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屋顶结构(二)

流年

<p class="ql-block">二、中国古建筑的屋顶结构构造 </p><p class="ql-block">中国古建筑屋顶结构构造分为椽、望板、苫背、瓦屋面四部分。</p> <p class="ql-block">屋顶结构构造图</p> <p class="ql-block">2.1 椽 </p><p class="ql-block">定义:是屋面基层的最底层构件,垂直安放在檩木之上。《博雅》中椽有四种称为,一是桷(jue),二是椽,三是榱(cui),四是橑(liao)。其中短椽有两个称谓:梀(su)和禁楄(pian)。</p> <p class="ql-block">檩和椽、望板在屋顶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椽的分类:清《工程做法则例》中椽分为脑椽、花架椽、檐椽、飞椽。 宋《营造法式》木构件中将椽分为檐椽和飞子。</p> <p class="ql-block">脑椽、花架椽、檐椽、飞椽的位置(清)</p> <p class="ql-block">2.2 望板 </p><p class="ql-block">定义:平铺在屋顶椽子上面的木板或薄砖,以承托屋面的苫背和瓦件,分为顺望板,横望板。亦作“ 望版 ”。简单的说就是古建筑大木作构件,用在椽子之上的木板,“望板”上做苫背,通过不设天花的梁架,人们抬头可见,曰名“望板”,厚度一般为椽径的三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  望板的种类: 平铺在屋顶椽子上面的木板或薄砖;望砖又称“砖望板”、“砖笆”等。“望砖”多为条砖,“望砖”具有不易糟朽,且寿命较长的特点,但份量重,其下面的椽子则荷载过大,故作为“望砖”的材料大多较薄。而木制望板虽然重量较轻,但木制望板极易糟朽。二者各有优缺点。宋金时期望砖已见使用,明清时期只用于小型建筑,江南地区仍可见“望砖”做法。但由于“望砖”脆性强而韧性差的缺点,椽子的弯曲,极易造成“望砖”缺失,因此,“望砖”屋顶未能普及。</p> <p class="ql-block">2.3 苫背 </p><p class="ql-block"> 定义:灰背的操作过程叫做“苫背”。苫背从木望板开始,普通民宅木望板也可用席箔和苇箔代替。 </p><p class="ql-block">苫背制作要点: </p><p class="ql-block"> 1)泼灰。对灰背的质量影响最大。每次泼灰数量不可太多,且分层泼灰(生石灰用水反复均匀地泼洒)。 </p><p class="ql-block">2)泡青浆。青浆是由青灰(黏土?)加水搅拌调制而成。判断青浆质量好坏的方法:第一是否含有渣子;第二色泽是否浓重(由青灰的质量、青浆中青灰的含量和兑水的次数决定)。 </p><p class="ql-block"> 3)浆灰。青浆应分层泼在泼灰上。泼灰筛好后要堆积起来,放入厂房或苫盖好。 </p><p class="ql-block">4)择麻刀。对麻刀进行挑选。麻刀发霉变质后不得用于苫背。使用拆散的麻刀,如果不用拆散的麻刀,与灰掺和后会结成疙瘩。</p><p class="ql-block"> 注:麻刀,是一种纤维材料,而不是刀!简单的说就是一种细麻丝,碎麻。因石灰硬化时体积收缩大,粉刷时掺在石灰里起增强材料连接,防裂、提高强度的作用。古时建造土房子时掺到泥浆里,以提高墙体韧度、连接性能。是古建黑活做屋面青瓦时不可或缺的一种辅料;专业术语所讲的:麻刀灰指的就是:白灰膏、麻刀、青灰组合起来的一种灰浆。 </p><p class="ql-block">5)选黄土。土质以粉质粘土较好,使用之前用孔径1cm的筛进行过筛,去除黄土中的树皮、杂草等杂质。 </p><p class="ql-block"> 6)和灰。灰的调制叫“和灰”,苫背用的大麻刀灰是以泼灰或泼浆灰加麻刀再加水调和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苫背施工工艺 </p><p class="ql-block">坡屋面苫背 </p><p class="ql-block">1)护板灰是保护望板和椽子。木望板上抹一层深月白麻刀灰,厚度为1cm-2cm,这层护板灰要比普通麻刀灰软一些,灰中的麻刀含量要少一些。 </p><p class="ql-block">2)护板灰上苫2层~3层泥背。宫殿建筑多用麻刀泥,小式建筑多用滑秸(谷物成熟后脱粒后的秸秆)泥,每层泥背厚度不超过5cm。中腰节附近如泥背太厚,可事先将一些板瓦反扣在护板灰上,这些瓦叫做“垫囊瓦”,垫囊瓦既可以减轻屋面的重量,又可以防止因泥背太厚而造成开裂。每苫盖完一层泥背后,要用“杏儿拍手”进行“拍背”。拍背可以使泥背变得密实,是一道十分关键的工序。</p><p class="ql-block">3)在泥背上苫2层一4层大麻刀月白灰,灰背每层的厚度不应超3cm。苫完每层后要反复赶轧坚实,再苫下一层。</p><p class="ql-block">4)在月白灰背上开始苫青灰背。青灰背也用大麻刀月白灰,但须反复刷青浆和轧背,赶轧的次数不少于“三浆三轧”。</p> <p class="ql-block">平台屋顶苫背 </p><p class="ql-block">1)在木望板上抹1cm-2cm厚的护板灰。如果苫背基层为席箔、苇箔等其他作法,则不用护板灰。 </p><p class="ql-block">2)在护板灰上苫2层一3层泥背。宫廷建筑用麻刀泥,小式建筑用滑秸泥。每层泥背厚度不超过5cm。每苫完一层后,都要拍背。 </p><p class="ql-block">3)在泥背上苫2层一4层麻刀月白灰,每层灰背的厚度不超过3cm。每层苫完后,要反复赶轧坚实后再开始苫下一层。 </p><p class="ql-block">4)苫青灰背。分段苫抹用厚2cm-3cm的麻刀月白灰,每次抹的不要太宽,然后开始“拍麻刀”(关键点是:麻刀绒铺匀,灰背不露麻)。</p> <p class="ql-block">苫背的施工现场</p> <p class="ql-block">2.4 瓦屋面 </p><p class="ql-block">2.4.1 瓦的定义:一般指粘土瓦。以粘土(包括页岩、煤矸石等粉料)为主要原料,经泥料处理、 成型、 干燥和焙烧而制成。中国瓦的生产比砖早。瓦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说文》中:“瓦,土器已烧之总名。象形也。”“凡土器未烧之素皆谓之胚,以烧皆谓之瓦”由此可以发现,瓦的最初含义是对陶器的总称。后来随着制陶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各种造型的瓦件,瓦才逐渐演变为专用的建筑屋顶构件名称。</p><p class="ql-block">2.4.2 瓦依据材料分类:以瓦的材料来分类有青瓦、琉璃瓦、石板瓦、铜瓦、铁瓦、银瓦等多种种类。</p> <p class="ql-block">青瓦:是指不上釉的青灰色的瓦,它是瓦件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瓦,在清代北方官式建筑中也称为布瓦(片瓦)。青瓦是用泥土烧制成的,具体制作时先用泥土加入清水做成泥浆,然后再制成圆形的陶坯,再把坯筒剖成两部分,入窑烧制,这就制成了青瓦。青瓦可以做成板瓦形式,也可以做成筒瓦形式。</p> <p class="ql-block">青瓦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琉璃瓦:又称缥瓦,是在陶瓦表面施彩色釉而制成的一种瓦。其颜色有黄、绿、蓝、黑等多种,属于比较高贵的瓦。琉璃瓦最早见于汉明器上,颜色鲜艳,富丽堂皇,到南北朝时琉璃瓦已用于建筑的屋顶上了,唐宋以后琉璃瓦逐渐盛行,并存有实物可证;明清时代开始大量使用琉璃瓦。此时,琉璃瓦被大量用于宫殿建筑。</p><p class="ql-block">琉璃瓦作为一种瓦件,应用在我国古代建筑上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琉璃瓦作为一种特殊瓦件,一般平民是不可使用的,只有在宫殿建筑和庙宇建筑上才可以使用。在这些建筑中也有着特殊规定,以规则最严厉的清朝来说,黄色的琉璃瓦只有皇宫和庙宇的重要建筑才可以使用,基本为皇家专用。绿色稍次与黄色,用于亲王、世子、郡王等这些政治等级稍次的贵族阶级的建筑屋顶上。</p> <p class="ql-block">黄色琉璃瓦构件</p> <p class="ql-block">琉璃瓦屋顶</p> <p class="ql-block">  石板瓦:石板瓦本是石片而并非瓦,由于是铺设在屋面上作为瓦件使用,并且作用等同瓦件,所以称为“瓦”。石板瓦的做法是将小块较规整的薄石片有序地排列在屋面上,它是一种民间建筑中使用的瓦作。用石板瓦铺设屋面的建筑称为“石板房”。</p> <p class="ql-block">石板瓦屋顶</p> <p class="ql-block">  金属瓦:铜瓦、铁瓦、银瓦,都被称为金属瓦,它们分别是用铜片、铁片、银片做成瓦的形式覆盖在建筑屋顶上,这种金属瓦的使用多见于宗教建筑上,极少见于民居。</p> <p class="ql-block">铜瓦</p> <p class="ql-block">金瓦:并不是说整个瓦全部是由金子做成的,而是在铜瓦上包以赤金的瓦,鱼鳞状,钉在屋顶望板上,清代常将它用于喇嘛庙建筑。</p> <p class="ql-block">金色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木瓦、竹瓦:一般应用在一些民宅建筑的屋顶上,而且这些民宅所在的地方竹、木材料都较多,所以才使用这些材料作屋瓦。现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偏远山村,仍然有使用木瓦、竹瓦的建筑存在。</p> <p class="ql-block">竹瓦的屋顶</p> <p class="ql-block">  明瓦: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瓦,它是用蛎、蚌之类的壳磨制成的薄片,多嵌在窗户和天棚上,通透明亮、利于采光。 </p> <p class="ql-block">明瓦屋顶</p> <p class="ql-block">2.4.3 瓦的用途和形状分类: 板瓦,筒瓦,瓦当,滴水等。</p> <p class="ql-block">  1)板瓦:板瓦是横断面小于半圆的弧形,并且瓦的前端比后端稍稍窄一些的瓦。据考证,西周时期的板瓦长约55cm,宽近30cm,而清代时期的板瓦长宽只有20cm左右,尺寸的逐渐减小主要出于实际需要,一是便于施工,二是破裂时易于更换。 </p><p class="ql-block">2)筒瓦:筒瓦是一种横截面为半圆筒凸形的散水避水瓦,瓦的后尾由接头榫(称为熊背)。它是盖在两条板瓦垄之间空当(称为蚰蜒当)上,一般通称为“盖瓦”。由若干筒瓦纵向由下而上首尾相接而成的凸形垄梗,称为“盖瓦垄”,它是散水避水的导水梗。 </p><p class="ql-block">3)瓦当(勾头):在屋面上覆盖瓦缝的筒瓦,其最下面一块有半圆形或圆形的端头装饰,这就是“瓦当”,也称为“瓦当”、“勾头”。瓦当最早见于西周晚期,其后经过不断发展与变化,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形象。 </p><p class="ql-block">4)滴水:在建筑物屋顶仰瓦形成的瓦沟的最下面,有一块特制的瓦,叫做“滴水”。目前可知的最早的滴水形象见于唐代的绘画和石刻。宋、辽时期滴水多用重唇板瓦,明清时期渐渐演变发展成为如意形滴水。 </p><p class="ql-block">5)花边瓦:小式瓦作的建筑物中,滴水大多为略有卷边的花边瓦。不论滴水的整体造型是如意形还是花边瓦,其表面的纹样在明清时都是非常丰富的。 </p><p class="ql-block">6)鱼鳞瓦:就是瓦片形状有若鱼鳞,与普遍常见的近似方形或长方形的瓦不同,瓦形线条更为优美。用鱼鳞瓦铺设屋面,一样整齐有序,又显得非常特别。 </p><p class="ql-block">7)缅瓦:是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民族和寺庙中使用的一种瓦。缅瓦的特点是其断面几乎为一条直线,而平面近似方形。</p> <p class="ql-block">根据瓦的形状分类</p> <p class="ql-block">2.4.4 瓦作 </p><p class="ql-block"> 定义:指中国古代建筑屋面工程作业。 </p> <p class="ql-block">  分类:型制上可分为“大式”和“小式”两大类。 </p><p class="ql-block"> 1)大式瓦作是房屋瓦作的形制之一,多用于宫殿宇等建筑。大式瓦作的特点就是用筒瓦骑缝;屋脊上有特制的脊瓦,同时脊上还有吻兽等装饰构件。大式瓦作从材料上来说,除了可以使用青瓦之外,还能使用琉璃瓦。 </p><p class="ql-block"> 2)小式瓦作房屋瓦作的形制之一,是与大式瓦作相对而言的。小式瓦作主要在不重要的、一般的建筑中使用。小式瓦作的特点是多用板瓦(小青瓦),作为合瓦使用,也有极少数使用筒瓦作为合瓦的;屋脊上没有吻兽等装饰构件。小式瓦作从材料上来说,只能使用青瓦,也就是“黑活”。</p> <p class="ql-block">瓦屋面铺设方式</p> <p class="ql-block">仰瓦示意图 </p> <p class="ql-block">合瓦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1)仰瓦:就是在铺设建筑屋面的时候,将瓦的四面向上,或者说,建筑屋面上的四面向上的瓦,就称为“仰瓦”。仰瓦一般不用筒瓦的形式。 </p><p class="ql-block"> 2)合瓦:是相对仰瓦而言的,也就是铺设屋面时,凹面朝下的瓦。合瓦盖合在每两列仰瓦之间的缝隙上,以防雨水渗入屋瓦下腐蚀木质的梁架。合瓦可以是板瓦,也可以用筒瓦,但要依据建筑等级而定,普通民宅房屋一般只能用板瓦,而上等官家房屋和皇家宫殿可以用板瓦也可以用筒瓦。 </p><p class="ql-block"> 3)仰合瓦:也称“仰合瓦盖瓦顶”。其形象就是板瓦和筒瓦或者板瓦和板瓦相对铺设,形成相合之势。在实际操作时,是先将仰瓦凹面朝上一列一列铺在苫背或椽子上,然后一列一列的仰瓦和仰瓦之间覆以盖瓦(即合瓦),仰瓦和合瓦合成“仰合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