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徐志远</span></p> <p class="ql-block">杨臣彬是书画鉴定家,受他的影响,女儿杨丹霞也考入故宫,进了书画组。每次父女聊到书画,杨丹霞都要经历父亲的“灵魂三问”。有一次吃饭,杨丹霞提到自己想研究一下“清四王”之一的王翚,杨臣彬就问她:“他的东西你都看了吗?他相关的文献记载你都整理了吗?这个人的年表你都做了吗?”这三问,正是杨臣彬做鉴定的“笨方法”。“只有对一个书画家或一个流派有了整体上的把握,你才能研究得好、研究得深透,鉴定才不会出错。”</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谋攻篇》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地形篇》又曰:“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可见,“知”乃谋事之基、成事之本、善事之要。然而,无论是战场还是职场、社场,都充满着重重“迷雾”。这里面,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原因。由于“迷雾”的存在,使得许多所谓的“知”停留在了“浅知”“半知”甚至“假知”上。现实中,许多蹩脚的、错误的决策,往往就源于这种“知障”。</p><p class="ql-block">那么,在职场上,如何才能破除“知障”,实现“真知”“深知”呢?杨臣彬的“灵魂三问”则给人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模板”。</p><p class="ql-block">其一,刨根问底。所谓“灵魂三问”,就是要反复地往深处、往根上挖掘,深入了解事物的内部结构、运行规律、运转机制,而不是浅尝辄止,满足于皮毛之知。</p><p class="ql-block">其二,整体把握。固然有“窥一斑而知全豹”之说,但也常常有“管中窥豹”之偏。在求“知”的过程中,要防止前者演变为后者,就必须像杨臣彬要求的那样,注重全面地观察、整体地把握。</p><p class="ql-block">其三,拓展视域。既要重视了解事物本身的情况,还要注意掌握与此相关联的情况,用联系的观点进行思考,在由此及彼中做出判断。</p><p class="ql-block">其四,抓住细节。既要注意从大的视角看问题,又要善于从小的、具体的、局部的角度去观察,不放过事物的细微之处,做到基于细枝末节看主干,透过纷繁现象看本质。</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孙子兵法大讲堂讲师团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