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8日 ‍周末音乐会

奇怪的伞🌂

<p class="ql-block">在这个晚秋时节</p> <p class="ql-block">迎来了立冬节气</p> <p class="ql-block">‌“满城尽带黄金甲”描绘了菊花遍地盛开,香气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p><p class="ql-block">秋天的北京城,街边巷尾,公园绿地到处都有银杏树,那一片片小扇子🪭般的秋叶披上金色的外衣,说是满城尽带黄金甲也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2024年第一学期的乐队课音乐会在今晚举行</p> <p class="ql-block">节目单</p><p class="ql-block">上半场</p><p class="ql-block">一、舒伯特D大调第一交响曲 D.82 </p> <p class="ql-block">下半场</p><p class="ql-block">二、莫杰斯特·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p><p class="ql-block">三、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Francesca·da·Rimini, op.32)》</p> <p class="ql-block">演奏者名单</p> <p class="ql-block">中央音乐学院本科3、4年级学生组成的乐团阵容强大</p> <p class="ql-block">指挥林涛上场了</p> <p class="ql-block">舒伯特D大调第一交响曲 D.82 ,这是舒伯特最早完成的交响曲,在此之前,1812年左右,曾作过一首D大调,属未完成。这首D大调,OP.82,作于1813年,传说是为当时维也纳神学院院长而作。</p><p class="ql-block">舒伯特第一交响曲共4个乐章</p><p class="ql-block">第一乐章.慢板—活泼的快板,慢板为序奏,从D大调始,主部为活泼的快板,D大调,奏鸣曲式。先以小提琴展示以音阶风格上升的第一主题,木管承接,经以其动机为主体的经过部后,小提琴以A大调如歌地奏第二主题。这个主题类似贝多芬《悲怆》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以此主题引导出来的音型与开头的进行型构成呈示部小结尾。发展部以木管表现的第二主题始,以转调方式发展。再现部将序奏进行的音值加了一倍而开始,然后才是第一主题的再现。</p> <p class="ql-block">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里赫田塔尔,奥地利作曲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舒伯特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他既是维也纳古典音乐传统的继承者,又是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给后世留下了丰厚的音乐遗产,包括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9部交响曲、10余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其他作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真可惜31岁就辞世了,跟莫扎特一样早逝。</span></p><p class="ql-block">第二乐章.行板,G大调,三段体。以小提琴的船歌风格主题始,也有莫扎特爱用的西西里舞曲音型,以长笛为主来反复,中段为E小调,第三段变换第一段乐器后再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小快板,D大调,三段体。小步舞曲主题与第一乐章第二主题有关联,中段为兰德勒舞曲,D大调。</p><p class="ql-block">小步舞曲是三拍子的节奏,我都想跟着乐曲跳起舞来啦!</p> <p class="ql-block">第四乐章听起来真是轻松活泼</p><p class="ql-block">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D大调,奏鸣曲式。先以第一小提琴奏第一主题,经发展风格的经过部,小提琴、低音管奏A大调第二主题。</p><p class="ql-block">发展部以木管处理第二主题始,逐渐接近第一主题,达主调后,以小提琴展示第一主题而进入再现部。再现部按原型,导入三连音而进入尾声。</p> <p class="ql-block">下半场开始,荒山之夜上演了。</p><p class="ql-block">一场魔鬼的盛宴展开全文穆索尔斯基最著名的作品除了盛传于世的《图画展览会》,可以说就是这部《荒山之夜》了。</p><p class="ql-block">这部作品穆索尔斯基从酝酿,构想到创作完成共达成17年之久。这是一部标题性的单乐章乐曲,叙事和描绘的特点兼而有之,音乐的结构也比较自由。</p><p class="ql-block">现在经常听到的往往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配器修订的版本.。</p><p class="ql-block">今晚听到的就是这个版本。</p> <p class="ql-block">音乐乍起,小提琴瑟瑟的弱奏上下盘旋,木管乐器的滑奏躁动不安,狂野地呼啸,铜管乐粗野的步伐节奏固执地前进,一幅阴森恐怖,魑魃横行的画面.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称这一段是“从地下传出了神秘的音响”。黑夜的精灵出现”。紧接着,长号和大号奏出了撒旦王残暴而又不可一世的主题。引子和撒旦王主题重复后,是群魔乱舞宴饮纵欲的邪恶的舞蹈风格主题。诙谐的舞曲般的音调和铜管乐号叫似的音型轮番出现并直至交织在一起。几个主题在展开、再现的过程中将魔鬼的喧嚣作乐场面推到了顶点。突然,乐队一落千丈,几达沉默。远处响起了教堂破晓的钟声。黎明驱散了黑暗,魔鬼们四处溃逃。这是一段非常耐人寻味的音乐,一刹那间一切都变得那样宁静、安详,人们静静地期待着...... 在竖琴奏出的天使般琶音音型的衬托下,弦乐柔柔地重复着一个简单的动机。终于,单簧管用神秘而甘美的声音唱出了具有乌克兰民间音调的抒情牧歌。光明必将战胜黑暗,新的一天开始了。这是人们质朴而真挚的追求,蕴含着美好而崇高的情感。当长笛明亮清澈的声音穿透一切,又将这难以言喻的优美旋律接过去演奏时,作者在此曲中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一深深地打动着欣赏者的心灵,音乐在无尽的回味中结束。交响音画《荒山之夜》是俄罗斯音乐家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穆索尔斯基是俄罗斯新俄乐派的代表作家,是“五人强力集团”成员之一。穆索尔斯基出生于地主家庭,从小喜爱音乐并练习钢琴。他曾经从军,但后来又辞去军职,全身心投入音乐创作事业。穆索尔斯基童年时代在乡村生活了十年,期间他接受了音乐启蒙教育,大量接触民间艺术活动,并在与农民的交往中萌生了对底层人们的同情心,这为他以后艺术思想的产生和创作风格的形成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音乐创作活动中,穆索尔斯基逐渐结识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居伊、把拉基列夫、鲍罗丁等俄罗斯音乐家,组成了著名的“五人强力集团”音乐创作集体。他们接受了俄罗斯农奴制改革后的先进社会思想,继承并发扬了格林卡民族音乐传统,强调音乐创作的“民族性”、“人民性”、“现实性”,他们的创作在俄罗斯和世界音乐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荒山之夜》的创作几经曲折,经过多次改编,这首有着浓郁俄罗斯民族色彩的作品历时十余年才得以完成。在彼得堡图书馆中藏有穆索尔斯基最早的一份手稿,这是俄罗斯音乐宝库中的珍品。这部作品最早是为剧本《女巫》中的荒山景色所写的音乐,最后却没能完成,但形成了今天《荒山之夜》的雏形。后来作者将其改编为管弦乐与合唱曲,用于歌剧《姆拉达》,但歌剧没能完成,此曲也就未能演出。此后又被改写成间奏曲,用于歌剧《索洛钦市集》。直到作者去世后,才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进行整理,并于1886年10月27日由其亲自指挥上演。在彼得堡保存的手稿上有作者写的标题说明:“阴惨惨的声音从地下闹哄哄地涌上来,女妖出现,魔王上场。赞颂黑暗之神车尔诺波库,女妖的祭奠,热闹的晚宴。狂欢进行到高潮时,远方传来了教堂的钟声,于是妖魔四散奔逃,消逝——黎明”这首乐曲的发展、音乐形象的塑造,都按照标题说明的思路进行,是典型的标题音乐。全曲以快板为主,直到结尾速度才稍微放缓。以d小调开始,以D大调结束。乐曲第一段,依次出现了三个音乐形象。作者用不同的节奏和音型了塑造他们。在音区和色彩运用上也作了巧妙处理。乐曲开始由第一第二小提琴,以极微弱的音量,快速地奏出一串三连音,形成一种嗡嗡之声,再加上与其重叠出现的由低音弦乐器奏出的音调,勾画出夜晚的荒山中群魔出现的场景。接着由木管在两个不同八度上奏出阴惨惨的怪叫声,代表着女妖出现了。然后便由长号和大号齐奏出威严阴沉的音调,这是黑暗之神车尔诺波库登场了!乐队在短促的齐奏后突然停顿。这三个音乐形象构成了乐曲的第一段——众妖登场。第二段是赞颂黑暗之神以及妖怪们的祭奠和热闹的晚宴这一段除了第一段中三个音乐形象的变体外,又增加了两个音调。当木管在高音区奏出短促的切分音后,就出现了戏谑性的舞曲音调,铜管吹出了诙谐的、号角般的进行曲音调。此时女妖胡蹦乱跳着向魔王谄媚并进行祭奠的场景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随后小提琴以半音音阶奏出强烈的全奏时,群魔乱舞、喧嚣作乐的狂欢气氛就达到了顶点。第三段的内容是,当群魔的狂欢到达高潮时,远处传来了教堂的钟声,妖魔们四散奔逃、消逝——黎明。这一段音乐暗含着作者对当时俄罗斯社会问题的思考,十分耐人寻味。结尾从持续了十二小节的钟声开始,黎明驱逐了黑暗,瞬间,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在竖琴的琶音衬托下,单簧管奏出了有着乌克兰民间音调的甜美牧歌。这是青年农民的主题,它蕴含着俄罗斯农民质朴而真挚的情感,对人间充满幸福的向往,它象征着光明必将战胜黑暗。随后长笛接续了这优美安详的旋律,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就回荡在这梦幻般迷人的牧歌里。</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首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Francesca·da·Rimini, op.32)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根据但丁《神曲》(The Divine Comedy)中的故事题材创作的一首交响幻想曲作品,又名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柴可夫斯基原本是计划写成一出歌剧,但由于与剧作家关系不合,所以只将这个题材转化为一部管弦乐幻想曲(如其副标题所示);因此这部作品的形式以及透过这个故事题材所表现的内涵,都是典型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产物;这是一部富于造型美和表现力的杰作,除了音乐本身具有惊人的情绪化的画意之外,它还达到了作曲家前所未有的热情、力量和悲壮境界。</p> <p class="ql-block">1987年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专业;1988年考取政府奖学金,前往苏联莫斯科国家音乐学院学习,主修作曲和指挥双专业,师从著名作曲大师阿尔伯特·列蒙教授和指挥大师迪米特里·契达年科教授,获得作曲硕士、指挥硕士,以及指挥表演艺术博士学位。</p> <p class="ql-block">林涛教授风度翩翩,推算其1971年生人吧?五十多岁。</p> <p class="ql-block">谢幕时</p> <p class="ql-block">今晚,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