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八点半,已经从住宿的汉庭酒店来到赤峰博物馆。我们一般上午七点用早餐,八点前可以出发了,而博物馆大多要到九点才开门,等待之际,拍拍照片,看看周围环境与设施。 赤峰市博物馆(新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新城区富河街。外形为仿古楼阁式建筑,高48米,主体3层,塔楼4层。 博物馆新馆吸收了我国唐代、辽代的建筑特色,形成古朴典雅、博大雄浑、具有赤峰独特历史文化象征的建筑风格。 进门就能看到门口正中央就是有着“中华第一龙”之称的赤峰玉龙的标志,这个玉龙来源于1971年,在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赤峰市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玉龙之乡”。 这条玉龙墨绿色,高26厘米,完整无缺,体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龙背有对称的单孔,用于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博物馆一共有四个基本陈列展厅。第一展厅:日出红山。分为三个单元,穿越远古,石破天惊,红山古国。主要展示的是赤峰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几种文化。 介绍赤峰红山地区的人类起源、发展,还有兴隆洼、赵宝沟、富河等石器文化。 玉猪龙并非龙而是猪。当时人们已经完成了对猪的豢养,因此将猪的形状,做成配件。之所以称为龙,是因为在最初发现时,考古学家出于某种原因将其误认为龙,红山文化的这头玉猪,被称为中华第一龙。后来清楚了玉龙原来是玉猪,然而为时已晚,它的形象在社会上已经广为传播,甚至华夏银行将其作为了银行的标志。为了不挫伤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便将这头玉猪命名为玉猪龙,既体现它的本质,又可以混淆概念:虽然是头猪,却是头龙猪。 这种陶瓷玩具看似简单,但还是有着北方少数民族马背生活的体现,同时人物的造型也十分逼真,这种玩具的流行和存在,对于了解契丹族也意义重大。 第二展厅:古韵青铜。也分为三个单元,包括方国崛起,金戈铁马,战国,秦汉遗珍。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铸造和使用青铜器的时代被称之为青铜时代。 赤峰地区以夏家店文化为代表的北方草原青铜文化。她以精美的彩绘陶器和繁缛的纹饰、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具及独具特色的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而著称于世。 铁权。为战国时期的金属器砝码,俗称秤砣。铁权通体呈圆馒头状,上部有拱形钮,钮中部有椭圆形穿,广肩,平底,生铁铸造。 贝彩绘陶鬲。1974年赤峰市敖汉旗大甸子墓地出土,为一级文物。泥质褐陶,庄重典雅,敞口卷沿,筒状腹,筒状空足,柱状足尖,整个陶鬲造型协调优美、线条流畅。器壁用红、白两色绘制勾云形图案,古朴典雅。 第三展厅:契丹王朝。展厅展示的是契丹族的大辽帝国所创建的草原文明,而当时大辽帝国的都城上京就位于今赤峰的巴林左旗(我们昨天在辽上京博物馆参观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大辽国的辉煌,也便是赤峰这片土地上有过的辉煌。 契丹,一个曾经驰骋中国北方裁员的游牧民族,早在北魏时期就在辽河上游生息。唐代末年,建立了强大的契丹国,后改称辽,曾辉煌一时,统治着中国北方。这个骑士应该就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他奠定了辽朝200多年的基业,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民族英雄。 “四时捺钵”场景。契丹皇帝建了上京城,但依旧保持着四时的游牧方式。每年的春夏秋冬,就会到四个不同的地方居住,称之为“四时捺钵”。“捺钵”是契丹语“行营”的意思,许多军国大事都在“捺钵”中决定,有人认为“捺钵”才是辽国的政治中心。 铜鎏金龙纹冠。是辽代皇族,也就是曾经契丹族皇室的配饰,这种工艺制作精巧,精美绝伦的艺术造型,不仅体现了当时那个时代的工艺,也深刻的影响到后代人。 第四展厅:和同一家。金代及蒙元以来,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北方民族,在赤峰大地上创造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蒙古族民俗文化。 清代螺钿盘和粉彩杂宝盘。所谓“螺钿”,是指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金、元时期是我国陶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赤峰博物馆镇馆之宝—清代金字《甘珠尔经》。内容相当于汉译佛经“经、律、论”,涉及天文、地理、医学、农学、哲学等宗教教义。经文是用纯金粉手写在深蓝色的写经纸上,笔力刚健流畅,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书法艺术的瑰宝。 辽代三彩鸳鸯壶。三彩辽代生产的低温彩色釉陶制品。受唐三彩影响,辽代也烧这类品种。与唐三彩的区别除胎土不同外,主要是辽三彩中无蓝色,施釉不交融,釉面少流淌。 为朋友与红山玉龙留影。她不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 在赤峰博物馆斜对面偏南处,不太远,就是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又称赤峰博物馆南馆,位于风景秀丽的红山区钢铁街上。 馆体是东北—西南走向,目前开的门是对着东南,也就是背对马路的一面,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设计建造。 博物馆的外墙文字是契丹小字,两面的大门上面都是,十分醒目。 馆内有“辽时期历史文化展”(上、下)、“辽壁画艺术精品展”、“辽塔建筑成就展”等四个常设展厅。 “辽时期历史文化展”“上篇”序厅的主雕塑和浮雕,在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细节的前提下,以概括的笔触表现形体,以现代艺术方式诠释历史。 “下篇”分为六个部分,以契丹人的一天和契丹人的一生为轴线,将契丹族的多方面成就鲜明地展示了出来。近来我们在不同博物馆反复看同类型的内容,会“跳过”或“过滤”。看看文物去! 鸡冠壶。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亦称“马镫壶”、“皮囊壶”。 长期的游牧马上生活,随身重要的携带品是皮囊,装水和酒。壶上部有鸡冠状孔鼻,故名。 三彩海棠盘。长盘作八曲海棠式,折沿宽边,平底。盘内模印花卉,口沿为卷枝纹,盘心以模印的水波纹为地,中央一线排列3朵莲花。盘内纹饰以黄、绿、白釉三色施彩。 北国丹青—辽壁画艺术精品展。辽壁画运用较为写实的创作手法描绘北方草原广阔壮丽的景色,表现出契丹人善于骑射游牧的民族生活状态和习性。有点意思! 契丹人草原放牧图石棺板。出土发掘的壁画中题材众多,如山水、人物、宴饮、车马出行、归来、狩猎、天象等。 <p class="ql-block"> 《仪卫图》。刻画了契丹男侍卫的形象。</p> 辽代壁画野炊图。 辽塔建筑成就展。公元10世纪初,契丹人在中国北方建立辽。随着大量中原人口入辽,佛教信仰在辽地广泛传播,广建寺塔成为辽风气。保存至今的既有现存最早的木塔,也有数量庞大的砖塔。 应县木塔。展厅中的辽塔建筑成就展,把内蒙、辽宁、河北、北京、山西等地的辽塔做了一个梳理,典型的辽塔建筑都做了模型。 辽中京大明塔。 辽砖结构佛塔气势雄浑,造型沉稳,雕饰繁复华丽,是中国北方佛塔建筑的典型范式。 还有辽塔的营造方式简介。各种斗拱的陈列。 这个实景告诉我那时造塔已经使用与现今差不多的脚手架了,也用上了我们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金属大锯破开原木。 在赤峰市红山公园东南角,建有红山文化博物馆。红山,蒙古语称乌兰哈达,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 与红山国家森林公园毗邻,这是一座承载了5000年中华文明历史源头的山峰。 红山文化最早发现于1908年,来自日本、法国等的考古人士,先后在赤峰地区发现了大量红山文化遗迹。1954年考古学者尹达正式将其命名为“红山文化”。 进入红山文化博物馆序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有关红山人生活的壁画。上面画着红山人捕猎、 收割作物、祭敬天神、制作陶器等基本生活场景。 壁画旁边就是博物馆的第二个展厅—文明曙光。 最显眼的莫过于展厅中的赤峰地形图,上面标注的赤峰每一处重大遗址。 其次是那里的石器。石球,石饼,细石器,研磨器,陶器等一个个做工精巧,先民们动手能力高超。 第三个展厅—红山之瑰。 红山文化大致分为早、中、晚三期,分别代表了红山文化的形成、发展、繁荣三个阶段。 红山文化时期,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营采集、渔猎业。 龙形玉器—玉龙表现出龙的形象,为先明富有想象力的共同创造。龙是中华民族自上古以来一直宠上的神秘动物。作为一种图腾象征,被赋予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红山文化也是中华龙起源的主要源头。 玉凤。20世纪70年代几个重要发现,对红山文化玉器属性的确认具有关键意义;80年代以后牛梁河遗址出土的玉器,代表了红山文化玉器的最高水平和红山文化晚期玉器的典型风格面貌,说明玉器在当时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第四个展厅—敬天法祖。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女性面部雕塑。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生育神的象征。“共祖”“祖先崇拜”是红山文化时期先民信仰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反映了红沙文化鲜明,精神世界中“灵魂不死。”的观念。让我感受到先民们不仅追求身体上的享受,也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在博物馆中看到,目前红山文化遗址出土20余件人物塑像,这些塑像都具有蒙古人种的面部特征。 从寂寂无名的考古遗址,到文明海外的高度文明。 红山文化发现至今已过百年岁月。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洋洋大观的研究成果铸就了红山文化的光辉历程。<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