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天水清香入,秋冬气始交。”秋意踏着落叶的软,在林叶间细闪,风吹花落,秋去冬来。伴着星辰的柔光,我们踏上了研学之旅。</p> <p class="ql-block"> 暮色如炭,星光柔柔。在聆听完巩书记和冯主任的安全提醒后,我们的研学之旅正式拉开了帷幕。</p> <p class="ql-block"> 携着清晨的柔光,伴着晨霞的温暖,我们的大巴车缓缓行驶上通往十号基地的道路,4个小时的车程虽然略显遥远,但是路途上同学们载歌载舞,无意彰显着一番生气盎然与欢乐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充满欢歌笑语的同时,导游姐姐给我们认真的讲解十号基地建设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代,面对西方的封锁制裁和战略威胁,党中央做出了发展我国尖端国防科技事业的伟大决策。1958年3月,党中央、毛主席批准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弱水河畔开始建设我国第一个导弹武器试验靶场。建设者们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困难的保障条件下,战严寒、斗酷暑,顶风冒沙,最终在戈壁大漠中建立了这个重要的航天发射中心。</p> <p class="ql-block"> 建设初期,由于戈壁滩上水贵如油,战士们每天只发一盆水,用于洗脸、施工和日常生活。铁路的铺设是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为了抢进度,进行了多次大会战。1959年3月,铁路通车后,大规模建设才正式开始。建设过程中,还遇到了大风导致的铁路被埋、火车翻车等挑战,但建设者们通过不断努力克服,终于在这片荒无人烟的沙漠上建立起了这座如沙漠瑰宝般的东风航天城。</p> <p class="ql-block"> 听完导游姐姐讲述东风航天城建设过程虽然困难重重,但解放军战士、科研人员十年如一日的在荒漠戈壁奋斗的青春年华,坚持不懈的精神,使我们备受鼓舞,四小时的车程也就一晃而过了。</p> <p class="ql-block"> 冬风虽冷却,却骄阳明媚。伴着落叶孤寂的芬芳,斜阳如暖的身躯。我们的大巴车缓缓进入了东风烈士陵园, 这个庄严而又承载着历史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无数革命先烈将自己的一生奉献在了这片戈壁荒漠上,无数英雄隐姓埋名生活了一辈子,无数科研人员不思辛苦,不惧困难将青春和热血挥洒在了这片炙热的热土上。戈壁坚硬,黄沙漫漫,阳光炽烈如火一般燃烧,走上很远才能看见一片绿洲和稀疏的人烟。然后又是荒漠、戈壁,劲吹的风沙铺天盖地,危险无处不在。可他们却用生命筑起了东风航天城,用理想筑起了中国航天事业,用热血筑起了一次次发射的成功。</p> <p class="ql-block"> 缅怀先烈,不忘历史,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同学们静静的站在聂荣臻元帅的墓碑前,静静的默哀一分钟,然后缓缓走进烈士陵园,有些墓碑虽没有名字,可是却在同学们心中有着别样的沉重,他们隐姓埋名,在艰苦的沙漠上奋斗了一辈子,至死都不知道他们是谁,只知道他们是为了党,为了人民 ,舍小家顾大家,用鲜血,用挚爱,用理想挥洒了自己一辈子的心血,一辈子的青春与汗水。</p> <p class="ql-block"> 怀着沉重的心情,我们慢慢走出了东风烈士陵园,大巴车继续向前行驶,我们来到了下一站中国第一颗卫星发射的地方——东方红一号。</p> <p class="ql-block"> “航天这门活,地面工作做透了,天上就不会出现问题。”这句话是张履谦先生曾说的。导游姐姐告诉我们,东方红一号卫星于1958年提出预研计划,1965年正式开始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卫星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东方红一号卫星工作28天(设计寿命20天)。卫星于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但是截至2024年,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空间轨道上运行。</p><p class="ql-block">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人在航空领域的第一步,从无到有,从依靠,到自主,科研人员用心血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的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从2016年起,每年的4月27日定位为“中国航天日”。</p> <p class="ql-block"> 东方红不仅是一首歌,一段岁月,一种信念,还是一个民族崛起的见证,是过去、现在,也是未来……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也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p> <p class="ql-block"> 从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在浩瀚的太空中奏响那曲“东方红”起,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便不曾停歇。天宫系列、北斗系列、嫦娥系列神舟系列…从无人到载人,浩瀚的宇宙不再遥远。坚韧的航天人不断探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神州五号实现载人航天、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天问一号实现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伟业铸就精神,精神造就伟业载人航天事业发展至今,没有特别的梦想、特别的精神,不可能创造特别的业绩。</p> <p class="ql-block"> 走出东方红一号发射场,我们来到了东方历史博物馆,这个承载着科研人员不畏艰险,不畏困难,敢于面对,不怕吃苦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飞天”是中华民族千年的夙愿,新中国成立初期,航天事业艰难起步,老一代航天人深山铸箭、荒野报国;新时代,中国航天人砥砺前行,逐梦星空,叩问苍穹。一代又一代航天工作者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推动航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过程中先后孕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反映不同时期航天事业的特征,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灵魂,成为凝聚中国精神的重要动力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沙漠的艰苦并没有阻止他们科研的决心,狂风怒号,寸草不生,真可谓是“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的地方”也阻挡不了科研人员们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可上九天揽月”,这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正一步步变为现实。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不仅彰显了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自豪与荣耀。它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强大,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从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到“神州”飞天、“嫦娥”奔月,踏上世界航天建设的新征程;再到“北斗”指路、“天问”探火,领跑世界空间站的建设。中国空间站由技术落后遭人冷眼相待,到艰苦建设跻身世界前列,是一代代航天人以“知耻而后勇,知弱而图强”的奋斗姿态谱写的自强诗篇。中国人也更懂得了自身强大,才是他人赢得尊重的重要前提。</p> <p class="ql-block">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和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如今“天宫”览胜、“北斗”指路、"嫦娥”问月、"天问"登火、"天和"翱翔等一项又一项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航天科技不断刷新纪录,展现了新时代航天人的精神风貌。我们虽无法"摘星揽月上九天”,却可以从载人航天精神中汲取成长成才的“能量,敢于追梦、勤于圆梦,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书写出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p><p class="ql-block"> 无惧挑战与挫折,在勇攀科技高峰的路上勇往直前。唯其艰难,方显勇毅;唯其磨砺,始得玉成面对各种利益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广大航天工作者在戈壁大漠、浩瀚海洋和科研院所默默奉献着青春年华,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建起了国际一流的发射场,规模宏大、充满现代科技气息的航天城也拔地而起,高技术集成的指挥控制中心、先进的航天测控网开始启用……成功背后,彰显一种顽强和坚韧,更是一种无惧挑战与困难、直面挫折与失败的战斗精神。导游姐姐告诉我们,2017年7月,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因发动机故障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研发团队经过100余天的故障排查与180余天的试验验证,找到失利原因,对发动机从结构、材料和工艺等方面进行改进。2019年4月,一台用于后续任务的发动机又出现异常,研制团队又对发动机结构再次进行改进……</p><p class="ql-block"> 科研人员秉承着,不重复别人老路,在自主研发中攻关核心和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载人航天工程作为一项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困难极大、风险极高。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道程序、每一个部件、每一项操作,锲而不舍地攻关、攻关、再攻关,已成为科技工作者们求真务实、创新不止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从飞船设计、火箭改进、轨道控制、空间应用到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等方案的论证设计,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正是因为一次又 -次的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才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并跑到领跑。飞天的征程中,充满了不断突破创新的魄力,充满了勇气和智慧。</p> <p class="ql-block"> 一件件单薄的大衣,一个个沉重的手摇计算器,一本本泛黄的笔记本,一份份沉重的指导文件,无一不在诉说着这里的历史,无一不在诉说着航天领域发展的不易,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勇于追逐梦想,不言放弃,不为困难。不惧挑战,敢于探索,敢于拼搏,努力学习航天知识,弘扬航天精神。</p> <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来到了神十九载人航天飞船发射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从无人到载人,从一人到多人,从舱内到舱外,如今“敢上九天揽月”已成为现实,一个个“首次”不断刷新中国人在太空的印记,一次次腾飞见证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奋进足迹。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入轨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与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实现“太空会师”,书写出航天强国梦新篇章,激荡着国人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澎湃热情。</p> <p class="ql-block"> 九天揽月,探寻星阁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航天人员出发前与记者见面的地方——问天阁。</p> <p class="ql-block"> 导游姐姐告诉我们问天阁这个名字取的可谓是充满了中式浪漫,苏轼曾在《水调歌头》中道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话便成了问天阁名字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古人对天空的向往如今已经一一实现,从神舟一号飞船到如今的神舟十九号飞船,每年的两次发射任务,每年的太空会师已经成为了中国航天领域一个永恒的歌谣,这里是航天人员发射场,工作生活训练的地方,里面也有会见厅航天员宿舍,航天员在出征的时候往往会在宿舍的门口写上自己对未来的期望与祝福。</p> <p class="ql-block"> 每一次火箭的腾飞,每一次卫星的成功发射,都让我们热血沸腾,心中涌起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我们为祖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同时也期待着中国航天事业能够继续勇攀高峰,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更大的贡献。身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当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为榜样,传承和弘扬他们的精神,在未来为祖国的科技事业添砖加瓦,在这片星辰大海中,中国必将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让世界为之瞩目!我们坚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