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简谈民国几位女诗人及其文学作品》分享读者共阅

老骥伏枥,笔名深谷幽兰

<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 <p class="ql-block">  简谈民国几位女诗人</p><p class="ql-block"> 及其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 文/深谷幽兰</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文坛不仅是男人驰骋的天地,也是女子芳香四溢的花园。五四时期我国文坛有不少杰出的女词人,以下为您介绍几位及她们的部分诗文作品,丰富一下你的知识宝库:</p><p class="ql-block"> ①、吕碧城:</p><p class="ql-block"> 被赞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她的诗词文章,笔间婉约,敏感玲珑,时见雄奇,却又暗蓄孤愤,曾产生很大影响。著有《吕碧城集》,今有《吕碧城词笺注》行世。其诗词作品例如《白秋海棠》“便化名花也断肠,脸红消尽自清凉。露零瑶草秋如水,帘卷西风月似霜。泪到多时原易淡,情难勒处尚闻香。生生死死原皆幻,那有心情更艳妆”。</p><p class="ql-block"> ②、石评梅:</p><p class="ql-block"> 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代表作品有《石评梅全集》《无限相思无限恨》等。她的诗作以文辞绚丽生动著称,善于选择色彩鲜明的文字,形象生动的比拟,但也有很多作品充满深厚的感伤色调。如《红鬃马》《匹马嘶风录》《涛语》《偶然草》等。</p><p class="ql-block"> ③、萧红:</p><p class="ql-block">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的作品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自然而然,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代表作有《呼兰河传》和《生死场》等。她也有一些诗歌作品,如《对镜有感》“因居客舍大,百感动心间。两鬓生白发,难明长夜天”;《致方曦》“高楼举目望,咫尺天涯间。百唤无一应,谁知离恨多”。</p><p class="ql-block"> ④、林徽因:</p><p class="ql-block"> 她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灵动优美,代表作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以及《雨后天》《一首桃花》《别丢掉》《展缓》《悼志摩》《莲灯》等。</p><p class="ql-block"> ⑤、庐隐:</p><p class="ql-block"> 与冰心齐名,被誉为“一代才女”,茅盾先生称她为“五四的产儿”。她的作品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直露地宣泄和陈述自己的内心感受,文笔清浅而直切,渲染出哀戚动人的意境。代表作有《海滨故人》等,诗歌作品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等。</p><p class="ql-block"> ⑥、苏雪林:</p><p class="ql-block"> 安徽太平人,生于浙江瑞安,女作家、学者。她的作品有《铜湖遇大雨作歌》“年年铜湖泛短蓬,铜湖湖色如酒浓。九华当前可对语,亭亭八九青芙蓉。今年一棹湖上渡,奇趣乃被天公妒……”。</p><p class="ql-block">⑦、​冰心</p><p class="ql-block"> 原名谢婉莹,福建闽候长乐人。著名的女作家、诗人。半生温柔如春水,一片冰心似春风。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院,曾出版小说集《超人》|923一1926留学美国,回国后在某大学任教。后又到日本讲学中文,1951年回国,常期任职于中国作家协会。曾陆续出版小说集《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姐妹》《最后的安息》《南归》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归国以后》《樱花集》《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儿童文学作品《小桔灯》等。《印度童话集》《印度民间故事》《泰戈尔剧作集》等外文译著。是一位不可多得和多才多艺的女才人、女作家。于1999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p><p class="ql-block"> ⑧、 陈小翠​</p><p class="ql-block"> (1907一1968)又名翠娜,书斋翠吟楼主,渐江杭洲人​。擅长书画,十三岁即能成诗,号神童。尔后从师学画,擅长工笔仕女花卉,风格隽雅秀丽。又擅书法,俊秀挺拔,墨迹飘逸,任职于上海书画院画师。曾著有文学作品翠楼吟十三卷和《抱愁别集诗》等诗集。是一位集诗、书、画一身的女才人。</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国近现代的女才人不止这几个,还有很多。这里只给读者介绍了仅仅八位,足​见奇女子不让须眉,才华横溢,古今不乏其人。</p><p class="ql-block"> 看今朝,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有女子的身影。工农商学兵,科研摘金星,家戶一把手,政坛抖英风。男尊女卑不复存,妇女确实半边天。</p><p class="ql-block"> 甲辰岁老骥​杂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