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因沈海高速修路,初夏时下班后回老家,导航导向从40公里外的林家村上高速。夜色中穿行,无暇顾及路两旁的景色。后来数次穿行在这山间的341国道,群山中曲曲折折的山路宽敞而舒适,驱车行驶时,路两边的山植被茂密,让人感到非常惬意。我也渐渐喜欢上了这条路,途中时不时看到道路两旁有休闲度假的风景区标示,心里想着下次一定要停下脚步,去探究山中的趣事趣景。然而,每次都是来去匆匆,无法停下车来逗留。昨日外甥的孩子从烟台来看我,早上游泳时与泳友高总说起想去周边看看,他推荐到杨家山里去。于是,早饭后我们三个人驱车十多公里,来到了341国道旁的杨家山里。</p> <p class="ql-block"> 胶南城西10里,有3座较大的山峰,一座叫铁橛山,海拔595米;一座叫月季山,海拔393米;一座叫睡牛山,海拔261米。这3座山峰鼎足而立,连绵起伏,首尾相衔,形成一片蜿蜒狭长的谷地。在这片谷地上,散落着东南崖、西北庄、大下庄、墩上、黄泥巷、上沟6个村庄,居住的人家几乎都姓杨。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山外人不易辨清哪个村庄在哪里,山里人到山外,也只讲是山里,很少具体讲是某个村子。这样,久而久之,杨家山里便成了6个村庄的代称。</p> <p class="ql-block"> 据《山里杨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杨姓从山西省大同市以南地区迁居济宁州东关杨家坝,万历年间九世祖迁至山里,其后代开枝散叶分居6处,供奉一个宗祠。山里人的性格稳定如山岳,奔放如岩浆,民风淳朴而彪悍,同族连根很“义和”。山外人因山里人脾气宁折不弯的“杠”,称其谓“山杠子”。</p> <p class="ql-block"> 沿着整洁的山路行进到村子,一条菊花盛开的小道吸引了我的眼球。半月前去太原本计划去看菊展,无奈时间不允许而放弃,又计划近日去中山公园看菊展,但来到这里看到五颜六色的菊花怒放后,何必再去别处?直接进门走进尽头的农家,热情的大嫂接待了我们。从她精心照料的菊花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爱花之人,爱花之人多有较高的修养及情趣。黄岛这边的民居房屋都比较矮小,这也许与海边的海风大及方便冬天取暖有关。正门进去两边各有一口锅灶,连着两侧偏房的火炕,与去东北时见到的农家大院相仿,这与闯关东大多数来自于山东沿海有关吧。房间整洁明亮,冬暖夏凉,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前年翻修的老宅也垒了一个火炕,冬天的火炕很养人,青岛这一带的楼房也有很多人家中设有火炕,只不过是火道换成电热管,高档的人家因过于干躁而装有电热水管。</p> <p class="ql-block"> 时代的变迁加现代化的演变,让火坑也与时俱进发生了革命性改变。一个锅沿上的发明创造,让大锅上的蒸汽也有了新的去处。大嫂介绍,锅沿上的管道在开锅时,蒸汽会通过管子流向炉膛,而不是以前满屋熏蒸的热气腾腾。干净卫生不说,蒸汽也会助燃,热量进入火炕的炕洞,温度不丢失而让房间更加暖和。</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是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根据地。1937年至1945年间,杨家山里6个村的老百姓自发组织“团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杨家山里筑成了拖不垮、打不烂的红色堡垒。在军民一心的浴血奋战中,杨家山里打通了滨海、胶东战略区的交通线,成为两大战略区传递情报、转运人员和重要抗战物资的交通枢纽。</p> <p class="ql-block"> 山外人因山里人脾气宁折不弯的“杠”,称其谓“山杠子”。民国4年(1915年),杨家山里6村首次展现他们的“山杠子”血性,举行抗捐抗税行动,并获得胜利。各村遂成立“连庄会”,1村有难,5村支援,共御外侮,保卫家园。</p> <p class="ql-block"> 从杨家山里驱车回赶,路过一农村大集,赶大集是我的最爱,停车顺便赶了一下大集。人声鼎沸中感受到人间烟火气,活的海鲜必须买,犒劳一下上学的孙子。回到家中,电饭锅预约的滩羊已经煮熟,加上萝卜片,定时电磁炉炖的排骨接近干锅,放上土豆,不一会就煮烂,煎上鼓眼鱼,蒸上活的八带,小酒一喝,送走高总,上床睡觉,一觉醒来写下此文,分享给你,有空去看看吧,在现代化的大都市旁边,有这样一个很原始好玩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