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华上学记(二)

一叶惊弦

<p class="ql-block">  这是华华(我的小名)读书的第二所小学。</p> <p class="ql-block">  小学坐落在山坡上。建了两年多,终于在华华(我的小名)四年级的时候完工了。</p><p class="ql-block"> 选择了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每个学生背上自己的书包,搬上自己从家带的凳子(那时候学生凳子都是自己从家里带去的),排好队,心情雀跃,浩浩荡荡从原先的旧学校往新校址进发。</p><p class="ql-block"> 记得仿佛是放了一挂爆竹,爆竹炸响了,冒出一阵烟,发出烧糊东西的味道,大家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新校址离旧学校也就一截路,出了旧校门,校长用大锁把校门锁好了,和学生们一起开启一段新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走了一段路,上了一个坡,路两旁是稻田,坡两旁是山地,三两户人家掩映在密林中。坡顶就到了。</p><p class="ql-block"> 按捺不住的喜悦,掩饰不住的好奇。新学校什么都是好的,尽管它其实也很简陋,与旧学校相比,它新,它明亮,它环境好。</p> <p class="ql-block">  新学校没有大门。它是半开放的。</p><p class="ql-block"> 两排五间教室,分别是一年级至五年级。华华那时候上的农村小学是五年制的。两排教室连接一条路和一间厨房。三面围成了学校主体,而开放的那一面,没有围墙,中间一个两层四方高台,台子其实一点不高,竖立一根旗杆,旗杆上国旗飘扬。远远看到国旗,就知道那是学校。</p><p class="ql-block"> 其余都没有了。</p><p class="ql-block"> 但又一切都有。</p><p class="ql-block"> 华华所在的班级是四年级,十几个同学,五个年级全部学生,最多的时候只有75人,华华记得特别清楚。搁现在来看,就是妥妥的留守小学,但那时,这所小学也是整个乡里八所小学之一。</p><p class="ql-block"> 新教室桌子油漆光泽照人,味道仍旧浓郁。四四方方的黄色桌面,下面带有桌肚,真先进啊!华华兴奋又幸福,她把仅有的几本书掏出来整齐放在桌子上,把书包放到桌肚里,她不时用手擦拭桌面上的浅浅微尘。风从窗外吹进来,华华把视线投到窗外,啊,窗外就是一座浅山。</p><p class="ql-block"> 山里的树木高大,绿茵遮蔽,树下是低矮的毛栗子树丛,稀稀朗朗,阳光穿透树木矮丛,散进教室里。老师教导学生们要珍惜好时光,努力学习。其实那时大多数学生对于学习对于未来的印象是浅薄的,大多数学生小学都不会毕业就务农了。</p><p class="ql-block"> 但华华的父母不同。他们不干涉华华和哥哥姐姐的学习。孩子们能练得进去就继续练,练不进去就不上学,既不阻止也不强求。华华是个挣气的孩子,她把书练得很好。</p> <p class="ql-block">  四年级的华华遇到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这个语文老师从外校调过来的。这位张老师,很赏识华华。一次做完卷子(那时候学习平日里几乎不考试,偶然一次考试,老师自己手写的卷子,然后用老式油墨印刷设备,一张一张手推印出来),华华很快写完交给老师,继续坐在位子上看书。老师当即批改了华华的试卷,九十五分,老师当着同学们的面表扬华华:“你们看华华同学,她写完了卷子,我以为要出去玩儿了,没想到她认认真真坐在位子上继续看书,我们都要向她学习!”</p><p class="ql-block"> 华华练书那时候没有资料没有试卷,爱学习的华华把书本练得像树上的桃子一样熟。对于考试,华华是期盼的,她希望向大家证明自己。华华的姑姑也在这个学校当民办教师,华华不能给姑姑丢脸。</p> <p class="ql-block">  华华和同学们经常在学校的国旗下玩耍,但院子里没有什么好玩的。华华于是和同学们跑到学校厨房里玩,跑到学校教室外的山里玩,也跑到去学校必经之路的山坡上玩。 </p><p class="ql-block"> 总之,华华的小学四年级五年级,很是无忧无虑。</p><p class="ql-block"> 华华的姑姑是老师,中午在学校食堂自己做饭吃。说是食堂,其实就是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一方水泥灶台。老师自己挑水自己做饭,后来有四五位老师留校吃饭,就请了一个周围居住的姑娘帮忙。华华看着她挑水,看着她择菜,看着她煮饭。华华经常得到一片锅巴吃。好香好香,好脆好脆!华华觉得太美味。 </p><p class="ql-block"> 华华中午在家扒一口饭就飞奔到学校去了。她跟同学在中午这段时间到教室后面山里耍完。中午的山间,风温柔绵软,吹得人犯困,但华华精力旺盛,她漫山漫野地蹿,找红果果吃,好像是金樱子,红果子由绿色变得金黄又变得红红的,吃在嘴里苦涩酸甜。找毛栗子吃,不熟的毛栗子用石头砸开,里面嫩白的果实甘甜清香。拽树枝丫,把枝丫上的叶子一片一片揪下来,有时候也把槐树叶子拽下来放在嘴边儿吹。总之,无聊至极,想法设法找乐子。</p><p class="ql-block"> 后来华华找到了一件乐事。华华姑姑是老师,姑姑很是勤劳,会居家过日子。她不像其他老师在学校没事聊天,没几个学生,也没有什么作业,更不会备课。姑姑中午的时候,到山里去砍柴或者耙松针。</p> <p class="ql-block">  姑姑一个中午能连砍带耙,劳得一担柴火。华华就帮姑姑耙松针,她喜欢,这种事情在她看来不是农活,是享受,有乐趣。试想一下,在山间自由放飞,活儿不累,时时有惊喜,看到毛栗子捡起来,看到松针覆盖的地面,耙过之后露出暗绿色的青苔,青苔翻过来,有时会碰到白色小菌菇。这种菌菇不能吃却不妨碍它能把玩。有时候遇到雁来菇(农村叫这个名字,不知道是不是大雁南飞时节长的),或者遇到松菇,这是能吃的。菌菇是褐色或者土黄色,用来烧汤可太香了。有时候遇到小野菊花,一朵朵摘来玩。</p><p class="ql-block"> 姑姑把柴草摊在国旗下旷地上晾晒。有时候都晒到教室门口,人家知道的是学校,不知道还以为进到了加工厂里了。傍晚再收起来,一担柴已经轻快了许多,姑姑放学时挑回了家。</p><p class="ql-block"> 姑姑真是会过日子的人呢!除此之外,姑姑还在学校那块的荒地上,开出一块菜园,开始种菜了。知道的她是上班教书的,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附近的村妇。华华最喜欢看姑姑种菜,她很熟悉这一切,跟在姑姑身边,就像跟在母亲身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华华在上学放学路上,都要经过一段山坡。华华从家出发,也经过一段大路,这段大路华华并不觉得好玩。大路过后上山坡,上坡走到顶端,又是平路,再走一段,就是学校。</p><p class="ql-block"> 上坡路上,漫山都是荒草。春来草发芽,可以找茅针吃,也可以找又嫩又胖的月季花花杆子吃。夏来草满坡,彼时暑假华华在家。秋来草叶黄,秋天的干草适宜闲坐,听女同学分享琼瑶和岑凯伦的言情小说。适宜打滚,滚得满身都是草。冬天草盖霜,不下雪的时候,清晨的白霜厚重,看上去像是薄薄的小雪。华华凑过去,看到白霜晶莹剔透,在冬日阳光下闪着光。华华一路小跑,口里对着霜呼出热气。</p><p class="ql-block"> 过了坡,那一段平路已经快到了校门口。平路虽短,却有两边的麦地,有一方水凼。麦地里的麦子种下时绿意浅浅,整个冬天渐渐长大,却缓慢。春夏时麦子成熟,金黄的麦子颗粒饱满诱人,静待收割。麦地一面靠山,一面临路。麦地里时有菟丝子,菟丝子柔弱翠绿,缠缠绕绕,结了果实,比豌豆小上许多,油菜籽那么大。也可以吃。菟丝子很好玩,也有诗意,有寓意。那时候好像就在偷偷看琼瑶的小说《菟丝花》。</p><p class="ql-block"> 水凼不大,水波盈盈,风吹起层层涟漪。水边靠近小路一侧,有几棵月季花,月季花鲜嫩美丽,记不得什么颜色,但那“娴静犹如花照水”的句子却深深刻在脑海里。那本就是花,本就照水,本就娴静,不需要犹如了。</p> <p class="ql-block">  华华在小学最好的朋友姓陶。陶同学小名梅梅。梅梅的姑姑也在这所学校教书,和华华的姑姑一样,也是民办教师。两位姑姑都有待转正,就成了竞争对手了。梅梅的姑姑是华华的数学老师,华华的上早读的时候,还看到老师在背书待考。</p><p class="ql-block"> 后来两位姑姑都转正啦!真好!都得到岁月的眷顾。但华华和梅梅,在初中时分道扬镳了。华华在一二三年级,跟梅梅特别要好,无话不谈。梅梅到了四五年级,好像就不开窍了,华华却一路向前,最后五年级的乡里统考,竟然一举夺魁!这件事让华华的父母得意了许久,一个生产队的人都说华华是读书的料子。家里从此对华华也多了一份期盼。姑姑在小学里对华华多有督促,而梅梅的姑姑就不管不问,只在考试过后因为自己的侄女儿没考过同事的侄女儿,看到梅梅就责备,看到华华姑姑就阴阳怪气。</p><p class="ql-block"> 华华的四五年级还有很多记忆犹新的快乐时光。华华的小学老师都很人性化。在冬天的上午,如果下雪了,老师就在课堂上宣布,下午不需要上课。老师们有随意决定的权利。华华就在中午放学路上,恣意玩耍,冒着纷飞的鹅毛大雪。有时候农忙,老师说我下午要割稻子或者割麦子割油菜,下午不上课。有时候老师上课的时候就穿着在田里干活的衣服,衣服上都是泥巴,裤腿一只放下一只卷起,鞋子也是那种黄绿色军鞋。</p><p class="ql-block"> 华华的学校校长,是一名退伍军人,老头儿性格特别温和开朗。自己没有读过多少书,却特别爱和学生讨论数学题目。这个老校长,据说他转正考试的当天竟然因为睡过头而迟到缺考,有意思啊,我是怎么知道这么清楚呢?因为他后来成了我姐姐的公公,他小儿子成了我姐夫!他还说我姐姐在上学时,他就给他儿子相看上了,他说这个女孩性格如此温婉,给他做儿媳妇顶好。哈哈,有意思的老头儿。华华五年级的时候,班级转来一位女同学。据说是从别的学校,读完了初二又回头来读五年级。华华成绩从此不能次次领先了。</p> <p class="ql-block">  华华在这所学校,呆了两年时光,这两年虽久远却印象深刻。相比于前三年小学时光的淡泊,相比于初中高中大学时光,都不如这仅有的两年珍贵。</p><p class="ql-block"> 后来,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学校的老师也越来越少,学校人气落了。再后来,学校据说只剩下三个学生,老师们也被调走了,三个学生也不得不转到其它学校去。据说路程太远家长反对,强烈要求不给撤校,但大势已去徒唤奈何! </p><p class="ql-block"> 到今天学校早已不复存在,那座青山也许成了荒山,那个山坡也许成了野岭。如果碰到姑姑,她应该也和我一样有记忆,如果碰到老校长,他肯定依旧津津乐道。如果碰到梅梅,她怕是早已把一切忘记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