蒲、卫、甄、潘、饶、番、傅、邹、息、何、有、毋、辕、余姚、上虞、濮阳、餘虞、西虞、无锡、巴陵、衡山、长沙,皆其裔也。”</p><p class="ql-block">第二世</p><p class="ql-block">商均</p><p class="ql-block"> 《史记·五帝纪》:“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 </p><p class="ql-block"> 妫姓,名均。《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二十九年(约前2084年),帝命子义均封于商”(按:其后,因契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帝又将商改封于契)。封国于商,故号“商均”。夏禹即位,“以虞封舜之子”(在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北),后称“有虞”,后裔又被称为“有虞氏”。子二:夷伯、箕伯。</p><p class="ql-block">第三世</p><p class="ql-block">箕伯</p><p class="ql-block"> 继位、袭封,为国君。子:强余。</p><p class="ql-block">第四世</p><p class="ql-block">强余</p><p class="ql-block"> 继位、袭封,为国君。子虞颉。</p><p class="ql-block">第五世</p><p class="ql-block">虞颉</p><p class="ql-block"> 继位、袭封,为国君。子二:虞思、梦熊。</p><p class="ql-block">第六世</p><p class="ql-block">虞思</p><p class="ql-block"> 继位、袭封,为商国之君。《左传·哀公元年》载有伍子胥言:夏乱(约公元前1996年),帝相之子(夏禹五代孙)少康为避寒浞追杀,逃奔有虞,“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即二女),而邑诸纶(在今河南虞城县东南)。有田一成(方圆十里为成),有众一旅(五百人为旅)……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助其复位成为夏代中兴之帝王(约公元前1955至前1934年)。</p><p class="ql-block">生子曰友龙。</p><p class="ql-block">第七世</p><p class="ql-block">友龙</p><p class="ql-block"> 继位、袭封。生子曰寿旰。</p><p class="ql-block">第八世</p><p class="ql-block">寿旰</p><p class="ql-block"> 继位、袭封。生子曰叔仪。</p><p class="ql-block">第九世</p><p class="ql-block">叔仪</p><p class="ql-block"> 继位、袭封。生子曰康仲。子二:康仲、康伯。</p><p class="ql-block">第十世</p><p class="ql-block">康仲</p><p class="ql-block"> 继位、袭封。生子曰祖妫。</p><p class="ql-block">十一世</p><p class="ql-block">祖妫</p><p class="ql-block"> 继位、袭封。生子曰发、期。</p><p class="ql-block">十二世</p><p class="ql-block">发</p><p class="ql-block"> 继位、袭封。生子曰直柄。</p><p class="ql-block">十三世</p><p class="ql-block">直柄</p><p class="ql-block"> 《世本》宋忠注曰:“直柄中衰”。生子曰妫方。</p><p class="ql-block">十四世</p><p class="ql-block">妫方</p><p class="ql-block"> 有虞国失,故复妫姓,名方。生子曰振。</p><p class="ql-block">《史记·陈杞世家》:“夏后之时,或失或续。”</p><p class="ql-block">十五世</p><p class="ql-block">妫振</p><p class="ql-block"> 生子曰维。</p><p class="ql-block">十六世</p><p class="ql-block">妫维</p><p class="ql-block"> 晚年当夏桀(名履癸,又名癸,夏代最后一位帝王)之时。生子曰虞遂。</p><p class="ql-block">十七世</p><p class="ql-block">虞遂</p><p class="ql-block"> 助成汤灭夏桀立商(前1600年),商汤为备三恪而封之于陈(今河南淮阳)。《世本》宋忠注云:“直柄中衰,殷汤封遂于陈,以为舜后也。”</p><p class="ql-block"> 《前汉书·古今人表》,在前四等人中,列商代的“圣人”是“帝汤”,“仁人”是帝汤之妃,“智人”是汤左相仲虺,之后的“中上”等人,便是“虞公遂”,足见其贡献与影响。</p><p class="ql-block"> 《前汉书·世经》:“夏后氏继世十七王。”</p><p class="ql-block">舜帝后裔与夏禹后裔,至此都历十七世。</p><p class="ql-block"> 整个殷商时代,“遂世守之”,舜帝后裔在陈的封国,一直延续。</p><p class="ql-block"> 生子曰寿固。</p><p class="ql-block">十八世</p><p class="ql-block">寿固</p><p class="ql-block"> 继位、袭封。生子曰敖。</p><p class="ql-block">十九世</p><p class="ql-block">敖</p><p class="ql-block"> 继位。生子曰胜。</p><p class="ql-block">二十世</p><p class="ql-block">胜</p><p class="ql-block"> 继位。生子曰元捷。</p><p class="ql-block">廿一世</p><p class="ql-block">元捷</p><p class="ql-block"> 继位。生子曰偃。</p><p class="ql-block">廿二世</p><p class="ql-block">偃</p><p class="ql-block"> 继位。生子曰姑猛。</p><p class="ql-block">廿三世</p><p class="ql-block">姑猛</p><p class="ql-block"> 继位。生子曰公允。</p><p class="ql-block">廿四世</p><p class="ql-block">公允</p><p class="ql-block"> 继位。生子曰蔺。</p><p class="ql-block">廿五世</p><p class="ql-block">蔺</p><p class="ql-block"> 继位。生子曰慎叔。</p><p class="ql-block">廿六世</p><p class="ql-block">慎叔</p><p class="ql-block"> 继位。生子曰野。</p><p class="ql-block">廿七世</p><p class="ql-block">野</p><p class="ql-block"> 继位。生子曰无执。</p><p class="ql-block">廿八世</p><p class="ql-block">无执</p><p class="ql-block"> 继位。生子曰菑(zī)。</p><p class="ql-block">廿九世</p><p class="ql-block">菑</p><p class="ql-block"> 继位。生子曰叔正。</p><p class="ql-block">三十世</p><p class="ql-block">叔正</p><p class="ql-block"> 继位。生子曰献子。</p><p class="ql-block">卅一世</p><p class="ql-block">献子</p><p class="ql-block"> 继位。生子曰亚寿。</p><p class="ql-block">卅二世</p><p class="ql-block">亚寿</p><p class="ql-block"> 继位。生子曰原寿。</p><p class="ql-block">卅三世</p><p class="ql-block">原寿</p><p class="ql-block"> 继位。生子曰梦延。</p><p class="ql-block">卅四世</p><p class="ql-block">梦延</p><p class="ql-block"> 继位。生子曰伯戏、阏父。</p><p class="ql-block">卅五世</p><p class="ql-block">伯戏</p><p class="ql-block"> 继位。因循守旧,不辨商纣王之残虐,纣王被灭,随之失国。</p><p class="ql-block"> 《左传·昭公三年(前539年)》齐国大夫晏婴与晋国大夫叔向,议论齐政,预言齐国政权终将被田氏取代:“齐其为陈氏矣!……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意‘随’)胡公、大姬(即妫满夫妇),已在齐也。”</p><p class="ql-block">《史记·殷纪·集解》谯周曰:“殷凡三十一世,六百余年。《汲冢纪年》曰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也。”《前汉书·律历志》:“自伐(夏)桀至武王伐纣,六百二十九岁。”</p><p class="ql-block"> 而新《夏商周年表》,成汤灭夏于前1600年,商纣被灭于前1046年,历三十一王,554年。考诸《史记·殷纪》,商王中,太丁与外丙、中壬,沃丁与太庚,小甲与雍己、太戊,祖辛与沃甲,阳甲与盘庚、小辛、小乙,祖庚与祖甲,廪辛与康丁,都是兄死弟及,虽有三十一王,实历十七世,平均三十二点六年一世。</p><p class="ql-block">阏父</p><p class="ql-block"> 专心陶艺,不满长兄伯戏依顺纣王,投奔周文王,被封陶正。</p><p class="ql-block"> 子:满。</p><p class="ql-block"> 《前汉书·古今人表》将人分为圣人、仁人、智人直至愚人九等,其中周初的“智人”,“虞阏父”之后紧接着“陈胡公满”,并用“舜后”二字注释。</p><p class="ql-block">卅六世</p><p class="ql-block">妫满</p><p class="ql-block">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前548年)郑国大臣子产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p><p class="ql-block"> 《诗·陈风谱》有唐孔颖达疏语云:“案《乐记》云:‘武王未及下车,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乃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则陈与蓟共为三恪,杞、宋另为二王之后矣。”</p><p class="ql-block"> 《春秋·左传》昭公八年(前534年)载,楚灭陈,晋侯问于史赵曰:“陈其遂亡乎?”对曰:“……陈,颛顼之族也……且陈氏得政于齐,而后陈卒亡。自幕至于瞽叟,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置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臣闻盛德必百世祀,虞之世数未也。继守将在齐,其兆既存矣。”</p> <p class="ql-block">舜帝第二世[商均]</p><p class="ql-block">商均,原名义均,因出生于商今河南商丘虞城县、被封于商,所以被称为“商均”。 商均后来成为夏后朝虞国诸侯国开国之君。 商均墓位于商丘市虞城县利民镇杨庄村西南,墓冢残高3.8米,面积960平方米,是历代的虞城名胜之一。</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商均</p><p class="ql-block">本 名</p><p class="ql-block">义均</p><p class="ql-block">出生地</p><p class="ql-block">商(今河南商丘虞城县)</p><p class="ql-block">别 名</p><p class="ql-block">商均</p><p class="ql-block">主要成就</p><p class="ql-block">夏朝虞国开国之君</p><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虞舜二十九年,帝舜封儿子义钧于商,是谓商均。 商均的父亲是舜,母亲是娥皇女英,外公是尧,舅舅是丹朱,儿子是虞思。商均继承有虞氏之号后,将所封的这片“商”地改称“虞国”,建都虞城。 </p><p class="ql-block">[后世纪念]</p><p class="ql-block">商均祠位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利民镇西南商均墓村,是家乡人民为了纪念商均而建。商均祠红砖碧瓦,树木长青,小桥流水,令人心灵神往。商均祠内有商均主祠堂、商均纪念碑、商均纪念园、商均记忆长廊等,每年游客络绎不仅,香火不断,是纪念上古商均之圣地。</p><p class="ql-block">商均古庙在虞城县利民镇西南商均墓村东北处。原名商均王庙,简称商均庙。是祭祀商均的庙宇。商均庙是为了纪念商均而修建立的。</p><p class="ql-block">商均庙坐北朝南,中轴线建筑有献殿和寝殿,二殿由卷棚式的雨搭相边接。正殿内设有三组砖基木作神龛,由垂花柱分为9间,各龛有二龙戏珠的透雕成浮雕,龛案上有沥粉贴金描绘的二龙戏珠或丹凤朝阳彩绘。殿内东墙是孙悟空收降红孩儿的彩绘壁画,西墙是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和庆宴彩绘壁画。</p><p class="ql-block">商均墓:主要建筑有大殿两座和厢房、偏房十二间。占地425平方米,正殿有泥塑彩绘坐式商均像和郭子仪像,两旁有泥塑彩绘小像。献殿前有两根白沙石柱,柱上刻“岌大元国大德五年岁次辛丑孟夏制”。</p><p class="ql-block">现有献殿、正殿、戏楼。献殿面阔明三暗五单檐歇山顶,五架梁;正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式建筑,挑檐析斗拱为三铺作。正殿内正中有明代彩绘泥塑禹王坐像,高2.5米,两旁侍者各高1.67米,神龛前有侍臣,高2.05米;左侧龛上塑有三头六臂黑虎灵官像,手持法器,面目狰狞,高2.45米,两旁各有一侍者,高1.56米;右侧龛上为唐代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坐像和送子娘娘坐像,高2米。殿内东墙壁上绘有《西游记》孙悟空收降红孩儿的故事片断;西墙壁上画的是郭子仪单骑见回鹘和宴庆朝贺场面。殿内还保存有明清时期神楼5个。每年六月初十至十二日庙会期间,人们敬神祈雨,十分热闹。</p><p class="ql-block">[典故]</p><p class="ql-block">商均被舜认为只知道唱歌跳舞,却不会治理朝政和国家大事,因而史书记载和民间对他的传说故事就特别地少。商均墓位于今虞城县城北12.5公里的利民乡杨庄村西南,墓冢残高3.8米,面积960平方米,是历代的虞城风景名胜之一。古代有“祠宇一所,望若峻岭”,到清雍正十年(1732年),又建社稷商均坛,每年春秋举行祭典活动。</p> <p class="ql-block">舜帝第三世[箕伯]</p><p class="ql-block">在中国,最早的风神被称为箕星或箕伯,《风俗通》中称“风师者箕星也。箕主簸扬,能致风气,故称箕伯。”但在楚地则自古以鹿身雀头的神秘怪兽飞廉为风伯。</p><p class="ql-block">《水经注》称飞廉以善于行走而为纣王效力,周武王击败了纣王,飞廉殉国自杀,天帝为他的忠诚感动,用石棺掩埋他,并使他成为风神。</p><p class="ql-block">汉以后飞廉与箕伯逐渐融合,并由民间人格化,形成了“白须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执箑,若扇轮状”的固定塑像帽。唐以后,因风伯的主要职能是配合雷神、雨神帮助万物生长,所以受到历代君主的虔诚祭祀。然而风伯也常以飓风过境毁坏屋舍伤害人命,形成自然灾害,因此被视为凶神。汉族民间传说中常以女性形象出现的风神“封姨”,就主要体现了风对植物生长的危害。《淮南子·本经训》高诱注中提到羿将狂暴伤害人民的风伯捆绑在青邱之泽为民除害的故事,倒是不免令人想起赛特寻找神器救助被困雷神的细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