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北京~正觉寺[410]

牛玉明

<p class="ql-block">  正觉寺是一座典型的皇家佛寺,位于圆明园绮春园的西侧,共占地14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49平方米,包括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五佛殿、三圣殿、文殊亭、六大金刚殿、最上楼等建筑,是一个封闭的长方形建筑群。1860年和1900年,圆明园两度罹劫时,正觉寺均幸免于难。</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正觉寺是经过多年修缮以后完成的。新近挂牌为圆明园博物馆,挂牌以后的首展《圆明园五兽首展》和《圆明园石刻展》。</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5日,我参现并用手机拍摄了正觉寺-圆明园博物馆的山门、天王殿、三圣殿、文殊亭、最上楼和展览等部分照片。</p> <p class="ql-block"> <b>一、山门殿</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传承.守望-圆明园文物保护成果展</b></p> <p class="ql-block"> <b>二、鼓 楼</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正觉沧桑</b></p><p class="ql-block"> 圆明园,使这座闻名世界的"万园之园"化为灰烬。烽烟散尽的废墟中,一座原清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纵火焚毁本山环水抱、偏居一隅的皇家寺庙﹣﹣正觉寺,却幸度劫波,浴火重生。</p> <p class="ql-block"> <b>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 正觉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建成,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其位于绮春园宫门西侧,与绮春园既有后门相通,而又独成格局。寺庙主要包括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东西五佛殿、三圣殿、文殊亭、东西六大金刚殿、东西转角房、最上楼、北院门等建筑,占地面积143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正觉寺属皇家寺庙,其建筑规制严、规格高,中轴线建筑规模宏大,其中主殿三圣殿落于高台之上,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前设月台后为抱厦。文殊亭为高大的八角重檐攒尖顶建筑。</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正觉寺匾额为乾隆御书,满、汉、藏、蒙四种文字石匾,突出了其庙宇性质,如雍和宫正殿、承德殊像寺等亦使用此多种民族文字匾额。德殊像寺等亦使用此多种民族文字匾额。</p> <p class="ql-block">  据档案记载,章嘉呼图克图为正觉寺最上楼内供奉的佛像绘制了图样。章嘉呼图克图即第三世章嘉活佛,他是清代著名藏传佛教领袖,负责管理京城、内蒙古、热河等地的黄教(即藏传佛教格鲁派)事务。正觉寺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进行了一次大修,主要对文殊亭和僧房进行修葺。</p> <p class="ql-block"> <b>三、钟 楼</b></p><p class="ql-block"> 正觉寺属满族藏传佛教寺庙,与香山宝谛寺、万寿山功德寺合称"满洲三处"。这类寺院为清皇室御用寺庙,其喇嘛均为满人,日常将藏经译为满语念诵。正觉寺自建成起既设喇嘛主持,每月初一、初八、十三、十五、三十日念经五次。正觉寺的产生与清代统治者的宗教信仰以及统治政策有关。</p> <p class="ql-block"> <b>四、天王殿</b></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位于山门后,为五间殿宇,殿内供奉有大肚弥勒佛一尊,东、西两侧是四大天王塑像。</p> <p class="ql-block"> <b>园居理政</b></p><p class="ql-block">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驻跺圆明园,给吏部和兵部发上谕:"朕在圆明园与宫中无异,凡应办之事照常办理,尔等应奏者不可迟误。"圆明园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很多时间在圆明园度过。圆明园的正大光明、勤政亲贤是前朝区,九州清晏是寝宫区,形成了前殿后寝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b>悠游憩赏</b></p><p class="ql-block"> 圆明园作为帝后居所,日常活动包括在山高水长观看火戏、杂耍,在同乐园、含经堂、万方安和、长春仙馆、坦坦荡荡半亩园、汇芳书院抒藻轩、西峰秀色敞厅、濂溪乐处慎修思永等戏台观看戏剧表演,在买卖街体验市井生活,在坐石临流举办泛觞活动,在多稼如云赏荷,在福海赛龙舟、观冰嬉等。</p> <p class="ql-block"> <b>名园日新</b></p><p class="ql-block">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80年,宋庆龄、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沈雁冰等社会知名人士及专家学者等1583人联名,发起《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p> <p class="ql-block"> <b>五、西五佛殿</b></p> <p class="ql-block"> <b>寻古长春</b></p><p class="ql-block"> 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统称为圆明园。长春园位于圆明三园的东部地区,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至乾隆十六年(1751年)形成基本园林格局。长春园是圆明园内较早得到清整并对外开放的区域。西洋楼遗址就位于此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含经堂</b></p><p class="ql-block"> 含经堂位于长春园中心地带,是乾隆皇帝"门政娱老"之所,也是本网最大的建筑风景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如 园</b></p><p class="ql-block"> 如园位于长春园东南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建成,仿自南京瞻园即明代中山王徐达西花园。</p> <p class="ql-block"> <b>六、三圣殿</b></p><p class="ql-block"> 三圣殿里供奉着西方三圣,大殿中央供奉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无量寿佛),两侧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三圣殿前有东西配殿五间,周围之廊房则为喇嘛住所。</p> <p class="ql-block"> <b>万园之园</b></p><p class="ql-block"> 中国园林文化源远流长,清代皇家御园圆明园,以其宏大的建园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和兼容并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万园之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圆明园兔首铜像</b></p><p class="ql-block"> 兔首人身像像身已失。据清宫旧藏铜版画可知,其原持折扇。2009年,圆明园免首铜像在法国佳士得拍卖会上现身。2013年,法国皮诺家族将免首铜像捐赠给中国。</p> <p class="ql-block"> <b>圆明园鼠首铜像</b></p><p class="ql-block"> 鼠首人身像像身已失。据清宫旧藏铜版画可知 国皮诺家族将鼠首铜像捐赠给中国。</p> <p class="ql-block"> <b>圆明园猪首铜像</b></p><p class="ql-block"> 猪首人身像像身已失。据清宫旧藏铜版画可知,其原持一弓一箭。2003年,何鸿燊先生出资从美国收藏家手中购回圆明园猪首铜像,并捐赠给保利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b>圆明园虎首铜像</b></p><p class="ql-block"> 虎首人身像像身已失。据清宫旧藏铜版画可知,其原无所持。2000年,虎首铜像出现在香港的拍卖会上,中国保利集团公司所属保利艺术博物馆将其购回。</p> <p class="ql-block"> <b>圆明园猴首铜像</b></p><p class="ql-block"> 猴首人身像像身已失。据清宫旧藏铜版画可知,其原右手持一环,左手持一长笔。2000年,猴首铜像出现在香港的拍卖会上,中国保利集团公司所属保利艺术博物馆将其购回。</p> <p class="ql-block">   <b>圆明园牛首铜像</b></p><p class="ql-block"> 牛首人身像像身已失。据清宫旧藏铜版画可知,其原持拂尘。2000年,牛首铜像出现在香港的拍卖会上,中国保利集团公司所属保利艺术博物馆将其购回。</p><p class="ql-block">更</p> <p class="ql-block"> <b>七、东五佛殿</b></p> <p class="ql-block">   <b>追迹圆明</b></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在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圆明园管理处通过考古发掘、研究阐释、遗址保护,有序恢复山形水系,不断提升景观环境,有效促进考古遗址公园的活化利用。</p> <p class="ql-block"> <b>发 端</b></p><p class="ql-block"> 1984年至1999年,从西洋楼遗址开始,逐步清整蓬岛瑶台、接秀山房、涵秋馆、别有洞天、海岳开襟、思永斋、玉玲珑馆、狮子林等遗址,并整修山形、恢复水面、修复驳岸、复建围墙,同时完成绮春园、长春园山形砌、水系疏浚工作。在春园山形砌、水系疏浚工作。在此过程中,出土铜佛、玉器、瓷器、琉璃构件等文物。圆明园遗址的文物保护工作在艰难中起步,在探索中前进,早期对遗址的清整工作成为了圆明园考古的发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万方安和</b></p><p class="ql-block"> 万方安和位于圆明园遗址西部,始建于雍正初期,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主体建筑平面呈"己"字形,四面环水,冬暖夏凉。2004年西部整治期间,对其进行重点发掘,揭露出万字房大殿基址和十字亭基址,发掘总面积2600平方米。出土瓷片文物若干。后依据史料记载及构件特征,将散落的基址石构件复位,同时补砌残缺的部分,重现万方安和基址形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澹泊宁静</b></p><p class="ql-block"> 澹泊宁静位于圆明园西部,雍正五年(1727年)时已建成,主建筑是座"田"字形大殿,俗称"田字房"。2020至2022年,澹泊宁静遗址先后进行三期考古发掘工作,揭露出"田字房"部分走廊、房屋、天井、排水道,以及水稻田等遗迹,发掘总面积1500平方米。首次通过植物考古发现了扇形水稻植硅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紫碧山房</b></p><p class="ql-block"> 紫碧山房位于圆明园西北隅,西北两面皆倚园墙。建自雍正年间,是一处人工山地风景园林,地势较高,为全园"山起西北"之首。2016至2019年先后进行两次考古发掘,清理出值房、宫门、紫碧山房殿、含余清、澄素楼等建筑遗迹及码头、石桥、围墙、道路系统、河道、山体、排水道等附属设施,发掘总面积3000平方米。通过考古发掘基本摸清了紫碧山房建筑布局、道路系统、水利设施等,并首次在圆明园遗址内发现半圆形码头,弥补了样式雷图档的缺失。</p> <p class="ql-block"> <b>八、文殊亭</b></p><p class="ql-block"> 文殊亭为八方重指亭,的代文殊蓄萨,该亭与承德外八庙之法存度组阁都建于乾隆中期(后者晚建1774年),二客建筑格局及佛像形制电为相似,惟文陈事及其佛像体量稍逊。</p> <p class="ql-block"> <b>圆梦之基</b></p><p class="ql-block"> 文化在,国家存。文化兴,国运兴。历经沉沦与觉醒、奋斗与崛起,今天,中华民族曾遥不可及的梦想已是望得见桅杆尖头的航船。马首的痛失与归来,便是历史浩荡潮流鲜明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 <b>九、西六大金刚殿</b></p> <p class="ql-block"> <b>十、东六大金刚殿</b></p> <p class="ql-block"> <b>十一、最上楼</b></p> <p class="ql-block"> <b>圆明园石柱回归展</b></p><p class="ql-block">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物承载着史的厚度,文物传递着文化的深度。本次展览以7根石柱文物回归圆明园为主题,回顾圆明园石柱颠沛流离,远离故土的历史,讲述圆明园石柱艰难曲折,重回故里的历程,并分析圆明园石柱所蕴含的文物价值,呼应以同类文物在园展示情况,从而勾勒出流失文物回归之路的壮丽画卷</p> <p class="ql-block"> <b>遗址现存的石柱</b></p><p class="ql-block"> 目前,在圆明园天心水面石质文物展示区、残雕沉思石质文物展示区及西洋楼多个遗址中,均展永有造型丰富、纹饰多样的圆明园石柱文物。这些残留的石柱见证了圆明园历史的辉煌,也经历过苦难悲怆的过往,更寄托了中华儿女对于文化兴、国运兴的美好愿景。</p> <p class="ql-block"> <b>结 语</b></p><p class="ql-block"> 石柱是阶梯的支撑,是殿宇的柱梁,更是民族情怀的基石。让漂泊在外的文物回到故土,是中华儿女责无旁贷的使命,亦是祖国综不断增强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促进了多批次海外流失文物的回归。在此次7根石柱回归过程中,社会力量慷慨奉献、主动作为,高等院校热心支援、建言献策,抓住海外收藏单位相向而行、释放善意的有利契机,国家多部门统筹引领、保驾护航,保护机构尽心展于担当。各方密切合作,历经10年,最终促成石柱回到原属地。这7根石柱也是继马首铜像之后又一批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园文物保护利用和博物馆展览展示谱写了新的篇章,也为新时代社会力量投身流失文物返还工作创立了新模式,开辟了新路径。回归,是漫长的重逢,愿我们在追寻流失文物的路上,步履不停。</p> <p class="ql-block"> <b>正觉寺平面示意图</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