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京 City walk西提沃克(城市漫步),寻杨吴城壕旧迹,赏南唐都城遗韵。 </p><p class="ql-block">一、杨吴城壕</p><p class="ql-block">杨吴城壕为南唐都城外护城壕,因开凿于杨吴时期,故通称为“杨吴城壕”。</p><p class="ql-block">主体城壕开凿于杨吴天佑(904—907)、武义(919—921)年间,南壕及部分西壕可能开凿于杨吴太和(929—935)年间。城壕的长度当略长于都城周长。文献记载,南宋景定元年(1260),马光祖疏浚的建康府城城壕长“四千七百六十五丈有奇”(约合今14638.08米余),南唐时当与此相去不远。城壕的深一丈五尺(约合今4.68米);阔三十丈(约合今92.16米)。</p><p class="ql-block">水源其水三源,大抵北引潮沟,东引青溪,南引秦淮。</p><p class="ql-block">壕上记有三桥:南门外为长干桥;东门外为白下桥;北门外为玄武桥。另南门内秦淮上建有朱雀桥(非古朱雀桥),即今镇淮桥。</p><p class="ql-block">二、南唐都城</p><p class="ql-block">南唐都城始建于914年,时徐知诰为升州刺史加检校司徒。后至少历经5次修筑,时间跨度达60余年。都城建成后周回二十五里又四十四步。都城城墙四至至今基本清晰:东界在杨吴城壕之西;南界大致沿雨花门、中华门一线;西界约在水西门、汉中门一线内侧,汉中门以北城垣则折向东北与北垣连接;北界大致在今广州路、珠江路以南一线。</p><p class="ql-block">南唐都城有陆门五座、水门三座,共八门。陆门五座为:东门(今大中桥西)、南门(今中华门处)、西门(今石城门处)、北门(今北门桥南)、龙光门(今水西门处)。水门三座为:上水门(今东水关处)、下水门(今水西门处)、栅寨门(今铁栅栏水洞处)。</p><p class="ql-block">城墙大概宽高:上宽二丈五尺;下宽三丈五尺;高约二丈五尺。据专家推测,南唐都城的城墙主体为夯土垒筑(存疑),仅城门等重要地段用砖石包砌城面。</p> <p class="ql-block">大中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明初因在旧有大桥、中桥基础上重建,名为大中桥。亦有认为大中桥即古白下桥,元代曾改名长春桥。还有南明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在此投河殉节而称“大忠桥”一说,但《明史》记黄道周死在东华门外。</p> <p class="ql-block">4.10烈士群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27年4月10日夜,中共南京地委与国民党省、市党部及市总工会负责人在大纱帽巷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应对严重局势的策略与措施。会议进行中,突遭市公安局侦缉队包围。结果除刘少猷越墙逃脱外,其余参加会议的侯绍裘(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国民党省党部常委)、谢文锦(中共南京地委书记)、刘重民(共产党员、国民党省党部调查部长)、张应春(共产党员、国民党省党部妇女部长)、许金元(共产党员、国民党省党部青年部长)、文化震(共产党员、南京市总工会秘书主任)、陈君起(共产党员、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妇女部长)、钟天樾(共产党员、南京市总工会执行委员)等10余人被捕。几天后,他们均被秘密杀害,其尸体亦被装进麻袋,抛入南京通济门外九龙桥下的秦淮河中。</p> <p class="ql-block">九龙桥</p><p class="ql-block">亦称通济桥,明初始建,位于通济门外护城河上。为五拱石桥,桥身坐落在四个棱形分水桥墩上,全长51米,宽12.4米,中拱高5.7米。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丙寅,"命……修京师通济桥"。清光绪十年(1884),重修。民国26年(1937)年12月,守城的国民军将士为阻止侵华日军进城,曾将中拱炸断,后来一直架木衔接以利通行。1966年,由南京市城建部门将其修复,并加铺沥青路面,增设水泥桥栏。2001年,重修该桥时换置原青石雕柱桥栏等,基本恢复明初该桥的旧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南唐都城上水门(东水关)</p><p class="ql-block">杨吴建城时始建,称上水门,亦名东水门。此处流入城区的河道称“十里秦淮”。明筑南京城,将上水门改建为东水关。水关共3层,每层11券,唯有下层11券通水。现上层11券及城墙已拆除,仅剩22券。清光绪间,左宗棠在此附近还建有5个石闸。民国24年,又加建东水关闸门。建国后,兴建了通济门水闸,为今秦淮河进水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武定门北巷 </p><p class="ql-block">位于武定门外。以武定门为界,为沿城墙向北的一条巷子。南起长乐路,北至东关闸。1957年,为武定门外向北部分,名武定门外。1984年成巷,仍沿用原名。1995年1月,以长乐路为界,分武定门南巷、武定门北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武定门</p><p class="ql-block">据南京史家张智峰先生(本群九乡河水老师)查阅史料所知,明代即有武定门之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南京城墙志》载是1927年(《南京地名大全》为1929年),为便于城内居民出城取水而开辟的豁口。后因近长乐路中段武定桥,以桥名"武定"二字得门名。民国22年国民政府令建,民国23年与汉中门、新民门基本同时建成,均为水泥混凝土结构。1949年前,又封堵了此门。1958年3月拆除武定门至至中华门段的砖墙,条石大部分保留。1998年,武定门南北豁口加固。1999年1月,维修武定门段城墙。2001年8月武定门处登城道被批。2010年新俢现武定门。</p> <p class="ql-block">正觉寺遇难同胞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由南京市人民政府于1987年12月立于武定门正觉寺遗址。纪念碑上详细记录了被侵华日军夺去生命的20位同胞姓名,其中,正觉寺的17名僧人在寺内被日军集体枪杀,另有3名尼姑真行、灯高、灯光在门东的消灾庵中(文保碑是中华门外)惨遭日军杀害。此被记入在中国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谷寿夫战犯案判决书》附件甲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侵华日审在武定門正觉寺,将该寺僧人慧兆、德才、宽宏、德清、道禅、刘和尚、张互、源谅、黄布堂、晓侶、慧璜、慧光,源悟、能空、倡修、广祥、广善等十七人集体槍杀。与此同时,日军还在 中华門外将尼姑真行、灯高、灯光等杀害。兹值侵华日軍南京大屠杀事件的五十周年,特立此碑,悼念死者,永诫后人,铭念历史、振兴中华。</p> <p class="ql-block">伏龟楼今天不开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伏龟楼始建于南唐,位于都城墙东角隅,主要用于军事瞭望守备,兼有登高观景之功能。其得名疑与伏龟山有关。</p> <p class="ql-block">雨花门</p><p class="ql-block">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拨款修建南京城内的宁省铁路(俗称小铁路),1909年(宣统元年)通车至万寿宫(白下路)。1936年(民国25年)3月,因市内"小铁路"向南延伸,遂于门东石观音庙抵城墙处,破城建城门一座,以便"小铁路"出城至养虎巷口,与江南铁路贯通。该城门外因近雨花台,故称雨花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橙色导标为今天预定行走路线,由刘老师(云中漫步)制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今天今天行走线路图,由道友陈跃宁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