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据传,它是黄公望水平最高的一幅画。</p><p class="ql-block"> “画上是碧绿的山水,曲曲折折流淌的小溪,小桥、茅屋隐在山边水旁……再往后,是重重叠叠的山峰,其中在主峰的中间,一朵秋云闲适地飘在那儿,蛤粉点出深深浅浅的颜色,很有层次感。高矮相间的群山,是用点墨描出的,看起来是刚下过雨,使清洗过的山峰呈现出墨绿色,再点上几笔红色,变成秋阳染红的树叶,一丛一丛,美轮美奂,笨拙的贫乏的语言描绘不出这幅画的美妙……”</p><p class="ql-block"> 凡有幸目睹过它的人,都对它赞不绝口,念念不忘。烟客翁与元宰先生自从五十年前一睹这幅画的风采后,便一直对它魂牵梦萦,日思夜想。</p><p class="ql-block"> 它就是名画——《秋山图》。</p><p class="ql-block"> 直到五十年后,他们终于有机会再次见到了这幅画。然而,画还是那幅画,用笔、技法一看便知,是黄公望的亲笔之作。但是,不知怎么——这幅《秋山图》与二位先生之前看过的那幅,真的不是同一个黄公望画出来的。手笔就不一样,感觉更不一样!眼前的这画与曾经看过的那幅相比,更像是水平较低的黄公望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会这样呢?那么,烟客翁与元宰先生这两次见到的是同一幅画吗?如果不是,第一张画又去了哪里呢?或者,如他们所臆测的一样,它们是否为黄公望一人所画的两张水平不同的画?这留给我们很多思考。</p> <p class="ql-block"> 画家的创作初衷和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与观者的理解和感受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距离。那么,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创作者赋予的意义,还是观者自身的感悟和联想?或许,艺术正是在这种创作者与观者思想及感受的交流和碰撞中,产生了无尽的魅力和价值。</p><p class="ql-block"> 还有,人对艺术品价值的衡量是在艺术本身,还是艺术品所激起的社会圈层效应?那些争相收藏名家名作的人,他们是真的欣赏呢,还是更看重作品背后的名利价值?个中缘由,还真不好说。</p><p class="ql-block"> 同时,《秋山图》也让我们反思了时间对于艺术的影响。随着岁月的流转,人们对于艺术的认知和评价是否会发生改变?曾经被视为珍宝的作品,在时间的长河中是否会逐渐失去其光芒,或者反而会随着时代发展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p><p class="ql-block"> 至于他们二人两次看到的是否为同一幅《秋山图》?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又或者,世界上是否有真正的《秋山图》?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小说的最后,作者借用书中人物的话说道:“那幅神秘的《秋山图》的画面不是分明印在烟客先生的脑海中吗,而且也印在了你的脑海中……”</p><p class="ql-block"> “那绿岩、红叶现在仍清晰异常,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那好,就算《秋山图》虚无缥缈,又有什么遗憾呢?”</p><p class="ql-block"> 是啊,最美的画已看过,最美的景已赏过,那美便深深地留存在心间了。又何必再去在意那美的真假与其呈现方式呢?始于形,而不囿于形,不自困自迷于形。</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秋山图》这篇小说带给我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