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万里图》的艺术格局(5)

长江

<p class="ql-block">四、个性</p><p class="ql-block">绘画艺术里,画家与画家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自各自艺术教育背景不同、绘画艺术观也难免各具特色,加上长大的环境的独特性所塑造的情怀有别,还有各人与生具来的特有气质,等等因素使绘画界变得多姿多彩,各自以独特的绘画风格抒发其特有的艺术情怀。当代社会中,个性化的表现深受文明社会欢迎,这种潮流随处可见。商业中的这个牌子与那个牌子的产品设计特色清晰可辨。不同文化间又有对特色的不同偏好。作家们也在有意或无意中把握着自己的写作风格。建筑师们经常毫不犹豫地用建筑设计彰显他们各自的偏好和对建筑艺术不同的理解。这种强调个性的当代意识也同样渗透在绘画领域,使当今的画评家们不约而同地把个性和绘画风格看作评论的重要内容。</p><p class="ql-block">以传统中国山水画为本,融合西方绘画艺术,是我创作《长江万里图》的核心思想。吸收西画的明暗整体意识,运用西画的色彩关系感觉,再结合西方当代绘画艺术的平面意识,使自己在《长江万里图》的创作中彰显中西画融汇的画面个性。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一直很讲究云雾与山形成的虚实关系,所以,留白极为重要。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留白就是把云雾的部分保留下来不画任何色调,留下纸的白色。在《长江万里图》的创作中,我把云雾部分看成是画面的有形,而且是画面整体的构成部分,因此,云雾的形状与整个画面必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体,同时,云雾的颜色和明暗也根据具体画面的需要而采用不同的颜色和明暗。起卷和收卷处云雾是灰色的。龙虎山的云雾是以红色和紫色为主。腾王阁前面一段画面的云雾有强烈的蓝调子感觉。对云雾采取不同的描绘不是孤立的,它的意义在于与其他实景部分的山脉、树木、田野的色调和明暗相统一。在山的皴擦描写上我吸收西洋画的明暗法,把山体的立体感通过绘画真实的光线感表现出来。长江三峡这段画面的阴阳向背,是基于详尽刻画真实景观的山势体积而成,使山体的厚度和重量感如实跃然纸上。张家界天然的立方体式的山峰上,笔墨的方向追随着岩石的裂缝和机理,再加上光线的方向所形成明暗变化,使这段画面有着特强的立体感。西方绘画里印象派的技巧在《长江万里图》创作中也反复出现。高原部分的草原和大面积的云雾或水面,我都用很多墨点和色点,通过多次多层的处理使其更加丰富,更加有光的颤动感。在色彩点的运用上强调冷暖结合,墨点的运用上以浓淡干湿为组合,目的在于使画面具备独立的抽象画面美感。此外,我追随西方的透视学原理来构建现代化城市,使其场景壮观开阔,大小远近错落有致,尽显现代城市风貌。平面意识是现代西方绘画的重要考量因素,为此,在自己接受多年西方绘画教育的基础上自然地反映在《长江万里图》的创作上。这在传统绘画艺术的基础上进展而来的平面抽象美主导着自己的每个创作,形成了与西方当代绘画创作审美模式相一致的时代标志。《长江万里图》的创作在有意和无意间不断强调着上述的平面意识,使虚实具体化,或者说是当代艺术意识图形化。所谓具体化是当代绘画艺术的审美规律表现在实的形与虚的形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其内容同时重点包涵明暗关系、色彩关系、统一与对比、藏与露、过渡、呼应、等等的纯艺术层面。</p><p class="ql-block">写生对自己的创作模式有很大的影响。潜移默化中我对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细节以及不同地域山势及神韵特别重视,因而以大自然的真实视觉感为启发点,去除传统概念化的山水画创作习惯。首先,作为写实画的《长江万里图》从实景而来,这是我忠实于实景主要创作思想。从长江源头到出海,是由雪山高原、草原、河滩、九寨沟瀑布群、长江等一湾、玉龙雪山、虎跳峡、金沙江、乐山大佛、重庆、三峡、三峡水坝(二○○○年建筑工地实景)、神农架原始森林、梯田、宜昌葛洲坝、岳阳楼、洞庭湖、张家界、武汉与黄鹤楼、湖口、滕王阁、鄱阳湖、龙虎山、安徽民居的宏村、黄山、九华山、太湖、苏州园林、江南水乡、上海、普陀山等实景组成。在艺术处理上虽然更多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在描写景观上我更加重视实景细节和神韵,使不同地域的山水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摆脱刻板,脱离现实,没有变化,千篇一律的创作方法。苍茫壮阔的高原雪山,险峻雄浑的三峡,奇秀飘逸的黄山,各自争相赞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除忠诚于大自然以外,充分调动创作中的个人主观能动性,把自己对艺术的认识具体化,寄托艺术情怀,是《长江万里图》创作的另一面。绘画毕竟是视觉艺术,所以夸张或强化视觉效果显得尤为重要。九寨沟有一段六米长的杉树林,我主观地把全部的主干保留宣纸的白色,使其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三峡里的瞿塘峡背后四十五度角走向的一道云,在周围深色调的衬托下有一种奇妙的景观感。黄山松林的主观编排强化了虚与实的相互作用,同时又抒发了自己对平面艺术的理解。此外,在寄情方面,有开卷和收卷处的象征主义构思,以及对佛像和观音像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长江流域文化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九寨沟延绵十二米长的瀑布群组合夸张地揭示了自己对浪漫主义创作的偏好。从概念的角度看,忠诚于大自然,或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改造和升华具体景观的寄情都是对传统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去概念化。</p><p class="ql-block">随着从事绘画艺术创作经验的增长,每位画家都有自己习惯上的用笔用墨,或者是习惯上比较偏爱的题材,这种个人化的画面形态,习惯上被称为个人绘画风格。中锋用笔是自己经过多年的创作实践而来,而且符合自己喜爱的用笔。圆浑的毛笔线条营造了山水画平静和富含内在力量感,符合道家思想里不张扬的境界。从传统中国画的角度看,线条是中国画的最重要表达方式之一,所以我理性地通过多线条的形式,同时使其有长有短,粗细各异,干湿有别,浓淡相间来表达长江流域丰富多彩的山山水水和人文景观。多线条的结合,从纯绘画的角度,有一种强烈的机理感,从而使画面在物象的基础上同时显现抽象美感。此外,在多线条的基础上我用多层次的点染逐渐累积成符合自己要求的色彩与明暗,令线条与实景融为一体,目的在于降低线条的视觉强度从而达成画面的和谐。也许是个人的爱好和对西画的理解,在大面积处理色彩和明暗时我偏爱使用染的方法,通过多层的墨点墨块形成有印象派感觉和厚度的面来追求画面美。正因为这个技法,它很好地使我非常自如的追求画面整体感以及表现任何符合自己审美追求的场景与气氛。笔墨须随时代,同样我认为色彩也须随时代。在山水画的创作中我不追随传统上简单又公式化的色彩运用方式,相反我会追随内心对画面的感受,自由地使用鲜艳的色彩。当今时代处处充满五颜六色,缤纷争艳,因此,色彩丰富的山水画符合当今的文化现实。《长江万里图》源头部分以纯蓝色画天空,衬托雪山的洁白,纯紫色为基调营造黄山与云海的奇妙,大面积的纯红色写龙虎山及其天空,还有用纯黄色记录上海六、七十年代的工厂大厦和集体宿舍楼等等。这些鲜艳的色彩表述不仅仅是个性显现,同时又是摆脱传统山水画用色灰暗的习惯。</p><p class="ql-block">绘画艺术创作的个性往往反映在两个层面,创作理念上的理解和追求,以及习惯上技法的表现。《长江万里图》的创作中有机地结合西画,通过写生和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摆脱传统山水画创作的概念化,在笔法上以中锋用笔为主,使多线条组合融合于多层次的点染中,更配予鲜艳的色彩,是自己创作中有意或无意地在过去艺术教育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艺术个性。</p><p class="ql-block">《长江万里图》创作的背后是在一个有意或无意的艺术理想架构中展开的,其中表达了自己的中国山水画艺术观。这些架构性的艺术理想,无疑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给予自己的艺术教育和文化熏陶的结果。虽然这只是一幅长卷,但其中所记录的是自己对中西绘画艺术的理解和解读。在平淡自然的一笔一画里道出自己的绘画艺术信念,也就是在创作中把握创造性、艺术性、承传性、个性这四个要素。纵观人类历史,每个时代人们有每个时代特有的追求和信念,所以,创造性、艺术性、承传性、个性这四个要素不仅是自已的绘画艺术理想和诉求,同时,更重要的这也是当代社会人们对各个领域追求的一种共性。我相信,一个时代的艺术,作为文化的隶属,必然反映该特定时代的文化特质。所以,绘画艺术状态,或深或浅,或强或弱,不会来源于画家的主观愿望,而是来源于画家自身涉入文化的深浅,尤其是对绘画艺术理解的宽度与深度。</p><p class="ql-block">二0一五年于广州 (在百度搜索 “长江万里图现代音乐” 可看到完整版本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