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篇(12)

钧乐汇

唐朝简介 <p class="ql-block">唐朝(618-907年),共289年。初唐时国力强盛,唐太宗时期国力逐渐复苏,击败强敌东突厥,唐太宗受尊“天可汗”,成就贞观之治。唐高宗时期击败西突厥、高句丽等强敌,建立永徽之治,设东都洛阳。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于690年建国周,即武周,女主政治达到高峰。直到705年唐中宗因神龙革命而复辟。唐玄宗时进入盛唐时期,开元时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开明,威服四周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历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及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随之而来的唐末农民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并使藩镇势力大增。皇帝成为军阀争夺的对象。唐朝分崩离析,名存实亡。907年藩镇将领朱温篡唐,唐朝灭亡。朱全忠建国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p><p class="ql-block"><b>鉴真东渡:</b>鉴真是唐朝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玄奘西行:</b>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历经磨难,遍访天竺名寺,研习佛法,成书《大唐西域记》。</p> 玄武门之变 <p class="ql-block">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太子李建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李建成听从魏征的引导,收服被李世民重创的刘黑闼,尝试拿回兵权。李渊也尝试任用裴寂,最终导致大败,不得不再用李世民领兵。626年,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为求自保,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李世民亲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事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禅让皇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p> 渭水之盟 <p class="ql-block">渭水之盟发生在唐朝初年,即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唐太宗李世民与突厥的颉利、突利二可汗在渭水之滨结盟,共同对抗突厥的敌对部落铁勒。渭水之盟是唐政府在突厥关系史上的一次胜利,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稳固了唐朝初建的基础。</p> 贞观之治 <p class="ql-block">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当时著名的宰相。</p><p class="ql-block">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p> 白江口之战 <p class="ql-block">663年,唐朝与倭国、百济联军在白江口展开激战,唐朝水军以少胜多,打败了兵力和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倭国在这次战役中遭受重大损失,数千人溺死或被斩杀,唐朝取得了胜利。此战使得日本意识到唐朝的强大,开始向唐朝学习,并吸收了中国的文化和制度。</p> 唐灭高句丽之战 <p class="ql-block">7世纪,是涉及高句丽、百济、唐和新罗之间的战争。战争可分为两个阶段:唐太宗时期唐朝击败高句丽,大幅削弱高句丽实力。唐高宗时期唐朝继续削弱高句丽和百济,最终于668年攻灭了高句丽。在攻灭高句丽之后,唐朝采取了两种措施。一方面,大量高句丽人被迁往江淮地区。另一方面,在原高句丽领土上设置了九都督府、四十二州和一百个县,并设立了安东都护府,以统治高句丽的各个地区。</p> 武周代唐 <p class="ql-block">武则天原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她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p><p class="ql-block">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p> 神龙政变 <p class="ql-block">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洛阳紫微城发动了兵变。武则天自立为帝,引发了一些争议和反对声音,一些反对武则天统治的权臣们希望恢复唐朝的男性统治,并迫使武则天退位。政变发生后,太子李显被立为天子,武则天被迫退位。政权重新回归李唐王室,立法制度也重新回到唐高宗时期。武则天在政变后向李显要求回归大唐皇后身份,避免了一般亡国之君的悲剧。</p> 开元盛世 <p class="ql-block">唐玄宗是武则天的孙子,不仅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他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p> 安史之乱 <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是755-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p><p class="ql-block">唐朝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后,召募兵士宿卫,在边将统率下从事屯垦。在边境统兵的将官称为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因统兵作战的需要,兼管地方行政和财政。节度使权力无限大,成为大军阀。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已有10个,他们各掌握一州或几州的军、政、财权,使中央政府越来越无力控制。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为人狡诈,善逢迎,因请求做杨贵妃养子,很得玄宗欢心和信任,成为势力最大的军阀。755年,安禄山串通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南下反唐,安史之乱爆发。</p><p class="ql-block">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洛阳,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同杨国忠逃往四川,行至马嵬驿,军士鼓躁不进,杀死杨国忠,杨贵妃也被迫吊死。太子李亨唐肃宗即位后,任用郭子仪等大将平乱。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即位之后,屡战不胜又被史思明所杀。结果史和安一样,被儿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继任大燕皇帝。史朝义不被其他叛军拥戴,致叛军内部纷争,屡被唐军所败。唐军收回洛阳,史朝义出逃中被迫自杀。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p><p class="ql-block">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p> 黄巢起义 <p class="ql-block">黄巢起义,时间875年至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p><p class="ql-block">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873年,中原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874年,濮州私盐贩王仙芝在长垣聚众起义后,很快攻下濮州、曹州,队伍发展到数万。875年,黄巢与族兄弟等八人聚众数千人,在曹州响应王仙芝。各地饥饿的农民也争先加入起义军,数月之间,起义群众就达到了数万之多。</p><p class="ql-block">黄巢和王仙芝两支起义队伍汇合之后,采取了避实就虚的流动战术,屡败官军,声势日大。唐王朝见镇压无望,遂采取政治诱降的手段,引诱王仙芝。王仙芝一度为之动摇,黄巢大怒,在出拳把王仙芝打得头破血流之后,自率二千人马北上,与王仙芝分道扬镳。随后,王仙芝战死黄梅,众将乃公推黄巢为主。黄巢就此建号“黄王”,自称“冲天大将军”。</p><p class="ql-block">880年,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取东都洛阳后,迅速占领潼关。消息传到长安,唐僖宗在神策军的护卫下,狼狈逃往成都避难。随后,黄巢大军进入长安。来不及逃走的唐朝官员全部出城投降,并迎接黄巢入城。12月13日,黄巢称帝,国号大齐,改元金统。</p><p class="ql-block">882年,唐王铎率官军包围长安,是年,署同州防御使朱温叛变义军,举州降唐。883年,黄巢为报义军孟楷被害之仇,誓拔陈州,连攻不克,义军受到极大消耗。在藩镇武装及沙陀兵联合攻击下,黄巢被迫北撤。884年,黄巢在中牟北遭沙陀军袭击,被义军叛将尚让追击,再败,于山东莱芜西南的狼虎谷自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巢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动摇了唐朝的统治。但由于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基础,起义军最后失败。</span></p><p class="ql-block"><b>黄巢的《不第后赋菊》:</b>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p> 唐朝灭亡 <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交界线,在此之后,唐朝还经历了14个皇帝延续了144年,时间跨度占到整个唐朝历史的一半。那么,唐朝是如何做到在衰败后还能苦撑百年的呢?</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安史之乱,及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都是源于唐朝的藩镇割据。所以,对于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其主要对手也是藩镇。藩镇始创于唐玄宗,唐朝藩镇有44个之多。但这些藩镇强弱不等,而且真正具备独立运营能力的藩镇少之又少,他们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叫板唐廷。再说,唐朝中后期的帝王们也有不俗的表现,出现了“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三次中兴局面。</p><p class="ql-block">直到黄巢起义后,超强藩镇诞生,朱温和李克用崛起。公元907年,朱温杀了唐哀帝,称帝,唐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