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徐家汇

大方无隅

<p class="ql-block">恰恰是立冬的节气,我又住在了徐家汇。徐家汇是一个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地方,一个“汇”字概括了这里的独特魅力。从地理角度来看,“汇”字体现了这里河流汇聚的特点;徐家汇因徐光启的族人聚居而得名,“汇”字也体现了人员聚集的意义;后来,徐家汇成为了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重要窗口,“汇”字诠释了文化的交融与汇聚;在发展过程中,这里渐渐成为了上海重要的商业中心,“汇”字又体现了商业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初冬的上海有些清冷了,寻一辆共享单车出门,不远处便到了交通大学的老校门,这是一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单檐歇山屋顶、红墙碧瓦的</span>仿旧宫门式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门前座着一对石狮,</span>看上去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朱红漆彩的大门上,一排排金色的门钉错落有致,在晨光里熠熠生辉。门楣上方的竖匾上书有“交通大学”四字,看上去也是庄重大方。</p> <p class="ql-block">我在这里抬头仰望,校门屋顶檐角的走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西洋建筑的几何线条与中式走兽的古朴灵动在此同框,交织出一种独特的美感,宛如一幅穿越时空又融汇中西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继续漫行,我来到了徐家汇教堂,教堂位于繁华的徐家汇商业区,两座哥特式的尖塔让这座教堂成为徐家汇天际线中一道亮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尺寸一致的两个尖顶使整栋建筑产生了一种对称之美。淡灰色的尖顶与红砖墙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展示着建底的色彩与韵律。</p> <p class="ql-block">我喜欢红色砖墙这种古朴典雅的韵味,而教堂的窗框、房檐又用了花岗石来镶边,更多了一份砌体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玫瑰花窗也漂亮,玫瑰花窗是哥特式大教堂正门上方的呈放射状的圆形窗,通常会镶嵌美丽的彩绘玻璃,因为像玫瑰花的形状而得名,是哥特式建筑的独有特色。清晨的教堂正在举行礼拜活动,像我们这种不是教徒的过客,是不能进入内部参观的。教堂的门卫倒是很和蔼,让我们进入到院门里边,拍下了建筑的全貌。我曾经进入过欧洲的几座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看到过阳光穿透玫瑰窗,投射出的梦幻光影。</p> <p class="ql-block">都说建筑是城市的语言,它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外在表现形式,更是其内在文化和历史的载体,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所以建筑也成为了城市的文化符号和标志‌。</p> <p class="ql-block">说到徐家汇,就不能错过一个叫徐光启的人,身为上海人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徐光启是明万历年间的进士,他是那个年代放眼世界的先驱,也被认为是最早提倡西学东渐的有识之士。徐光启的墓园就在徐家汇大教堂不远的地方,现在已经开辟成了一处公园和他的纪念馆。</span>公园没有院墙,是透景式的,门口的卧石上有王元化先生手书的“徐光启纪念馆”石刻。</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的墓前是有望柱的,墓地前的石望柱是坟墓的标志,它的作用除了便于墓主后人寻找墓地,传说中也是方便墓主灵魂出游归来找得到自己的止息之所,从功能上讲,这应该算是一种标识。徐光启墓前的望柱柱身上雕刻的是祥云仙鹤,这是明朝一品大员的规制。望柱的顶端坐着一只犼,也叫望天吼,是传说中的神兽,相传它常常会昂首引颈向天吼啸,上传天意而下达民情。朝天吼常被用于重要的建筑中,比如天安门前华表的顶端断坐着的也是朝天吼。我眼前的这个石雕朝天吼应是镇墓兽,用于镇墓、辟邪,百姓视其为吉祥、威武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墓前的望柱常常是成对的,眼前的另一根望柱展示的只有柱身,这让我联想到文革期间,这里曾遭到的破坏,不过这倒是可以让我近距离的去欣赏一下这些祥云仙鹤了。</p> <p class="ql-block">公园的正门是一座精美大气的石牌坊,牌坊为四柱三间冲天式,是按照明代墓制重修的牌坊。牌坊的正中额题“文武元勋”,右边“熙朝元辅”,左边“王佐儒宗”。“熙朝元辅”指的是在兴盛的朝代中,那些地位显赫、权力重大的重臣。“王佐儒宗‌”说的是技能辅佐君王成就大业,又在儒学领域中有卓越贡献和崇高地位的学者宗师。牌坊柱子上镌刻对联,“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也画龙点睛般的概括了徐光启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说实话,在大上海繁华的闹市区,能有这么一处幽静的所在实在是难能可贵, 就在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咫尺之间,人们就可以在这里发怀古之幽情,真是一件幸事。</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墓前神道两旁有石像生,也就是大家常常会见到的石翁仲和石兽,这是对墓穴的护佑,也是墓主人生前品级的显示。</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墓冢有五个墓丘,第一眼看到时让我感到有些疑惑,看了旁边的文字介绍,我才知道墓冢正中是徐光启与吴氏夫人墓,左右葬着他的四个孙子和孙媳。</p> <p class="ql-block">现在徐光启的墓碑是上个世纪80年代修复徐光启墓的时候,请当时的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写的。徐光启曾翻译过数学著作《几何原本》,请同为数学家的苏步青先生为徐光启手书墓碑也是一件穿越了时空的雅事。</p> <p class="ql-block">在徐光启的墓前,还有一件让我感到十分新奇的事情,这是我第一次在一位中国古代官员的墓前见到十字架。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徐光启目前的十字架上刻着八个字:十字圣架、百世瞻依。当年的徐光启从西方传教士那里接触到天主教,并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在南京接受洗礼,正式成为上海第一个天主教徒。此后他又邀请传教士在上海传教,天主教才在上海及其附近地区开始传播。</p> <p class="ql-block">宋氏三姐妹的母亲倪桂珍女士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倪桂珍女士也是徐光启的后人,不知道他们的宗教信仰是不是与这种传承有关。</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对中国的贡献很大,他是百科全书一样的人物,不仅是科学家,也是天文学家,农业学家和军事家,在徐光启公园当中,也有几组关于徐光启生平事迹的雕塑。《督造火炮》这座雕塑重现了徐光启督造“红衣大炮”的场景,我也第一次知道徐光启还是一位军事家。</p> <p class="ql-block">《徐利谈道》表现的是徐光启与利玛窦探讨《几何原本》翻译的场景。两位学者有跨文化的情谊,利玛窦开启了徐光启的新视野,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徐光启接受西方基督教文化的缘由。</p> <p class="ql-block">《桑园试种》重现的场景是一个孩童蹲在地上察看秧苗,而农夫打扮的老汉正在与身着便服的徐光启讨论着什么,想到上中学时语文课本上学过的《甘薯疏序》,也正是徐光启的作品,所以我们每次吃到地瓜的时候都不要忘了这位把地瓜引入中国的前辈。</p> <p class="ql-block">《夜观天星》情景很有趣,徐天启在夜晚观察星象,小书童却趴在桌上睡着了。正是有了徐光启长期的积累,才有了那时最好的《崇祯历书》。</p> <p class="ql-block">墓园和公园当中,也有许多纪念徐光启先生的碑刻大哉光启,比如说在纪念徐光启先生逝世375周年的纪念碑刻上,就有这样的说法,“人如其名。生曾启我中华,死复光彼西土”,这都是后人对先生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公园虽小,却不失有亭台水榭,清晨的人们在这里晨练、打坐,也有人在这里咿咿呀呀的唱着无侬软语的腔调,虽然已是立冬时节,有些花儿还在静静的开着,点缀着这一方安安静静的乐土。</p> <p class="ql-block">公园当中还有一个徐光启的纪念馆,我在一大早来这里,是不开放的。我从网上找到了一些资料,其中有一段话是徐光启的儿子徐骥对父亲的评价:</p><p class="ql-block">文定为人宽仁愿确,朴诚淡漠,于物无所好,惟好学,惟好经济。考古证今,广咨博讯,遇一人辄问,至一地辄问,问则随闻随笔,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故学问皆有根本,议论皆有实见,卓识沉机,通达大体。如法、算法、火攻、水法之类,皆探两仪之奥,资兵农之用,为永世利。</p><p class="ql-block">这段话很好的诠释了,徐光启先生,覃思笃行的品性,文定是徐光启先生的谥号,能得到这样的溢号也是非常的荣耀,我知道苏辙先生的谥号也是“文定”。另外,徐光启先生“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等等。其治国治学思想,都有独到见解,直到今天,对我们这些后人仍然有借鉴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读到过唐代李颀的一首诗:“为政以闲物自闲,朝看飞鸟暮飞还。寄书何上神明宰,羡尔城头如射山。”非常喜欢诗中所说的境界,而这种境界也很能反映徐光启的行事为人之风。</p> <p class="ql-block">上海因徐光启而有了徐家汇,有了徐汇公园,有了文定路。在寸土寸金的徐家汇能够有这样一片超然世外的清静之地,他不仅仅只是一篇供人休憩的公园,也不仅仅是一份历史的传承,更是上海这座城市的一种精神高度,这种高度是再高的大厦也高不过它的一种存在。</p><p class="ql-block">写于2024年立冬之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