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鸭子河南岸,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蜀文化遗址。该遗址总面积约12平方千米,年代距今4800至2800年左右。三星堆遗址以夏商时期的三星堆古城为主体,依托鸭子河,横跨马牧河,形成经东、西、南三面城墙及北侧鸭子河的防御体系,古城面积约370公顷,可分作祭祀区、居住区、作坊区、墓葬区,并有三星堆月亮湾等重要夯土建筑遗迹,体现出高度繁荣、布局严整的古代都邑气象。<br>历史:三星堆遗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距今约有4800年至2800年的历史。1929年,当地农民燕道诚在淘沟时偶然发现了一坑玉石器,这成为了三星堆考古的起点。1934年,华西大学博物馆在燕氏发现玉石器的附近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发掘,这是三星堆首次被正式发掘。自1950年代起,考古工作者对三星堆进行了大规模的连续发掘,特别是1986年出土了大量金属器和复杂的地层迭压关系,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10月25号早宝鸡出发,下午三点四十左右到三星堆博物馆附近,人比想象的多,博物馆从外观看也比我想象的高大上。 拍全景人就太小了。 这里是三星堆修复展示中心。发现了没有,我们少了一个人,三星堆要提前预约,60岁以上不用预约,随便进,王爱玲不到60,她又没有预约,好说歹说都不让进,只好在外面溜达。 段和雷武 这是我们这次的领导老陶,是个会开车、会摄影、知道哪里有美食的人。 修复中心 浏览完修复中心,赶紧到正式的博物馆。 讲解员没有了,只好30元租讲解器,跟着讲解器边听边看,感觉自己很认真的走马观花了一遍,想仔细了解必须请讲解员,时间再长一点。 是蜀人吗?这样的造型,难道来过外国人? 那个时候有假面舞会吗?居然有金面具。 几千年前这么时尚吗? 一号祭祀坑 2号祭祀坑 文物工作人员在工作 感觉没有一个像蜀人。 看到这些青铜器就想到我们宝鸡的何尊,何尊距今3000多年,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也许是陕西人的缘故,感觉何尊更具有代表性,因为它刻有文字,尤其有中国二字。 有一个金面具 这是一个复原体 原件。 复原体,4000多年前这么精致的青铜器。 千里目 出土最大的面具 整个三星堆共展出1100多件文物,由于我们去的晚,租讲解器,自己边听边看有点对不上点。 广汉市吃个肥肠,一天行程结束。 26号,我、小红、爱玲来到了都江堰,他们五人先一步去雅安,因为他们不止一次的来过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都江堰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三大工程组成,这些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分流、排沙和进水流量控制问题,有效地消除了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br> 都江堰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也是一项生态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条件,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形成了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的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自公元前256年建成以来,都江堰经历了多次维修和扩建,至今仍然在发挥重要作用,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无坝引水工程。<br> 为了纪念李冰父子,人们修建了二王庙,并设立了都江堰水利调度中心来管理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我们身后是都江堰的治水三宝:卧铁、竹笼和杩杈。<br>卧铁:卧铁是都江堰治水三宝之一,用于淘滩的标准。在古代,为了解决河道淤积泥沙的问题,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在河床上放置石牛、石马作为淘沙的标度尺。后来,这些石牛、石马被换成了卧铁,每年在枯水季节清淘河沙时,看到卧铁就不能再淘了,否则会导致成都平原的洪灾或旱灾。<br>竹笼:竹笼是都江堰治水三宝之一,用于截流和保护堤岸。竹笼采用四川的竹子编制而成,内部填充卵石,竹笼的韧性很强,可以相互连接和重叠,形成整体,起到拦截江水的作用。当江水太大时,竹笼容易被冲走,因此需要与其他工具配合使用。<br>杩杈:杩杈是都江堰治水三宝之一,用于固定竹笼和防止急流冲刷。杩杈是用大圆木捆在一起,形成三角形结构,具有很好的稳固性。与竹笼一起使用,可以防止竹笼被急流冲走,起到固定和保护堤岸的作用。 和另一家合伙请的讲解 导游说都江堰是天府之源造就了天府之国——成都。 这里是排沙的地方 这里是放置卧铁的地方 鱼嘴 “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治水名言,体现了古人卓越的治水理念和思想。<div> “深淘滩”指的是每年洪水过后,需要对风栖窝下的一段内江河道进行深挖,以减少沙石对水的拥堵,保持水流畅通。这一措施可以扩大河道的容量,接纳更多的雨水,以便在需要时造福人类。<br> “低作堰”则是指在枯水期,设置较低的堤坝,方便从别处引水。飞沙堰过高会导致水中泥沙无法排除,洪水季节会造成严重泥沙淤积,使工程逐渐废弃。因此,保持堤坝的适当高度是确保水利工程长期有效运行的关键。</div> 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言,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 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笼编密,石装健。 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摏见。岁勤修,须防患。 遵旧制,毋擅变。 何先德夫妇修建了安澜吊桥,也叫夫妻桥。 都江堰吊桥,又名安澜索桥,是一座横跨岷江的铁索吊桥,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这座古老而壮观的桥梁见证着都江堰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当地人的美好愿望。它位于离堆公园路都江堰景区内,紧邻玉垒山公园。<br>历史背景<br>安澜索桥最初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经过多次重建和修缮,最终在清代嘉庆年间定名为安澜桥,并进行了仿旧置建立。桥的名字“安澜”意味着平安无波,反映了它作为交通要道的重要性和安全性。<br>结构和特点<br>安澜索桥采用铁索吊桥的设计,全桥用细竹篾编成粗5寸的竹索24根,其中10根作底索,上面横铺木板当桥面,压板索2根,还有12根分列桥的两旁作为扶栏。绞索设备安放在桥两头石室内的木笼中,用木绞车绞紧桥的底索和扶栏索。桥梁中间的石墩上增添了一套绞索设备,以确保桥梁的稳定性。桥分为八孔,全长340米,宽3米多,高近13米,最大一孔跨径达61米。<br>文化意义<br>安澜索桥不仅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要道,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它被称为“夫妻桥”,与当地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有关。明末时期,由于战争毁坏了桥梁,长期依靠舟渡,造成了许多不便。清嘉庆年间,私塾教师何先德决定修复竹索桥,关心民众疾苦,最终成功修建了这座桥梁。 耳朵上红色的是耳机 从二王庙出来就上山了。 这是从山上看排沙的河床,下面的水就是内江,流向成都平原。 下山后直接到了一条饮食街 东西不少,我们也在这里品尝了灌县豆花,不错。 南桥是内江上的一座桥,饮食一条街直接就到这里了,由丁宝桢修建。 这是在桥上看内江下游 站在南桥上看宝瓶口 清澈见底的岷江水 导游说宫保鸡丁是由他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