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219赠郑钦禹老同学

孙福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七律•赠郑钦禹老同学(新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孙福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挥手同桌多少年,音容时刻在身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永铭岁月兄和弟,总记沧桑芝与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切切深情流碧水,丝丝思绪越青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凝眸远望雁传信,快乐相陪肺腑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郑钦禹,1943年出生,山东济宁人,是我在山东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的同桌。毕业至今57年来末能谋面,只能在微信中彼此问候。他多才多艺,退休前为山东省临沂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郑钦禹兄回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谢福奎兄赠诗!欣喜若狂,诌四句不知可算七绝的小诗,聊表激动之情,请指教。祝福冬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喜读赠诗望塞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高谊深情入怀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旋当奉和墨笔涩,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愧吾无兄七步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附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媒体人话初心丨深情系党报 尽责秉初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在临沂客户端2021-03-10 阅读次数: 11357</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开栏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临沂日报》诞生、发展于这极不平凡的100年间。创刊68年,春华秋实,一代代临报人带着燃烧的激情、美好的青春,踏着坚定而欢快的脚步,满腔赤诚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散发出闪耀夺目的光芒,推动《临沂日报》经历了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的巨大转变,完成了从一张报纸到一个集团的巨大跨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教育引导集团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改革创新、实干担当,“临报学习团”公众号即日推出“媒体人话初心”栏目,第一篇文章是《深情系党报 尽责秉初心》,以此激励党员牢记职责使命,坚守新闻理想,初心不改、砥砺前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提起原临沂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郑钦禹,好多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退休不退志、离岗不离党,满腔热情、孜孜不倦,依然奋斗在新闻战线,关心着报纸宣传和融媒发展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入党42年,从事新闻工作25年,郑钦禹发扬“拓荒牛”精神,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党的宣传事业。在艰苦条件下,他先后参加和领导筹办《临沂县报》《临沂大众》(后更名《临沂日报》)市县两级党报;起草制定系列规章制度和改扩版方案,为《临沂大众》复刊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报社改革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抱着初心到老区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43年,郑钦禹出生于山东济宁农村一个耕读世家。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父亲跟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好上学,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父亲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2年,郑钦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67年毕业后到济南军区某部锻炼。两年后,26岁的郑钦禹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要求到沂蒙革命老区工作。经过几年的基层工作砺炼,1974年,组织调他到当时的临沂县政府办公室从事秘书工作。1978年12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至今仍记得参加入党宣誓仪式时,我紧握拳头,眼含热泪,心潮澎湃,努力用我最大的声音表达着此刻的庄严:我光荣入党了!组织上入党是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是一生一世,只要革命工作需要,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这就是我的初心!”入党两年后,郑钦禹迎来了人生“拐点”,以“临报人”的新身份开启了新征途,全身心投入《临沂县报》创刊、《临沂大众》复刊改版工作,并为党的新闻事业奋斗了大半辈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与报纸结下不解之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0年,《临沂县报》筹备创刊,37岁的郑钦禹被调到筹备组;创刊后被任命为报社副总编辑、党支部委员。办报纸,他是半路出家,可新岗位任务重,责任大,要求他必须马上适应。他一边主持报社编务工作,一边系统学习新闻理论知识,坚持每年撰写报纸宣传工作总结,办报经验连续3年被省委宣传部《宣传通讯》摘要转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4年5月,经过艰苦的创业起步阶段,《临沂县报》终于迈向新的发展台阶。郑钦禹肩上的担子稍微减轻,又被任命为《临沂大众》复刊筹备组的第一副组长,相当于从零开始再办一张新报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临沂大众》于1953年9月创刊,凝结着老一辈党报人艰苦奋斗的心血汗水。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她的复刊寄予着党和沂蒙人民的期望,虽然压力很大,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把这张报纸办好!”面对上级安排,郑钦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没有向组织提要求、谈条件,而是怀着满腔热血,凭着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执着勇挑大梁,决心继承党报光荣传统,发扬党报人优良作风,努力把复刊后的报纸办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主持制定报社总体规划,建立完善编采制度,快速理顺工作秩序,经过筹备组的同志辛苦筹备和首批调入的职工不分昼夜地辛勤工作,成功复刊后的《临沂大众》一经面世,便在临沂大地引起强烈反响,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广大读者爱不释手。1994年1月1日,《临沂大众》扩版改刊后的第一张《临沂日报》正式与读者见面,实现了由4开周4小报向对开大报日报的历史性跨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热爱下基层不做“新闻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工作25年来,虽身居领导岗位,郑钦禹却不愿当“新闻官”,更喜欢下基层调研采访,做一名普通记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93年夏天,冒着酷暑炎热,他带领新进报社的10多名大学生到沂河北大桥建设施工现场采访,踏着泥泞到遭遇洪水灾害的半程镇灾民的临时草棚里采访慰问,指导他们写出了一批感人的现场新闻稿件。1994年国庆45周年前夕,为唱好报纸宣传“重头戏”,他精心策划并带领骨干采写了《献给共和国的凯歌》大型系列报道。刊出后,受到地委行署领导和广大读者好评,荣获山东省“五个一”工程精品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党报党旗红,责任重于山。郑钦禹经常给编采人员讲,《临沂日报》是党报,党报是党的宣传舆论和思想文化阵地,市委把这块阵地交给我们,我们就要做到守土明责、守土尽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03年,郑钦禹从总编辑岗位上光荣退休。为办好《临沂日报》,他倾注了一腔热忱,付出了大量心血。每当谈及报社的工作,他总是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是我应该做的。每一张报纸都是集体劳动的成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工作是大伙做的,我只不过做了我应该做的一份。”时至今日,他的奋斗事迹仍在临沂日报报业集团口口相传,他兢兢业业、尽职尽责、默默奉献的精神正鼓励着每一位临报人担当作为、砥砺前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编辑: 吴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附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与临沂日报结缘是我今生的荣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访临沂日报社原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郑钦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夏日的一个傍晚,雨后复斜阳,空气格外清新宜人。此时,在报社老家属区一幢略显陈旧的多层楼房,一间简朴而温馨的客厅内,临沂日报社原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郑钦禹正接受我们的采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郑老总年已八旬,略显清瘦,但精神矍铄,目光慈祥。他热情地和我们握手,高兴地说,今年我们将共同迎来临沂日报70华诞,可喜可贺!回想30多年前组织调我参加筹备报纸复刊工作时,我的年龄与你们现在相仿。而今你们风华正茂,两鬓青丝,而“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风趣亲切的话语,让人感到亲如家人。落座后,郑老总略带沉思地说,退休后每当回想自己的工作经历,总觉得能与临沂日报结缘,为党的新闻事业出一份力,是我今生的荣耀。这里有我们逝去的青春,有我们辛劳的汗水和奋斗的记忆,更有我们难以割舍的党报情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赤子之心系报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4年,改革开放后的第6个年头,为适应形势发展,更好地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共临沂地委决定恢复出版《临沂大众》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临沂大众》报的复刊,开创了临沂报业史上的崭新局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郑钦禹回忆。为了做好《临沂大众》报的复刊工作,地委抽调有关方面人员于1984年5月成立了复刊筹备组。时任《临沂市报》副总编辑的郑钦禹担任复刊筹备组第一副组长。《临沂大众》上世纪六十年代停刊,20余年时过境迁,办公场所、印刷设备等都不复存在,一切需要从零开始,白手起家。郑钦禹和同事登门向《临沂大众》老报人求教,分头到济南等地报社学习办报经验,按照地委领导的要求,酝酿报社总体规划,研究制定《临沂大众》复刊后的办报方针和编辑方案,为复刊做好了充分准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5年1月1日,迎着第一缕朝阳,复刊后的第一张《临沂大众》散发着油墨的清香,与广大读者见面。根据地委对报纸宣传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要求,《临沂大众》力求稿件短小精悍、形式活泼多样,将思想性、指导性同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认可、喜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郑钦禹说,筹备复刊的经历和经年办报的岁月,让他深深感到,《临沂日报》自带的红色基因和老一代报人筚路蓝缕形成的光荣传统,是滋养一代代临报人不畏艰难、守正创新、砥砺前行的精神食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临沂大众》负责美术编辑兼摄影报道的胡文楼前辈,到莒南县厉家寨采集整山治岭的新闻,基本都是骑自行车当天来回,再连夜洗印出拍摄的照片。《临沂大众》复刊筹备期间办公条件十分简陋,用乒乓球案当办公桌。复刊后的第一个报纸编辑出版方案和报社总体规划设想,就是郑钦禹伏在球案上写出来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时间来到1993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沂蒙山区的面貌日新月异。新形势下,《临沂大众》主动求变,向地委提交了扩版改刊方案:由四开4版小报扩为对开4版大报,由周四刊改为日报,增加“容量”,拓展报道面,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这次的任务,不比9年前复刊轻松,作为总编辑的郑钦禹责无旁贷。从到外地学习办大报日报的采编工作机制,到制定《〈临沂日报〉关于审发稿件的有关规定》《〈临沂日报〉编辑业务规范化条例》《值班总编岗位职责》等流程、规范;从试刊期间的稿件选题、采写,到稿件上版后的编排,郑钦禹接连几个月没睡过一个囫囵觉。1994年元旦,改刊后的第一张《临沂日报》甫一亮相,就以美观大方的版式、丰富厚重的内容,在沂蒙大地引起强烈反响。地委、行署充分肯定,广大读者爱不释手,改刊一炮打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95年临沂撤地设市第一年,首次组织市两会宣传报道;1998年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首次策划组织全方位、立体化、大规模宣传……面对这些无章可循而又要求非常高的工作,郑钦禹总是和同事一道,严格按照市委及市委宣传部的要求,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使命感,拼搏奉献,圆满完成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苦心孤诣写华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总编辑首先是记者、是编辑,不仅要知大势把导向,也要敏锐地体察社会生活的细微变化,及时反映基层党组织和临沂人民在贯彻党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中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而不能当“新闻官”。在报社担任领导职务近20年,郑钦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每年都拿出相当时间下到最基层,走到第一线,和读者面对面交流。“接地气,察实情,才能心中有数,尽力做到党报贴近群众,群众喜闻乐见。”郑钦禹时常亲自拿策划,并带领记者调研采访,全市大部分乡镇都曾留下他的足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份报纸的水平和高度,往往体现在黄钟大吕。1994年国庆45周年前夕,郑钦禹精心策划、立意定题,组织了报纸复刊以来最大规模的宣传报道:以“献给共和国的凯歌”为主题,接连推出6篇超过4000字的述评文章,《攻坚不畏蒙山高——深化改革篇》《冲出“围城”沂水阔——扩大开放篇》《重塑河山富沂蒙——农业开发篇》《“神火”照亮腾飞路——科教兴区篇》《意气风发创新业——弘扬沂蒙精神篇》《上下同欲为大局——保持稳定篇》。稿件从不同侧面展示临沂地区4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辉煌成就,充分反映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的伟大实践和创造。为搞好这组报道,报社组成了郑钦禹牵头,各位副总编、有关部室主任参加的写作小组,郑钦禹撰写“写在前面的话”,并对6篇稿件统一润色把关。6篇见报稿各有特色,又浑然一体,气势磅礴,极富冲击力,受到地委、行署领导和广大读者一致好评。1995年,这组报道获得山东省“五个一”工程精品奖,地委领导亲自到报社宣布了嘉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鉴于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取得的成绩,郑钦禹先后被省委宣传部评为山东省优秀新闻出版工作者,被临沂地委、行署授予优秀知识分子称号,荣获首届山东省新闻最高奖——“泰山新闻奖”提名奖,并被省委宣传部、省人事厅记二等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雨润桃李绽芬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惜才爱才,这是和郑钦禹熟识的人对他的一致评价。郑钦禹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办报不是他的本行。1980年从党政机关走上新闻工作领导岗位后,他边实践边学习,总结提炼理论性、规律性的经验,运用到办报实践中,从门外汉成为业内专家。对凝聚自己大量心血、智慧的结晶,郑钦禹从不作为“个人财产”秘不示人,相反,他认为,这些理念、知识、技能只有被更多的人掌握,传承下去,才具有更大的价值。因此,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所知传授给后辈新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4年筹备《临沂大众》复刊,缺人是最紧要的问题。“我们遵照领导指示,分批在全区范围内和省级新闻单位驻临沂记者站考察了部分采编骨干人员,并陆续办理调入手续并投入试刊筹备工作。”为了使新调进人员尽快进入角色,郑钦禹和筹备组的战友们组织专题培训和出版实战演练。同时,联系全区通讯报道队伍组织稿源,为顺利复刊提供了人才保障。1994年改大报日报,版面容量增加了近3倍,编采力量不足的问题又摆在眼前。从1993年8月开始,郑钦禹马不停蹄,牵头考察,从应届大学毕业生和全区各县市、地直部门选调了34人充实编辑部。这些同志,后来都成长为报社的业务骨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93年夏,临沂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报社把抗洪救灾宣传放到了突出位置,将周四刊临时改为日报,用稿量大增。郑钦禹带领新进报社的1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沂河北大桥建设施工现场采访,踏着泥泞到半程镇农民临时搭建的草棚里了解情况,指导青年记者编辑怎么选新闻点、如何观察事物、怎样和采访对象交流,大家写出了一批鲜活感人的现场新闻。日常工作中,郑钦禹经常借实例为记者讲解稿件怎么谋篇布局,教编辑怎样提炼标题、把关过程中要注意避开哪些“雷区”……“教学相长,我从中也受益不少。”郑老总谦虚地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临沂日报坚持走群众路线,实行开门办报。报社建立了通讯员队伍,完善了通讯员网络。县里每年的通讯报道会和通讯员培训班,只要没有特殊情况,郑钦禹都要带队参加,常常亲自授课。他儒雅博学的风范、谦和严谨的作风,影响着一批批通讯员成为报社的供稿“大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退休后,郑钦禹一直关心、关爱我们的报纸。每天翻一翻《临沂日报》成为他的习惯。他说,自己欣喜地看到,新时代媒体开创出大格局,报纸展现出新气象,大宣传塑造出强大传播力。特别是近几年来,报社重视发挥移动网络传媒优势,在融合提升中拓展主流舆论新空间,担负起价值引领的重大使命。今天我们重温党报人的初心使命,牢记党性原则,铸魂固本,建功新时代,是对《临沂日报》70华诞的最好纪念。作为党的一名老新闻工作者,我为《临沂日报》曾经的成就而自豪,为今天的辉煌而骄傲,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祝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临报融媒记者 李冰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郑钦禹,山东济宁市人,临沂日报社原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曾任政协临沂市第六至十届委员、第十一届常委,临沂市文联第一、二届副主席,临沂市作家协会副主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编辑:辛颖</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