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利评《今生今世》

意水

<p class="ql-block"><b> 时代的疤痕 人性的弱点</b></p><p class="ql-block"><b> ----读杨红利长篇小说《今生今世》</b></p><p class="ql-block"> 李胜利</p><p class="ql-block"> 日前,我一口气读完了杨红丽女士的长篇新作《今生今世》,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可不是吗?我们这一代人正是史无前例的基本国策的推行者和实践者。“一对夫妇一个娃,少生优育为四化”的宣传语至今仍在记忆深处。所谓“天下第一难”“一票否决制”存续了近40年。在有史以来数千年的农耕文化中,“养儿防老”“儿女双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观念根深蒂固。人们由“不接受”到“基本接受”转变为“接受并适应”,委实不易。尤其是从事这项工作的职能部门,所经历的酸涩苦辣,至今让人不寒而栗。在“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和“特殊举措”乃至产生的后果,利弊共存,见仁见智。经常成为过来人茶余饭后的谈资。</p><p class="ql-block"> 作家杨红丽女士以其独特的视角,细腻的语言,锐利的笔锋,有温度的文字,为我们讲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故事,给我们留下的不只是一声叹息。</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剧,出生率下降明显,人口红利面临严峻挑战。尽管从国家到省市,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以应对人口的老龄化,然而收效甚微,以至于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对这种不容回避的、正在发酵的社会热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以文字的形式加以反映,目前鲜有人敢问津,因为太过敏感,尚需时间疗愈。而杨红利女士则斗胆下笔,愿做先吃“螃蟹”的“碰海人”。愿以文学艺术形式,复原了那年那月发生的故事。将自己从事医务、国策宣教的经历以及走街串巷、下村入户,接触到的无数育龄妇女为“节育”派生出的“悲喜剧”,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给读者,实属难能可贵,在现了其所担当的社会责任。</p><p class="ql-block"> 《今生今世》的故事和人物事件、关系比较简单。然而,每读起来,让读者,尤其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我们这代人,感同身受,苦涩有加。文中虚拟的这些故事就曾发生在我们周围,至今历历在目。加之通过作者精心的编构,精湛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文学积淀、以至于书中的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杨红利女士生长在纺织城,父母、丈夫都曾是纺织厂职工。本地的风土人情、山川人脉、文化渊源,都让她如鱼得水。尤其是对文化艺术的钟爱,让她老有所为,乐在其中。唱歌、书法、绘画、诗词、联赋,无不精通,故有“才女”之雅称。三年前,大手笔、高视野、多角度创作了以纺织城纺织厂兴衰为原型的长篇小说《郭家大院的姑娘们》,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次写《今生今世》更是得心应手,从构思到完成,不到两年的时间,让人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 当你看到《今生今世》中的人物刻画、环境描写、心理活动,饮食服装,交通工具等等,包括人物的身份、职业、性格、语言都是非常精到的,甚或是无懈可击的。这足以印证了“熟悉的人,写熟悉的生活,事半功倍”所言不虚。另外故事的发生地滋源,莲花山……这些环境、背景是让书中的人物“得其所”“畅所想”“有所为”。但其身上所发生的故事,包括身份、行为、习惯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p><p class="ql-block"> 书中的人物既有“追求美好,积极向上”的理想色彩,也有感叹“命运无常,生不逢时”的无奈与捉弄。几代人身上传统观念延宕、现代思想冲击,以至于决定了他们的意识和行动,成为故事中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冥冥之中,隐隐的“轮回”影子笼罩,让人扪心自问。</p><p class="ql-block"> 此外,人性的弱点,如贪婪、自私、私欲、性欲也通过人物的故事得以展现。在社会、家庭、父母、学校诸方面,对后代的影响和教育也不可忽略。忤逆、叛逆、无情、报复,继而走向极端,无不让人联想到生态平衡,尊重自然,回归自然,顺应自然,谨慎干预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今生今世》,生逢其时,是一部描写现实题材的力作,值得称道。其所展示的场景,对那些对国策“知其表,不知其里”的人们是一种深度普及。带给人们的深层次思考,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彰显出来。</p><p class="ql-block"> 最后,谈点写作感受,那就是通篇“悲剧味太浓”,或可以通过“微调”的方式得以稀释,比如“胡源的眼睛一只失明,另一只能看见”“低血糖昏迷6小时内是可以抢救过来的”其子“存厚和志远,可以有一人体恤父母,成其事业……”等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