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邢台明长城——支锅岭关

益凤

<h3> 一向认为长城就是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横贯中国北方,雄伟矗立了两千年,用以抵御外族入侵的壮观城墙。忽然听说河北省除山海关之外,在邢台太行山中的支锅岭也存有古长城遗迹,就想去一探究竟。<br> 网上查资料:明朝的统治者特别重视边塞防守。嘉靖朝前后,曾在太行山深山区修建长城,史称明长城。<br> 在邢台西部,沿邢台,内丘,沙河,武安至山西交界处,存有大段明长城。它位于太行山山脊分水岭上,是中国万里长城的一部分,是龙文化闭关防御性工程的古代遗存。<br>  长城分为外长城和内长城,邢台一段属于内长城。北起内丘县的嵩都岭,南至沙河市的黄背岩,呈东北西南走向。时断时续,时起时伏。沿山脊走势,回旋穿插,高低错落。绵亘于三县市的崇山峻岭中。至今仍存有多处石墙,关口,烽火台。</h3> <h3>  周日,五十余户外运动爱好者乘大巴来到支锅岭。</h3> <h3> 支锅岭长城位于浆水镇营房台村西南的山岭上,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是邢台至太原的古驿关口。<br>  因其三峰并起,状如支锅石而得名。</h3> <h3>  大巴车沿盘山公路盘旋而上,开到海拔一千多米的山腰处。这里距支锅岭长城关口还有大约两公里左右的路程需要步行走过去,途中穿过一篇开阔的山间草甸。时令冬季,甸上的草已经萎黄,但面积很大,俨然草原的模样。</h3> <h3>  天气晴好,湛蓝的晴空下,松绿草黄。远峰巍峨起伏,冬日里的太行山深处依然风景如画。</h3> <h3>  走过草甸,再穿行一片茂密的松林。</h3> <h3>  松林中,地上松针密布,并无道路。只能踩着厚厚的松针,深一脚浅一脚的大漫坡向上而行。</h3> <h3>  阳光下绿色茂密的松枝尽显活力。</h3> <h3> 终于来到支锅岭长城关口。破败的城楼尽显沧桑。<br>  但用坚固的太行山岩石修建而成的城墙和垛口英气仍存,隐约可见当年雄风。</h3> <h3> 城门洞基本完好。劵上横一石匾,右侧三行寸书竖楷:“总督蓟辽御史杨口巡抚保定督御史孙口整饬大明兵备史姜口”,中间阴刻双钩线“支锅形胜”四个楷体大字,应该是三位军事长官的题词。左侧刻字被毁,依稀可辨“口口明口口”。<br> 支锅岭位在险要,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之一。它的存在与否,直接关系到太行东麓京畿之地邢台的安全,也直接关系到北京的安全。所以明朝政府特别加强对这一带的防守。<br>  支锅岭关门上的石匾题字充分说明了这一点。</h3> <h3> 这一段太行深山中的古长城最大的特点就是就地取材,用本地的岩石沿山脊建造成坚固的城墙,几百年屹立山巅仍基本完好。可见工程质量高超。<br>  感叹当年工匠的建筑水平及付出的巨大劳动量,相信古长城也一定为守卫关隘起到了应有的作用。</h3> <h3>  观山野之空旷,感古城墙之孤寂,叹时光之迅疾,发思古之幽情。</h3> <h3>  走在蜿蜒的古长城墙上,四望群山峻岭尽收眼底。</h3> <h3>  这一带的太行山岩壁都呈碎裂状,好似一座座没有完成的巨大雕塑。</h3> <h3> 近峰远山,层峦叠嶂。曲线优美,色彩丰富。<br>  一派锦绣,江山如画。</h3> <h3>  阳光中,天穹笼罩四野。淡蓝色的山涛起伏奔涌,气势磅礴。</h3> <h3>  人也融入了波澜壮阔的山间自然画卷,面对大好河山,心旷神怡,心情畅美。</h3> <h3>  太行冬之韵。</h3> <h3>  峭崖,深壑,松青,林密。风景这边独好。</h3> <h3> 危崖探奇,拍个惊险大片。<br> 明朝诗人顾缓曾来过这里,留下诗作:<br> 崇岗历尽是边关,<br> 此去纵横更有山。<br> 岚光远映笙旗外,<br>  涧道平分营叠间。</h3> <h3> 支锅岭长城远离公路的喧嚣,静静的逶迤在崇山峻岭中默默守候岁月。这里没有八达岭长城游客的摩肩接踵,人声鼎沸。没有居庸关是整齐修葺,也没有嘉峪关的大漠戈壁,驼铃声声。它只有苍凉,孤寂和悲壮。<br> 站在支锅岭关前,就像站在古代与现实的边缘,感受时光交错的震撼,追思那并不遥远的过去。<br>  回程经过将军墓小镇。镇上有一座名叫凤凰湖的水库,波光潋滟,风光旖旎。</h3> <h3>  冬日游支锅岭长城,留下一段特殊的难忘记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