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千年的墨香

禾兮

<p class="ql-block">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徽州古城,又名歙(shè)县古城,古称新安郡。徽州古城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千米。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古城在唐末时期扩建,南宋至元末时期受到频繁修缮。在民国时期古城景观受到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徽州古城历经多次建设。古城内文物众多,全县存地面文物600多处,其中许国石坊、渔梁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太白楼、新安碑园等景点。除文物古迹外,歙县还有山水画廊新安江、清凉峰等自然风光。古城东临问政山,西临练江,群山环绕,溪流阡陌。</p> <p class="ql-block">徽州这个地名的由来,相传是宋徽宗赐予的,当年他平定歙州的方腊起义之后,便将歙州改为徽州,有人说是宋徽宗热爱此地,将自己的徽字赠予徽州,因为“徽”字有美好之意;也有人说是由于“徽”字有绳索束缚之意,他希望此地从此规矩安定、生活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同时,“徽州”还是1667年(清康熙六年)江南省分治后安徽之“徽”字的来源,取“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称为安徽省。</p> <p class="ql-block">长庆寺塔为原西干山十寺三十四别院唯一存留的建筑,经过几个朝代的修缮,至今仍保持宋徽宗时期特征,距今九百多年。2013年被列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已融入“太平兴国寺”恢复重建规划范围之内,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长庆寺塔历代均有修葺。楼阁式,实心方形,高23.1米,底层平面每边5.28米,须弥座五层,束腰高66厘米,有间柱、角柱。塔身为砖砌,第一层较高,自下而上递减。底层有木廊,石檐柱间宽4.33米。四面辟有券门,门内置石雕莲瓣佛座。第二层以上墙面中间均隐出窗券,各隅砌出半隐半露的方形角倚柱,墙面绘佛像彩色图案。每层檐口用砖叠涩挑出,叠涩砖上为木构腰檐,覆以筒板瓦。飞檐翼角下,悬铁风铃。</p> <p class="ql-block">歙县博物馆,系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位于安徽省歙县新安碑园内。</p> <p class="ql-block">主要存有《新安碑园石刻陈列》分《余清斋》和《清鉴堂》两套法帖。</p><p class="ql-block">《余清斋》分正篇和续篇,包括十七帖、迟汝帖、兰亭序、乐毅论、黄庭经、伯远帖、中秋帖、积时帖、千字文、鸭头丸帖、明远帖等;</p><p class="ql-block">《清鉴堂》包括澄清堂主帖上下卷等。《徽州三雕展》 主要陈列明清以来的砖木石雕及古建构件。</p><p class="ql-block">《历代文物展》主要陈列馆藏书画、陶瓷、青铜、砚台等。</p> <p class="ql-block">现藏各种文物标本3万件,以瓷器、书画、砚台为特色。其中:字画2564件,陶瓷器722件,古籍、善本书19175册,文献档案432件,玉石器、碑帖、砚台、印章、铜器等其他各类藏品7547件。馆藏瓷器以出土两批窖藏元瓷珍品而享誉全国;书画藏品有新安画派垢道人的册页、黄宾虹的山水画、明林良中堂、查士标行书堂、陈嘉言梅花白头轴等精品;砚台有唐风形歙砚、汪廷讷铭文歙砚等精品。徽派砖木雕也较为突出。博物馆馆藏文物中,经国家和省文物部门鉴定的国家一级文物74件,国家二级文物193件,国家三级文物1424件,尚有部分未经鉴定。</p> <p class="ql-block">歙县徽州古城是一处人文气质和田园时代美好回忆的地方,这里的点点滴滴都透着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独特的中国风元素给人温馨的亲切感。</p> <p class="ql-block">安徽,怎能不去徽州古城走一走,看一看。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作为我国四大古城之一的徽州古城浓缩着千年历史底蕴,很值得一观。</p> <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p><p class="ql-block">也叫大学士坊,很漂亮大徽州牌坊,屹立在古城往前走经过阳和门之后,经过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许国石坊——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石坊之一。石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 1584 年),是朝廷为表彰许国的功绩而建造的。许国石坊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式石坊组成,石坊上刻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和纹饰,包括狮子、凤凰、仙鹤等,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城内阳和门东侧,跨街而立,距东谯楼——阳和门数十步开外,是徽州古城内独一无二的大学士坊。它是为明代大学士许国平息云南叛乱有功而建,故称“许国石坊”;又因石坊有八根柱子,百姓们又称它为“八脚牌坊”。此外,它也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许国石坊是徽州石牌坊中的杰出的代表,综合体现了石坊建造技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牌坊平面为口字形,南北长11.56米,东西宽6.77米,总面积为78.13平方米,高为11.4米。南、北二面依二柱三楼式,东、西二面依四柱三楼冲天柱式。同时,石坊还施以仿木构建筑彩绘的雕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整个牌坊形状似鼎,牌楼四面都是牌坊式样,每一面都是一块牌坊。牌坊为全石质,梁坊、栏坊、栏板等均是重四五吨的大块石料,且全部为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园石。立柱上共有12只倚柱石狮,前后各四只,左右各两只。体现出徽派石雕独特的表现手法。</p> <p class="ql-block">进入古城后,首先看到的就是府衙广场。始建于元末明初的“徽州府衙”,作为历史上徽州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数百年来历经多次扩建,在明代中期成为全国气势最雄伟的府衙建筑群。因其各院落之间距离、比例酷似缩小的故宫,被古建专家誉为“徽州故宫”。</p> <p class="ql-block">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隋义宁年间(617-618年),越国公汪华即迁于此。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占地面积24000平方千米,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主要包括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等建筑,整体建筑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府衙保持了明弘治年间一轴、五门的格局,采用比较典型的官式做法和廊院式布局,三路数进,巷道纵横,布置整肃,分区明确。府衙坐北向南,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主堂,两侧辅助。</p> <p class="ql-block">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府衙的大部分建筑损毁严重,据记载,徽州府衙最近的一次大修约在清道光末年。为了再现悠久而厚重的徽州文化,2009年,歙县相关部门投资2亿元,按照明代建筑格局和史籍图纸,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的模式在原址对徽州府衙进行了修复。修复后的府衙,总占地面积2.4公顷,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并且将古城的城墙、牌坊、谯楼、钟楼等建筑连成线,再现了鼎盛时期“规模宏敞,面势雄正”的旧貌。在大堂庭院中间的戒石碑上,刻有“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可虐,上天难欺”。这十六个字出自五代十国时期蜀主孟昶所作的《官箴》。</p> <p class="ql-block">府衙内设置了吏、户、礼、兵、刑、工等东西六房,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司法、人事、教育、接待等全部职能部门。其中最重要的建筑——大堂,是知府发号施令、决讼案件的法堂,也是开读诏旨和举行重大庆典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包括伏暅、任昉、孙遇、倪祖常等历任徽州知府都比较注重官声和政绩,大多数都比较清廉。</p> <p class="ql-block">为展示歙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徽州文化,歙县还在徽州府衙内建设了徽州府衙非遗展示馆,展示了府衙原址出土的文物,以及歙县非遗传承人的优秀作品,其中的徽墨、歙砚、徽派盆景3项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p> <p class="ql-block">南谯楼,始建于北宋年间,是一座古老的城楼建筑。南谯楼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气势恢宏,是徽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阳和门又名东谯楼,原名钟楼,位于歙县城区中和街,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为重檐式的双层楼阁,歇山顶,高脊翘角。大梁架于高台上,下为门阙,街道从中穿过。</p> <p class="ql-block">斗山街</p><p class="ql-block">斗山街建于明清时期,位于徽州府治,因形似北斗星状而得名,是一条徽商聚族而居的古民居街道。街长300多米,以许、汪、杨、王四大家宅为主要代表,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并浓缩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色。</p> <p class="ql-block">杨家大院是明代礼部尚书的宅第和徽州古建筑官邸民居的代表作品。大院为三进串结构,厅堂气势宏大,采用“明厅暗角”的布局。前厅是杨府用来接待客人的场所,下廊是谯楼,供更夫居住。后面的二、三进,均三间两厢结构,是家眷的住房,楼厅上还设有读书房。房子的右边紧连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汪氏民居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历时六年才建成,为典型的两进三开间上下对堂式的徽派民居。民居大厅上房四扇窗门刻有三排十二幅图案,上下两排为一组,刻着宝剑、竹笛、檀板等八仙所用法器,即“暗八仙”;中间一组是棋、琴、书、画,为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友图”。这些图案,体现了徽商对子孙后代寄予厚望。上房窗棚,雕有“五蝠捧寿图”和“双鹤腾云图”。两厢走道槛子门上雕有三排十八幅木雕,上下两排十二幅雕十二月花卉,中间一组刻红枣、佛手、荔枝等果品。十二月花,暗寓了徽商的企盼。</p> <p class="ql-block">许家大院与杨家大院毗邻,是一座典型的私塾建筑,建于清初。从建造上来看,许家大院注重环境氛围,院内种植有大量桂树,侧墙有瓶状小门通往小花园。正厅高悬圣人孔子画像,边屋供教书先生住宿,楼上是教室。古时在这座私塾的大厅里还会定期举行祭孔活动。</p><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巷子里灯光昏黄,一旁侧身就是住户的外窗。大约也是出于隐私考虑,外窗的窗台用防盗栏围着,放满了植物花盆,隐约透出点屋子里的光亮,一阵阵幽幽的秋虫声就从模模糊糊的花草间传出,变成一曲自在的秋日晚曲。</p> <p class="ql-block">为了防盗和保护隐私,人们砌筑高墙将房子包围,形成“凹、回、H、日”形三合院落,只留小窗或小门,并布置天井、厅堂、厢房、储藏室等空间,用于通风、接待、居住等</p> <p class="ql-block">斗山街里面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和世代商家潘家大院,还有千年“蛤蟆”古井、罕见的木制牌坊———“叶氏贞节坊”等等,就像是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把古老而又凄美的故事娓娓道来,而青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深幽,因为形似北斗七星状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古时有许多徽商、达官贵人居住于此,这里是名符其实的“富人区”。</p><p class="ql-block">叶氏贞节木门坊</p> <p class="ql-block">叶氏贞节门坊,木制,一间二柱三楼式,属于节孝坊,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旌表江莱甫妻叶氏的贞节而建。横枋以下为砖砌,门是用灰墨画在墙上的假门,却画得形象逼真,猛的看过去,会以为是一道真门。</p><p class="ql-block">此坊现在已成为居民的门楼,元末明初的木结构牌坊能够保存至今实属罕见,显得弥足珍贵,有较高的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中山巷传承了明、清徽派风物,同样是古宅、古井、古牌坊,但是,无论从建筑外观跟仪门款式来看,都没有像斗山街那样慎小谨微了,一派深宅的肃然了,不再是男人远行女人守家那样墨守成规了,明显开朗了许多,建筑规制有了细微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中山巷巷口“吴氏世科牌坊”,仍就巍峨着,坊上铭刻着几十名吴氏中举子弟姓名。仍就清晰可见。仍就是巷中的主要景观。这功名坊为为吴氏家族而立,表彰了家族文人辈出,仿佛也在诉说徽州人曾经的辉煌。反复抬头仰望后,觉得徽城镇上每条古巷中的牌坊就是巷魂一样,有了牌坊巷子才能走通?这种想法有点莫名其妙,又好像挺合情理的。</p> <p class="ql-block">行至中山巷,在布满年代皱褶的古巷中,那山间深巷的幽然,感觉比《雨巷》更悠长更寂寥,拾步几级,一个平台,错落有致,缓步上山。突然,发现中山巷能评上是国内最美的山间古巷了。至今,我走过大江南北,真还没有那条山上的古巷给我留下有节奏的感觉呢。</p> <p class="ql-block">旗袍女彷徨在中山巷里尤其是撑着伞,那种美感跟《雨巷》里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一样的芬芳,、一样的忧愁,结着愁怨的姑娘的美是在同一维度上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西装男、旗袍女掩门进入宅第,室内的世界比巷中的要大许多,或许桌上放着一份上海《申报》,或许客厅边上还有个小客厅,里面放一架钢琴。</p> <p class="ql-block">中山巷呈现了皖南小城特有的民国风情,如同走在历史的烟雨中,听到了一位理着齐耳短发,学生装束的女子吹着的箫曲《秋江夜泊》……很庆幸中山巷没有在历史的推进中被烟没。而且有着这么好的品相</p> <p class="ql-block">过了牌坊是巷中3号。“皖南事变”时曾羁押过新四军军长叶挺的宅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查百度。1941年1月6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1月14日晚,新四军军长叶挺下山与国民党代表谈判,在茂林被扣押。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官顾祝同专门打电话交代,将叶挺送往32集团军前线指挥部宁国万福村,并且要“连夜监送”。当时芜屯公路遭严重破坏,叶挺以马代步,由32集团军兵站分监部少将主任李笃忱等押送。1月15日午后,叶挺被押至国民党32集团军总部驻地歙县,囚禁在徽城镇新南街中山巷3号程灼如私宅。17日清晨,转押往江西上饶.。</p> <p class="ql-block">巷中3号门紧闭着,我心里想着即便进门了要探访当年叶挺将军的暂押的房间,恐怕也难以确认了,仅是落实一段史料的地方罢了,进与不进没什么区别,但是,我还是想进,主要还是想看看民国时期的徽派建筑跟明、清细节上的不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徽州山多地少,为了提高土地的使用率,人们将房子紧挨一起,因此户与户的间距非常小,形成许多窄小巷道,仅供人通行</p> <p class="ql-block">正在在门口想着,这时门开了,走出一个老伯,我问,这里是否可以进去参观 他低头答:这是我家,我说:这是叶挺将军关押地纪念处。他答:就关了两天 然后他离开,留下我们解惑的表情,便又拾级而上,人家大都关着门,就是虚掩着也不便打扰的。走到尽头站在长青中学的门口,回望中山巷,再次感到巷中那份幽然的情调,特别地唯美,再次感到有着皖南小城特有的徽味街景,让人遐想民国时巷子里崭新时的模样,就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美丽呢?</p> <p class="ql-block">中和街钟楼位于歙县徽城镇中和街,为民国时所建。</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人就住在古城里,满满都是烟火气.</p><p class="ql-block">踏步走进徽州古城的青石板路上</p><p class="ql-block">白墙黑瓦道不尽历史沧桑</p><p class="ql-block">新安江山水相连宛如水墨画卷</p><p class="ql-block">惬意着,静谧着</p><p class="ql-block">来过一次,才更懂徽州</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中和街上的陶行知纪念馆,东眺问政山,南瞰长庆塔,西邻许国石坊,北附崇一学堂,也就是陶行知少年就读处。陶行知一生的思想一直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进步。他原名陶文浚,后来由于赞成“行知合一”的学说,改名陶知行;在实践中,他又觉得行应在知之先,又改名陶行知。</p> <p class="ql-block">厅堂正中矗立着陶行知雕像,高2.6米,汉白玉材质,展现了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高大形象。雕像后面是毛主席题写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八个金色大字,潇洒飘逸,刚劲有力。</p> <p class="ql-block">厅堂上枋是宋庆龄亲笔题写的“万世师表”匾额,前面两根献柱上镌刻的是郭沫若手书的陶行知遗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两边书屏雕刻着陶行知的名言。</p><p class="ql-block">陶行知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早年留学美国,师从杜威。回国后大力推行平民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先后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等学校。他认为当时流行的教育方法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因而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p> <p class="ql-block">明朝中期,徽商进入黄金时期,经营达到了巅峰,在盐业、典当、木材,和茶叶等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徽人富而好儒、仕而护贾,由此形成一种,官商学一体的文化形态,入仕荣归故里,经商致富返乡。</p> <p class="ql-block">走进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总投资1.29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超1.16万平方米,分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内设藏品库区、陈列展区、技术管理区、文物研究区和观众服务设施等。其中,展陈面积4000平方米,展出物件1530件,分“天下徽州”“遥忆徽州”“寻根徽州”“秋兴徽州”“梦里徽州”五大板块。</p><p class="ql-block">2021年9月3日,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官方获悉,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已正式落成并对社会开放。</p> <p class="ql-block">族规几百条,事无巨细的规定</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具备征集、典藏、陈列、研究和宣教等诸多功能,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寓教于乐、文博鉴赏、研学修学、创意创新的舞台,也是歙县徽州古城的新地标和旅游新名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徽文化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涵盖经、史、哲、医、科、艺等诸多领域,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州教育、徽派盆景、新安理学、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影响至今,吸引众多古今中外学者为之发幽探奥。而以徽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徽学,是中国地域文化的三大显学(敦煌学、藏学、徽学)之一。</p> <p class="ql-block">人们多在门楼、门罩、窗台,梁柱、额枋等地进行雕刻,雕刻主题广泛,既有花草鸟兽、山水珍宝,也有历史典故、家族故事等,还有的直截了当,装饰元宝、铜钱寓意生意红火、财源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月梁上简单的线性浅雕,到屏门隔扇上的人物故事,一座宅院,成为精致的艺术品,青砖厚不过寸许,人物却栩栩如生,雕刻与建筑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既为建筑增加一份底蕴又成为为子孙后代传承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内总是一派水墨画的模样,从古街上慢慢走来,身边是沧桑老旧的徽派民居,耳边有带着点吴侬软语气息的方言。在这样的古城里,无意间邂逅到黄宾虹纪念馆,更有一种诗情画意得到最佳诠释的贴切感。</p> <p class="ql-block">黄宾虹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山水画家,因善长篆刻、工诗书、尤其擅长山水的艺术造诣,和北京的齐白石同享盛名,有“南黄北齐”的美誉。黄宾虹先生祖籍安徽歙县人,在这里设上一个纪念馆,是别有纪念意义的。</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不大,位于古城内打箍井街,小小的门脸低调地对街而开。信步而入,便看到黄宾虹先生的雕塑立在正中,身边被绿植环绕,长袍着身,眼眺远方,手拿画纸似乎正在专注着对着什么景色写生。整个建筑为明清风格,砖木结构,和展室内陈列的水墨山水画格外搭配。</p><p class="ql-block">黄宾虹,1865---1955年,名质,字濮存,号宾虹,安徽歙县潭渡人,近代中国山水画杰出代表,诗人,书法家,篆刻家,画史画论研究家,美术教育家。1955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以“南黄北齐”卓立于全国画坛。</p> <p class="ql-block">打箍井街上有一处曹氏二宅,现在是“徽班纪念馆”,“徽班”的早期是在“徽池雅调”内部孕育,演化过程中,经过吸收、融合“昆山腔”、“弋阳腔”、“目连戏”以及“秦腔”等优秀古老剧种的艺术精华逐渐成长起来的。徽班是一个多声腔的剧种,历史悠久,遗产丰富。</p> <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随着徽班演出的扩大与流动,经徽班艺人对“昆曲”、“青阳腔”、“昆弋腔”和“西秦腔”等诸腔,取其精华,不断“创调而歌”,于是在徽班,徽调中又演化出了“吹腔”“拨子”和“二簧调”等主体声腔。从此,徽班徽调、徽戏开始以一个独立剧种走向成熟,独步剧坛。</p> <p class="ql-block">十八世纪(1790年)“徽班进京”,其影响非同小可,它不仅揭开了京剧史上波澜壮阔的序幕,而且还推动了各剧种之间在,北京这个特定地域和人文环境中的相互吸收与相互竞争。催生了昆、梆、徽、汉诸腔纷呈的繁荣局面。通过徽、汉合流,皮、黄交融,从徽班内部形成了向京剧的嬗变。</p> <p class="ql-block">徽州四季分明,夏季多雨,为了防潮和美观,人们便在外墙刷上白垩粉,白墙黛瓦,形成鲜明对比,徽州古城得以在山水间,勾勒出,烟笼翠屏、远山如黛,黑瓦白墙、饱蘸墨香,的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这里吃的臭鳜鱼,三十年家传,被列为非物质文化。味道特别,很地道。</p> <p class="ql-block">这在歙县的几天美食,记录一下。</p> <p class="ql-block">歙县特产,粉蒸肉,臭鳜鱼,毛豆腐,浇头面,拌粉,问政山笋,黄山烧饼[呲牙]还有好多,</p> <p class="ql-block">歙县古城太平桥下,沿新安江远眺徽州古城。</p> <p class="ql-block">一座古桥诠释着一段尘封的历史,走在古桥之上,让我们尽情穿越吧。走进徽州古桥系列之——太平桥。</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此处原有木构浮桥,建于宋代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长50丈,名叫“庆丰桥”。元代末年,毁于兵乱之中。明代初年又架木重修。到了明代弘治年间(十五世纪末)才改建石桥。明、清两代修过多次。原桥心建有碑亭,镌刻建桥始末。解放后为便利交通,桥心亭已拆除。</p> <p class="ql-block">因布局紧凑、封闭,且大多是木构框架,为了防火,人们便在人字形屋顶的基础上,发明了高出屋顶的阶梯状山墙,称为「封火山墙」</p> <p class="ql-block">因铺以黛瓦,形似长着黑鬃毛的白马,又称马头墙,马头墙层层跌落,变化丰富、富有韵律,如今已经成为,徽派建筑中典型的元素之一。</p> <p class="ql-block">古徽州,大概是江南最具诗意的地方,山谷间烟雨朦胧,山脚下粉墙黛瓦,山川连绵,溪流阡陌,如墨的山水,也让徽州古城,成为四大古城中最具诗意的居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将徽字拆解开来,人在左,山在上,水流于下,文在右。徽州古城,这一座人文山水之城,正历经时光洗礼,凭添几分沧桑,向过往行人诉说着,山水墨色的徽州风光,儒贾相间的徽商精神,婉约秀美的徽州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