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如果问:五岳中的南岳在哪里?你肯定会回答:湖南的衡山呀!这也没错。可你知道吗,最早被敕封的南岳是安徽的天柱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据有关史料记载,中国五岳之封始于三皇伏羲之前的无怀氏,距今已有5000余年。那时天柱山已被封为南岳,名列五岳第二位。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南巡登临天柱山,筑坛祭岳。同行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汉武帝这次南巡活动:“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这里的“潜”指天柱山所在的潜山县。公元589年,隋文帝为开拓南疆,改封湖南衡山为南岳。但尽管如此,有关天柱山的历史人文被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是那么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癸卯年10月,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省文旅局及部分景区,为开拓旅游市场,联袂推出七仙女秋色王国千人游活动,我就是带着这种寻古探幽的情愫,于当月底随陕南石泉旅行团一行15人与陕西黄陵旅游团合并后,游览了这座传奇的天柱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天柱山又名“少华山”、“皖公山”,位于长江北岸的安徽省潜山市境内,其主峰海拔1489.8米,高耸挺立,如擎天一柱,因而称为天柱峰,山也因此而得名。该景区面积为82.46平方公里,分为三祖寺、九井河、虎头崖、马祖庵、主峰、后山、龙潭、大龙窝八大景区。其中,主峰景区是天柱山的精华游览区,面积8.2平方公里,分为东关、西关、南关、北关和总关五大区域,素有“东关险,西关秀,南关神秘北关幽,总关险阻愁猿猴”之说。跟团旅游不可能整个景区都游遍,能涉足一些精华之处就不错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按照导游的引导,我们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乘坐大龙窝索道至振衣岗下缆车,然后徒步登山。为啥有“振衣岗”之称呢?原来与古代先民朝山时的习俗有关。天柱山在历史上被道教、佛教视为宝地。道家把天下名山洞府封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天柱山为第十四洞天,第五十七福地。道书所载:“天下有八天柱,中国有三,潜其一也。”可见天柱山在道家眼里具有极其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据说东汉名道左慈就在此“炼丹得道”,故而从南北朝起,道家先后在天柱山建过五岳祠、灵仙观(真源宫)、天祚宫等著名道观,其中真源宫曾拥有道房360多间。佛教的二祖、三祖、四祖,都曾把此山作为传授衣钵之所。在这里先后建起过三祖寺、天柱寺、佛光寺等著名佛刹72座。鼎盛的唐宋时期曾有“三千道人八百僧”之说,方圆数百里的善男信女,来此朝仙谒圣者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宋舒州太守陆修曾吟“碧瓦朱栏拥绛霄,紫云深绕宝风飘”诗句,状写当时殿宇辉煌,烟云缭绕的盛况。宋后,多数寺观毁于兵火,或圯于废弃,虽有修复,终不能再现前朝之盛。现山中尚存三祖一寺4庵,近年经陆续修整,佛教活动已恢复正常。千百年来,众多名道高僧在此讲经传道,采药炼丹,留下许多奇妙传说,给天柱山增添一层神幻色彩。于是人们前来朝山敬神之前,通常会在这里停顿整理衣冠,以示庄重和虔诚,由此“振衣岗”而得名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振衣岗海拔1330米,从这里徒步上山,虽然离1489.8米的天柱山主峰只有近160米的直线距离,但登山石级绕险开凿,曲里拐弯,里程长达两公里多,且陡峭难行,没有一定体力和毅力,是难以完成登顶的。难怪景区每年要举行天柱山国际登山大会、登天节等活动,激励游客的参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尊崇历史礼仪,我也拍拍衣冠,扣好领口,戴正帽子,以示庄重与敬意,然后随大家一道向上攀行。世说天柱山有“峰雄、石奇、洞幽、水秀”四绝。走着走着,四绝从周围不同地方映入眼帘:瞧,左边铁壁悬崖之上,生长着一棵松树,名曰天柱松,已有800年的树龄,它独立挺拔,与主峰相望而正直之气相近,成为天柱山十大名松之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攀行间眼前不远,又见峡谷巨崖松林之中,隐藏着一个石窝,旁卧一石,形似恋窝之鸟,又似灰鸽抱窝,俗称“鸽子下蛋”,人们又称之为“三月鸟”。再看右边奇石嶙峋,各种形态的古松扎根在奇石之中,树冠大小各异,但却虹枝虬茎,沧桑难隐,形成峭壁挂松的奇妙景观,展示着刚柔相济的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继续向上攀行,但见路边矗立着一尊巨石,翘起长长的鼻子,好像吸足了水分的亚洲象,欢快仰啸的样子,原来这就是大象石。山上还有一尊大象石,与其不同的是看不到它的鼻子,其缘由是它正在吸水,鼻子当然看不见了。由此构成一个翘鼻仰啸,一个低头汲水,好一个鬼斧神工的人间万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突然导游右指:看,那就是皖公神像!顺着他的指的方向前望去,只见凹凸石岩形成的人脸侧面,有鼻子有眼,倒也几分神似。史载春秋时期有一个皖国,位于今天安徽省潜山县到安庆一带,皖公是皖国的君主,在位时廉洁、爱民,被尊称为皖伯,后人视为安徽的人文始祖。传说,皖公逝后的神灵在天柱山作化石岩神像,与皖山相濡以沫,沧桑千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正因为如此,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诗仙李白游山问道,渡江到皖西时,听到这个故事后,挥笔写下《江上望皖公山》一诗:“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青冥皖公山,巉绝称人意……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全诗十二句,可以说字字珍珠,笔笔含情。又二年,(公元750年)李白在游访庐山的同时,再次游览了天柱山,终于还其“欲往心莫遂”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攀登天柱山,越往上通道越艰险,须先后经过“通天谷”、“神秘谷”、“天宫”等险阻,时而拽着绳子上,时而仰望“天宫”入云,把人带入一个神秘的世界。看:通天谷怪石嶙峋,交互叠架,天然形成石门、石厅、石洞,曲径幽深,变幻多样;神秘谷巨石交错,危洞幽深,洞穴悬石,形态各异,有牖,有庭,有门,有石梯,有石栏,狭窄低矮处,游人都得屈身匍行、“低眉折腰”。“迷宫”、“逍遥宫”,俨然一个大厅,实为道家的洞天福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身入洞中,不辨南北,不知晴阴,洞外只闻其声,不见游人,难免失魄迷魂,压抑沉闷。但一出洞口,见到光明,又使人激动欣喜,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解放感陡然升起。然而这还是天柱山的星星点点,据天柱山管理部门考察,整个景区已经命名的景点有46峰、17岭、7岗、18崖、14岩、7关、22洞之多......</p> <p class="ql-block"> 九九归真,我们终于攀上了天柱山顶,只见峰顶宽平,有二池,一方一圆,深不盈尺,不溢不涸,真是奇妙至极!放眼四周,风习习,雾朦朦,一览众山低;此刻对面的天柱峰凌空耸立,一柱擎天,浑身石骨,嶙峋奇绝,瑰玮秀丽,如柱、如锥、如炬、如剑、又如生花妙笔,写不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难怪历代达官名宦,文人雅士对天柱山赞美如云:</p><p class="ql-block">李白:“太微星斗拱琼宫,圣祖琳宫鎮九垓”</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穷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朱熹:“凭虚举鸾鹤,举步烟云绕。天下有奇山,争似此山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众口赞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天柱归来不看峰”。</p> <p class="ql-block"> 1982年11月,国务院批准天柱山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11年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天柱山为5A级旅游景区。 2011年9月天柱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p><p class="ql-block"> 游天柱山,寻幽探古,想此山被废封而不怨不言,豁达处之,此乃天柱山文化之深邃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