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记忆之十三:‍西陵峡 · 三游洞

大唐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7公里处,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山洞。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国家AAAA级风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47岁的诗人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迁忠州刺史,与弟白行简同行与元稹在夷陵不期而遇,不意间发现此洞,感慨之余各赋诗一首书于石壁,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这是人们称之为前三游”。宋代苏洵及儿子苏轼、苏辙也来此游访,人称后三游。</p><p class="ql-block"> 现三游洞景区有张飞擂鼓台、至喜亭、世界华人画家印章石园等多处景点,这些景点或高低错落、或妙趣横生,尤其能西眺峡口美景、东观葛洲坝雄姿,使你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左一:白行简(776年-826年),唐代文学家,字知退,祖籍太原,生于河南新郑,著客文学家白居易之弟。</p><p class="ql-block"> 中:白居易(772年-846年),子开大,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三大诗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右一: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p> <p class="ql-block">  陆游泉:出三游洞沿石阶下行到下牢溪畔,悬崖腰畔一方形石井,依峭壁上覆石亭,这便是“陆游泉”。</p><p class="ql-block"> 据地方志记载,南宋代爱国诗人陆游,于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十月八日,因被贬到夔州(四川奉节)去任通判,路经夷陵游览了三游洞。他发现下牢溪上方有一潭清冽的泉水;取水煎茶,气香味甘,赞赏之余写七律一首苔径芒鞋滑不妨,潭边聊得据胡床。</p><p class="ql-block"> 岩空倒看峰峦影,涧远中含药草香。</p><p class="ql-block"> 汲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珮声长。</p><p class="ql-block"> 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p><p class="ql-block">这便是陆游泉的来历。陆游写的这首诗,如今就镌刻在岩壁上。依山面溪而建的陆游泉石享,推致绰约,半壁嵌进若中,如“天堕地出”,虽由人作、宛自天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楚塞楼:楚塞楼始建于宋代,与三游洞、至喜亭同列为西陵三大胜境。陆游在他的《入蜀记》里,也曾经记述过。由于这座古楼,与宜昌在古代的军事要塞形象和雄奇的山川景色联系在一起,因而成为历代迁客骚人登临吊古,吟咏抒怀的所在。可惜此楼早废,我们只能从’“但见高楼名楚塞,江转荆湖第二州”,"塞上旌旗映日红,楼中鼓角壮悲风。东望林陵西望蜀,当年虎踞何英雄!”这些诗句中,想象出楚塞楼当年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张飞擂鼓台:张飞擂鼓台位于西陵峡口长江北岸,三游洞山顶南侧,形若一巨大的圆形石峰,拔地而起,耸峙江滨,气势雄伟,高6.4米,重达百余吨。据《东湖县志》载,张飞任宜都(今宜昌)郡守,督兵于此,今故垒犹存。张飞,字翼德,东汉涿郡(今河北涿县)人,生于东汉延熹九年,卒于蜀汉章武元年(公元166年至221年)。《三国志蜀书》记载;“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先主(刘备)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郡守,征虏将军,新亭候。”相传张飞曾在此修筑擂鼓台,击鼓操练水兵。</p> <p class="ql-block">  至喜亭:至喜亭始建于宋朝,由峡州(今宜昌)太守朱庆基修建在大江边,为的是方便船夫和商旅休憩。景祐四年(1037年)文学象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专为此亭撰写了《峡州至喜亭》记,使此亭成为宋代峡州三大胜境之一。1984年,为纪念欧阳修,特在峡口三游洞顶重建此亭。</p> <p class="ql-block">  古军垒:古军垒遗址位于三游洞后山,东临峡口,南滨大江。古人称此为:“险隘之区,如郑之虎牢,秦之幽谷”据《北国地理志》,这一带汉代曾称“下牢戍”或“下牢关”。一九八三年在修建滨江长廊时期发现该遗址,一九八四年正式发掘出土。</p><p class="ql-block"> 古军垒南北长十余米,东西宽九米,残高三米,均用几何纹和绳纹砌就,逐层收分,形若倒置的升斗。出土文物中有古代箭镞以及东汉纪年砖等,纪年砖名文“延光四年,公元一二五年”.;为研究军垒的时代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鉴定,确定此处为商东周至六朝的古代文化遗址,填士中发现周代,汉代六朝及宋朝时期的器物残片,器形有鬲、豆、罐壶、纺轮、石斧等。据考证,古军垒始建于东汉晚期,延用至六朝。在遗址北侧出土有二处南宋刻右,为当时峡州(今宜昌)知州杨修之之题刻;其中有“领事三月筑三游以壮荆蜀之援”句,据此,古军垒在宋代也曾修复。</p> <p class="ql-block">  三游洞及其壁刻:三游洞内外有许多碑文与壁刻,历史价值与书法欣赏价值极高,是十分珍贵的文物。游人在饱览古洞奇观的同时,在这琳琅满目的石刻廊间,便能寻到更深的文化享受。自唐宋以来,历代游览过三游洞的名人,以及在夷陵任职的官更,或题写诗文、或刻碑记事,共作壁刻:碑刻达100多件。保存至今近60余件,楷、隶、篆、行、草各体皆备。此外;在洞室外沿20多米长的壁廊上,刻满了许多名人的题词。清代文人陆维祺的隶书壁刻“鬲凡”,陈建候长女闺瑛的《占合掌岩》巨幅篆刻堪称书法上品。洞口石壁最高处还刻有民国二十八年冯玉祥将军游洞时的题刻“是谁杀了我们同胞的父母和兄弟”,表现了冯玉祥将军优国忧民:抗日爱国的革命精神,是他在长江流域仅存的一件革命文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