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变迁

秦岭溪水

<p class="ql-block">  文字:秦岭溪水 图片:秦岭溪水</p><p class="ql-block"> 编辑:秦岭溪水 歌曲:故乡情</p> <p class="ql-block">魂牵梦绕是故乡,一生一世永难忘。故乡是人类永久的话题,也是眷恋思念情愫的归处。那里有儿时的欢乐、童年的时光、少年的梦想、青年时的记忆。我的故乡名叫永安滩村,坐落在渭水之滨,秦岭怀抱,八百里秦川的腹地,西宝公路中线以北,县域南北二号路北端。属于西安市鄠邑区(户县)涝店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它北临渭水,南与张家滩村、周至县尚村镇宋村滩村毗邻,东与西保安村隔河相望,西与周至县尚村镇新范滩村接壤。这里是渭河冲击北移后的滩涂,其形状酷似鳖盖形,解放前叫做鳖盖滩。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村民都觉得这个名称不太好听、也不雅观!所以 ,就改为了永安滩村。新改的这个村名字,也喻示了群众的期盼,因为村子南面有一条小黑河,又流过村子东边入了渭河,北面有渭河,两河相夹,十年九涝,雨季洪水随时威胁着群众的生命安全。群众为了防洪抗灾,在村子周围修建了三道堤坝(也叫梁子),堤上栽种了树木,起到防洪固坝的作用。村里沙地水位比较高,盐碱化严重,种的庄稼苗成活率不高,广种薄收,产量低下,一亩地产粮一百多斤,家家生活困难,每年春天都要缺粮,必须到兴平县辖区村庄借粮,春天借一百斤玉米,秋天还一百二十斤。借不上就只好用野菜充饥、把槐花麦饭当主食,以渡“春荒”。</p> <p class="ql-block">为了防风固沙,防洪抗涝,改良土壤,增加农民收入。村子按照政府的要求,在沿渭河南岸栽种了五百米宽,两千多米长的洋槐树林。槐树林即是一道天然屏障,又是一片亮丽的风景。它与北风黄沙搏斗中傲然挺胸,巍然屹立;在洪水大浪、汹涌波涛的冲击下,它勇立潮头,经受住了无数次考验;在天旱天涝的自然灾害困境逆袭中,他强硬支撑渡过了难关。在树木病虫害的侵袭、盗贼滥砍滥伐的人祸中,他都获得了胜利;在遭遇困难挫折的情况下,它保护了我们沿河岸的村庄人民,也保护了三秦大地的母亲河——渭河安全。它在大自然的洗礼中,洋槐树林长大了,成了我们村子人的绿伞。渭河沿途各村栽种的百里长林带,犹如一条绿色的巨龙,舞动身躯,蜿蜒连绵,福泽岸边的村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修建饲养室,牛圈马房,加盖仓库,所有用的大梁柱子木料,都是从槐树林里砍伐。队里没钱用时,就挑大的洋槐树伐上几百个,拉到集上卖了,也有外村人慕名来到村里,在队上买木料的,卖的钱壮大了生产队的集体经济,为集体经营注入了活力,创造了财富,买骡子买马,发展生产,解决了不少燃眉之急,成为生产队的聚宝盆、钱匣子。村民们把草房翻盖成瓦房,所用的椽子等木料都是从队里购买,尔后在林间砍伐。春天的槐花香飘百里,沁人心脾。槐花麦饭香甜可口,还可以充饥,帮助村民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洋槐树林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绿色韵律。</p> <p class="ql-block">我们村子属于户县的西伯利亚(户县西北角),人称鸡叫听三县的拐角村。这里以前是交通闭塞,贫困交加,生活艰辛,姑娘们都不愿意嫁到这里。村民大部分是客家人(也叫客户人),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村民是清末民初时期,从湖北迁移过来的,也有河南、山东、四川、甘肃等省的。刚来在这荒芜的渭河滩上,搭个窝棚,时间长了,条件好些就盖上了草房。居住的比较零散,这一户,那一家,没有街道。每户住房周围都栽种了树木,通往每家都是土路小道。为了看家护院,家家养狗,一遇盗贼,犬吠一片。村子周边水潭水坑比较多,低洼处栽的荻子园,晚上蛙声阵阵,此起彼伏,蛐蛐歌唱,鸟叫鸡鸣,人走夜路,感到孤孤单单,凄凄切切。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村民们逐步把草房拆除,盖上了土木结构的瓦房,才逐渐形成了一个生产队,一个集中点,一条街道的雏形。解放前我们村子归兴平县管辖,由于隔着渭河,来往需要坐船摆渡,不大方便。于是解放后五十年代初期,又划归了周至县管辖,村子距离县城比较远,七八十里路。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又划归户县管辖,成为了脚踏三县界,鸡叫听三县,偏僻落后的穷村庄。</p> <p class="ql-block">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改革开放以后,我的家乡村容地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我做梦都没想到过去的穷乡僻壤,如今如同花园一般,真是让人惊叹而欣慰,让人心喜而赞颂。首先是对渭河大的治理两次,第一次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县发动群众,从终南山下用架子车拉石头到渭河,家家有任务,人人参加防护工程,肩挑车拉,运土夯筑,修堤固坝,锁住了渭水长龙,使其洪涝灾害不在发生。特别是雨季渭河发大水,周边村庄的民众不在提心吊胆,惊恐万分,害怕受淹。第二次是在二00一年以后,政府又陆续投资,对渭河两岸进行了大的治理改造,对原有的堤坝加高加宽,夯实筑牢,在河堤上修建了沥青公路,分段栽种了花草树木,绿植美化,依河修建了许多湿地公园。做到了春天百花盛开,万紫千红,景美如画。夏天河畔之处群鸟飞翔,蜂唱蝶舞,草木茂盛,绿树成荫,走在公路上非常惬意而爽朗。秋天河堤路上两边的红叶黄叶状美漂亮,随风摇曳,多姿多彩,犹如一条彩带,飘飘洒洒,伸向远方。冬天河面上、湿地湖泊中,野鸭成群,戏水展翅,在蓝天白云下翱翔,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让人目不暇接,惊喜难忘。现在一年四季,河堤上的车流如织,观光游玩的人,亲近大自然的人,流连忘返,络绎不绝,成为名副其实的景观河道!</p> <p class="ql-block">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点灯不用油,犁地不用牛。这是几代农村人的期盼与美好愿望,如今已是梦想成真,故乡坐上了时代快速发展的列车,也发生了让人异想不到的巨大变化。这让我始料未及,欣慰而惊喜。儿时故乡的容颜、地貌特征已经是无踪无影,过去故乡的印象也成了梦中的幻觉。那个偏僻落后,荒滩穷村变得蓬勃发展,富有生机。尔今是:草屋瓦房很少见,幢幢楼房很美观。泥土小路已没有,街道硬化宽平展。网络入户眼界宽,手机通讯很方便,人人赶上现代化,农村城里一样谄。过去只是听说外国人开汽车到田间种庄稼,现在的农村人开汽车下地干活也是平常之事,已是屡见不鲜。夏收时节,收割机开到田间,机声隆隆,吞吐麦株,上千亩的小麦用不了一天就收割结速。将过去割、捆、拉、晒、碾、扬、入仓七道工序一次完成。播种机、喷灌机、打药机等都成了常用农具。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发展,为故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多种经营也开辟了新的致富途径,村民们种植的有猕猴桃、桃树、大棚菜、养牛等增加了收入。科学种田养殖已成新时代知识型农民的普遍共识,田间管理、技术应用、适时耕作、瞄准市场成了新时代村民们追求。故乡的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党的好政策引领下,家家脱了贫,户户奔小康,人人都过上了美好生活!</p> <p class="ql-block">一桥飞架连兴户,渭河天堑变通途。我的故乡距离兴平县十多公里,相对于户县、周至县比较近一些。农民想到城里买东西、卖农副产品,都愿意去兴平县。但是很无奈,有渭河相隔。数百年来没有桥,要靠人工撑船摆渡很不方便。再说河滩上就是拉架子车、骑自行车在沙路上也难以行走。周边群众一直期盼着能够在河上架一座大桥,连通户县到兴平的交通,方便人民群众的往来交流,买卖交易,助力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二千零一年以后,拉开了架设渭水兴户大桥的序幕,由于是老板投资,这座桥架了十年。期间施工干一干,停一停,据说由于资金短缺、煤气中毒死人、更换施工队等原因,造成了工程无法正常运转,致使这座桥架设的速度迟缓,让故乡的人民翘首期盼了整整十年之久。桥建成通车之后,两岸三县的群众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上千米的大桥犹如巨龙腾飞,横卧水面,下面波光粼粼,蔚为壮观。群众都来桥上看看这座宏伟大桥的新貌容颜。这座大桥的建成后,我们家乡村子距离最近,受益匪浅,使我们这个穷乡僻壤村庄一下子变得向阳多了,再也不是那么封闭、落后、阻塞的“西伯利亚”内陆村庄。反而成了车水马龙,交通便捷的枢纽。南来北往的各种车辆、人员要过桥都要路过我的故乡,村子里办起了饭店、桥头卖东西的商贩络绎不绝,自然形成了一个劳动力市场,雇工者与被雇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村子这些变化是千年难得,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我为故乡的发展而兴奋,为家乡的变化而感到骄傲、自豪!</p> <p class="ql-block">渭河河堤公路</p> <p class="ql-block">荒滩穷村已退变,筑堤修路保平安。河岸绿化景色美,家乡秀丽成港弯。永安村在两千年以后,真正才实现了本质上的蜕变。特别让人非常欣慰的是村北面的渭河、南面的小黑河堤坝的构筑,为村子系上了安全带,在每年洪水暴涨之时,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人民群众的安全,这是百年大计,也是实现永远平安的坚实保障。早期河滩沙地上所建西安变压器厂的农场、部队的农场全部撤离了;村子里的数百亩洋槐树林砍伐殆尽;原来村民们自己修筑的防洪小堤坝(梁子)也陆续挖掉平整了;村南面的小黑河已经断流;老河床、低洼地带栽种的荻子园也开垦成土地。这些地方都是我们儿时的乐园,我们小火伴在那儿玩耍、给猪打草、掏鸟蛋、放牛羊、挖野菜。那些特有的地貌特征,印在了我的脑海里,都成了梦中的影象、美好的回忆。现在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巨大变化,那真是:昔日瓦房变楼房,样式新颖又宽敞。泥土街道已硬化,夜晚路灯明有亮。过去路上灰尘扬,现在油路平又光。摩托汽车进家园,人人手机玩的棒。看到故乡今日的发展变迁,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真是感到家乡搭上了时代发展的快车,这也是祖国强大与腾飞的结果,我为之动容、赞美而感到快乐!</p> <p class="ql-block">渭河大桥桥面</p> <p class="ql-block">渭河上的夕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