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未曾开放的北京西黄寺博物馆

董萍

<p class="ql-block">2024.11.2日无意中翻到手机收藏夹中西黄寺预约小程序,点进去一看12~16点有一张预约票,曾预约过几次都告罄,今天居然剩一张票,赶紧预约。一看时间已经快十一点了,立马简单吃午饭。出门坐地铁8号线,安华桥下车走了将近一公里到达位于黄寺大街11号的西黄寺。</p> <p class="ql-block">扫码通过,工作人员对我说,拿老年卡可以不预约,嘿!老年人不用预约,要知道我早来了。</p> <p class="ql-block">西黄寺,又称达赖庙,始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始建清净化城塔院,是清初北京最早建立的藏传佛教皇家寺院之一。</p><p class="ql-block">西黄寺现仅存清净化城塔院,占地面积190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南北向的长方形,由三进院落组成。原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排列有牌坊、单拱石桥、前殿、钟鼓楼、垂花门、正殿、清净化城塔、后罩楼。现牌坊、单拱石桥、钟鼓楼以及后罩楼均已无存。西黄寺对研究清朝藏传佛教有着较为重要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从山门进入,映入眼帘的是左鼓楼右钟楼,中间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导览牌</p><p class="ql-block">西黄寺是清代由理藩院直辖的重要皇家寺院,作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北京的驻锡地,在藏传佛教界具有重要影响。数百年来,成为清中央政府联系西藏地方的重要纽带,见证了自古以来西藏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黄寺始建于公元1651年(清顺治八年),1652年建成,是清政府为迎接第五世达赖喇嘛而建的。公元17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东行为乾隆帝祝寿,来京后驻锡于此,后在此圆寂。乾隆在西黄寺西侧建清净化城塔及塔院,即今日西黄寺。1987年经十世班禅、赵朴初建议,中央批准,在此创办了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面阔三间,共有十八根殿柱支撑殿顶,大殿正中供布袋和尚,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像:东方持国天王,手执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手执宝剑;西方广目天王,手执水蛇;北方多闻天王,手执宝幢。</p><p class="ql-block">天王殿供奉佛像大致相同,但这座天王殿弥勒佛背后不是韦陀像,而是达摩多罗居士像。</p> <p class="ql-block">穿过天王殿,两排松树甬道直对着垂花门。</p> <p class="ql-block">垂花门始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系楠木结构,造型别致、典雅,融藏、汉建筑风格于一体。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而成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并彩绘为花瓣形式,故曰垂花门。复建于2008年。</p> <p class="ql-block">如意抱鼓石</p> <p class="ql-block">西黄寺重修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垂花门背后</p> <p class="ql-block">西配殿“十世班禅大师专题展”</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1938-1989),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国务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藏传佛教的杰出领袖,历任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二、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十世班禅一生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继承和发扬历世班禅的爱国爱教传统,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反对一切分裂主义行径,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实现人民幸福做出了光辉业绩,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首任院长的十世班禅,为加强对佛学院的管理,特意将西黄寺清净化城塔院西配殿改建为自己的办公室,坚持经常来院办公,处理院务。十世班禅为高级佛学院的筹建做了大量工作;为高级佛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对高级佛学院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我们在他曾经的办公地点举办此次展览,以纪念他的爱国情怀,学习并继承他热爱祖国、反对分裂、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胸怀。</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出生寻访</p><p class="ql-block">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乳名官保慈丹,1938年2月3日(藏历第十六绕迥土虎年正月初三)生于青海省循化县文都乡麻日村一户藏族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名叫尧西·古公才旦,母亲名叫尧西·索朗卓玛。十世班禅的远祖出自西藏日喀则萨迦昆氏家族。</p><p class="ql-block">1937年12月1日,九世班禅在青海玉树结古寺圆寂。班禅堪布会议厅于1941年4月呈报《班禅行辕善后办法》,报请国民政府批准班禅灵童寻访。1942年3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了"徵认班禅呼毕勒罕办法",决定按历史定制,经金瓶掣签最后确定十世班禅。此后,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和青海的班禅行辕都相继派员分赴各地寻访,并将包括官保慈丹在内五位候选灵童者的岁数、姓名及家世先行转报中央政府。</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中央政府认定</p> <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国民政府派专使关吉玉到青海塔尔寺为十世班禅主持坐床典礼</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班禅世系</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爱国爱教维护祖国统一</p><p class="ql-block">十世班禅一生爱国爱教、维护统一,在历次反分裂斗争中旗帜鲜明、立场坚定。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十世班禅即致电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表明了拥护中央人民政府的鲜明态度。他的一生始终如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长期真诚与党同舟共济、肝胆相照,并经常教诲各界爱国人士和广大信众听党话、跟党走,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切实将爱国爱教,维护统一作为自己一生付诸实践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设宴祝贺"十七条协议"的签订,十世班禅受邀参加了宴会。</p> <p class="ql-block">1954年9月,十世班禅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言。</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反对分裂</p><p class="ql-block">1959年3月10日,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在国际反华势力的唆使下发动叛乱,十世班禅于19日致电西藏工委和西藏军区,愤怒谴责叛乱罪行,表示要确保日喀则城区安全,坚决支持并配合人民解放军平息叛乱。3月28日,国务院发布命令,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十世班禅任代理主任委员。同日,十世班禅代表西藏僧俗人民致电中央,表示"西藏上层反动集团罪行为国法所不容"。</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正本清源力推改革</p><p class="ql-block">十世班禅作为藏传佛教的杰出领袖,一贯强调佛教教义的核心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他教育广大僧尼要遵守国家法律和佛教教规,做爱国爱教的好信徒。改革开放后,根据藏传佛教寺庙管理实际,经中央批准,十世班禅在扎什伦布寺开展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试点工作,寺庙民主管理试点的开展,在依法加强对寺庙和宗教事务的管理,建立藏传佛教正常秩序方面所做的工作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对推动藏传佛教寺庙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创新管理模式,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为探索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1985年9月,十世班禅在哲蚌寺视察寺庙工作。</p> <p class="ql-block">重视中国藏语系教育</p> <p class="ql-block">1987年8月31日</p><p class="ql-block">十世班禅与赵朴初先生在记者招待会上介绍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筹备成立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 绍隆佛种 倡建现代佛学院</p><p class="ql-block">十世班禅非常重视藏传佛教僧才培养,主张探索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化学经制度,希望培养出一批政治上爱国守法,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宗教上有一定造诣的佛教知识分子。1987年9月1日,经十世班禅与赵朴初先生建议中央批准,在西黄寺建立了我国藏传佛教的最高学府"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由十世班禅担任首任院长。三十余年来,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培养了一大批爱国爱教的高素质僧才,为藏传佛教的有序传承、为藏传佛教的中国化、为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心系民生</p><p class="ql-block">十世班禅一生不仅把热爱人民、关怀群众与爱国爱教统一起来而且始终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他身体力行的把"普度众生"同为人民服务结合起来,经常鼓励和要求广大僧众,多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民族、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好事情。十世班禅以国家领导人和宗教领袖的双重身份,深入民族地区视察和访问,所到之处,嘘寒问暖,解决实际问题。视察中,总是自觉地宣传党的统战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其他各项方针政策。1978年至1989年的十年间,他不辞辛劳地12次到西藏、青海、四川等地视察工作,极大地鼓舞和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第五单元对外交流</p><p class="ql-block">十世班禅担任国家领导人期间,率全国人大代表团访问过尼泊尔、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在历次对外交流中,他始终不渝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反对分裂,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十世班禅还积极向国际友人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世界各地播撒友好情谊的种子,令更多国际友人了解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赢得了各国人民的尊敬。</p> <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猝然圆寂后继有人</p><p class="ql-block">1989年1月9日,十世班禅到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主持五世到九世班禅合葬灵塔祀殿开光典礼活动,因操劳过度,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于1月28日在日喀则市圆寂,享年51岁。1995年,遵循历史定制和宗教仪轨,经中央批准金瓶掣签,第十一世班禅乘愿而来,成功传承了十世班禅未竟的事业,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健康成长,深得群众拥戴。</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班禅作为藏传佛教的杰出领袖,他热爱自己信仰的宗教;作为藏民族的优秀代表,他热爱自己的民族;</p><p class="ql-block">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热爱祖国;作为党的忠诚朋友,他热爱中国共产党。把爱教、爱民族和爱国、爱党完美地统一起来,这正是班禅一生的写照。悲大师之示寂,冀乘愿之再来。</p><p class="ql-block">我们要完成班禅未竟的事业,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为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作出新的贡献。</p><p class="ql-block">-﹣习仲勋</p><p class="ql-block">"深切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班禅"</p><p class="ql-block">1989年2月20日《人民日报》</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为1927年九世班禅大师组织重修西黄寺时所建。殿内正中为班禅大师法座,西侧分别供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东侧分别供奉强巴佛、十一面观音菩萨、卡萨尔巴尼观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牌坊</span></p><p class="ql-block">石牌坊位于清净化城塔前后两侧,各有一座四柱三楼通体为汉玉雕成的石牌坊,楼顶为庑殿式,下施斗拱,额枋浮雕龙凤和藏文经咒;两边楼柱面上高浮雕缠枝八宝,正楼柱面阴刻乾隆帝书楹联。石柱和抱框为整石雕成,以横交三幅云的丁头拱雀替承托额枋,柱脚用浮雕莲瓣串珠夹柱石,中间铜以铁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净化城塔</p><p class="ql-block">清净化城塔为汉白玉砌筑,中心为一座高1.6米的藏式佛塔,建于一个高3米的台基上。塔的下部是一层八角形须弥座式的塔基,上下枋部位饰以卷草、彩云、双凤、莲瓣等纹饰,柬腰部位八面各雕佛传故事画一幅,转角处各雕一座力士像。其上又有一层满雕流云和小坐佛的须弥座,其上承托着覆钵式塔身。塔身正面辟一佛龛,龛内浮雕三世佛,龛旁分雕菩萨立像八尊。塔身以上又有一层折角须弥座,座上为铜鎏金莲座,相轮和宝瓶组成的塔刹。藏式主塔的四隅,各有高约 7米的密檐式经幢一座,上刻经咒,并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纪年。四座经幢和主塔组成金刚宝座式塔。塔前左右分列石犼一对,昂首吐舌,身侧附短翼蹲于石须弥座上 。</p> <p class="ql-block">三世佛浮雕</p> <p class="ql-block">两个喇嘛口中念念有词的转塔</p> <p class="ql-block">朝天吼,又称望天吼,为清净化城塔之护塔兽。</p> <p class="ql-block">北牌坊</p> <p class="ql-block">藏经殿又称后罩楼,两层建筑,共计房间50间,一层名为藏经殿,殿内很大,藏有很多的经书,殿内灯光昏黄,给人有几分神圣感,两侧整齐的摆放着经文和经书,颇有身处西藏寺庙中的感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层是班禅行宫,现不对外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慧香阁,又称后罩楼,位于清净化城塔北侧,为西黄寺清净化城塔院的最后部分。共二十一间,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焚毁,1956年在原基址上新建了二十一间平房。现建筑为2008年复建。复建后的慧香阁恢复了历史原貌,两层共计房屋五十间。一层有藏经殿等;二层为班禅行宫。</p> <p class="ql-block">柿子树枝条直直的向上窜,感觉高过了屋顶。</p> <p class="ql-block">藏经殿右边第一展室:六世班禅与西黄寺</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巴丹益希,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佛教领袖之一。他的一生,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维护国家主权,抵制外来侵略,做出过重要贡献。他悉心教导八世达赖,支持清廷拟定的《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弘扬藏传佛教,维护中央政府权威,拒绝东印度公司代表无理要求。</p><p class="ql-block">1780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经万里跋涉,从后藏日喀则到达承德朝觐乾隆皇帝,并参加了乾隆皇帝的七旬万寿庆典。</span>他不辞劳苦,跋山涉水,千里迢迢亲临承德、北京朝觐,成为他一爱国行迹的光辉顶峰,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团结,写下了闪亮的一章。</p><p class="ql-block">在京期间不幸染上天花,是年因病圆寂于北京西黄寺。</p><p class="ql-block">此像是乾隆帝为纪念六世班禅钦命宫廷画师绘制的。</p> <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印章</p><p class="ql-block">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寿辰,六世班禅大师在承德率领随员为其诵无量寿经,献礼致敬。乾隆皇帝赐给大师这颗银印。印文为"敕封班禅额尔德尼之宝",满、藏、汉、蒙四体合璧。这是赐给班禅唯一称宝的印章。</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赐给六世班禅的银印。</p> <p class="ql-block">一代高僧倾心向内</p><p class="ql-block">灵童转世</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巴丹益希1738年生于今西藏南木林县。五世班禅圆寂后,1740年经七世达赖会同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共同认其为转世灵童,经驻藏大臣纪山向乾隆皇帝报告,获得批准。1741年在扎什伦布寺坐床。</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册封六世班禅额尔德尼金册满文底稿及汉译文</p> <p class="ql-block">调停争端</p><p class="ql-block">177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与不丹发生战争,不丹国王请六世班禅写信调解。英国驻印总督哈斯汀士利用这一机会,派遣东印公司职员英国人波格尔擅自闯到扎什伦布寺见六世班禅。</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对波格尔强调不丹是中国藩属,而西藏属中国领土,一切要听从中国大皇帝的圣旨办事。对波格尔提出的英国与西藏建立联系、英方与西藏自由通商、请求介绍到拉萨见驻藏大臣并在拉萨设立代表等要求,一律加以拒绝,使波格尔的计划未能得逞。</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面对英国的压力,在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寿辰之际,他请求晋京朝觐祝寿,得到了乾隆皇帝批准。</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的东行之旅,不但凝聚了笃信藏传佛教的蒙古族人之心,更向外宣告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密切联系,同时也以实际行动特别向英国东印度公司昭示了西藏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p> <p class="ql-block">进京朝觐</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自后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启程,经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至西宁塔尔寺,又过阿拉善、岱海到多伦诺尔;路线从现今的日喀则地区开始经青海、甘肃、内蒙、河北四省区,这一行程将满、蒙、藏、汉、回等各族人民的心凝聚在一起,国家统一,人心所向,是中华各民族团结的最好例证。</p> <p class="ql-block">承德祝寿</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一行到达承德,在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中,向乾隆皇帝敬献哈达、无量寿佛等贡品,皇帝上前握住班禅的手用藏语问候道:"长途跋涉,必感辛苦",六世班禅答:"远叨圣恩,一路平安"。皇帝又说:"现正值朕七十岁喜庆之时,喇嘛你乘兴而来,我心里很高兴。这对佛法和众生都非常有益,这里的人不分贵贱对你的到来都非常高兴。"六世班禅敬献给皇帝的礼物有佛像、曼扎、吉祥八宝、嘎巴拉法器等物;乾隆皇帝回赠给六世班禅的礼物有珍珠、念珠、珊瑚、玉如意等物。</p> <p class="ql-block">承德须弥福寿之庙</p> <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觐见礼物</p> <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奏书</p><p class="ql-block">藏文奏书用金墨两色书写。内容前半部是颂词,最后以恭进礼单作为结束。奏书表达了六世班禅大师代表西藏僧众对乾隆皇帝的颂扬与祝愿,衷心感谢皇帝对藏传佛教的扶植,表达他们一心拥戴清朝中央政府的心情。图为汉文奏书及藏文礼单。</p> <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进林大利益铜铃杆(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大利益铜铃杵</p><p class="ql-block">金刚铃、杵为藏传佛教常用法器。此组铃、杵之金刚铃,其柄鎏金,柄顶是四只摩羯鱼组成的杵形,其下为佛首,铃上刻覆莲,莲瓣中刻六字真言,下为一圈金刚杵,做工精致,典型宫中文物。金刚杵,四面以四只摩羯鱼自莲花瓣向外,成五股集于顶端。盒上藏。满、蒙、汉文款"班臣额尔德尼恭进,大利益铜铃杵。"为1780年,六世班禅进京朝觐留下见证。</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正大光明"</p><p class="ql-block">此图为乾隆年间由宫廷画师绘制而成的40幅分景图之一)</p> <p class="ql-block">上图:雍和宫万福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清南苑德寿寺示意图</p><p class="ql-block">德寿寺于民国年间被焚毁仅存两碑,碑文是清中央政府与西藏宗教领袖密切联系重要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大师不幸圆寂乾隆亲临凭吊</p><p class="ql-block">1780年11月2日下午,六世班禅在北京西黄寺因患天花治疗无效而圆寂,享年42岁。班禅遗体在黄寺停放了6天,供各界人士和佛教徒瞻仰。然后移置到由乾隆帝御赐的用黄金制造的天降金塔里。次年二月,六世班禅的灵塔运往扎什伦布寺,该寺僧众将御赐金塔供奉在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深厚情谊</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在京期间,正值其四十二岁寿辰,乾隆皇帝为表达对六世班禅的祝福,亲自创作了《祈寿长椿图》和《写寿班禅圣僧并赞》;六世班禅为乾隆皇帝祝七十大寿。乾隆皇帝为六世班禅的寿辰作画作诗,足见两人的深厚情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下图:扎什南捷,位于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内,是五世至九世班禅大师合葬灵塔殿;意为"吉祥的天国"</p> <p class="ql-block">《写寿班禅圣僧并赞》碑是乾隆皇帝为六世班禅大师祈寿而立。碑体正面有一颗巨大的大椿树,即著名的"祈寿长椿图",椿树上方刻有"四体文书"《写寿班禅圣僧并赞》诗,自左至右依次为满、蒙、藏、汉文。碑上图、诗均出自乾隆帝御笔。</p> <p class="ql-block">左:乾隆御书《清净化城塔记(满汉)》</p><p class="ql-block">右:乾隆御书《清净化城塔记(蒙藏)》</p> <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官装像唐卡</p> <p class="ql-block">廓尔喀入侵与金瓶掣签制度</p><p class="ql-block">颁行《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p><p class="ql-block">1780年,六世班禅在北京西黄寺圆寂,班禅的哥哥仲巴呼图克图护送班禅灵柩及乾隆皇帝和王公贵族供奉的大量金银宝物,返回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仲巴呼图克图有一同母异父的弟弟沙玛尔巴,素与仲巴呼图克图不睦,因垂涎清廷赏赐给六世班禅的金银宝物,勾结本与西藏地方存在着贸易及土地间隙的廓尔喀,称扎什伦布寺内尽是金银财宝,又将藏兵虚实相告,唆使其入侵劫掠。</p><p class="ql-block">1788年到1792年间,廓尔喀兵分别两次入侵西藏,一直打到扎什伦布寺,导致扎什伦布寺惨遭廓尔喀军洗劫,连册封六世班禅的金册也被抢走。</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决定大举出兵,派大将福康安攻入廓尔喀腹地,令其彻底臣服,不敢复萌故志。</p><p class="ql-block">1792年9月23日,廓尔喀请求投降清朝。福康安为整伤西藏吏制,奏请颁行《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确立了此后100余年间西藏的政治、军事、赋税等制度,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和职责更加明确和规范。</p> <p class="ql-block">金瓶掣签制度</p><p class="ql-block">1793年颁行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对活佛转世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明确规定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等大活佛的转世须由金瓶掣签认定,活佛进行分级管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的颁行,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p><p class="ql-block">遵照《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规定,西藏地方政府陆续完成了《西藏活佛名册》,将藏传佛教活佛划分为两个等级:大活佛和其他活佛。大活佛须在理藩院建档,向中央政府奏报,其转世采用金瓶掣签制度;其他活佛由地方政府管理。</p><p class="ql-block">历史上,自1793年金瓶掣签制度颁行以来,第十世、十一世、十二世达赖喇嘛由金瓶掣签认定,第九世、十三世、十四世达赖喇嘛经中央政府批准免于金瓶掣签;第八世、九世、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由金瓶掣签认定,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经中央政府批准免于金瓶掣签。</p> <p class="ql-block">金瓶通体以莲瓣纹、如意头纹、缠枝纹等图案组成,瓶口内插有签筒,筒内放置如意头象牙签五支,供寻找活佛和转世灵童时用。共两只,一只贮北京雍和宫,一只存拉萨大昭寺,同为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制。图中为拉萨大昭寺金瓶与象牙签。</p> <p class="ql-block">1995年11月29日,国务院代表罗干在拉萨大昭寺主持第十世班禅转世灵童金瓶掣签仪式。</p> <p class="ql-block">历史中的西黄寺</p><p class="ql-block">西黄寺位于北京德胜门外至安定门外,为清代重要皇家寺院。西黄寺始建于顺治八年(1651年),是在辽萧太后燕京行宫的基础上建造而成。清顺治帝敕令,将毗邻西黄寺东侧的普静禅林同时改建。由于二寺毗连,又同为藏传佛教寺院,故当时人们习惯称普静禅林为东黄寺。顺治九年正月(1652年),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接受顺治皇帝邀请,启程朝觐,年末抵达北京,为褒奖五世达赖喇嘛的爱国行动,清政府特拨白银九万两修缮西黄寺,供五世达赖喇嘛在京驻锡之用。在清王朝,西黄寺遂成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入京朝觐的驻锡地,也接待过一批批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入京朝贡的使臣和藏传佛教界一些领袖人物及著名的高僧大德。</p><p class="ql-block">1979年8月21日,北京市政府宣布西黄寺为北京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清净化城塔院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黄寺的历史,像一幅历史长卷,真实地记录了藏传佛教领袖人物爱国爱教、护国利民的不朽功绩;西黄寺的历史,又像一座历经沧桑的石碑,把中国各民族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强意志和美好心愿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让后人世世代代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依据日本东京帝室博物馆馆藏文物中1906年所拍摄的西黄寺内的照片可看出,大雄宝殿内供奉的是三世佛像及八大菩萨造像。这一点也符合史料中雍正元年(1723年)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重修西黄寺时所造的记载。</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之后是都纲殿,"都纲"是梵文的音译,意为"经堂",都纲殿即为讲经堂,是专供高僧大德和僧众诵经说法的地方,五世达赖和六世班禅都曾在此处讲经说法。都纲殿是西黄寺重要的宗教活动中心,凡是寺内有法会等大规模的诵经活动都要在此处举行。此建筑当初是专为五世达赖修建的起居之所,据《天咫偶闻》记载,都纲殿是仿五世达赖曾居住过的布达拉宫样式修建的,整个建筑为两层方楼,歇山式屋顶,楠木结构,有房共81间,上下两层及四周均有回廓相同。据载,五世达赖和六世班禅均居住过的卧室就在楼上正中,屋内陈设华丽,有很多藏传佛教的宝物及御赐之物等;都纲殿的前后都题有匾额、楹联,均为乾隆年间重修西黄寺后乾隆皇帝所题。</p> <p class="ql-block">汇宗梵宇都纲殿基座排水的螭兽</p><p class="ql-block">历史中的西黄寺汇宗梵宇位于清净化城塔院的东侧,建于顺治九年(1652年)清政府为迎接五世达赖喇嘛而特意建造的,其在清代一直担当着接待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及其贡使的特殊使命,从清代开始,它就是蒙藏宗教上层人士与祖国内地进行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桥梁,更是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进行政治联系的纽带,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西黄寺汇宗梵宇由南向北,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都纲殿等。</p> <p class="ql-block">汇宗梵宇最后面是僧舍建筑,据清《理藩院则例》的记载,西黄寺最早定员为108人,其僧舍不下60间。</p><p class="ql-block">通俗的说,西黄寺的这两套院落,汇宗梵宇是发挥其作用的主要院落,而清净化城塔院,是为纪念和见证六世班禅东行事迹和其功德的衣冠家。</p><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西黄寺这个远近闻名的藏传佛教胜地惨遭劫难,使这座寺院遭到了野蛮的践踏,从此日渐衰微。</p><p class="ql-block">历史中西黄寺汇宗梵宇的建筑,是汉藏寺院建筑艺术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出了展室,铺天盖地满眼都是柿子树的红叶。</p> <p class="ql-block">慧香阁台基</p><p class="ql-block">慧香阁系清净化城塔院的核心建筑之一,始建于清乾隆45年,原系二层,后被毁。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出资在原台基上建成了一栋单层仿古建筑。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复建慧香阁时,经专家论证,文物部门批准,保留了原始台基,恢复了慧香阁历史原貌。</p><p class="ql-block">公元二零零八年八月立</p> <p class="ql-block">小玉兰</p> <p class="ql-block">碑亭</p><p class="ql-block">碑亭位于清净化城塔前左右两侧,黄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顶,上檐斗拱三踩,下檐五踩,旋子彩画,四面柱间隔以朱漆木栏,台基四面各出垂带踏跺五级。亭内各竖石碑一座。</p> <p class="ql-block">西碑方首石座,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仲冬月御笔“班禅圣僧并贽”附译满蒙藏三种文字,碑阴刻玉兰花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写寿班禅圣僧并赞》碑</p><p class="ql-block">《写寿班禅圣僧并赞》碑是乾隆皇帝为六世班禅大师祈寿而立。碑体正面有一颗巨大的大椿树,即著名的"祈寿长椿图",椿树上方刻有"四体文书"《写寿班禅圣僧并赞》诗,自左至右依次为满、蒙、藏、汉文。碑上图、诗均出自乾隆帝御笔。</p><p class="ql-block">碑全貌拍不下来,只好拍下碑底座。</p> <p class="ql-block">碑顶部</p> <p class="ql-block">东碑螭首龟趺,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御笔《清净化城塔记》,碑阳满汉文,碑阴蒙藏文。</p> <p class="ql-block">《清净化城塔记》碑</p><p class="ql-block">《清净化城塔记》碑是乾隆在清净化城塔建成之后为纪念六世班禅大师而御笔书写的。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于碑上,称为"四体碑文",碑正面以汉文和满文书写,背面以蒙文和藏文书写。</p> <p class="ql-block">赵朴初专题展</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赵朴初,在近七十年的漫长岁月中,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造福社会、振兴中华、光大佛学、培养僧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p> <p class="ql-block">从赵朴初展室出来往外走时,遇到一队喇嘛进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专题展</p><p class="ql-block">序言</p><p class="ql-block">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中国流传了两千余年。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重要支系,主要分布在藏族、蒙古族和土族等民族地区。目前,我国共有藏传佛教寺院3000余座,藏传佛教僧尼13万人,其中活佛1700余人。</p><p class="ql-block">活佛是指藏传佛教一些高僧的转世,部分活佛在宗教和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地位。佛教认为,一切生命由躯体和灵魂组成,躯体虽可消亡,但灵魂在六道中不停轮回转生;得道的诸佛、菩萨为普度众生可以随缘化现为各种形象。在藏语中,活佛称为"朱古",意指佛、菩萨的化身。活佛转世自13世纪末由噶举派创立以来,经过不断的发展,逐渐成为藏传佛教宗教首领特有的一种传承方式,形成了众多活佛系统,并陆续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一般而言,前世活佛圆寂后,其转世需经寻访、认定和坐床等程序。</p><p class="ql-block">历代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活佛转世,并对其进行管理。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等大活佛的转世须经中央政府批准和册封。</p><p class="ql-block">此次展览,旨在普及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的知识,讲明活佛转世的产生与发展,及其认定的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p> <p class="ql-block">活佛转世的产生</p><p class="ql-block">รมมกิมสสัดรูรสก</p><p class="ql-block">公元7世纪佛教正式传入我国西藏。10世纪末,藏传佛教逐步形成,并相继出现宁玛、噶当、噶举、萨迦等教派。13世纪下半叶,元朝设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藏区事务,萨迦派受命掌握西藏地方政教权力,当时各教派领袖人物的继承主要采取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1288年,噶举派支系噶玛噶举派率先采用活佛转世的传承方式,陆续建立了噶玛巴(又称黑帽系)和夏玛巴(又称红帽系)活佛系统。噶玛噶举派活佛陆续应召觐见皇帝并向朝廷进贡,朝廷的册封和赏赐,使他们获得了崇高的政教地位和稳固的经济基础。</p> <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主要教派</p><p class="ql-block">宁玛派11世纪</p><p class="ql-block">噶当派11世纪(1056年)</p><p class="ql-block">萨迦派11世纪(1073年)</p><p class="ql-block">噶举派11-12世纪</p><p class="ql-block">格鲁派15世纪初(1409年)</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第一位转世活佛</p><p class="ql-block">出于对宗教、政治和经济等因素的考虑,1283年噶玛拔希圆寂时,噶玛噶举派决定创立转世的方式寻找并确认教派的传承人。1288年通过寻访、辨认遗物等,西藏楚布寺确定攘迥多吉为噶玛拔希的转世灵童。这是历史上第一位转世活佛。噶玛拔希和该派的创建者都松钦巴分别被追认为二世和一世活佛,攘迥多吉为三世活佛。</p><p class="ql-block">元宪宗(1208-1259)曾赐噶玛拔希金印和金边黑帽,该帽从此成为噶玛噶举派噶玛巴活佛系统传承的标志。攘迥多吉的弟子扎巴僧格获得元朝王室赏赐的一顶红帽。1349年他圆寂后,形成噶玛噶举派夏玛巴活佛转世系统。</p><p class="ql-block">元明之际噶玛噶举派活佛均受到中央王朝的册封,并履行职责,定期向朝廷进贡。攘迥多吉两次前往北京,元顺帝(1320-1370)先后封其为"圆通诸法性空佛噶玛巴"、"灌顶国师",赐玉印、金字圆符等。1360年四世噶玛巴活佛若必多吉也应元顺帝之召前往北京,受封为"持律兴教大元国师",并受赐水晶印。1374年开始向朝廷进贡。</p> <p class="ql-block">1375年明洪武皇帝颁给若必多吉的诏书</p> <p class="ql-block">皇帝派员首次审察灵童</p><p class="ql-block">1416年五世噶玛巴活佛圆寂后,噶玛噶举派确认通瓦顿丹为其转世灵童,上报明廷。1424年永乐皇帝派遣藏传佛教高僧、朝廷册封的西天佛子大国师班丹札释(1377-?)前往工布地方(今西藏林芝)审察转世灵童。这是中央政府首次派人进藏审察转世灵童、管理活佛转世事务。</p> <p class="ql-block">达赖喇嘛的由来</p><p class="ql-block">1542年根敦嘉措圆寂,今西藏堆龙德庆县的一名幼童经察验,并报请西藏地方政府同意后,于1547年被迎往哲蚌寺的甘丹颇章坐床,法名索南嘉措,时称哲蚌寺活佛。这是达赖喇嘛活佛转世中第一次出现寻访、认定、坐床等程序。</p><p class="ql-block">1578年索南嘉措应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1507-1582)之请前往青海湖畔。俺答汗赠其"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指在显宗和密宗两方面都获得最高成就、超凡入圣、学识渊博犹如大海样的上师)名号。从此,这一活佛系统被称为达赖喇嘛。索南嘉措被确定为三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和根敦珠巴被分别追认为二世和一世。1587年明朝封索南嘉措为"朵儿只唱"(意为"金刚持"),赐印,准许进贡。这是达赖喇嘛首次受到中央政府的封赏。</p> <p class="ql-block">班禅额尔德尼的产生</p><p class="ql-block">1645年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1582-1654)赠送扎什伦布寺住持洛桑确吉坚赞"班禅博克多"(智勇双全的大学者)的名号。1662年洛桑确吉坚赞圆寂后,格鲁派寻访、认定洛桑益希为其转世。1713年清康熙皇帝(1654-1722)正式册封洛桑益希为"班禅额尔德尼",赐金册金印。洛桑确吉坚赞为四世班禅额尔德尼,其前辈克珠杰、索南乔朗和洛桑敦珠分别被追认为一至三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中间是永乐皇帝颁给得银协巴的大宝法王印文</p><p class="ql-block">《清实录》关于赐五世班禅额尔德尼金册金印的记载</p><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颁给五世班禅额尔德尼的金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部图是扎什伦布寺全景</p><p class="ql-block">为班禅额尔德尼驻锡地,位于西藏日喀则市。</p> <p class="ql-block">活佛转世的规范</p><p class="ql-block">到清代中期,随着藏传佛教普遍采用活佛转世的传承方式,活佛转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一些宗教和世俗势力开始操控转世灵童的认定,甚至危及社会稳定。17世纪末,清中央政府开始管理达赖喇嘛的转世事务,1793年颁行《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对活佛转世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1936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喇嘛转世办法》。</p> <p class="ql-block">从这个展室出来不远就是出口。西黄寺面积不大,藏传佛教相关内容丰富,看了两个多小时,感觉非常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