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末冬初,天坛公园风景如画,红墙绿瓦,草木悠香,丹枫彤红,银杏绚黄。脚步所至,皆为北京历史印迹、文化积淀与文脉传承。天坛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北京七大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它位于故宫东南方,占地273公顷,约为故宫的4倍,由明成祖朱棣建造,呈“回”字形,外坛墙总长6416米,内坛墙总长3292米。天坛最南的围墙呈方型,象征大地。最北的围墙呈半园型,象征苍天。北高南低,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天圆地方”。</p> <p class="ql-block"> 天坛原名“天地坛”,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总面积273公顷,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斋宫红墙内有几十棵玉兰树,春看花,秋看叶,斑驳弥离、黄红交配的玉兰树叶,在宫墙的映衬下呈现出别样的美。</p> <p class="ql-block"> 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祀殿”,为一矩形大殿。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檐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并更名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祈年殿殿高38.2米,直径24.2米,内部还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p> <p class="ql-block"> 皇穹宇,初名泰神殿,是天坛圜丘坛天库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嘉靖十七年改称皇穹宇。初为重檐圆形建筑,清乾隆十七年,改建为今单檐样式。围垣具有传声功效,俗称回音壁。皇穹宇大殿呈圆形,坐北向南,下为高2.85米的圆形须弥座,上有蓝琉璃筒瓦单檐攒尖鎏金宝顶。圆形须弥座为青白石砌筑,周围有石护栏,东、南、西三出陛。“皇穹宇”三字中,“皇”指至高无上;“穹”指天;“宇”指宇宙,也指屋宇。</p> <p class="ql-block"> 这棵古柏树620多岁了,被命名为“九龙柏”,位于回音壁景区旁,是“北京最美十大树王”之一。</p> <p class="ql-block"> 古老园林,古树沧桑。天坛公园现有各种树木六万余株,其中古树3500余株,树龄三百年以上的一级古树1150余株。这些古树不但是珍贵的活文物,而且是天坛历史的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