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大串联 经济大损失

逍遥平

<p class="ql-block">1966年的夏天,我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8月18日,伟人在天安门广场第一次接见了百万红卫兵,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为之沸腾。从那天起,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红卫兵大串联的热潮。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孩子,虽然乳臭未干,却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踏上了这场前所未有的大旅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串联的热潮迅速席卷了全国各大城市,各个革命圣地和红色景点成了我们的目的地。记得那段时间,我们手持学校开具的介绍信,一路畅行无阻。各地设立的文革接待站为我们提供了免费的食宿和交通,仿佛整个国家都在为我们敞开大门。我跟随着学校组织的大串联队伍,从周总理的家乡出发,一路西行。经徐州达西安,过重庆到贵阳、然后北上进京。11月26日赶上了毛主席第八次接见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欣喜若狂,感觉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这场看似美好的旅行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经济代价。据后来的统计,仅上海一地,就接待了成千上万的红卫兵,耗费了大量的粮食和资金。当时,上海方面向外省市接待单位所借的粮票超过了一千万斤,现款也有几百万元。同时,上海市向外省市师生借出了两千万斤粮票和五百万元现款。1967年7月,市革委会启动了“清理大串联钱粮物往来工作”,但即便如此,上海的经济损失依然巨大。推而广之,全国各城市为此花费的巨额钱财,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大串联逐渐暴露出它的问题。原本是为了加强革命思想交流,造反经验学习,但实际上却变成了一场大规模的免费旅游。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孩子,缺乏足够的革命经验和政治觉悟,很多时候只是盲目跟风,享受着这场前所未有的超级待遇。各地的接待站为了保证我们的需求,甚至可以借钱借粮票给缺钱缺粮的人,这种做法虽然体现了对革命小将的关怀,但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那段日子,心中既有激动也有反思。激动的是,我们这一代人有幸见证了历史的重要时刻,参与了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反思的是,这场运动带来的经济负担和社会影响,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那些年,国家的经济本已脆弱,农村地区更是贫困不堪,而我们却享受着如此优厚的待遇,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愧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岁月已逝,但那段历史的记忆依然清晰。每当回想起那些日子,我都会思考,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大串联虽然给我们带来了短暂的快乐,但它背后的经济代价和社会影响,却是我们这一代人永远无法偿还的债务,难以释怀的心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