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文:梁芳洁</p> <p class="ql-block">如今从青海进入西藏的公路有两条,一条是青藏公路;另外一条是当时人们很少走的,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时曾经走过的路,被称为“唐蕃古道”。2009年5月1 日至10日,我跟乔小兵老师和张清山老师(自带越野车)随远飞鸟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了一次唐蕃古道探险之旅。</p> <p class="ql-block">(下图)到达唐蕃古道的终点拉萨,在布达拉宫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以下几图)乔小兵老师,是引我走上黑白摄影之路的良师益友。</p> <p class="ql-block">(以下几图)从加拿大来的张清山老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唐蕃古道</b></p><p class="ql-block">从小就知道的故事,公元七至九世纪间,唐朝国力强盛,其周围有好几个藩国,其中以吐蕃最为强大。唐朝和吐蕃的统治者为了永归于好,有意结成合盟。于是吐蕃的松赞干布于公元634年迎娶了唐朝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进藏途中,不仅播下了汉藏友好的种子,也揭开了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第一页。之后,公元709年,应吐蕃之请,唐王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往吐蕃。此后,唐朝与吐蕃间使臣不断,贸易往来频繁.这就是我们此行所走的路—唐蕃古道。</p><p class="ql-block">行程图</p> <p class="ql-block">我们5 月1日从西宁出发,经青海湖、玛多、玉树、昌都,在古道途中转至林芝、波密地区,5月10日到达拉萨。全线穿梭于青海、四川、西藏的藏族地区。一路都在高海拔地区行进,住宿的地方最高海拔是4237米的玛多县,路途翻越了海拔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哑口、4515米的色季拉山哑口、4700米的安巴拉山哑口、 5050米的雀儿山哑口、5013.25米的米拉山哑口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有点佩服自己</b></p><p class="ql-block">【装备重量】这次出行,我带了4X5骑士大画幅相机,T-MAX黑白胶片,5 个片盒,一个150标准镜头,一个300长焦镜头。跟冯建国老师学大画幅摄影还不到一年,也想练练手,这次又有乔老师同行指导,很有收获。此外,还带了佳能40D数码相机,17-40和70-200镜头,一个三角架。这些家什加起来份量可不轻,好在一路拍摄大多是在车的附近,不用全背着。需要全背时,有坡度的地方,就雇一个当地人,帮背包。这一路,重量对我来说,没有产生过困难。</p><p class="ql-block">【高海拔】我曾经先后三次进藏,表现基本不错。就是这次从海拔3200米的青海湖到海拔4237米的青海玛多县住下后,第二天的早上有高原反映。据说玛多县是“鬼门关”,很多人到了这里,过不了关,返回去了。我的反映就是呕吐,早上6点多起床后,突然一阵恶心,把胃里的东西吐完后,就好了,头有些轻微发胀。早饭只喝了点米汤。当天上午前往黄河无人区时,在曲曲弯弯的山路上又吐了一次,也是吐完后就好了。之后,海拔再高,山路再逶迤盘旋,也没有什么反映。我甚至在海拔5千多米的米拉山哑口,居然忘了海拔的高度,还跑来着,也没事儿。</p><p class="ql-block">【摔倒】一次在魯朗,支起大画幅相机等光线时,突然下起了小雨,刮起了大风,相机向一边倒去,见状,我本能地立马扑了过去,结果抱着相机连同三脚架一同倒在斜坡上,乔老师把我拉了起来,我晃了晃头,伸了伸胳膊,拍了拍腿,居然哪都好好儿的。大画幅相机就没有我幸运了,一个角摔扁了一小点,合不紧了,但不影响使用。</p><p class="ql-block">现在回想这十来天的经历,让自己感到对于当时已逾花甲之年(62岁)的我来说还真不容易,这让我挺佩服自个儿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壮丽景色入镜来</b></p><p class="ql-block">在唐蕃古道穿越的日日夜夜里,我被这块散发着远古气息的高原所震撼,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感慨。我们深入探访了黄河源头无人区,领略了扎陵湖和鄂陵湖的圣洁气质;参观了许多藏传佛教寺庙以及有二十亿块玛尼石的玛尼石堆;直面皑皑雪山、茫茫草原、神秘湖泊、高原亚热带风光。那里纯净的蓝天,山间漂浮的白云使我沉醉。我将这些壮丽的景色和感受收进镜头,虽然没有能把所看到的和感受到山河的壮美用摄影语言表达出来,但是,十天来经历的整个过程,将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后记</b></p><p class="ql-block">今年我已七十有七,生命虽短,但若能如这古道般,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坚韧不拔,承载着过往与未来,那么,这便是生命最深刻的意义所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次独特的旅程,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行走,如何用心去体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留下值得回忆的痕迹。</p>