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继平 2024年11月9日 <p class="ql-block"> 人生如书,记载着昨天和今天,记忆如陈年老酒,年份愈久,愈浓郁醇香。回首往事既甜美也有酸楚,用残缺的记忆去唤醒沉睡的往事,更是一种久别重逢后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 德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我在这里生活了五年。现如今,老迈年高,一生飘泊,故园望断,有家难回,反认他乡是故乡,此乃时也运也命也。细数各地,要问我最喜欢那里时,我会说德阳,尽管居住的时间不长,但烙印却是最深。那里是我由少年成长为青年的地方,是我人生之路重大的转折点,更是充满着欢乐、痛苦和迷惘之地。这里有小时的同学、玩伴和挚友,这里有太多刻骨铭心的往事值得回味和书写。</p> <p class="ql-block">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子弟校,初中第五届毕业照,1962年,张继平毕业于这一届。</p> 一.头上裹帕子 <p class="ql-block"> 初到德阳,便对当地人的打扮产生了好奇。那时,除县上的公家人,则不论男女一年四季,头上缠绕着白色或青色头巾,四川人叫帕子。这可不是陕北放羊老汉头上的白毛巾,据说用布要一丈左右。平日里多穿大襟上衣,冬天一些人穿长衫,脚着草鞋,年龄大的为御寒,瓦盆装上炭火,装在竹编的小筐里,放在衣下肚上取暖。四川人勤劳吃得苦,也懂得享受,闲暇时喜欢坐茶馆,要上三分钱一碗的盖碗茶,嗑着瓜子,听着四川清音、车灯。摆摆龙门阵,冲冲壳子,优哉优哉,一坐一天。</p> <p class="ql-block">四川的老茶馆</p> <p class="ql-block"> 开始以为到了少数民族区域,后多方打听,才逐渐知道四川人头上包帕子的众多原由。一说为悼念诸葛亮,因蜀后主刘禅不准民间悼念,百姓便把孝衣裹在头上,久而久之,成为习惯。二是四川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如彝族、羌族等,汉人与之通婚,用他们的风俗同化了汉人。三是清兵入关,大肆屠杀汉人,成都人就被清兵杀的所剩无几,若大个四川,仅剩八万多人。后湖广填四川时,大批人被强行移居,然而蜀道难,长途跋涉,九死一生,不少人客死它乡,尸骨丢在了迁徏的路上,包头巾是为纪念逝去的亲人而带孝。还有一说,四川阴天多湿气重,是一种保护身体的防范措施。总之,我对川人这头上的帕子,久久难忘,挥之不去,至今也没整明白,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p><p class="ql-block"> 青年人、北方人没见过头上缠绕的帕子(头巾)是何形象,可在网上搜索一下画家罗中`创作的油画《父亲》,就一目了然了。</p> <p class="ql-block">罗立中油画《父亲》</p> <p class="ql-block"> 二.钟鼓楼、南塔寺和东大桥</p> <p class="ql-block"> 旧时德阳县城并不大,但文化厚重,著名的文庙,列全国四大之一。钟鼓楼、南塔和东大桥,可并称之为三大建筑。</p><p class="ql-block"> 钟鼓楼建在南街十字路口,初见时,觉得飞檐斗拱、巍峨壮观,极有气势。但因年代久远失修,岁月痕太重,斑驳老旧,楼上大钟和鼓已不知去向,登楼的木梯被封堵,断了想上去看看的念头。</p><p class="ql-block"> 钟鼓楼是古人为报时,由官府修建的基础设施。想那晨钟暮鼓,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它是一天的开始和结束的象征。清晨人们在低沉、浑厚、悠扬的钟声中起身,又在阵阵鼓声中,被告知黑夜的来临,一天的结束。“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休时”,人们祖祖辈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朴实宁静中渡过,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德阳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人们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却没同步,钟鼓楼难逃被拆除的厄运。后来在城南重建了一个钟鼓楼,倒也金碧辉煌,比原来的还大了不少。但总觉得抽掉了历史和文化,少了厚重和积淀,缺少了灵魂。只是个浓妆艳抹,刻意妆扮的贵妇;像茅台酒掺了白开水,味道变了。既然你里面无钟也无鼓,更不担负报时之责任,叫什么钟鼓楼,妄担了虚名。</p> <p class="ql-block">德阳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 走近南塔寺时,只见孤伶伶伫立在那里,未见寺院的山门、大雄宝殿、僧房等建筑踪影,事后想这让菩萨、佛祖在何方普渡众生,大德高僧又在哪里传经布道。许是年久失修,殿堂倒塌了,也可能毁于连年战争,被付之一炬,最不愿听到的是像警示恒言中的火烧红莲寺一样,因邪恶被取缔了。总之,有塔无寺,至今是个迷。</p><p class="ql-block"> 南塔原名叫凤鸣塔,建塔之初,传说有凤凰飞来,一路鸣叫,有凤来仪,此乃大吉,故取其名。我认真数过,外檐十三层,内十层,台阶是旋转上下的,有多少级台阶忘了,不过登上去还是会大喘粗气。我和伙伴也曾独自一人登上最高层,趴在窗口,北望县城,右观东山,南眺八角,左瞧二重厂区。那时尚小,没有政治家忧国忧民,借机指点江山,抒发壮志豪情,也没有文人骚客那种触景生情,之乎者也的卖弄一番文采的资本,只觉得挺得意、新奇、好玩、满足。</p><p class="ql-block"> 有着德阳象征的古塔,因要建化肥厂决定拆除腾地,当时的县太爷一定是长了一个猪脑袋若。若大的德阳,那里建厂不行,非要拆塔吗?一个愚蠢的决定,竟使几百年的古迹,顷刻间化为垃圾,呜呼!实在是罪过,愧对先人。如果南塔还在,会引来多少佛门弟子,俗家居士,痴男怨女前来上香、颂经、消费。那德阳的三产不知要增加多少个百分点。</p> <p class="ql-block">德阳南塔(凤鸣塔)</p> <p class="ql-block"> 与钟鼓楼、南塔相比,东大桥关注的人少了些,但它是沟通绵远河东西两岸的唯一通道,惠及全县甚至更广,实用性要比前两项大得多。据讲东大桥是两百年前,由私人倾囊捐资修建。桥墩是红砂岩石料砌成,上面铺厚木板,以行人为主,除鸡公车外不能过重载。桥中间建有一个漂亮又实用的风雨亭,供行人休息、观光和躲避风雨,一个古朴的亭子使大桥有了灵气和生命,有画龙点睛之妙,成为百里长河上一景。</p><p class="ql-block"> 修建东大桥,放在现在是小菜一碟。但那时财力捉襟见肘,更缺少技术和施工设备,特别是大量水工作业,绝非易事。不得不攒叹前人的艰辛和毅力,过桥人何曾想到过造桥人。</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建设德阳重工业基地时,一下涌入数万职工与家属,这些人要吃要喝,有强大消费需求,农民的家庭副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为工人老大哥生活提供了诸多方便,自己也增加了收入,“翻身靠共产党,发家靠附近厂”,此话得到了验证。每逢赶场,他们背着筐,挑着担,挎着蔬菜、鸡蛋蓝子,带着家养禽畜,走过东大桥,进城叫卖,热闹非凡。此时站在桥头,看见熙熙攘攘行走在桥上的男女老少,一片包裹着帕子的人头,这样的场景,别处是看不到的。</p><p class="ql-block"> 据讲东大桥八十年代也被拆除,在旧址上建了新桥,至此,三大古建筑皆无,留下的只有一声叹息。</p> <p class="ql-block">德阳东大桥</p> 三.绵远河 <p class="ql-block"> 刚到德阳时,我家住在东平房,后来在这里建了养牛场。文革时,父亲被造反派扣上走资派、三反分子帽子,当时在一零五414栋,被造反派中一流氓地痞强行霸占,一家人被驱赶到了东平房,进了真正的牛棚。</p> <p class="ql-block">张继平家在徳阳曾经住过的414栋</p> <p class="ql-block"> 东平房以东有一个坎,下去跨过川陕公路,再过一片甘蔗地,便到了绵远河。</p><p class="ql-block"> 绵远河河面宽,河底岸边都是形状、颜色各异的鹅卵石和洁净的沙子,平日里河水不深,水面波光粼粼,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如果用土筲箕一搓,有可能就捉住几条。夏天河水向孩子发出诱人的召唤,怎奈家长、学校严禁去玩水,只有偷偷去过把瘾。</p> <p class="ql-block">德阳绵远河</p> <p class="ql-block"> 绵远河发起怒来也够吓人,每到汛期发大水,混浊的水漂浮着上游冲下来各种物品,翻滚着奔向下游。六零年,建一局有几个在河中捡修设备的工人,因洪水瞬间到来,只好爬上河中的挖掘机,洪水在上涨,几个人命在旦夕。从成都飞来救援的直升机在天上转了两圈,也束手无策飞走了。此时建一局两名年轻大学生挺身而出,他俩肩负重托,腰系绳索,顶着阵阵涌浪舍身游向被困人员。人被救了,但两位青年因极度疲劳,被洪水无情卷走,献出了生命。绵远河,你让人又爱又恨。</p><p class="ql-block"> 然而,绵远河对德阳建设做出的贡献又是巨大的。它为工业建设和生产、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水源。绵远河又是一个天然的,优质砂石料供应地,无偿地输送到二重、东电等建筑工地。</p><p class="ql-block"> 为了微薄的收入,她们“狠心”将幼儿锁在家里,任其撕心裂肺的哭喊。夏天顶烈日酷暑,冬季冒凛冽寒风,无休无息,为的是取得一天几毛钱的报酬。她们起的最早,睡的最晚,吃的最差,还要承担繁杂的家务。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的营养不良,过大的精神压力,透支着原本虚弱的躯体,岁月的风霸雕刻着过早衰老的客颜。尽管出过大力,不少人至死都是个家属,两手空空,物质享受与她们无缘。这和现时的一些女人,一天到晚涂脂抹粉,披红挂绿,唱歌跳舞,反差有多大。家属工,你们也是最可爱的人。</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母亲(家属工),不少人在绵远河筛过砂石,装过车。</p> <p class="ql-block"> 由于过度开发,生态遭破坏,如今绵远河水量锐减,昔日宽阔,日夜流淌的河水已不复存在,起码在德阳市区是这样,无奈只有筑坝蓄水,更名为“旌湖”。充满野性原生态的河滩,被围起来开辟成了休闲场他,建立了无数楼宇。绵远河,少了往日的喧嚣和万马奔腾之势,死水微澜,不再清澈,偶有觅食的水鸟在水面上掠过。这场景不知是变好还是变差了,是该赞美还是鞭苔。</p> 四.回锅肉与牌坊 <p class="ql-block"> 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发生在同一天。刚到德阳不久,父亲带我在县城南街一小饭馆用餐。这是我觉得迄今为止,最美佳肴,终生难忘,且常常回想当时场景。其实当时没吃什么大餐,只是花二角钱,一碗米饭,一盘蒜苗吵回锅肉而已。因是第一次下馆子,我狼吞虎咽,大快朵颐,只觉得是天下第一美味,说句玩笑话,连舌头差点都跟着咽了下去吃。后来多次去街里逛,只闻到饭馆传出的香味,馋归馋,怎奈囊中羞涩,身无分文,只有吞咽口水的份。</p><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后,也在外用过餐。特别是到了深,常有请人吃饭和被请之事,所谓山珍海味也品尝过,但总觉得没有德阳回锅肉那么诱人,令人难忘。</p> <p class="ql-block">德阳连山回锅肉</p> <p class="ql-block"> 吃过饭我从南街往回走,正值二重场整场地。那时南门外大约有四、五榀牌坊。这是古时为进京赶考夺魁的状元、朝廷的重臣、杀敌立功的武将,贞女、节妇所立,作为楷模表彰并警示、教育后人。</p> <p class="ql-block">德阳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 牌坊高大精美,用红砂岩制作,正中有匾额,柱上有楹联,上面还刻有历史典故、人物,花草鸟兽,皆出自能工巧匠之手。放在现在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和艺术品,一定会换个地方保护起来。我看见的是有人爬上牌坊,栓上钢丝绳用拖拉机拉,牌坊在外力作用下轰然倒地。这些曾被人仰慕的楷模就这样完成了历史使命,从此,在人间消失了。应了唐寅“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的惨景,只不过这里建了工厂。</p> 五.人祸与天灾 <p class="ql-block"> 到德阳不久,自然灾害、饥饿便接踵而至,浮夸风、共产风也刮了起来。二重、建一局等央企,干部级别高、配备好,引起了地方干部的嫉妒和红眼病。四川省、绵阳地委借反右倾之机,将抵制他们错误作法的二重厂长、建一局局长、书记等一批干部打成右倾分子,批斗、处分、调离,典型的虎落平川。更荒唐的是将中央企业的国拨设备、材料强行拉走。建一局就有吉普、轿车被地、县委共了产。以前骑自行车的地委、县政府头头,而今眼目下,屁股也坐上了冒烟的大家伙。可惜好景不长,中央发现后纠偏、甄别,刹住一平二调歪风。侵占了的东西,又乖乖送还了回来,并登门赔礼道歉。这面子里子全丢光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p><p class="ql-block"> 饥饿的滋味是现在年轻人体会不到的,当时,物资匮乏,一切生活用品凭票定量供应。每天吃着清水煮厚皮菜、莲花白,没什么副食,营养严重不良,不少人得浮肿病,腿上一按一个坑。我有时夜里饿的睡不着觉,起身到厨房倒碗水,加点酱油喝了充饥。</p><p class="ql-block"> 为了渡过饥,人们想了很多自救办法。我们学校厕所就放了几个大木桶,用于收集尿液,用于培养人造肉小球藻,让老师和学生喝,说这玩意高蛋白、富营养。其实就是水里加点肥长出的青胎,想想都有要呕吐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男孩子大多兜里都装把小刀,放学后到农民地里,抠红苕,拨萝卜,摘豆,也不管脏不脏,用刀刮一刮,或用衣大襟拧一下就往嘴里塞。干这种事必竟是污点,作过贼嘛。同学聚会时,已年逾花甲的女同学说,他们也偷过地瓜、胡萝卜。听她们一说,背负了多年的罪恶感立马得以释放。连文静的女生尚且如此,那男孩子干点偷鸡摸狗拨蒜苗不靠谱的小事,上天也会原谅的。</p> <p class="ql-block">德阳105有名的东、西转角楼阳。</p> 六.德阳情结 <p class="ql-block"> 自本世纪初,中建二局人,特别是子弟,兴起了怀旧、寻根热。他们一批又批的北上长春、富拉尔基,南下四川德阳、达州,去追忆逝去的青春岁月,找寻生活过地方的痕迹和出生之地童年的脚印。当然去的最多的地方还是德阳。人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牵引。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驱赶着。以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班级,和不同形式相聚德阳,搞“同学会”,有的人竟去了N多次。他们瞻仰走访读过书的学校、工厂、住房,探望白发苍苍的老师。多年不见的人相聚在一起话当年,说不完的陈年往事,道不完的相思之苦。他们拍照片,录制视频,写文章、诗歌,群里发、网上传,赞美德阳和同学情,这里是他们的第二故乡。有人调侃说:同学会,同学会,拆散一对是一对。但我们这些学弟学妹都很纯真自律,迄今尚未发现因聚会而家庭破裂之事。至于有无人成就了地下情,那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了。</p><p class="ql-block"> 本人也于07年参加过一次同学会,与会的有五十多人。大家从天南地北相聚德阳,最远的北有大庆,南端有广东,东有上海。会后有没联系上的同学报怨为什么不通知他们。但当他们看到制作的录相、拍摄的照片后,一些人老泪纵横,情不自禁,对德阳莫名的情感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红尘往事,历尽沧桑。昨天刚发生的事记不得了。惟对少年时居住地,经过的人和事,仍铭记于心,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记忆,是刻入心灵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历史,是传承过往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故事,是描写情节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文字,是传递信息的符号。</p><p class="ql-block">张继平写于深圳</p> <p class="ql-block"> 我看过原建筑工程部一局的几位老大哥,写的关于对长春、富拉尔基、德阳往事的回忆文章。能写这些文章的人,大多数是子弟里的老大哥、老大姐们,尤其是能够写前两个地方的人,写清楚的人,岁数都近八十岁了。他们写的都很真实、朴素、自然、真挚,看后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 本文作者张继平大哥,是建筑五师里的大子弟。他的儿时记忆篇之四~初到德阳,写的非常详细、全面,我看到此文后,把它制作成美篇,以使更多的曾经在德阳生活、工作过的大哥、大姐们,能够看到此文,对往事只能回味。</p><p class="ql-block">陈露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